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九江三中校本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九江三中校本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谷雨诗会”到特色校本课程——九江三中校本课程的探索与实践邹玉平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学生需求为指向、办学思路为依据,自主开发的课程。“谷雨诗会”校本课程作为九江三中的特色校本课程,至今已实施11年了。此时的九江三中校园,嘉宾云集,高朋满座。九江三中历任校长对每一届“谷雨诗会”都倾注了大量的关怀。

由“谷雨诗会”到特色校本课程——九江三中校本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邹玉平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学生需求为指向、办学思路为依据,自主开发的课程。多年来,九江三中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校内外现有的课程资源,为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大力开发校本课程,努力彰显学校特色。

“谷雨诗会”校本课程作为九江三中的特色校本课程,至今已实施11年了。它是在校团委、语文组、白鹿文学社的共同倡议下,于2000年春天谷雨时节发起的。2008年12月,该课程被江西省电教馆认定为江西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特色校本课程。

一、“谷雨诗会”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

1.政策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明确指出:“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不同学生有着不同的需求,因而每个学校都应根据自身条件、特点开发特色课程,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让自己的个性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充分而自主地发展。

2.九江三中的办学理念是“人文见长,德才至善,全面发展,体艺双馨”。在素质教育新的理念影响下,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导下,学校出于为学生搭建一个课外学习诗歌知识、感受人文魅力的平台,培养学生文学内涵和素养的教育目的,提出创办九江三中“谷雨诗会”。

3.学生的需要。“谷雨诗会”作为一种新型的课程形式,在学生中备受青睐,诗会活动自始至终都得到了广大同学的积极响应与热情加入。“谷雨诗会”日臻成熟,一届比一届精彩。“谷雨诗会”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精神需求与个性追求,旨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其覆盖面非常广泛,涵盖了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四个年级的学生。从2000年春至2010年春,课程实践时间前后长达11年之久,从未间断,在九江市社会各界也引起了巨大反响,使这一优质课程资源成为九江三中一张靓丽的名片,为广大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4.学校的资源优势。“谷雨诗会”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基于学校自身课程资源优势的充分挖掘与合理利用。学校建起了崭新的科技大楼,里面配备了微机室、多媒体教室、语音室、教师电子备课间、电子阅览室、校园广播系统、闭路电视系统、音乐室、现代化体育馆等设备。学校努力让更多的教师人尽其才,引导教师积极开发校本课程。

二、领导高度重视,措施切实可行

2008年4月20日,“九江市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诗歌朗诵会暨九江三中第九届谷雨诗会”在九江三中体育馆隆重举行。“和春雨相纹和春潮相涌诗从九江来,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行歌比匡山秀”巨大的红色条幅,红底白字,分外耀目。此时的九江三中校园,嘉宾云集,高朋满座。九江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冯静,市人大副主任谭毓清,副市长吴锦萍,市政协主席徐少伟,市政府副秘书长兼教育局党组书记张绪佑,市文化局局长郭建林,市教育局局长欧阳礼彬,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张金元,市作家协会主席吴清汀以及九江三中校长万金陵、校党总支书记刘国胜等领导出席了此次盛会。

盛世颂华章,谷雨抒豪情。校长万金陵在大会上致辞:30年的改革开放,30年的经济腾飞,30年的观念更新,30年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日新月异。我们每天都充满着自豪和感动。今天,我们翻开30年的历史画卷,重温难忘的岁月,感受祖国发展的坚实历程,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勃发出震惊世界的力量。30年的改革开放,九江正日渐成为长江沿岸和中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和著名的港口旅游城市。30年的改革开放,九江三中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学校环境幽雅,设备一流,理念先进,群星璀璨,事业辉煌,人民满意。让我们用青春、汗水和生命,共同抒写永恒的辉煌,共同奏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乐章!

九江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张金元说:在这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美好时节,我们相聚在素有“诗歌文化”传统的美丽三中校园,以诗歌的形式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九江是诗歌之乡,九江是诗的热土。九江诗人以诗言志、以诗励志,为提升九江城市文化品位而孜孜努力。九江诗人传承了九江深厚的历史人文,再现了九江丰富多彩的风情文化,为繁荣九江的文艺事业,活跃九江的群众文化生活做出了积极贡献。他向大会呼吁:让我们用心倾听诗的真诚,让我们用心感受诗的美丽,让我们用心领悟诗的思想,让诗歌走进我们的生活,让诗歌走进我们的内心,让诗歌为我们的时代添彩!

九江自古就有“真儒过化”之美誉。白鹿洞书院堪称宋代中国的清华北大。九江本土诞生了大诗人陶渊明、黄庭坚,是中国山水田园诗的策源地,形成过著名的“江西诗派”。李白、白居易、苏轼、周敦颐、徐霞客等诗人雅士都游历过九江庐山,留下了数以千计的诗文名篇,许多经典诗句至今被人们众口相传,琅琅颂读。

早在2004年,时任九江市政协主席胡春如、市宣传部长程来安、市人大秘书长王平、市教育局局长欧阳春、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张绪佑、市人大教科文委员主任钱奕安、市文联主席董河清、著名剧作家王一民、九江学院教授罗龙炎等同志都在百忙之中欣然为“谷雨诗会”题词,给九江三中人以极大的鞭策和鼓舞。

“谷雨诗会”得到了学校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也得到了各有关部门的通力合作。九江三中历任校长对每一届“谷雨诗会”都倾注了大量的关怀。他们参与策划,划拨专项资金,组织调度和协调各部门的工作,热情接待上级领导与特约嘉宾,以观众的身份参加诗会,聆听和观看学生的朗诵和表演,还亲自上台为获奖师生颁奖。

“谷雨诗会”是一道丰盛的大餐,它的成功倾注了全体九江三中人的心血。先后涉及的部门有校团委、语文教研组、白鹿文学社、现代教育技术中心、音美术科组、办公室、政教处、教务处、教科研处、体艺中心、总务处。

三、“谷雨诗会”校本课程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连续11届的“谷雨诗会”在九江三中校园里扎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深厚的人文底蕴有着不同寻常的深远意义。

1.“谷雨诗会”让学生学会学习,做学习的主人。“谷雨诗会”征集的诗歌是由学生自己创作的,诗会也是由学生自己主持、自己朗诵,自己进行歌舞才艺表演。

诗歌的创作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文学的最生动、最活泼的过程。诗歌的朗诵与表演,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种技术,是任何一本教科书所不能完全言传的。诗会前的准备训练过程,诗会上的表演过程,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契机,激励着每一位参赛选手去经过艰苦的锤炼过程,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得到充分体现。

总之,台上台下的主人都是学生自己,老师是指导者、是服务者。学生在诗会中感受到真真实实的平等、自由和尊重。

2.“谷雨诗会”让学生学会合作,增加情感交流。

(1)诗会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原创作,老师读初稿,提出修改意见,学生再修改,反复几个来回。学生朗诵时老师在旁边点拨训练;学生上台表演时,老师幕后配备音像。

(2)诗会是各学科老师之间的互动。语文老师、音乐老师、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多媒体制作老师聚在一起,共同为诗会献计献策,各学科之间的知识有机和谐地融为一个整体,老师之间加深了认识与理解。

(3)诗会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有些诗歌的作者与表演者不是一个人,这就需要两者的沟通、配合与默契。有些诗歌朗诵配有舞蹈表演,对每一个动作、表情都要经过精雕细琢。不论初中高中,不分男生女生,都是因为对诗歌的喜爱而汇聚一起,大家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4)诗会是校内外学生的交流与互动。九江一中、九江职业大学师范学院本部、九江学院中文系“浪井文学社”的同学们都先后参加过九江三中的“谷雨诗会”。他们带来了优秀的作品和精湛的表演,为诗会增添了情趣,以诗会友,实现了校际间的交流。

3.“谷雨诗会”让学生学会生活,健康了心理与人格。当前,重点中学的学生学习任务繁重,思想压力大,生活单调乏味,心理负担沉重,普遍缺乏心理干预,缺乏情绪宣泄的渠道。“谷雨诗会”让同学们身上的压力得到缓解,紧张的心情得到放松,心理得到适度的调节,情绪得到充分的宣泄,个性得到张扬,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投入未来的学习之中。

“谷雨诗会”让学生体会到青春的美好、人生的可贵、生活的多姿多彩。能体验生活就是幸福,人生应该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一切。这样,学生的自信心倍增,健康的心理与人格也得以养成。

4.“谷雨诗会”让学会展示自我,张扬个性。诗歌不能教人怎样做题和如何赚钱,但它可以成就一个人的精神能量。让他透过物障看到本真,卸掉俗景获得自由,穿越寒冷感受温暖,在痛苦的失败挫折中确证自己作为人的尊严,努力打磨生命的亮光。诗歌让人们在物质的喧嚣中仍能保持一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达观与潇洒。好的诗歌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的表达。在谷雨诗会的现场,吟诗、诵诗的学生与听众,他们脸上表现出来的不是埋头做题的疲惫与沉重,而是驰骋想象的轻灵与心领神会的微笑。

传统的课堂教学受集体模式45分钟的限制,很少有学生展示个人特长的空间。学生情感的抒发、社会欲望的满足、表现才能的发展更是受到诸多限制。“谷雨诗会”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在这里,学生可以尽情地展示自我、抒发情感,挖掘和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

九江三中一大批出类拔萃的学生都曾经在这个舞台上展示自己。更有一批具有优秀文学才能和表演才能的学生从这里走进高等学府相关专业的殿堂,如历届诗会的获奖者与主持人中,有的就在大学的音乐、戏剧、编导专业求学深造。

5.“谷雨诗会”让学生学会尊重,体验成功。在这个舞台,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了充分的尊重,每个人的想法都得到了仔细聆听,每一点进步都得到老师与同学们的真心喝彩。置身其中,同学们能感受到来自周围的理解、默契、关爱、友善与信任。

在“谷雨诗会”中,每一位同学都有收获和成功:创作能力的提高、朗诵能力的提高、表演能力的提高、合作与社交能力的提高,在公开场合亮相的胆量增大,选择正确的情感表达方式等等。作为观众,也得到了一次美的享受、心灵的净化、情感的升华,这些是不记载在成绩表上的100分。

四、“管”“理”并重,初步形成校本课程管理制度和教学方法

1.“谷雨诗会”的运作方式。诗会由校团委和白鹿文学社、学生会共同承担。每年春季开学初,在初一、初二、高一、高二这四个非毕业班年级广泛征集诗稿,老师对大量的诗稿进行初稿审定和修改,校刊编辑部编辑九江三中“谷雨诗会”专刊,选拔诗歌朗诵人、诗会主持人、谷雨歌手,组织学生诗歌朗诵的训练和多次彩排,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然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老师根据每一首诗歌的内容、意境在多媒体上制作出精美的课件,使画面与诗歌组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效果。

再由音乐老师根据每一首诗的感情基调选配相应的旋律,为学生的配乐诗朗诵设置优美的声乐情景效果。

“谷雨诗会”会场上,正前方有大幅标语、精美会徽,观众手捧“谷雨诗会”专刊,多媒体大屏幕上呈现出清新的画面,耳边流淌着高雅的音乐旋律,加上学生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诵表演,使观众可从多方面多视角感受到文学艺术与诗歌朗诵的独特魅力,情不自禁地与朗诵者产生共鸣,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获得美的享受。

2.坚持正确的课程理念。学生是“谷雨诗会”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活动以学生为中心,学生通过诗歌创作来表达思想情感和愿望,学生通过吟诗、诵诗锻炼能力,增长才干。以诗会友,学生扩大了视野,陶冶了性情。

诗会坚持了德育功能,目的在于通过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确对待成功与挫折,坚定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人生信念。

由于诗会上大都是学生自己的原创作品,因此诗歌大多适应中学生身心发育特点和接受能力,切合现实生活和学生思想的脉动,贴近中学生群体,体现出自我教育的特点,使得德育教育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做谦谦君子,做窈窕淑女”,对学校良好班风、校风及学风的形成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

3.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首先,通过广泛征集诗稿,调动广大学生的创作热情。每次征稿,校团委、语文组的全体老师及学生会的学生干部都积极参与组织发动工作。多年来,由于“谷雨诗会”的影响力较强,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高。其次,扩大诗歌交流面。由于每一届上台表演的学生名额有限,我们采取多种交流的方式,把学生诗作刊登在《九江三中校报》上,编辑《谷雨诗会》特刊,编辑校本教材《山泉》、《谷雨诗集》,选送优秀诗作在《九江教育》、《浔阳晚报》、《浔阳江》、《九江日报》等报刊上发表。学生看到自己的诗作发表,是一种极大的鼓励。再者,设立多项奖励,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诗会设立了创作奖、表演奖、朗诵奖、最佳主持人奖,既有精神奖励,又有物质鼓励,学生体验到经过艰辛磨练获得成功的宝贵经验,收获了自信。

4.以“白鹿文学社”为载体,使诗歌创作经常化、制度化。“谷雨诗会”每年只有一届,作为诗会的活动,要有日常的内容。学校以“白鹿文学社”为载体,配备专职老师,日常活动经常化、制度化。文学社采取多种形式,如聘请教授名师举办专题讲座和诗词鉴赏活动,内容包括:名著欣赏、创作方法指导、习作交流及优秀作品点评、各级各类笔会竞赛,深受文学社成员的欢迎。

日积月累的耕耘,收获是丰盛的。学生平日里在课外文学领域里遨游,每年的“谷雨诗会”,实质上是检阅学生文学素养的一次盛典。

历年来,先后参加过我校“谷雨诗会”并给学生讲班次讲座的专家学者有:九江学院中文系教授余国振、罗龙炎、梅俊道、杨振雄、吴富国、李宁宁等,九江职业财经学院教授蔡厚淳,九江文联知名作家王一民、吴清汀、姚辉云、吴宜亚、蔡勋、熊俊桥等,媒体著名记者尤锦平、刘敏、任伟斌、郭明生、张艺宝、张勇、但细水、姚雪雪等。他们有的观看选手的表演,点评诗歌,有的即席赋诗,有的示范朗诵,为提高“谷雨诗会”的品位和质量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九江三中“谷雨诗会”引起了上级领导、新闻媒体及社会各界的浓厚兴趣与高度关注,赢得广泛的肯定和赞誉。九江电视台、《九江日报》、《九江广播电视报》、《浔阳晚报》、《浔阳江》、《九江教育》等媒体均先后多次对“谷雨诗会”作过报道。

“春潮带雨碧芳草,诗情画意入校园”。作为九江三中的品牌,“谷雨诗会”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又是一种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更是一部生动丰富的校本特色教材。

虽然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中我们翻开了新的一页,取得了可喜的收获,但我们也深深地认识到这只是一个起点。在校本课程的探索中,还有许多的领域需要我们去开发、拓展;在校本课程的管理和实施中,我们还需要做得更精细、更完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