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上市公司现状应该研究什么

研究上市公司现状应该研究什么

时间:2022-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对中国资本市场与企业成长的关系进行了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本研究报告分析了中国企业成长所面临的约束及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历史与企业成长之间的关系。最后,中国资本市场监管当局在扶持与促进企业发展方面,应该有更积极与更全面的规划。总括而言,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对中国企业的成长、强大已经作出了重大贡献。

3.2 结论与政策建议

3.2.1 主要结论

在对中国资本市场与企业成长的关系进行了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本研究报告分析了中国企业成长所面临的约束及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历史与企业成长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报告重点研究了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的企业成长性。为了测度企业成长性,基于研究文献,我们采用层次分析法,选择一些关键的财务指标构建了一个综合的成长性测度指标。为了进一步度量金融危机、资本市场对不同类型企业成长性的影响,我们进一步从区域分布、板块分布和所有制分布角度,比较了不同类型的企业在金融危机前后的成长性的变化,及资本市场对其成长性的影响。

主要结论,综述如下:

第一,研究文献发现,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在促进企业成长,推动企业做大做强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中国企业成长性在金融危机前后存在较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一方面来自于金融危机对于部分行业上市公司和沿海东部上市公司的负面冲击。比如外需依赖较为明显的上市公司,及位于沿海东部的上市公司在金融危机爆发后成长性指标方面受到显著影响。另一方面,中国整体上市公司也明显受益于中国政府的内需刺激政策,成长性在2009年之后又有明显的提升。

第三,中国企业成长性在行业结构、区域结构、板块结构和所有权结构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为:传统制造业和农林牧渔业的成长性明显差于其他行业,且成长性的稳定性差,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明显;沿海东部的上市公司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优势,是中国粗放式的增长模式在企业微观层面的体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并没有呈现出区域优势分工、层级发展的理想模式。中国以新兴企业为主要上市对象的创业板相对于主板表现出更高的成长性,显示出资本市场在促进新兴企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从所有权结构这一层面,国有上市公司的成长性指标较为稳定,没有大的波动。民营上市公司尽管成长的稳定性较差,但表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

第四,中国政府的内需刺激政策对于维持中国企业的成长性具有重要作用。这一点在本报告中对于2009年前后企业成长性的分析中体现得非常明显。

3.2.2 政策建议

首先,政府政策的及时、准确的介入,对于维系企业成长性、促进企业成长方面至关重要。目前,中国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面临较大的发展瓶颈,未来中国面临着较为重要的产业升级及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中国政府在促进企业成长、优化产业结构、平衡区域发展格局、促进企业公平竞争方面,仍有很大的空间。

其次,中国企业成长性方面仍存在很大不足,比如区域优势不明显、成长性的稳定性差等。中国企业未来应该加强科研投入,切实改变粗放的发展模式。另外,中国政府在区域产业规划时应该引导优势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通过市场准入、市场竞争等方面,将部分竞争力低、成长性差、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淘汰出局。

最后,中国资本市场监管当局在扶持与促进企业发展方面,应该有更积极与更全面的规划。中国资本市场在促进和推动企业发展方面已经做了很大工作,比如创业板的推出等等,都极大地促进了新兴企业的发展,这一点在本研究报告中已经有大量的数据支持。但是在进一步发展创业板方面,实现上市公司的优胜劣汰,对成长性高的企业或上市公司重点支持或突破一些现有的制度局限方面,中国资本市场监管当局都可以继续努力。

总括而言,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对中国企业的成长、强大已经作出了重大贡献。我们相信:有着中国政府和决策当局的权威领导和科学决策,有着企业实现企业价值(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最大化的梦想指引,中国企业未来的持续成长可以预期,中国经济未来的持续健康发展可以预期。

参考文献

[1]巴曙松,顾连书.中国资本市场的历史与未来——从近20年的股市发展看资本市场的机制建设.西南金融,2008(11).

[2]毕娟.基于财务指标的中国上市公司成长性态预测分析[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6(4).

[3]程昌平.我国上市公司成长性评价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4).

[4]陈晓红,王傅强.我国东中西部中小企业外部环境的实证比较研究[J].科学与科学技术理,2008(8).

[5]丛佩华.浅谈企业的成长性及其财务评价方法.财会研究,1997(9):25~26.

[6]董逢谷等.上市公司综合评价——方案设计与应用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74~78.

[7]龚丽.我国IT行业上市公司成长性评价体系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4(6).

[8]广东金融学院课题组.资本市场与国有企业协同发展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8(6):85~90.

[9]何奕佳.AHP层次分析法在企业成长性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8(34):163~164.

[10]胡建人.行业特征对企业成长性与股价波动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上市公司数据的经验研究,硕士毕业论文,2009.

[11]李新.上市公司成长性判别指标浅析.技术经济,1998(2):19~23.

[12]李麟,李骥.企业价值评估与价值增长.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

[13]李景.成长型企业价值评估方法比较分析.管理科学,2003(10):27~31.

[14]李雅帆.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与产业成长;硕士论文,2007.

[15]梁益琳,张玉明.我国不同区域中小上市公司成长性研究.证券市场导报,2011(2).

[16]林汉川,管鸿禧.我国东中西部中小企业竞争力实证比较研究[J].经济研究,2004(12):45~54.

[17]卢俊义,陈忠卫.中小企业成长性评价模式的比较研究[J].技术经济.2007(2):43~63.

[18]孟利锋.天津市中小企业成长性于行业定位研究[J].企业活力,2008(2):56~57.

[19]冒乔玲.构建企业成长性指标初探[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20]欧丽君.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成长性评价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8:12~27.

[21]孙静稳.我国创业板企业成长性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2010(6):17~19.

[22]王建秀.不同行业的小型企业发展状况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0(12):176~181.

[23]王健,张正河.我国中小企业双S区域划分与效率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9):83~92.

[24]王青燕,何有世.影响中国上市公司的主要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5(1):61~63.

[25]吴晓求.关于当前我国金融改革和资本市场发展若干重要问题的看法[J].金融研究,2006(6).谢军.企业成长性的因素分析:来自上市公司的证据[J].经济管理,2005(20):82~88.

[26]吴振信,叶茂林,吴永林.对我国上市公司地区分布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10):112~116.

[27]熊吉陵,张孝锋.中小企业的经营特点与战略选择[J].企业经济.2006(11):69~71.

[28]姚狄.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真实性研究,硕士毕业论文,2010.

[29]杨文斌.企业能力与企业成长指标体系设计[J].商业时代,2006(29): 38~39.

[30]张炳坤.论企业的成长性及其财务评价[J].经济师.1998(01):39~40.

[31]钟海燕,郑长德.上市公司区域差异效应分析[J].税务与经济,2006(1):69~72.

[32]Frederic Delmar,Per Dacidsson,William B.Garter.Arriving at the high-growthfirm.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3(18):189~21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