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周易象数学

周易象数学

时间:2022-08-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象数学源远流长,早在《左传》中即有关于“象数”的记载,当时是指运用数字的组合关系解释《周易》爻卦形成及其象征的方法。宋初由于陈抟的倡导和传授,象数学逐渐兴起并发展,成为具有独特风格的思想流派,是某些理学家借以表述自己观点的主要形式。《皇极经世书》是用象数学的理论与方法阐述其思想体系的。

数学源远流长,早在《左传》中即有关于“象数”的记载,当时是指运用数字的组合关系解释《周易》爻卦形成及其象征的方法。但汉代今文学家的象数学已经超出了解《易》的范围,他们大都是运用《周易》的数字模式去解释天地宇宙构成及演化的种种现象。

魏晋时期,王弼解《易》,只用“义理”的方法,即只是阐述《周易》卦辞和爻辞所蕴含的奥义,而不再使用象数学,象数学从此渐渐被人们遗忘。宋代以前,用象数解《易》的学者已没有了。汉代象数学的著作,只有纬书《周易·乾凿度》传了下来。

五代末年和北宋初年,有一个叫陈抟的道士又开始用象数学解说《周易》,但他使用的象数学方法,已与汉儒大不相同。由他开始,出现了《周易》象数学的所谓“先天学”“后天学”的说法。从干宝注《周礼·大卜》中可以考见端倪:“伏羲之《易》小成,为先天;神农之《易》中成,为中天;黄帝之《易》大成,为后天。”(转引自明杨慎:《丹铅总录·三易》)宋人则以伏羲之《周易》为先天,文王之《周易》为后天。也就是说,研究伏羲所作的《周易》,即“先天学”;研究文王所作的《周易》,则为“后天学”。宋儒认为,阴阳两爻分立及八卦的图式和象征,是伏羲所制;根据八卦而演为六十四卦,则是文王被拘羑里所做的事。因此,“先天学”的范围着重研究八卦的起源与象征,“后天学”的范围着重研究六十四卦的推演及其含义。

宋初由于陈抟的倡导和传授,象数学逐渐兴起并发展,成为具有独特风格的思想流派,是某些理学家借以表述自己观点的主要形式。第一个把象数学理论与方法同思想体系相结合的人物是邵雍

邵雍像

邵雍(1011—1077年)字尧夫,谥康节。先祖为河北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后移家衡漳(今属河北)。邵雍年少时随父亲邵古迁徙到共城(今河南辉县),后移居洛阳。邵雍年青时在洛阳城中过着隐逸的生活,嘉祐年间(1056—1063年),朝廷下诏寻求隐逸之士,洛阳留守王拱辰推荐邵雍,被授为将作监主簿。后又举进士,补颖州团练推官。邵雍对仕途功名看得很淡,力辞所授之职,不得已才勉强受命,但始终以身患疾病为由不赴任。他在文人儒士阶层中获得了较高的声誉,司马光等20余人筹款买官地园宅给他居住。司马光等旧党官员退居洛阳时,邵雍与富弼、吕公著、祖无择等都有频繁来往,常以诗酒唱和。

邵雍的代表作有《皇极经世书》,此外还有诗集《伊川击壤集》。明代徐必达编的《邵子全书》中还有《渔樵问对》《无名公传》及《洛阳怀古赋》等。《渔樵问对》有许多文字与《皇极经世书》重复,《无名公传》乃是自传。

《皇极经世书》内容丰富,体系庞大,其子邵伯温解释书名说:“至大之谓皇,至中之谓极,至正之谓经,至变之谓世”(清王植:《皇极经世书解》卷八《邵伯温系述》)。邵雍在这本书中,力图构建一个包括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完整体系,并寻找贯穿于整个体系中的最高法则。

《皇极经世书》是用象数学的理论与方法阐述其思想体系的。根据《宋史》本传记载:“北海李之才摄共城令,闻雍好学,尝造其庐。谓曰:子亦闻物理性命之学乎?雍对曰:幸受教。乃事之才,受《河图》《洛书》、宓羲八卦、六十四卦图象。之才之传远有端绪。”这与朱震所讲的传授系统是符合的,说明邵雍的象数学,渊源可追溯到陈抟。他继承了从五代末年以来数十年的象数学的著述,为构造自己的象数学体系积累了许多材料。邵雍没有简单地摹仿以往的象数学体系,而是在旧体系的基础上,创立了新的体系和方法。

邵雍认为,天地万物是由一个总体的“道”所产生的,道生天地,天为阴阳,地分刚柔。天生于动,地生于静,此天地之道;动之始阳生,静之始阴生,此天之用;刚柔为地之用。天生出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即日月星辰;地生出太柔、少柔、太刚、少刚,即水火土石。这是道生万物的总秩序。但抽象的“道”必须由具体的物来说明,才能显示其内蕴。而物则是有数的,它可以一件件、一个个地表示,所以数便成了物的抽象,用以指代具体的物,如二表示天地,四表示日月星辰等等。这样“道”生天地万物的过程就可以用数字来表示:“道生一,一为太极;一生二,二为两仪;二生四,四为四象;四生八,八为八卦;八生六十四,六十四具而后天地万物之道备矣。”(《皇极经世书解》卷八《邵伯温系述》)用现在的数学程式表示就是:

1×2=2,2×2=4,4×2=8,8×8=64。

所有的数,归根结底,来源于“一”,即“道”或“太极”这个宇宙本原,“于一而衍之,以为万穷”,“一者何也?天地之心也,造化之原也”(同上)。“太极”和“道”寂然不动,又神妙莫测,它原本是静而不动的,它的发用则为“神”,即捉摸不定的变化,因为“神”的变化而有数,有数才有象,有器,即有具体事物。数本是物的指代,但邵雍在自己的宇宙体系中则把它放置在先于物的位置,使数纯粹成了“神”之变化的显现。从太极到万物的过程完成之后,万物又经过变化而归复于太极,整个宇宙就处在这样一个不停的轮回之中。在邵雍看来,要认识宇宙的变化,就必须掌握数的变化。

邵雍又说,宇宙生化发展有两个最基本的因素:一个是“时”,另一个是“事”。“时”是时间,反映古往今来宇宙生化发展的过程;“事”是自然万物与人类社会的历史事件,是宇宙生化过程中产生的结果。邵雍运用数字的排列和组合方法,把这个生化过程分为“元”“会”“运”“世”四个阶段。元是一,代表太极,一元十二会,一会三十运,一运十二世,三十年为一世。用数学程式表示如下:

1元=12会=360运=4 320世=129 600年

这个数学程式是根据年、月、日、时的数字单位设计的,1年12月,1月30天,1天12时,与元、会、运、世的比例正好吻合。但是它与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相重为64卦的数字比例不符,不能直接与《周易》的数字关系发生联系。为了使二者相吻合,邵雍巧妙地设计了“皇极经世图式”。在这个图中,从1到4 320被分为4层,每1层都用《易》卦相配。第1层的数只有1,就是元,遂配以太极;第2层12会,可分为4组,每组配以离、乾、坎、坤四卦,比作日、月、星、辰;第3层360运,将60卦每卦的6爻,从初至上依次作为初爻(顺序不变),就可变为6个卦,60卦便可得360卦。例如“屯”为棦,以六二为初六,新的次序便成了初六、六二、六三、九四、六五、上九,即椔,是为“晋”卦;以六三为初六,则变为“蹇”卦椘;以六四为初六,则变为“解”卦椙;以九五为初九,则变为“明夷”卦椕;以上六为初六,则变为“蒙”卦棧。360卦,每卦配1运。第4层4320运,按照与第3层同样的方法,360卦每卦变为6卦,得2160卦,每1卦配2世。这样,《易》卦便与“元”“会”“运”“世”的图式紧密结合为一体。

在邵雍的学说中,每一卦有特定的含义,象征天地间的某一事物、现象和人世间的某类事情,历史上的任何一年,都处在某会、某运的某一世中,只要查到这一年与何卦相配,就能推算出它有什么事情发生。邵雍在《皇极经世书·观物篇》中,就把从帝尧到五代的历史纳入他的图式中,从历代天下“离合”“治乱”“兴废”“得失”“邪正”之迹,窥测天时与人事间的感应和验证。邵雍用这一数字模式解释中国历史时认为,12会的第1会(子会)天产生出来,第2会(丑会)地逐渐形成,第3会(寅会)产生了人。到了第6会(巳会),已是帝尧的盛世,第7会乃三代至唐宋,已开始由盛转衰。此后,到11会(戌会)时,万物消灭,12会(亥会)时,天地也不存在了。

邵雍的象数学模式不符合历史的实际情况,是用先验的人为的数学模式套在历史过程中,这样,一切人类社会的产物及人类的历史事件都成了最高源泉——太极(道)安排的结果,任何人、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均逃不出“道”所确定的命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