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周易》中的唯象思维方法

《周易》中的唯象思维方法

时间:2022-02-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的古典文明是以“象”作为中心灵魂的。即使在高科技的现在,也可以融入唯象思维。中国的意象思维主要是以时间为基础的特性为依据。《周易》是以人和万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联系作为对象去加以关注和了解,进而对意象思维有了深切的认识和体会。《周易》的做法和论述,让我们可以了解意象思维的一些特点。但是中国的意象思维,讲究主客关系的对立,从而服从于统一——统一超越其对立。

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象在人们看来仿佛是一种生性愚钝、有一点浅薄感悟的动物,但是,中国的文化渊源却是与象不可分割的。象是中国历史哲学的范畴,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思维模式。

在当今时代,科学是让人向往、令人敬畏的,它几乎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所有条件,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轴心,人们对科学的信赖已经到了宠信的地步。一些科学家参照西方先进科学的步伐,给科学加了许多条件、严格的定义,认为只有采用实验、逻辑方法、数学方法等为基础才算得上科学。所以,人们逐渐地认为越是神秘的、苛刻的、复杂的的现代科学规范,就越合乎科学。

但事实上,这样的观点是极其错误的,它将科学和研究科学的方法混淆在了一起,将科学与现在所形成的强势科学形态发生了混淆,无形之中把“认识世界必须走西方科学的道路”这种错误的认知强行灌输给人们。事实上,科学并不能断定必须由西方科学的学论模式去进行,西方科学并不是认识世界的唯一途径。

中国的古典文明是以“象”作为中心灵魂的。以象为中心内容的理论体系具有超前的意义。即使在高科技的现在,也可以融入唯象思维。作为中国瑰宝的京剧、书画、武术、中医,无一不讲究意象。中国古典哲学中的中医学内容是意象的直接根源,并继承了这一特征。“唯”是“第一”的意思。而在中医学中,象占据着第一的重要意义,是中医学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象的含义属于中国古典哲学的范畴之内。中国的意象思维主要是以时间为基础的特性为依据。时间一维,不可分割,所以中国的古典哲学主张以时间为主要、空间为次要去看世界,自然地就会倾向于对事物原始状态不加任何分割、切取的观点,从而走上意象思维的道路。

《易传·系辞上传》中说:“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又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这些都能够确切证明古人发现世界万物的微妙变化,觉得其中的微妙无法叙述、难以言传,所以才以象达意,象也自此才产生。后又将形与象对举、象与器对举,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从而说明象与形之间的区别。虽然二者都是可感知的,但象是视觉对象,形同时又是触觉对象。《系辞下》曾经说:“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周易》是以人和万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联系作为对象去加以关注和了解,进而对意象思维有了深切的认识和体会。《周易》的做法和论述,让我们可以了解意象思维的一些特点。

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是以时间为主的,中国古人在观察客体时总会把主体融入其中。假如没有主体去融入,真正意义上的时间也就不存在了。时间和感受是分不开的,所以越是深入地去感受时间,在时间中不断地观察世界,就越会与客观世界相融合。时间一维,朝着一个方向驶去,是密不可分的整体过程。故而以时间为主去看待万物,万物一体的观念才从而得到体现。

在天人、主客方面,西方文化的传统中突出显示了它们的对立,而中国却刚好与之相反。但是并不等于说它们完全没有统一和同一的方面。因为没有统一和同一,同样不可能有认识,只是西方的主客关系,统一服从于对立,对立超越其统一。但是中国的意象思维,讲究主客关系的对立,从而服从于统一——统一超越其对立。

而“意”则包括主体的意和客体的意两种。主体之意指的是主体对客观的感受和评价,客观之意指的是事物的自然变化和规律。古人的认识是对自然事物的变化过程和规律的解密。《周易》所追寻的“意”并没有离开“象”,它不是对“象”的抽离,而就存在于生动丰满的“象”中,以“象”的形式存在。

坚持以主客与对立为主,再加上紧密相连的控制性的实验科学,会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并且加强观念,形成一种生活习惯,让人在潜意识里首先就会作为首选方式去思考。人类习以为常地想要征服对方,就会不加节制地让自己、民族,甚至人类的占有欲不断膨胀。人活着的目的和价值结合得就会更加紧密,甚至发展成为唯一可以与物质财富结合在一起的概念。

中国的“相学”也是同样的原理,所谓“有心无相,相由心生;有相无心,相随心灭”、“相由心生,心随意转”说的也是这样的道理。中国古相学能够发展至今,有着严密的体系。我们不应该不加研究便断言相学是迷信,这是因为,否定相学的同时,也直接否定了由感应、类象、“同气相求”等创造出来的中国文化历史。利用感应关系能够把一些科学所不能触及的自然规律在预期到效果的同时,还可以发挥独到的认知作用。世界上有很多联系其实是无形的,也就是说,肉眼和现在科学都不能看到的关系确实也存在于我们身边。这是实际科学中存在的盲区,是用实验室所寻找不到的,只有在以“象”为基础的同时,依靠感应、推测等,才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用抽象的思维和方法去思考发现,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发明,也是人们能够认识事物和创造新事物的基本途径。但是,它也有两面性,与世界上的所有事物一样不能免俗。我们指出抽象思维以及与其相关联认识的负面效应,并不是否定它,也不是刻意去贬低它,只是希望人们对它有一个更清醒、更全面的了解。我们要充分揭示它所存在的缺欠以及负面作用,在此基础上去更好地发挥它积极正面的作用,尽量避免走向异化,同时也要让人们更加理解中国的意象思维以及意象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为了给万物以滋养和理护,道其小无内,可以通透万物,融之万物,所以与万物没有主体和客体的分界与对立。万物归附于道,遂又其大无外,能够包容万物,统纳万物,所以与万物也不发生主客的划分与对立。道取法自然,人取法道,所以说任何人都应该去尊重万物的自然长与规律,将万物融合为一体,把众生皆平等的生态伦理彻底地贯彻到我们的认知活动中。在认知过程中,对象应采取不干预、不宰制的态度,彻底地开放在万物的自然变化规律过程中,努力去把握好事物的运动和自然规律,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主体与客体相融合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