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伯夷列传(《史记》)

伯夷列传(《史记》)

时间:2022-0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1〕。《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2〕。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3〕,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

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1〕。《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2〕。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3〕,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4〕,耻之逃隐。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5〕。此何以称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6〕。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

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7〕。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8〕,“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9〕:“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10〕。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11〕!”遂饿死于首阳山。

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絜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12〕。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13〕?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14〕。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贾子曰:“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众庶冯生。〔15〕”同明相照,同类相求。“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16〕”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趋舍有时〔17〕,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18〕

【注释】

〔1〕载籍:书籍。

〔2〕虞、夏之文:指《尚书》中的《尧典》《舜典》《大禹谟》等篇。

〔3〕岳牧:四岳和十二州牧。四岳,传说为尧舜时四方部落的首领。

〔4〕许由:传说尧让帝位给许由,不受,死后葬在箕山,也叫许由山。

〔5〕卞随、务光:传说商汤要征伐夏桀,向他俩先征求意见,都说不知道。后来,商汤又要让帝位于他们,他们拒绝,投水而死。

〔6〕吴太伯:周太王的长子。太王有三子:太伯、仲雍、季历。季历的儿子就是周文王姬昌。周太王预见到姬昌的圣德,有意传位给幼子。太伯即同仲雍出走吴国,故称吴太伯。

〔7〕孤竹:在今河北省卢龙县。

〔8〕西伯昌:指周文王姬昌。

〔9〕太公:武王军师姜太公,名尚,字子牙。

〔10〕宗周:尊奉周王朝为宗主国。首阳山:即下文的西山。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薇:巢菜,又称野豌豆,嫩茎、叶可食。

〔11〕于嗟:表悲叹。徂:通“殂”,死亡

〔12〕七十子:孔子有三千学生贤人七十。颜渊:即颜回,孔子最得意的门生。

〔13〕跖:古时大盗。肝人之肉:《史记会注考证》说,肝疑为脍之误。脍:切割。暴戾恣睢:残暴凶狠,任意横行。

〔14〕择地而蹈之:选好地方才落步,意为不轻举妄动。时然后出言:该说的时候才说。行不由径:走路不抄小道,办事正大光明。

〔15〕贾子:贾谊。引语见其《服鸟赋》。

〔16〕都是引自《易·乾·文言》。

〔17〕岩穴之士:指隐士。趋舍有时:出山和退隐,有合适的时机。

〔18〕闾巷之人:平民百姓。砥行:磨炼德行。青云之士:德行高尚或名位显著的人。施:延续,引申为流传。

美文共赏

《伯夷列传》是伯夷和叔齐的合传,是《史记》列传之首。“列传”是司马迁首创的一种记载人物事迹的文体。后世史家一直沿用这种体例。这种以议论为主,以叙事为辅的写法是本文独具特色的地方。在这篇列传中,作者以“考信于六艺,折中于孔子”的史料处理原则,在大量的论赞之中,夹叙了伯夷、叔齐的事迹。他们拒绝王位,让国出逃;然后又以仁义叩马而谏武王伐纣;天下宗周,耻食周粟,采薇而食,作歌明志,饿死在首阳山上。作者颂扬了封建时代知识分子坚守道义、洁身自好、宁折不弯的人格理想。司马迁对伯夷的歌颂和同情,也包含了对自己的激励。

文章把伯夷、叔齐的善行和暴戾凶残的盗跖做对比;以操行不轨,违法乱纪的人和审慎小心、有正义感的人做比照,指出恶者安逸享乐,累世不绝,而善者遭遇的灾祸却不可胜数。从而抒发了天道与人事相违背的现实,有力地抨击了“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谎言,对天道赏善罚恶的报应论提出了大胆的怀疑,表现了作者的无神论观点。

文章除了夹叙夹议外,还有着浓重的抒情色彩。抒情方法有两个特点:其一为大量使用疑问句,增强了感情色彩;其二是引用古代歌谣、古语和名人名言,借以抒发感情。

本篇名句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冬天寒冷,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举世混浊,清士乃见。”

正因为整个世界污浊,清高之士才会显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