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从挖掘创新中求发展

从挖掘创新中求发展

时间:2022-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甘肃省杂技团的《盘鼓》在第一届全国杂技比赛中露演后,引起很大的反响。为此,记者走访了《盘鼓》的编导孙纯坚。“《盘鼓》是怎样搬上舞台的?”

甘肃省杂技团的《盘鼓》在第一届全国杂技比赛中露演后,引起很大的反响。它那汉魏百戏的风采和乐舞技并重的特色,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为此,记者走访了《盘鼓》的编导孙纯坚。

“《盘鼓》是怎样搬上舞台的?”我问道。他燃起一支香烟后对我说:“杂技有其特殊的规律,与其它艺术形式相比,发展、变化的步伐较为缓慢。但艺术的生命在于发展、出新、变化。我们认为,继承传统并不是目的,通过继承手段去发展出新,为今天的舞台增色,才是目的。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动手挖掘和整理了《盘鼓》。《盘鼓》也称《七盘》,源于西汉初年的‘百戏’,在汉代的‘乐舞’中,是很有代表性的表演形式,为当时许多文人画师所称颂。如张衡的《七盘赋》、傅毅的《舞赋》等诗文中,都有具体、生动的描写。我们事先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从中捕捉汉代‘盘鼓’的‘神’,继而捕捉其‘形’,当这个形象在头脑里活跃起来以后,才制定出了创编方案,然后进入排练室。”

话说到此,我乘势问道:“那么,编导的构思是怎样化为演员的行动的?”孙编导说:“谈何容易。从初冬排练开始,我们经历了艰苦的磨炼。起初,我们认为,《七盘》的特点是演员在有限的点上活动,由此联想到了中国武术中与此相近的‘走梅花桩’,因此第一稿在选用技巧上,基本上是以武术的形式安排的,虽打得十分热闹,但杂技性不强,大家一看,认为路子不对,便决定推倒重来。于是,又从‘造型艺术’着手思索,同时借鉴画像和姊妹艺术中的技法,写出了第二稿、第三稿,直到《盘鼓》搬上舞台,正式与观众见面,已是四易其稿了。”

“您能谈谈编导《盘鼓》的体会吗?”孙编导爽快地说:“文化部部长朱穆之给第一届全国杂技比赛的贺词说:‘发扬古老民族传统,竞放今日杂技新葩。’这就是说,杂技艺术的发展,一是靠挖掘传统,二是靠大胆创新。另外,杂技艺术来自民间,俗称‘地摊艺术’;解放后,杂技进入了剧场,形成了舞台艺术。如何使杂技的‘技’和‘艺’有机地结合,也是值得进一步探索的。在《盘鼓》的编导中,我们在这方面也作了一些尝试。”

(原载《兰州报》1984年10月19日4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