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建本科院校的制度文化建设

新建本科院校的制度文化建设

时间:2022-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组织文化的构建在重视精神层面的同时,要把制度建设作为重要因素予以考虑。2.根据制度的本质推进组织文化的制度化建设制度化的本质是通过制度创新来实现与提高组织成员对制度的认同,继而达到最大限度地挖掘组织成员潜能的目的。根据制度化的本质以及其必要性,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推进组织文化的制度化建设。

二、新建本科院校的制度文化建设

大学精神文化、大学物质文化必须要有相应的大学制度文化予以保证。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的载体,制度文化给予物质文化以生命。大学制度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总是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下去建立和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的产物,它必须适应精神文化的要求。同时,精神文化必须得到制度文化的支撑才有可能实现,学校的组织机构如果不与学校目标的要求相适应,学校目标也很有可能无法实现;不能构建起科学的制度文化,就很难建设高水平的大学。

(一)制度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

组织文化制度化也称为文化制度化,是指把组织倡导的价值观转化为具有操作性的管理制度的过程。文化与制度之间是一种蕴含与互动的关系:文化中蕴含着制度,制度中也体现了文化;没有文化的制度与没有制度的文化都是不可想象的。文化形成制度,即文化观念是制度形成的依据,制度要反映文化的要求;制度强化文化,即制度对文化观念特别是对新文化的巩固与发展有重要作用。制度文化是组织文化的一种重要构成要素,是组织精神文化的基础和载体,并对精神文化起反作用。因此,组织价值观必须要转化为制度,或者说,组织制度必须要体现价值观的精神,否则,组织文化变革就不可能成功。因此,组织的制度化建设就成为文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且是其较深层次的组成部分。

制度是一种行为规范,它包括思想原则、权力实体、语言符号、物质方法和技术手段等要素,是任何一个社会及组织团体正常运转所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它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维持某种秩序而人为制定的程序化、标准化的行为模式和运行方式。

对于组织而言,现代制度是现代组织正常运行所必不可少的保证条件,它是随着现代组织的形成发展而逐步完善起来的。它同任何制度一样,既产生于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下,又影响着社会文化的许多方面。制度化就是指在组织活动中应该建立起一种能够使组织成员的自觉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制度机制。缺乏制度约束的组织肯定是混乱的组织;而对于一些组织,如果有制度而不严格执行,组织将失去信誉,失去威望,组织内部也将陷入混乱状态;若是制度本身缺乏潜能,严格执行虽然能够保证“秩序”,但不一定有效率;若是制度本身符合“人性”化,它就一定能够焕发组织成员的工作激情和无限潜能。

1.从理论上看,制度化的必然性表现

(1)制度化是实现价值观的需要

制度决定人的行为,只有公正的制度才能焕发人们的激情。组织的很多问题都是由于组织文化与制度化脱节造成的,组织文化变革的关键不在于提出了什么先进的理念,而在于制度化工作的好坏。这一判断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组织价值观是管理制度创新的直接依据;二是管理制度是检验价值观合理性的尺度。可见,价值观与管理制度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价值观只有转化为管理制度才具有生命力,同时,任何管理制度都是在某种具体价值观的指导下制定的,因而都有文化的底蕴。

(2)制度化是有效规范组织成员和组织行为的依据

组织制度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也具有文化的相应功能。因为制度本身包含着相应的制度意识和制度规范,所以它的功能体现在对秩序的保证和维持上,但是它的功能不仅仅体现在此,作为组织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对秩序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对人的内在自觉性和主动性的调动而实现的。因而,制度对于组织的意义在于它建立了一个使管理者的意愿得以贯彻的有力支撑,并且在得到组织成员认可的前提下,使管理中不可避免的矛盾由人与人的对立弱化为人与制度的对立,从而可以更好地实现约束和规范组织成员行为,减少对立或降低对立的尖锐程度,协调组织正常行为,使群体行为趋向一致。

(3)制度化必须要与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相结合

制度必须镶嵌到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才能操作,没有脱离文化的制度。人们的生活习惯、心理结构、知识传统、人际关系以及宗教信仰等文化因素直接影响到制度的形成和执行;设计出再好的制度,如果不适应本土社会文化的上述诸因素,也会因为执行成本太高而形同虚设。同时要注意,组织制度(尤其是长期实行的制度),由于带有明显的行为规范的标记而反过来会改变文化因素。这说明不存在唯一的最佳组织方式,制度必须“本土化”后才有生命力;制度本土化并不意味着“制度”是无原则地迁就“文化”,长期严格地执行某种制度能够改变人们的传统与习惯。所以,组织文化的构建在重视精神层面的同时,要把制度建设作为重要因素予以考虑。

2.根据制度的本质推进组织文化的制度化建设

制度化的本质是通过制度创新来实现与提高组织成员对制度的认同,继而达到最大限度地挖掘组织成员潜能的目的。从本质上看,制度化就是制度变迁或制度创新的过程。制度创新就是为了提高制度认同。“认同”就成为创新的直接目的,是衡量新制度好坏的标准;同时,制度认同也是为了挖掘人的潜能。根据制度化的本质以及其必要性,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推进组织文化的制度化建设。

(1)价值观理念化

所谓价值观理念化,就是要把组织统一的价值观转变为各个部门的具体理念。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价值观是“源”,制度是“流”,价值观之“源”要转化为制度之“流”,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组织是一个系统,在它下面还有许多子系统,每个子系统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充当着不同的角色,组织成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选择具体角色,但却无法选择角色要求。角色要求的差异意味着处于不同角色位置的人要有差异。就组织而言,一个组织在其价值观的指导下,不同的职能部门和子公司要提出符合自己角色要求的经营理念,同时也要制定与本部门和子公司经营理念相对应的管理制度。概括地讲,组织价值观与管理制度存在着四种关系,如图7-1所示。

img1

图7-1 组织价值观与管理制度的关系

这四种关系分别是:组织价值观与管理制度都具有前瞻性,并保持一致;组织价值观与管理制度都落后,并保持一致;组织价值观落后,但管理制度先进;组织价值观具有前瞻性,但管理制度落后。制度化的目的是要使组织价值观与管理制度保持“均衡”或“一致”,但这并不意味着“均衡”或“一致”就是制度化的全部。只有实现两者在高水平上的“均衡”或“一致”,才能充分调动组织成员的工作激情。在低水平上的“均衡”或“一致”甚至比“不均衡”或“不一致”的情况更糟。只有那些具有一定前瞻性,结合组织实际,同时又能反映市场变化的要求的价值观才容易为广大组织成员接受。制度化就是要根据这样的价值观来全面审视和调整组织现有的管理制度,使两者在高水平上达到“均衡”或“一致”。

(2)制度的系统化

组织的制度化是组织文化形成过程中的一个步骤,但它本身也是一个包含有许多因素和环节的系统。从构成因素上看,制度化需要制度观念、制度条文、制度执行机构等来保证。其中的观念指的是有关指导思想与原则;为制度化指引着方向,是制度化的灵魂所在。机构指的是制定和执行制度的机构,是制度化的组织保证。制度条文指的是具体的制度内容,是制度文化的集中体现和外部标志。从制度化的运转过程来看,制度化建设包括确立指导思想、制定制度条文、执行、检查总结、修订发展等环节。

(3)制度的科学化

在确立起正确的指导原则后,可着手制定具体的制度、规章及实行细则。制度服从于组织结构和规模的原则、简明化原则、系统化原则、锁链化原则、一般和特殊相结合原则。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应从全面修订组织现存管理制度入手。组织现存制度是组织以前价值观念的沉淀,是一种现实和惯性力量。在制度化时要考虑到现存管理制度,结合社会和组织变化的现实修订现存管理制度。应以民主程序来制定制度。主原则是重要的指导原则,只有通过民主程序才能使广大组织成员积极参与到制度化建设中来,才能制定出最切合实际的制度,才能使制度观念与条文深植于组织成员头脑之中。因此,在制度化的过程中要发动广大组织成员积极参与,集思广益,反复酝酿讨论。制度化必须循序渐进,不可一蹴而就。美国文化社会学家希尔斯认为,能够流传三代的东西就能成为传统,一旦成为传统,就积淀为集体无意识。无意识在深层次上支配人的行动,这种无意识形成之后,要对它进行改变则相当困难,改革者不仅需要坚强的决心,更需要耐心,急于求成往往欲速而不达。制度必须体现出义务、职责与权利相统一的原则。按照这个原则,目的在于使广大组织成员从义务与权利两个方面体会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这是制度科学性的要求。

(4)完善制度实施机制

从制度的执行力度来看,普适性是制度充分有效的前提,组织中的任何人都要受到制度的约束。理论上讲,制度不被执行可能是因为制度本身的局限(如缺乏公正)、制度本身存在的规定性与选择性、稳定性与变化性的矛盾引起的,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制度的严格执行比制度更为重要。有制度不执行表明管理者的能力不足。对组织成员来说,能力不及造成的失误容易理解,而态度不端正则无法谅解。因此,制度化的核心在于如何把新制度落到实处,即如何严格地执行新制度。要想使新制度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除了制度本身要公平公正、体现价值观的要求外,还必须要在组织内营造一种重视执行的“执行文化”。决策层必须要大力支持、中间管理层要加以引导和推进,否则将会事倍功半或难以达到制度的预期效果,造成管理制度有等于无,形同虚设,领导者的所有其他工作都会变成一纸空文或一场空谈。

(5)完善制度评估机制

制度本身的好坏也影响到制度的执行,对制度的好坏进行评估以及完善的评估机制就变得非常重要。从制度本身的角度看,制度不被执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首先,制度的违约成本太低,以至于人们不怕违背制度后的惩罚,这又包含两种情况:一是违反制度的行为被发现和追究的可能性的大小;二是违反制度的惩罚的严厉程度。其次,要么指导制度的价值观或理念不正确,要么制度没有完全反应价值观或理念的要求。再次,制度不被认同说明了制度本身的局限,如制度自身存在的规定性与选择性的矛盾。最后,制度不被执行也反应了制度的稳定性与变化性的矛盾。所以,制度评估机制必须根据制度的执行情况,作出及时地判断;对于制度的缺陷给出正确地结论,准确地确定制度的违约成本,防止制度与价值观或理念脱钩,防止制度变化过于频繁等。

总之,组织制度文化是将文化理念转化为组织成员自觉行为的关键,也就是把组织倡导的价值观转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制度的过程。价值观必须转化为制度,否则,组织文化管理就缺少制度保证而最终导致组织的失败。在将价值观转化为制度的同时,一定要关注制度与价值观的联系,防止两者脱节。只有把制度文化建设放到重中之重的位置,使组织有了应变各种环境的个性文化底蕴,组织才能真正具有提高竞争力的制度文化优势。

(二)新建本科院校制度文化建设应有的理念

以人为本、融合特质、创设规范民主的制度文化是大学文化的内在机制,是文化建设的根本保证。新建本科院校建设要做到“以德治校”和“以法治校”的有机统一,就必须在制度文化建设中确立以下重要理念。

1.要在“以人为本”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坚持依法治校和民主管理相结合,建设民主、科学、进取、和谐的制度文化

建设民主、科学、进取、和谐的制度文化,从制度上保证学校重大原则、重大决策的民主化,建立学校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积极推进校务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学术评价制度、人事分配制度和学生管理制度的建设,不断完善学校管理的法制化、民主化建设,不断提高科学、民主、依法治校的能力。

(1)以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双中心构建学校管理体系

学校组织是松散结合的系统,学校所进行的活动以高度专业化的学术活动为主,而且学术自由一直以来就被认为是学校存在的基础,学校也不例外。必须改革现有以行政权力为中心,行政权力凌驾学校一切事务的不良管理体制,建立以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双中心的现代学校管理体系。

新建本科院校对外实行“政府宏观管理、社会积极参与、学院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管理体制,对内推行“校长治校、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科学决策”的管理机制,实施院、系(二级学院)两级管理的体制改革,不断推进权力重心下移。

一方面,新建本科院校要高度重视学术权力在学校中的地位,成立以专家、学者和教授组成的“院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教学工作委员会”,并充分发挥他们在咨询审议、决策指导方面的积极作用,推进“教授治学”和科学决策;另一方面,以学院长远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完善院系两级管理制度,明晰院系之间的责、权、利关系,落实“两级管理、重心下移”的管理改革,增强学院管理和工作的灵活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扩大学院办学自主权,提高学院的整体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

(2)加强民主管理,实施人本化管理

学校组织是学术性组织,它是以文化传承与创造为基本任务的,因此,学校组织具有文化特性。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目标,管理要求有制度的保障。但是,就学校主体——学校教师而言,等级森严、严格机械的制度肯定会禁锢人们的思想,扼杀人们的创造力。很多学校为追求片面的管理效率,过分强化了制度的“刚”性,却往往忽视了制度应有的“柔”性特质。学校组织的活动不同于企业组织,学校组织的大多数活动是精神性的,因此,构建开放、自由、宽松、协调、活跃的学校环境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学校在制度文化建设中,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人本管理概念的明确提出是在20世纪60年代,到了20世纪80年代已经受到普遍重视。有的学者将其概括为“3P”管理,即从管理对象看,是of the people(人的管理);从管理主体看是by the people(依靠人的管理);从管理目的看是for the people(为了人的管理)。人本管理就是把人作为管理的主要对象和管理的最重要资源,尊重人的价值,全面开发人的资源,以谋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最终目的的管理。人本管理的现代含义应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强调人在管理中的主导地位以及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一核心思想;二是通过以人为本的管理活动,追求组织高效运转进而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来锻炼人的意志,脑力、智力和体力,达到完善人的意志和品格,提高人的智力,增强人的体力的目的,使人获得超越于生存需要的、更为全面的自由发展。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在办学之初就提出了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办学理念,并成为学校的管理理念,提出了学院办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办学的基础是依靠人,办学的目的是为了人的方针。学院提出“以事业凝聚人,以政策吸引人,以待遇稳定人,以情感留住人,以环境塑造人”的用人机制,尊重教师的主体价值,努力激发教职员工的积极情感,增强其主人翁意识、工作责任感和归属感。一是倡导民主化的管理理念,尊重教学民主和自由,平等对话,重视发挥非强制性和非权力性的管理影响:二是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增强教师民主自由的学术权利,给予教师更多的学术宽容,尽量减少对教师各种创造性活动的干预,尽量不用简单划一的规定去套教师一差万别的学术实践,尽量减少对教师的一些强制性和监督性的管理,而只是对其提供一些方向性和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以鼓励教师学术活动的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三是弘扬人性,培养组织亲和力,尊重教师需要,着力营造尊师重教的环境,不仅要做到“为了人,尊重人,理解人”,还要做到“信赖人,满足人,发展人”,培育有利于教师发展的环境,促进教师不断追求更加完善的自我实现;四是加强管理者和教师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增强组织凝聚力。

(3)坚持依法治校,加强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制度建设

大多数学校在制度建设上普遍存在着薄弱性、模仿性、不规范性和易变性等不良情况,对学校的发展和建设,对学校文化的形成都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加强制度建设,推进依法办学和依法治校,是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从宏观上看,要贯彻《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等国家、教育部和省制定的相关法律和法规,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根据适度超前的立法原则,按照法律和国家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各项教育教学制度,保证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

在校内的规章制度方面,要加强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要成立学校依法治校和普法工作的领导机构,加强领导和组织。要加快建立规章制度起草工作的民主、公开机制,深入调查研究,善于向专家、学者及相关人员咨询,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对于涉及广大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要采取有效的形式直接听取和吸纳群众意见。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建立健全“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使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与监督的权力落到实处。二是建立健全校务委员会制度,适当吸收教授代表参与学校行政事务的决策。三是建立健全学术委员会制度确保学者、专家参与学术事务的权力。四是建立健全专业委员会及学科委员会制度,以弥补学术委员会在学术事务决策与管理上的不足。五是建立各种渠道的校务公开和民主监督的机制,确保信息畅通和公开透明。在人事制度方面要以尊重学术、尊重人才为根本准则,探索“淡化身份、强化岗位,以岗定薪,多劳多得”的科学合理分配制度;教学和科研制度要体现学术自由、学者治学的价值观;资源配置制度要科学规范,应从制度上杜绝漏洞和浪费,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合理建构新建本科院校的组织机构

组织结构是制度文化的基础,良好的组织结构对于制度文化的建设至关重要。

新建本科院校的组织结构一般包括:教学机构、管理结构、教学辅助机构及后勤保障机构。其中教学机构包括:以学科专业为基础的专业系院、以公共基础知识教学的教学部,以及学生班级等;管理机构包括:党政管理部门,群众组织(工会、共青团、妇女联合会);教学辅助机构包括:图书馆、现代技术中心(网络中心、计算机中心、教育技术中心等);后勤服务机构包括:学生宿舍服务机构、饮食服务机构、物质供应机构、基建维修机构、校园管理机构等。这些机构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各构成部分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是否适应或者说是否合理,对于系统的运转及其功能的发挥极其重要。因此,学校组织结构设置是否合理,能否满足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需要就成为一所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

学校组织机构是学校为了有效实现学校目标而建立的内部各组成部分及其关系的形式,这种形式是否适应学校发展的要求,直接影响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在组织结构的建设上,应该以国家教育法规要求为基础,学习和研究办学历史长远的本科院校组织机构设置的经验教训,在深入细致地分析原有组织结构优劣基础上,结合确立的办学理念,进行合理设置。因此,新建本科院校组织机构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1)国家教育法律法规是新建本科院校组织机构设置的基础

《教育法》作为教育法律的最高形式,对不同教育体系的结构做出了明确的规定。《高等教育法》对高等学校的设置及其组织结构则作了进一步的明确:高等学校经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批准成立后,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作为学校的法人,在党委的领导下,具有包括设置学校的各类机构的办学自主权。这为高等学校组织结构的设置提供了法律基础。

(2)学习借鉴本科院校组织机构设置的经验是做好学校组织机构设置的前提

新建本科院校是在原有专科的基础上,通过合并或自身建设升格而成;或者是完全新建。不论是升格或者新建,这些学校在学校机构设置方面都没有自身的经验。因此,学习和借鉴本科院校组织机构设置的经验,增加对本科层次办学机构设置的要求是做好新建本科院校自身组织机构设置的前提。

(3)深入细致地分析原有组织结构优劣是做好新建本科院校组织机构设置的基础

新建本科院校在原来长期办学的过程中,根据自身的实际,建立了适应专(本)科层次的学校组织机构。这种机构的形成与发展具有相对的先进性,保证了学校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动员和团结广大师生员工,集全校之力,为实现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目标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升本后,这种组织机构是否能满足新的层次办学需要,是否对新的层次办学起促进作用,还是反过来变成了阻碍因素,都有待于进一步的观察、分析。同时,建立新的学校组织机构,也必须在通过总结原有机构的基础上进行。因此,就必须对原有组织机构的优劣进行分析、整理,以便在建设过程中保留有利机构,调整可能会阻碍学校发展的机构。

(4)组织机构的设置必须符合办学理念的要求

办学理念是新建本科院校存在的基础,是其文化的核心。作为体现服务于学校文化的组织机构如果不与组织目标的要求相适应,组织目标就无法实现。特别是教学机构的设置,要以学科、专业建设的发展需要为依据,以有利于学科专业发展、有利于学生素质培养、有利于教师的作用发挥和成长来设置。

(5)组织机构的建设,必须有利于新建本科院校目标的实现

学校办学目标是学校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学校组织机构建设的目的是为实现学校的目标做出机构上的保证。为此,学校组织机构的设置要围绕学校办学目标,可在参考古典组织理论的创始人之一马克思·韦伯提出的科层制组织机构的基础上进行选择和设计,确定学校管理组织的基本原则,确定承担各项管理和业务的各个管理层次、部门、岗位及其职责等。

(6)组织机构的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在建构的过程中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完善

学校组织机构要根据自身内、外环境和条件,确定基本思路,要在分析组织职能的前提下,设计各部门及其职责、考核和评价,还要将运行中出现的各种信息及时反馈、修正,使之不断完善。

(7)组织机构的建设,要充分了解并重视非正式组织,因势利导,发挥其在学校工作中的正向功能

任何团队中都存在着因爱好、性格和利益等因素一致而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组织,这种非正式组织一经形成便逐渐产生特定的行为规范,它们与正式组织的目标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甚至相抵触。因此,学校组织机构的建设,要利用非正式组织成员之间的特殊关系,巩固正式组织机构,促进管理任务的完成。

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的构建有赖于预先的设计,而组织结构的设计又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要有步骤的进行,还要根据具体情况及时加以调整。从新建本科院校来说,首先,要根据本科院校办学的目标和定位,结合本校实际,明确设计基本思路;其次,是通过职能分析设计组织结构的框架,即承担各项管理职能和业务的各个管理层次、部门、岗位及其职责;最后,是关于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联系方式以及各个岗位具体的业务工作程序、工作标准等行为规范的设计。通过这些严密的程序和步骤,确保组织的规范运作,增强可控性,使组织更加具有效能。如能严格遵照这种组织结构设计的思路,则有望从科学管理的角度克服多校合并的新建本科院校官多兵少,人浮于事,官僚习气严重等的诸多弊病,既富有远见,又符合精简、效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三)新建本科院校制度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大学精神文化、大学物质文化必须要有相应的大学制度文化予以保证。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的载体,制度文化给予物质文化以生命,不能构建起科学的制度文化,就很难建设高水平的大学文化。新建本科院校制度文化建设应包涵如下内容。

1.教学制度文化

教学工作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学校管理的主要环节,因此,教学制度文化建设得如何,能不能通过制度文化的创设,充分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充分挖掘教与学两个主体的潜能,这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至关重要。教学管理的制度对象是教师、学生、课程、教学方法等要素。教师教学科研积极性的激发、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就是从这些要素着眼,来建构科学规范的教学制度文化的。哈佛大学就是教学制度文化造就的世界名校,自1860年以来的七任校长从未停止过对教学制度的改革。

2.科研制度文化

进行科学研究,创造发明新知识、新技术,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近年来,我国各高等学校为了鼓励教学科研人员从事科学研究,多出成果,出高水平成果,制定了许多有关科研的规章制度,如科研奖励制度、科研人员考评制度,还有不少惩戒制度等。大学科研制度文化建设,就是要求在认真研究学科发展规律、科学研究自身规律和科研人才成长规律的基础上,着眼于制度体系的导向性、长效性、激励约束力和人性化,来建构道德、知识、行为和业绩有机结合的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制度体系。

3.学生管理制度文化

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管理制度,应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为理念,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上。招生分配、奖惩总结、评优鉴定、出勤考试以及校风校纪都属于学生管理制度的范围。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还应该涵盖所有对大学生进行课堂内外的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学校要明确学生管理制度的价值目的、培养目标,形成制度体系,在保证学校总体价值导向上形成某种现象级差,引导学生的自我实现,为学生营造宽松的文化空间,这是学生管理制度文化的意义所在。

4.人事制度文化

新建本科院校的人事管理工作可分为三个主要层面:一是工资政策,二是人事档案管理,三是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领导部门,组织人事部门是人事制度环境、制度文化建设的主要组织者、倡导者,他们形成了一个完整制度体系。

5.实验室制度文化

实验室是大学办学的重要设施条件,是大学物质文化的主要体现方面。每一所大学每年都会在实验室建设上作大量投入,以保障教学科研的需要。

6.图书馆制度文化

图书馆是大学的一个特殊的部门,它是学校内最具公共性的一个独立机构,它的服务功能甚至超出大学的范围影响社会,世界上许多大学的图书馆甚至成为国际信息中心。因此,图书馆一直被认为是大学水平的重要象征,是大学形象的重要表达方面。图书馆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图书馆制度文化在充分展示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要求,紧密为学校服务的同时,还展示了普遍的尊重知识、尊重科学的精神,表现了思想学术开放的态度等图书馆的价值观念。

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是在一所学校的基础上合并一到两所其他学校而成立的,办学层次较为复杂。因此,新建本科院校成立后,首先就面临着全面清理和统一合并前各学校的规章与制度,以避免在执行中出现“碰车”的现象。在新的规章制度初建期,可先效仿和参考已有一定历史的其他本科院校的制度体系和经验。在使学校各项工作暂时有章可循之后,就要对原有学校各自的制度文化进行梳理,找出原有制度文化中的优良传统,结合新建学校的发展目标予以创新,形成保障目标实现的新的制度文化。对于梳理中发现的不利于新建院校发展的制度文化,则必须坚决抛弃。在建立健全制度的过程中,要逐步吸收本校师生组织成员的意见,对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形成富有本校特色的制度文化。因此,要不断健全新建本科院校的管理规章制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