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建本科院校文化建设的措施

新建本科院校文化建设的措施

时间:2022-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提高认识,研制学校文化总体方案组织文化理论认为组织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组织领导。在这种条件下,多元文化并存的新建高校要统一学校各成员、群体的思想、意识、行为,发挥新建本科院校的整体优势,新建本科院校领导必须在这个背景中,帮助人们作出选择,选择一种为全校教职员工共同接受的、适合当前新校发展的、统一的学校价值观,应是新建本科院校组织文化建设的关键,也是新建本科院校应该认真关心和执行的最重要的工作。

三、新建本科院校文化建设的措施

新建本科院校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去旧求新、不断融合与创新的过程。变革传统的学校文化,重新塑造或建设新的大学文化,不仅要遵循一定的规律与原则,而且要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

1.提高认识,研制学校文化总体方案

组织文化理论认为组织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组织领导。高校领导在学校中的地位,决定了他们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和关键作用。他们共同认可的一些信念、原则、价值评判标准、思维和处理问题的方式,连同学校的管理制度,一起构成了学校的管理文化。“哪里有大批相互影响的院校行政管理人员,哪里就会在教授文化和学生文化之外,形成准自治的管理文化。”[1]学校领导对学校文化的作用,不仅体现在他(他们)是学校文化的传播者,更是学校文化的推行者。因此,可以说是学校领导塑造了学校文化,学校文化的建设离不开学校领导的积极参与,切实提高新建院校领导学校文化建设的认识,是新建本科院校学校文化建设的前提。同时,对新建本科院校的文化现状进行深入、全面的调查研究,制定一个总体方案,是开展新建本科院校文化建设的基础。在总体方案中,首要提炼新建本科院校的学校精神,其次确定其价值观念,最后通过制定相应的内部环境建设来巩固和强化。总之,确定总体方案是一种战略决策的过程,要吸收广大职工的意见和建议,鼓励职工积极参与总体方案的制定,因为“人们会支持他们参与创造的事物。”[2]

2.培养大学精神,建立共同愿景

大学精神是学校的文化核心,是学校得以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也是学校的灵魂。在全面分析、调查基础上,提炼和设计大学精神,并用准确、鲜明和简练的语言,以校歌、校训、校风的形式表达出来,这些是十分重要的。世界知名大学均有自己独特凝练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一旦形成,便具有强烈的凝聚力和感染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置身于学校中的师生,发挥着巨大的力量。一所学校的历史越长,成就越大,声望越高,这所学校的校园精神的凝聚力也就越强,师生的认同感也越深。正因为大学精神有着极强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所以往往受到办学者和广大师生的深切关注。大学精神是学校教职员工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形成的经营哲学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和文化走势的复合体,是学校全体师生员工所共享的精神规范。为了培植这种学校精神,不少学校纷纷追溯历史,“寻根问祖”。因此新建本科院校作为一个新的整体,也有必要根据各校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提炼自己独特精练、具有勉力的、为全校师生认同和共享的学校精神,以感染、激发全校教职工向着同一方向共同努力。大学精神的培育,应从本校的性质和实际出发,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切实可行性,切记空谈和流于形式,要“把它渗透到人们心中,……不能是单纯写在纸上的文章,这是没有任何用处的。必须把它变成每个人的血和肉,才能发挥其作用”[3]

培育大学精神的过程,就是为全体教职工建立共同愿景的过程。所谓共同愿景,用彼德·圣吉的话,就是组织中人们所共同持有的意象或景象,它创造出众人是一体的感觉,并遍布到组织全面的活动,而使各种不同的活动融会起来。学校组织的共同愿景来源于组织成员的共同愿景,是组织成员的共同理想,能够使不同个性的人凝聚在一起,朝着学校共同的目标前进。“当人们真心共有愿景时,这个共有的愿景会紧紧将他们结合起来。个人愿景的力量源自一个人对愿景的深切关切,而共同愿景的力量是源自共同的关切”[4]。建立共同愿景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步骤,可以说没有共同愿景的建立,就没有组织无限的生机、活力和创造力,就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因为共同的愿景不仅会唤起对组织未来的希望,产生强大的驱动力,而且可以改变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共同愿景是使互不信任的人一起工作的第一步,它产生一体感。由于合并成立的新建本科院校内部存在着较多的矛盾与冲突,人与人之间相互不信任、冷漠,对学校的发展前景失望,工作积极性差,所以,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学校领导的首要任务就是要通过培植学校精神和锻造学校共同语言,即共同愿景的建立,共同使命感的形成,来改善组织成员间的关系,增加组织的吸引力、内聚力,提高每个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3.创设并维护学校价值观,确立行为标准

新建本科院校常由不同的学校合并升格而成,原来学校具有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因此,作为新的大学,其学校价值观具有多元性,在这种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下,新建本科院校内部成员各行其是。再加上近些年来,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现今的社会在价值观方面正处于弥漫的不确定性—— 一种既削弱领导又削弱义务的相对主义之中”[5],文化上出现了多元性,精神上出现了“信仰危机”,作为处于社会大环境中的各高校也难免不受其影响。在这种条件下,多元文化并存的新建高校要统一学校各成员、群体的思想、意识、行为,发挥新建本科院校的整体优势,新建本科院校领导必须在这个背景中,帮助人们作出选择,选择一种为全校教职员工共同接受的、适合当前新校发展的、统一的学校价值观,应是新建本科院校组织文化建设的关键,也是新建本科院校应该认真关心和执行的最重要的工作。

新建本科院校的价值观决定了学校的宗旨,为教职员工们规定了“成功”的具体内容和标准,而且能有力地影响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的所作所为,因为“共享的价值观就决定组织的基本特征和使它有别于所有其他公司的行为模式”②,对学校的影响也是如此。因此新建本科院校领导者有必要考虑源自不同学校的价值观,并要注意通过塑造和提炼新的统一的学校价值观,确立有助于组织成员成功的行为标准,来引导来自不同校区的师生员工朝着一个方向共同努力,为实现学校目标作出自己贡献。通过创设并维护共同的价值观体系,形成统一的思想和行为,从而达到约束、规范和协调每一员工的思想和行为的作用,使其能自我控制。

4.完善规章制度,注重环境建设

精神层文化是文化本质的体现,是新建本科院校文化建设的重心,但要巩固加强这一文化的本质,使人理解、接受并化为人本身所具有的行为,则必须通过新的规章制度的制定,礼仪的形成和内部环境的相应建设等来加以强化。强化教职员工价值观念是建立高校组织文化最重要的一环。新的行为只有经过强化才能成为文化的沉积。“若要改变一个组织的文化,就必须改变其强化的形态。老的文化因为以往的强化得到维持,新的文化则需要靠新的强化形态来建立”[6]。再者“新的行为必须不断强化,才能巩固下来,变为人们的习惯行为”[7],成为学校文化的一部分。强化是指对获得效果的行为予以加强,它可以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变革陈旧的组织文化,塑造新的学校文化,需要交替使用正负强化手段,前者可以起到巩固和维护新的学校文化所倡导的行为模式的作用,后者则具有限制和弱化旧有文化所倡导的行为模式的作用。以正强化为主,切忌出现“反强化”。一旦出现反强化,组织成员就会认为领导者表里不一,从而使变革前功尽弃。

学校文化不过分依赖规章制度,但作为新建本科院校,目前一方面尚缺乏必要的保障性的规章制度,另一方面,又是处于新旧交替时期,多元并存的旧制度仍在发生作用,而新的制度尚未建立。在此情况下,改革、完善、建立有利于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新规章制度是必要的,而且应严格遵守,这有利于新建本科院校文化的形成。

新建本科院校作为一个新学校,其成员若要摆脱过去原属高校旧有文化的影响,较快接受新校统一的文化的影响,做出“应该有的行为”,则必须建立相应的、有助于新校文化发展的新的规章制度,因为如果要形成新的精神,组织与制度就必须加以支持。另外,使新的规章制度仪式化、日常化,即形成制度性文化,对新的学校文化的形成也是十分重要的。所谓制度性文化是指“职工的行为受到来自主体以外的约束,并对职工的行为给予一定的限制,这种‘规范性’文化,是具有共性和强有力的行为划一的文化”[8],具有强制性、普遍性和规范约束性。因此,新建本科院校为了强化学校精神,明确学校价值观,有必要根据自己新的发展目标、任务,建立一种新的规章制度,并把它作为文化现象纳入发展规划,使之成为一种文化而被广大职工所自觉接受。

高校环境可以分为学校内的小环境和学校外的社会环境。高校外的社会和自然环境是学校所不能控制的,我们只讨论高校内部的小环境。它有多种含义,即可指学校所处的自然环境,又可指学校所建立的人工环境,也可指学校内人与人之间构成的社会环境。学校环境是教职员工赖以工作和生活的地方。一个美好而和谐的内外环境很重要,它能诱发人的劳动热情,激发人的潜能,从而使人产生巨大的创造能力,是人类产生创造力和自身发展的最基本的条件。不同的学校环境,反映了学校的不同精神风貌与文化追求,是教职员工积极性、创造性、内聚力及向心力的直接来源,是学校文化的最低但也最基本的层次。

所以,新建本科院校在塑造新校精神、确立新校价值观的同时,也要注意优美而融洽的学校内部环境的建设。

5.加强“组织修炼”,通过学习提高大学人的素质

“未来的组织是竞争的组织,组织竞争力的本质是组织素质,而为了提高组织素质,就必须进行组织修炼。”[9]而且“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但不是每一个组织都必然具有很高的“组织素质”,为了提高新建本科院校的组织素质,更好的提炼、选择全校师生员工共同接受和认可的学校精神和学校价值观,增强竞争力,新建本科院校作为一个社会组织,也必须要进行“修炼’,进行不断的学习,这是对知识经济和市场机制挑战的一种最佳应答。关于组织修炼的方法,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彼得·圣吉提出了五项: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彼得·圣吉认为,组织应具有的根本品质是学习,要把学习提到管理的首要高度,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使组织获得持久发展的能力,而且这种学习不单纯是个人的学习,而更主要的是组织的学习。“个人的素质提高依赖于不间断的学习,同样,组织素质的提升关键在于组织能否不间断的学习,在于组织的学习能力。”[10]

【注释】

[1]伯顿·克拉克. 学术权利.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

[2]玛丽·凯·阿什. 玛丽·凯谈人的管理. 陈淑琴,范丽娟译. 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5.

[3]松下幸之助. 实践经营哲学. 滕颖编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4]彼得·圣吉. 第五项修炼. 郭进隆译.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5]②A·肯尼迪,E·迪尔. 公司文化. 印国有,葛鹏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6]劳伦斯·米勒. 美国企业精神. 尉滕蛟译. 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5.

[7]王缘,张新胜. 文化制胜——赢得优势的最佳选择. 北京:新华出版社,1990.

[8]许建业. 管理理论的深化. 江汉大学学报,1988.

[9]郁义鸿. 组织修炼.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10]郁义鸿. 组织修炼.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