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理学鼻祖周敦颐

理学鼻祖周敦颐

时间:2022-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理学鼻祖周敦颐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县人。周敦颐少时父母双亡,投靠舅父龙图阁大学士郑向。公元1072年,周敦颐辞官隐退庐山,在莲花峰下创办濂溪书院。这是周敦颐哲学的最高范畴。周敦颐将“人性”与宇宙万物演化连在一起,认为人性善恶由五行之气感动而生。因此,湖湘学派渊源于周敦颐,以理学为归宗,是二程洛学南传的结果。周敦颐在庐山创立的濂溪书院,近千年来累经兴废,几度迁移。
理学鼻祖周敦颐_乡土湖南

理学鼻祖周敦颐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县(今湖南永州市道县久佳乡楼田村)人。出生于书香世家,其父周辅成曾任贺州桂岭县令。周敦颐少时父母双亡,投靠舅父龙图阁大学士郑向。公元1137年,因舅父荫功出任主簿。从公元1046年起,先后任郴县令、桂阳令8年,为官清廉,颇有政绩。公元1061年,周敦颐获国子监博士头衔,至江西赣州任职,并聚徒讲学,程颢程颐兄弟慕名前来求业。公元1068年,他在邵州兴建州学。公元1072年,周敦颐辞官隐退庐山,在莲花峰下创办濂溪书院。

周敦颐生活的时代,政治上统一,思想上儒、佛、道三教并行,各种社会矛盾日趋激化,在宋仁宗、神宗两朝出现了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为巩固封建统治,维护封建伦理纲常,统治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融自然观、认识观和道德修养方法于一体的统治哲学,改造已被神化却又遭到破坏的儒学,从思想上加强对人民的钳制。为适应这一政治需要,周敦颐刻苦钻研,以孔孟儒家为核心,融合佛、道思想,构建新的哲学体系,创立了理学。

周敦颐借助《道德经》的“无极”和《易传》的“太极”概念,系统论述了宇宙的本源、万物演化以及人性善恶问题。他在《太极图说》中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在周敦颐看来,“无极”是万物的本原,它没有外形,也不具备内在规定性的非物质性的宇宙本性。这是周敦颐哲学的最高范畴。由无极而至有动静的宇宙实体太极,太极动而生阴阳,阴阳而生五行,五行而生万物,这是他构建的宇宙生成模式,是一个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却包含有丰富的辩证思想。周敦颐将“人性”与宇宙万物演化连在一起,认为人性善恶由五行之气感动而生。周敦颐所著《太极图说》和《通书》被宋儒推为宇宙和人生最精简的说明。

周敦颐作为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其最大的贡献是为儒学创建了一个宇宙论体系,使儒家伦理的“人道”纳入宇宙论的“天道”之中,将古代的宇宙本原学说和天人合一学说推向新的阶段。[1]周敦颐去世后,其弟子程颢、程颐继承并弘扬其学说,又经过程氏门人朱熹的完善,程朱理学终于成为宋元明清700余年的正统哲学思想。[2]周敦颐被尊为上承孔孟、下启程朱的硕儒。受二程弟子杨时影响的胡安国至湖南躲避兵乱,开创了湖湘学派。因此,湖湘学派渊源于周敦颐,以理学为归宗,是二程洛学南传的结果。故乾隆御赐岳麓书院“道南正脉”匾额,王闿运撰对联:“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

周敦颐虽为理学鼻祖,却惜墨如金,著述不多,流传于世的《太极图说》249字,《通书》2832字,其他诗文、书简、题记3143字,加上《太极图》标注24字,共6248字。[3]后人将其著作合编为《周子全书》和《周濂溪集》。其中文学作品千余字,如在永州做通判时撰《拙赋》仅65字:“或谓予曰:‘人谓子拙。’子曰:‘巧,窃所耻也,且患世多巧也。’喜而赋之:巧者言,拙者默。巧者劳,拙者逸。巧者贼,拙者德。巧者凶,拙者吉。呜呼!天下拙,刑政彻,上安下顺,风清弊绝。”全文言简意赅,尤其是这种守拙观近似道家的无为而治,故宋明理学又被称为“道学”。周敦颐酷爱莲花的高洁,在书院内建爱莲堂,堂前凿莲池,作《爱莲说》仅119字:“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之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在这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中,作者先以菊和牡丹作为陪笔,然后着力描写莲花,表达自己卓然自立、洁身自爱、与世俗异趣的君子情操。文如周敦颐其人,也是静而不寂,饶有生趣,故为历来所重。

周敦颐在庐山创立的濂溪书院,近千年来累经兴废,几度迁移。现莲花洞旧址尚存厢房数间。当地群众为纪念这位先贤,将旧址后面的青山称为书院山,旧址前面的溪水称为濂溪港,港上石桥“濂溪桥”三字依稀可见。位于庐山区栗树岭的濂溪先生墓地也得以修葺,供人凭吊。湖南汝城西郊桂枝岭麓有濂溪书院,建于公元1804年,为纪念周敦颐公元1041年曾任桂阳(今汝城)县令。宁远县城西门街有濂溪宗祠,系周氏后裔于公元1881年购置的清式民居,现为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注释】

[1]梁绍辉.周敦颐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郭辉东.朱熹与湖湘文化.纪念朱子诞辰9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1990.

[3]廖承良,毛炳文,陈书良.湖南文学史·古代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10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