首页 理论教育 理论研究模型

理论研究模型

时间:2022-03-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比较有影响的研究成果是布劳和邓肯的地位获得模型,以及中国学者周怡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构建的分析地位指标结构模型。其中一大原因是后续的诸多研究都是在借鉴或应用该模型的基础上做的拼接改造。
理论研究模型_美国移民教育与社会阶层结构:基于冲突论视角

对移民社会地位、经济地位、代际流动、教育水平的指标分析及其相关性进行考量,是本书研究的重点及核心。目前比较有影响的研究成果是布劳和邓肯的地位获得模型,以及中国学者周怡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构建的分析地位指标结构模型。在参考这两个指标模型的基础上,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本研究构建了ES-CCOGNEF模型,作为本研究的研究思路。

1.布劳和邓肯地位获得模型

对后来的职业声望研究影响最大的是彼特·布劳和奥蒂斯·达德利·邓肯,他们采用职业声望调查取得的收入和教育权数,估计出446种职业的社会经济地位指数。可以说,他们的研究影响了后面大批的学者进行类似的职业声望研究和社会经济地位等级测量。布劳和邓肯涉及的社会经济地位指数后来在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研究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布劳和邓肯把社会经济地位指标作为衡量个人职业地位的指标,考察个人的家庭背景因素(父亲的职业和教育水平)对个人的初期经历(本人获得教育水平和最初职业)的影响,以及考察家庭背景及初期经历对个人后来职业地位的影响。在图1.1的路径分析中,单箭头直接代表了某因素对另一因素的作用影响,是影响与结果的关系;双箭头代表相关性,代表两者是相互作用的;图中的数据分别代表了影响的程度或相互作用的程度。在分析相关数据之后,他们认为,家庭背景对个人职业成就的作用只有20%,而其他的80%则取决于其他因素,即人们的职业地位、社会地位或阶级地位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后天努力。[76]这个结论虽然与冲突论学者们的观点相悖,而且很多后来的研究者修正了这个数据模型,其中的重要发现是,出身背景的优势可通过中介,包括学校教育、父母的期望与鼓励等因素对个人发展的各方面产生影响,并最终影响到社会地位的获得。[77]

图1.1 布劳和邓肯地位获得模型

2.分析地位指标结构模型

布劳和邓肯地位获得模型至今在社会分层与流动领域的学术主导地位持久不衰。其中一大原因是后续的诸多研究都是在借鉴或应用该模型的基础上做的拼接改造。中国学者对六种角度进行了改造和分析,其中包括西方学界和中国研究的发现,添加了包括性别因素、族群角度、同期群比较分析角度、政治忠诚—教育角度、单位地位角度、网络关系角度(见图1.2)[78]等因素。

图1.2 分析地位指标的结构模型

3.ES-CCOGNEF模型构建

通过对上述两个结构模型的研究,结合本书的研究对象和目标,在综合分析各种影响移民社会地位(social status)获得因素及影响方式的基础上,构建了ES-CCOGNEF模型作为研究的技术路线(见图1.3)。

图1.3 ES-CCOGNEF模型

这些因素包括移民教育程度(educational attainment)、家庭背景(family background)、社区(neighborhoods)、性别(gender)、种族特性(racial characteristics)、个人特征(personal characteristics)、个人初次及目前职业(first and current occupations)以及社会环境(social environment)(包括政治集团利益、社会经济发展、社会文化价值观以及国际组织)。社会地位的获得与教育水平之间存在着高度的相关性,二者在一个相对理想与封闭的环境中互为条件及因果,个人的教育水平影响其社会地位的获得;同样,社会地位又反过来促进或阻碍个人及其子女教育的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事实上,教育程度和社会地位的获得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与外界的上述因素之间时刻保持着某种互动关系,在受到这些因素影响的同时也反作用于这些因素。本书在构建此模型的过程中,一方面,将个人受教育程度与地位获得作为因变量,将涉及影响其发展的其他上述因素作为自变量,得出他们之间的相关系数,分析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其中社会环境作为一个宏观背景在统计过程中予以分析);另一方面,将教育程度与社会地位获得互为自变量与因变量,分析他们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并根据所搜集的数据计算得出的相关系数,分析比较美国教育对移民社会阶层影响的具体程度。

【注释】

[1]童卉欣.警惕阶层流动“板结化”趋势.http://www.china.com.cn/news/comment/2010-03/16/content_19619373.html,2010-03-16.

[2]王明明.商务周刊:教育危机促使中国社会阶层流动受阻.http://news.sohu.com/20040907/n221926496.shtml,2004-09-07.

[3]马晓强.科尔曼报告40年述评——兼论对我国“上学难,上学贵”问题的启示.http://www.cnier.ac.cn/snxx/juece/snxx_20060421105242_638.htm l,2006-04-21.

[4]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1年美国的人权纪录.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05/25/c_112038431.htm,2012-05-25.

[5]Samuel P.Huntington.Who Are We:The Challenges to America’s National Identity.New York:Simon&Schuster,2004.

[6]人民日报.户籍出身成为拉大收入差距推手 专家建议加快改革.http://news.hebei.com.cn/sybjzx/syxwpd/xwgn/bjxw/201005/t20100524_1626520.shtml.

[7]Jonathan H.Turner.The Structure of Sociological Theory.Cambridge: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2002.

[8]Jonathan H.Turner.The Structure of Sociological Theory.Cambridge: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2002.

[9]谭光鼎,王丽云主编.教育社会学:人物与思想.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5-57.

[10]谭光鼎,王丽云主编.教育社会学:人物与思想.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5-57.

[11]Ruth A.Wallace,Alison Wolf.Contemporary Sociological Theory:Expanding the Classical Tradition(6th Edition).New Jersey:Prentice Hall,2005.

[12]这里的科瑟尔与科塞属于同一人,因为翻译的不同。在这里,按照原文呈现,未予改动。

[13]叶克林,蒋影明.现代社会冲突论:从米尔斯到达伦多夫和科瑟尔——三论美国发展社会学的主要理论流派.江苏社会科学,1998(2):174-180.

[14][美]W.D.珀杜,等著.西方社会学——人物、学派、思想.贾春增,李强,等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233-288.

[15]王彦斌.科塞与达伦多夫的冲突论社会学思想比较研究.思想战线,1996(2):1-7.

[16]谭光鼎,王丽云主编.教育社会学:人物与思想.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6-28.

[17]钱民辉著.教育社会学概论(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65-75.

[18]Ruth A.Wallace,Alison Wolf.Contemporary Sociological Theory:Expanding the Classical Tradition(6 th Edition).New Jersey:Prentice Hall,2005:36-44.

[19]Steven Vago.Social Change(5th Edition).New Jersey:Prentice Hall,2003:66-68.

[20]Lewis Coser.The Functions o f Social Con f lict.New York:The Free Press,1956:10-55.

[21]Ruth A.Wallace,Alison Wolf.Contemporary Sociological Theory:Expanding the Classical Tradition(6th Edition).New Jersey:Prentice Hall,2005:36-44.

[22]杨志顺.教育与社会阶层结构的互动关系分析.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7-10.

[23]Daniel U.Levine,Robert J.Havighurst.Society and Education(7th Edition).Boston:Allyn and Bacon,1989:23-45.

[24]Michael W.Apple.Education and Power(2nd Edition).New York:Routledge,1995.

[25]Ruth A.Wallace,Alison Wolf.Contemporary Sociological Theory:Expanding the Classical Tradition(6 th Edition).New Jersey:Prentice Hall,2005:36-44.

[26]张军,胡冰霜,秦伟.家庭·分层·教育——西方教育不平等社会学理论综述与启示.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6(5):72-75.

[27]Nagw a M.M egahed,M ark B.Ginsburg.Social Inequalities,Educational Attainment,and Teachers in Egypt.CERC Studies in Comparative Education,2009(24):369-391.

[28]Yossi Shavit,Richard A rum,Adam Gamoran,Gila Menachem.Stratifi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A Comparative Study.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70-72.

[29]钱民辉.教育真的有助于向上社会流动吗——关于教育与社会分层的关系分析.社会科学战线,2004(4):194-200.

[30]肖月.阶层差距与高等教育公平浅析.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127-131.

[31]张荣.现阶段我国社会分层结构对教育公平的影响.学术交流,2006(7):179-182.

[32]K.J.Dougherty.It’s Not Enough to Get Through the Open Door:Inequalities by Social Background.In:Transfer From Community Colleges to Four-year Colleges.Teachers College Record,2006,108(3):452-487.

[33]Ian Roberson.Society:A Brief Introduction.Worth Publishers,December 15,1988:10-56.

[34]黄海刚.布迪厄文化权力理论下的高等教育公平.比较教育研究,2008(4):4-15.

[35]Cristina Iannelli.Parental Education and Young People’s Educational and Labour Market Outcomes:A Comparison across Europe.Mzes Working Papers,2002:45.

[36]李煜.家庭背景在初职地位获得中的作用及变迁.江苏社会科学,2007(5):103-110.

[37]侯龙龙,李锋亮,郑勤华,等.家庭背景对高等教育数量和质量获得的影响——社会分层的视角.高等教育研究,2008,29(10):39-45.

[38]Ruth A.Wallace,Alison Wolf.Contemporary Sociological Theory:Expanding the Classical Tradition(6 th Edition).New Jersey:Prentice Hall,2005:30-67.

[39]谭光鼎,王丽云.教育社会学:人物与思想.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6.

[40]Abraham Yogev.The Stratification of Students in Israeli Universities:Persistent Outcomes of An Educational Expansion Policy.High Education,2007(54):629-645.

[41]马千里,许尧华.高等教育:从促进个人流动到促进社会发展.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0(4):57-61.

[42]王艳粉.教育在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中的作用.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8,28(4):94-95.

[43]杨凤英,袁刚.教育影响社会分层的原因和条件.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7,9(1):4-8.

[44]陈彬莉.教育:地位生产机制,还是再生产机制——教育与社会分层关系的理论述评.社会科学辑刊,2007(2):59-64.

[45]王造兰.教育在社会流动中的意义.今日南国,2008(11):33-34.

[46]姜航.浅谈教育与地位获得.美术教育研究,2010(4):87.

[47]陈立鹏.对美国少数民族教育立法的初步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04,24(1):124-129.

[48]Daniel U.Levine,Rayna F.Levine.Society and Education(9th Edition).Boston:Allyn&Bacon,1995:23-45.

[49]吴明海.从案例看美国少数民族教育立法问题.中国民族教育,2003(6):38-39.

[50]张苏,刘莉莉.美国移民子女基础教育公平资助政策探究.外国教育研究,2009,36(8):24-28.

[51]郝艳萍.1964年民权法案对美国教育的影响.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2(4):14-18.

[52]韩骅.90年代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述评.比较教育研究,2000(6):46-50.

[53]龙藜.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研究的演变及启示.民族教育研究,2007,18(4):116-119.

[54]司金鹏.浅谈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现代教育科学,2007(5):27-36.

[55]周莉萍.美国多元文化教育政策探析.历史教学问题,2006(6):78-81.

[56]Daniel U.Levine,Rayna F.Levine.Society and Education(9 th Edition).Boston:Allyn&Bacon,1995:23-45.

[57]滕志妍.理想与困境:对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的再认与反思.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5(5):95-100.

[58]龙藜.中美多元文化教育研究的比较分析.重庆:西南大学,2006.

[59]Daniel U.Levine,Rayna F.Levine.Society and Education(9th Edition).Boston:Allyn&Bacon,1995:23-45.

[60]April Linton.Learning in two Languages:Spanish-English Immersion in U.S.Public Schools.Working Paper,2004(9):106.

[61]Daniel U.Levine,Rayna F.Levine.Society and Education(9 th Edition).Boston:Allyn&Bacon,1995:23-45.

[62]程新英.西方社会冲突理论评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3(3):13-16.

[63]资料来源:Wikipedia the Free Encylopedia.http://en.wikipedia.org/wiki/Conflict_theory.

[64]Steven Vago.Social Change(5th Edition).New Jersey:Prentice Hall,August 3,2003:36-79.

[65]张启新.社会分层.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3(3):56.

[66]刘祖云.社会分层的若干理论问题新探.江汉论坛,2002(9):89-93.

[67][美]戴维·格伦斯基编.社会分层(第二版).王俊,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2.

[68]钱民辉著.教育社会学概论(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22.

[69]Ruth A.Wallace,Alison Wolf.Contemporary Sociological Theory:Expanding the Classical Tradition(6th Edition).New Jersey:Prentice Hall,2005:1-46.

[70]转引自Wikipedia,the free encyclopedia.http://en.wikipedia.org/wiki/Social_mobility.

[71]张青波,贾琼.高等教育与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相互关系浅析.晋中学院学报,2010,27(1):99-102.

[72]Philip Martin,Elizabeth Midgley.Immigration:Shaping and Reshaping.America Bulletin Population,2003:49-51.

[73]陈奕平.人口变迁与当代美国社会.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138-139.

[74]Samuel P.Huntington.Who Are We:The Challenges to America’s National Identity.New York:Simon&Schuster,May 2004:16-87.

[75]根据维基百科的解释,在美国,Hispanic/Latino Americans其实指的是同一种族群体,美国人称之为“Hispanic”或“Latino”,二者经常互换。主要从拉丁美洲移居到美国的讲西班牙语的种族群体及其后代,本来用拉美裔来指代,目前,拉美裔已经取代黑人成为美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族裔。

[76]Peter M.Blau,Otis Dudley Duncan.The American Occupational Structure.New York:Wiley,1967:38-40.

[77]李春玲,吕鹏著.社会分层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81.

[78]周怡.布劳-邓肯模型之后:改造抑或挑战.社会学研究,2009(6):1-2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