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周敦颐列传

周敦颐列传

时间:2022-0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能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部使者赵被一些毁谤周敦颐的话所迷惑,对他的态度很严厉,周敦颐处之泰然。周敦颐学识广博并勉力从事,写有《太极图》,阐明天理的根源,探究万物的始终。周敦颐是北宋著名哲学家,学术界公认的理学开山鼻祖。

《宋史》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元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焉。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为分宁主簿。有狱B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C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D手版E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移郴之桂阳令,治绩尤著。郡守李初平贤之,语之曰:“吾欲读书,何如?”敦颐曰:“公老无及F矣,请为公言G之。”二年果有得。徙知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历H合州判官,事不经手,吏不敢决。虽下I之,民不肯从。部使者赵抃惑于谮口J,临之甚威,敦颐处之超然。通判虔州,抃守虔,熟视其所为,乃大悟,执其手曰:“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

熙宁初,知郴州。用K抃及吕公著荐,为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以洗冤泽L物为己任。行部M不惮劳苦,虽瘴疠险远,亦缓视徐按。以疾求知南康军,因家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溢江,取营道所居濂溪以名之。抃再镇蜀,将奏用之,未及而卒,年五十七。

黄庭坚称其“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N,陋于希世O而尚友千古”。

博学行力P,著《太极图》,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终始。又著《通书》四十篇,发明太极之蕴。序者谓“其言约而道大,文质而义精,得孔、孟之本源,大有功于学者也”。

掾南安时,程珦通判军事,视其气貌非常人,与语,知其为学知道,因与为友,使二子颢、颐往受业焉。敦颐每令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二程之学源流乎此矣。故颢之言曰:“自再见周茂叔后,吟风弄月Q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侯师圣学于程颐,未悟,访敦颐,敦颐曰:“吾老矣,说不可不详。”留对榻夜谈,越三日乃还。颐惊异之,曰:“非从周茂叔来耶?”其善开发人类此。

嘉定十三年,赐谥曰元公,淳祐元年,封汝南伯,从祀孔子庙庭。二子寿、焘,焘官至宝文阁待制。

【注释】

A选自《宋史·道学传》(总卷四二七,列传一六八),与程颢、程颐、张载、张戬、邵雍共列一篇。故有所删节。B[]案件。C[]判罪。D[]丢下。E[手版]古时大臣上朝所持笏版,又称笏、手板、玉板或朝板,多用象牙或玉石制成,用来记事备忘。F[无及]来不及,赶不上。G[]讲述。H[]担任。I[]下达,颁布。J[(zèn)]毁谤的话。K[]介词,因为。L[]施加恩惠。M[行部]动词,巡视自己管辖的地区。N[茕嫠(qiónglí)]孤寡之人。茕,孤独。嫠,寡妇。O[希世]迎合世俗。P[行力]即力行,勉力从事,努力去做。Q[吟风弄月]吟玩风月,形容心情闲适洒脱。

【翻译】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人。原名敦实,因避讳英宗皇帝旧名而改为敦颐。由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他啊!”部使者推荐他,他被调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能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辩,敦颐独自和他争辩,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枉杀人来取悦上级,这是我做不来的事。”王逵明白过来后,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敦颐改任郴州桂阳(今汝城)县令,政绩尤其显著。知州李初平认为他很有德行才能,对他说:“我想多读些书,怎么样?”敦颐说:“您年龄太大,来不及了,请让我给您讲讲吧。”两年后,李初平果然有收获。敦颐调任南昌知县,南昌人都说:“这是能弄清分宁县那件疑案的人,我们有机会申诉了。”那些富豪大族,狡黠的衙门小吏和恶少都惶恐不安,不仅以被县令判为有罪而担忧,而且又以玷污清廉的政治为耻辱。担任合州通判时,事情不经他的手,下面的官吏不敢做决定。即使交下去办,老百姓也不愿意。部使者赵抃被一些毁谤周敦颐的话所迷惑,对他的态度很严厉,周敦颐处之泰然。后来他当虔州通判,赵抃当虔州知州,仔细观察了他的所作所为,才恍然大悟,握着他的手说:“我差点失去你这样的人才,从今以后算是了解你了。”

熙宁初,担任郴州的知州。由于赵抃和吕公著的推荐,做了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他以昭雪蒙冤、泽及万民为己任。巡视所管辖地区不怕劳苦,即使在有瘴疠疾病和险峻遥远的地方,也不慌不忙地视察。因为生病请求改任南康军的知军,于是把家安置在庐山的莲花峰下。屋前有条溪水,下游与湓江合渡,于是就借营道县老家的濂溪这个名称来称呼这条溪。赵抃第二次担任成都知府时,打算奏请皇帝重用他,还没有来得及办理这事敦颐就死了,享年57岁。

黄庭坚称赞他“人品很高,胸怀洒脱,像雨后日出时的风,万里晴空中的月。不贪图获取名声而锐意实现理想,淡于追求福禄而重视得到民心,自身奉用微薄而让孤寡获得安乐,不善于迎合世俗而重视与古人为友”。

周敦颐学识广博并勉力从事,写有《太极图》,阐明天理的根源,探究万物的始终。又写有《通书》四十篇,对太极的深奥之处很有发挥创造。作序的人说“它的文辞简约但道理博大,文字质朴但意义精深,找到了孔孟思想的本源,对求学的人有很大的功效”。

周敦颐在南安做属官时,程珦任通判军事,看他的气质外貌,觉得他不是一般的人,跟他交谈,知道他研究学问,明晓道理,于是跟他成为朋友,让两个儿子程颢、程颐到他那里从师学习。周敦颐每每让二子探寻孔子、颜回愉悦的缘故,感到愉悦的又是哪些事情,看来二程学说的源流就在这里啊。所以程颢在《遗言》一书中说:“自从见了两次周茂叔后,吟玩风月而归,有‘吾与点也’的意思。”侯师圣向程颐学习,未能领悟,拜访周敦颐,周敦颐说:“我老了,不能不详细地对你讲解学说。”留下侯师圣面对面坐在榻上通宵谈论,经过了三天(侯师圣)才回去。程颐惊讶于侯师圣(言谈举止的)变化,说:“该不是从周茂叔那里来的吧?”他善于启人心智类似这样。

嘉定十三年,赐谥号为元公,淳祐元年,封为汝南伯,附祭在孔子的庙庭里。

他的两个儿子是周寿和周焘,周焘官至宝文阁待制。

【赏析】

周敦颐是北宋著名哲学家,学术界公认的理学开山鼻祖。“两汉而下,儒学几至大坏。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宋史·道学传》将周子及其所创理学学派置于极高的地位。

此文记载了周敦颐一生的主要事迹,从为政治绩和为学影响两个方面述其一生,突出了周敦颐高洁的人格品质。开篇即按传记的一般写法简要介绍了周敦颐的名、字、籍贯和改名的缘由。接着围绕他的“为政之绩”,根据他先后任职的不同,主要写了这样几件事。他担任分宁主簿时,面对久积的疑案,一讯立辨。文章借百姓的惊叹展现了他在明断狱案方面的不凡才干。担任南安军司理参军时,面对枉法断案的酷吏,他据理力争,宁愿辞官不做,也要坚决反对“杀人以媚人”的恶行。文中描写了周敦颐在与酷吏争辩时“委手版归”的细节,简单的四个字,将一个申诉正气不果,而终至气愤难耐,不顾礼节的周敦颐展现在读者面前,让大家看到了周敦颐为官正直、不畏强权的一面。

对于他担任桂阳令一事,全文仅以“治绩尤著”四字作为评价,化繁为简,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据相关史料记载,周在此地为官期间,上下安顺,风清弊绝,当地居民都以濂溪过化之地而自豪。评价之后,却独提教授郡守读书一事,看似与治绩无关,但恰是周子重视教化而“治绩尤著”的绝佳注脚,也让人们看到了周敦颐为学授业方面严谨有绩的一面。而对于他担任南昌县令一事,文章侧面出击,只取百姓对他的敬畏与富家大姓、黠吏恶少的惴惴不安两相对比,真实表现了周子为官的声誉政绩。

他担任合州判官时,事不经手,吏不敢决,政事亲力亲为,虽繁而不乱,上下井然有序;面对上级的是非不分,他处之超然。范仲易在《濂溪吟弄处记》中认为,周敦颐这种“洒落”的胸怀,是与他善于“超然物外”,即虽日处烦琐的政务之中而不为之所困的方法是分不开的。担任广东转运判官时,他以洗冤泽物为己任,不惮劳苦。最后回到南昌直至病逝。有史料载,周敦颐在此为官十余年,殚精竭虑,日夜操劳,终于昏死过去。好友赶来为他料理后事,检点家产,衣服杂物全部叠起来不足一箱,而钱不过一百文。

然后借黄庭坚对周敦颐的热情洋溢的评价,以官方立场肯定赞扬周敦颐高洁的人格品质。这样,文章以简单明快的笔触刻画出了一个爱憎分明、正直无私、胸怀洒落的封建士大夫知识分子形象。周敦颐“为政之绩”的介绍文字就此结束。

接着文章着力介绍周敦颐在“为学”上的影响。周子著作有《太极图》和《通书》两册,前者重谈天道,后者力谈人事。书中探天地之根,万物之理,社会人间何以立的根本原理,为儒学在宋代的中兴,继而演变成新儒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而其学说成为道学之源,并最终形成了宋明理学,影响了中国思想史700年的基本走向。

周敦颐收二程为徒,二程是宋明理学的奠基者。在传授儒学经典时,力图让二子寻找孔子和颜回为何能在艰难困苦中保持恒常的精神愉悦的缘故,这个问题也成为宋明理学的核心问题之一。二子受益匪浅。后来程颢在《遗书》一文中提到他从师学习的感受:“《诗》可以兴,自再见周茂叔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思。”不仅让人领会到周子在“观物”、“静观”中体会天地之根,万物之源,进而获得道德修养的内在自觉性,坚定自我践履“中正仁和”的信心和决心,更让我们领略到了周敦颐如濂溪泉水润物无声的儒家圣师的风范。

周敦颐授业孜孜不倦,又擅长启人心智,与再传弟子“对榻夜谈,越三日乃还”,程颐都惊讶于弟子在言谈举止上的变化,发出了“该不是从周茂叔那里来的吧”这样的惊叹。“连床夜话”,从此成为美谈。

周敦颐死后受封,“从祀孔子庙庭”,充分体现了他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他本人在中国学术界的崇高地位。

本文在介绍周敦颐的事迹时,以时间为序,叙其一生;以人品为纲,统率题材;以“政”、“学”为目,传其精神;剪裁事迹,多而不杂,富而不乱;讲究细节刻画,文笔虽简,而人物行迹历历,形象鲜明生动。

(邓君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