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的主要问题和方法

研究的主要问题和方法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对理论的研究剖析,以及现实和实践的考察分析,都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和应用于新闻报道实践中。在“7·23”甬温线特大交通事故的案例研究中,采用框架分析法,对“7·23”动车事故的报道信息量、消息来源、议题建构、报道倾向、报道视角、报道立场、话语表达以及典型议题中的媒介建构进行分析研究。为了保证研究的科学性,采用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平衡报道进行多层面的系统研究和分析。
研究的主要问题和方法_新闻平衡报道研究

(一)主要研究问题

本研究试图解决和回答如下问题,并在问题的分析和解答中实现预期的目标。

1.平衡报道理念是怎样产生、形成、发展和演变的

本文结合历史发展和在已有理论基础上,力图清晰论述平衡报道的起源及其在实践中的发展,剖析平衡报道理念的演变,突出其作为专业理念的本质。

2.应该如何科学界定平衡报道的概念,新闻平衡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平衡报道是一种报道理念和原则,是一种报道的技巧、方法或策略,这是目前新闻界所公认的。然而,平衡报道并不是追求绝对的平衡,也不可能实现绝对平衡。因此,科学地界定平衡报道,明晰新闻平衡的基本要素,对本文来说至关重要。

3.平衡报道在当代中国面临哪些现实困境,目前的实践现状又是怎样

在当前的媒介生态的大环境中分析影响和制约平衡报道的相关因素,考察新闻平衡报道在中国当前的媒介生态环境中的现实发展和实践状况,充分认识平衡报道实现的复杂性、矛盾性、多面性,才能更好地探索实践。

4.如何在当前的媒介生态背景下更好地把握和实现新闻平衡报道

源于实践,回归实践。本文对理论的研究剖析,以及现实和实践的考察分析,都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和应用于新闻报道实践中。从多维视角探究如何更好地把握平衡,在中国当前媒介生态下促进平衡报道在新闻实践中更好地运用和发展,是本文必须思考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

1.多学科、立体性的研究方法

拟以媒介生态学的视角切入,将媒介生态学的相关理论作为观照和研究平衡报道的理论架构,运用媒介生态学的整体观照、多维透视、动态分析的基本观点,用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待和分析平衡报道。并在理论和案例分析中融合运用和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如社会学、传播学、法学、哲学等,采用多学科、多层面、多方位地分析和研究平衡报道等。

对平衡报道理念和内涵分析研究中,分析其与新闻自由的思想观、客观报道法则、公正性原则逻辑关系,并分别将“平衡”与“真实性”、“全面性”、“媒介偏见”、“新闻倾向性”进行立体性的透视分析。

2.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

采用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质化研究为主,量化研究为辅。除了对平衡报道的历史考察和理论辨析,大量的文献资料研究、文本分析之外,具体运用研究方法还有:①案例研究法。在理论分析和实践考察中,自始至终融入了相关媒体如报纸、电视节目、网站、博客、微博中的大量新闻报道案例进行阐释。此外,还选取2011年最受关注、备受争议、震撼世界的“7·23”甬温线特大交通事故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对其进行报道框架、文本要素、5个具有争议性的典型议题进行全方位地深入分析研究,从具体的新闻实践中认识当前媒介生态下平衡报道的实现程度以及问题和阻力所在,以更好地探索和把握新闻平衡。②框架分析法。在“7·23”甬温线特大交通事故的案例研究中,采用框架分析法,对“7·23”动车事故的报道信息量、消息来源、议题建构、报道倾向、报道视角、报道立场、话语表达以及典型议题中的媒介建构进行分析研究。

3.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

媒介生态学研究主张将静态研究与动态研究、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微观阐释与宏观研究结合起来,既不能只止步于微观描述,又不能只偏向于宏观叙述。缺乏微观研究会空洞无物;缺乏宏观研究则会缺乏方向、流于表面。只有将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起来,才能使研究对象在整个媒介生态环境中找到自己的坐标和方向。

为了保证研究的科学性,采用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平衡报道进行多层面的系统研究和分析。把平衡报道的研究放在媒介生态的大环境之中,整体、系统地考察媒介生态与平衡报道之间的关系,不仅从宏观的社会生态环境,研究平衡报道与媒介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生态等外部社会环境的关系,而且从媒介内生态(媒介角色定位和冲突、媒介竞争和融合)以及传者和受众的角度,剖析制约平衡报道的相关因素。此外,在探究如何更好地把握平衡报道时,也分别从微观层面(新闻报道的基本要素)、中观层面(媒介组织本身)和宏观层面(政府、社会、公众)进行研究分析,以保证结论更具针对性和可行性。

【注释】

[1]孙立平,李强,沈原.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近中期趋势与潜在危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61.

[2]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3.

[3]〔美〕梅尔文·门彻(Melvin Mencher).展江译.新闻报道与写作[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44;62.

[4]赫伯特·阿特休尔著.黄煜,裘志康译.权力的媒介[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151.

[5]〔美〕仙托·艾英戈,唐纳德·R·金德.至关重要的新闻——电视与美国民意[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187.

[6]〔加〕罗伯特·哈克特,赵月枝.维系民主?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59~73.

[7]Fraser Institute.加拿大成立于1975年的一个智囊团,创始人是右翼经济学家Michael Walker,该机构主要靠加拿大保守派的大公司资助,公开支持自由企业,但反对贸易联盟和政府对经济的干涉.

[8]Thomas Haven Miller,Jr.,Objectivity and Balance in Global Warming News Coverage:a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of Selected British and U.S.Non-tabloid Newspapers[D].University of Kentucky,2000.

[9]Clarke.ChristopherE.Questions of Accuracy and Balance:The Autism-Vaccine Controversy in the U.S.and British Elite Press[C],Conference Papers—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2008Annual Meeting,2008.1~45.

[10]Frederick Fico,Eric Freedman,Biasing Influences on Balance in Election News Coverage:an Assessment of Newspaper Coverage of the 2006U.S.Senate Elections[J],J &MC Quarterly Journalism at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2008,5(3):499~514.

[11]赵雅文.全球化与国际平衡传播[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47~121.

[12]孙旭培.论新闻报道的平衡:新闻学新论[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237.

[13]郭卫华.新闻侵权热点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35.

[14]谌达军.平衡报道兴起的社会动因[J].军事记者,2008(2):48~50.

[15]彭伟步.平衡性报道是必须坚守的准则[N].时代周报,2009-5-8.

[16]李希光.转型中的新闻学[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81~87;90.

[17]李良荣,赵智敏.试析当前新闻报道的平衡原则[J].郑州:新闻爱好者,2009(6):4~5.

[18]孙旭培.新闻传播学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315.

[19]范玉吉.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的平衡[J].上海: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7(3):153~158.

[20]张桂珍等著.中国对外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114~117.

[21]邵志择.新闻客观性原则:态度和方法的悖谬[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7(1):41~44.

[22]彭加发.新闻客观性原理[M].台北:台北三民书局,1995.41,162.

[23]翟先锋.平衡报道才能达到整体真实[J].新闻记者,1998(8):60~61.

[24]吴麟.报道的平衡与全面[EB/OL].中华传媒网,2005-5-10.

[25]马建国.新闻报道的平衡性和倾向性——对伊拉克开战报道的分析与比较[J].中国记者,2003(4):46~47.

[26]宋林飞.社会传播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121.

[27]〔美〕林文刚.媒介生态学在北美之学术起源简史[J].中国传媒报告,2003(2):4~16.

[28]同上.

[29]尹鸿.电视媒介:被忽略的生态环境——谈文化媒介生态意识[J].电视研究,1996(5):38~39.

[30]邵培仁.传播生态规律与媒介生存策略[J].新闻界,2001(5):26~28.

[31]邵培仁.论媒介生态的五大观念[J].新闻大学,2001(4):20~23.

[32]邵培仁.媒介生态学研究的新视野:媒介作为绿色生态的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4(1):135~144.

[33]支庭荣.大众传播生态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2~14.

[34]张国良.社会转型与媒介生态实证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35]邵培仁.媒介生态学:媒介作为绿色生态的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36]徐国源,谷鹏.当代传媒生态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37]侯海涛.中国电视新闻媒介生态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38]崔保国.媒介是条鱼:理解媒介生态学[J].中国传媒报告,2003.2(2):17~26.

[39]许永.优化媒体资源从认识媒介内生态开始[J].新闻知识,2002(11):19~23.

[40]段京肃.追求人与媒介的完美结合:浅论媒介生态与媒介素养[J].广告大观,2006(1):94~95.

[41]单波,王冰.西方媒介生态理论的发展及其理论价值与问题[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3):2~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