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武夷-云开弧盆系

武夷-云开弧盆系

时间:2022-0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早志留世花岗岩显示碰撞花岗岩特征,形成于岛弧环境。晚元古代—早古生代,是夹持于罗霄岩浆弧与武夷-云开岛弧之间的弧间盆地。
武夷-云开弧盆系_中南地区大地构造

1.罗霄岩浆弧(Nh—Pz1)

区内分布于湘赣、两广交界部位,西以茶陵-郴州-梧州-岑溪断裂与湘桂裂谷盆地-大容山岩浆弧为界。 东以韶关-清远断裂为界,主体为早古生代岩浆弧及弧前(间)盆地沉积。 早古生代末与扬子板块拼合,其后上叠了晚古生代—早三叠世陆表海沉积,中新生代压(坳)陷盆地及拉分(断陷)盆地沉积,并遭受了多次构造岩浆活动改造。

震旦系—奥陶系为复理石相的含砾砂岩、砂岩、粉砂岩、泥岩夹灰岩及基性火山岩组合,可能形成于弧前(间)盆地构造背景;泥盆系—石炭系滨浅海砂岩、泥岩、灰岩、白云岩组合,是以碳酸盐岩为主的陆表海环境;侏罗纪—白垩纪小盆地呈北东向沿基底主干断裂分布,盆地呈北北东向展布,接受陆相碎屑沉积。 受基底断裂影响,侧向迁移明显,形成东超西断格局,在白垩纪晚期—第三纪(古近纪—新近纪)早期盆地关闭。

岩浆弧,加里东期花岗岩规模较大,年龄为早志留世(440~420Ma),岩石较基性,以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为主,少量的石英辉长岩、辉石闪长岩,为T1G1QM组合,并有TTG系列岩浆岩出现。 早志留世花岗岩显示碰撞花岗岩特征,形成于岛弧环境。

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岩性复杂,有辉长辉绿岩、闪长岩、石英闪长岩、斜长花岗岩等,同化混染作用强,含钛铁矿高为特征;中侏罗世—早白垩世以云母二长花岗岩、石英二长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为主,另有少量辉长辉绿岩、正长岩、花岗斑岩等,该期侵入岩与钨、锡多金属关系密切。 中新生代花岗岩,形成环境略有差别,如桂坑岩体时代为100~91Ma,由元古宙基底熔融而成,形成于弧后拉张环境;密坑山、恶鸡脑、罗浮等岩体,时代为128~104Ma,具A型花岗岩特征,为壳幔混源成因,形成于板内伸展环境;龙源坝、白石岗岩体,时代为150~140Ma,为壳幔混源成因,形成于板内伸展或后碰撞环境;佛冈、贵东、大东山、广宁、天门山、西华山等岩体,时代为171~150Ma,具A型花岗岩特征,为壳幔混源成因,形成于板内伸展或后碰撞环境;时代为196~178Ma的柯树北、寨背、陂头、大宝山、霞岚等岩体,具A型花岗岩特征,为壳幔混源成因,形成于弧后伸展背景。

2.新干-永丰弧间盆地(Nh—∈)

主体分布于江西境内,中南区内为赣西南弧间盆地西南部分,位于粤北韶关-仁化恩平-新丰断裂带之间。 晚元古代—早古生代,是夹持于罗霄岩浆弧与武夷-云开岛弧之间的弧间盆地。 南华纪—震旦纪沉积零星分布,岩性主要为变质砂岩、变质粉砂岩、变质泥质粉砂岩、绢云板岩、千枚岩、硅质板岩、灰岩等,变质较强烈的岩性为黑云斜长片麻岩、石英片岩、绢云片岩等,划分为半深海相变质砂岩-变质粉砂岩-硅质板岩建造组合和深海盆地相变质砂岩-石英岩-硅质岩-千枚岩建造组合,局部夹碳酸盐岩建造组合;寒武纪—奥陶纪沉积物,为活动陆缘弧间盆地沉积,主要沉积岩石组合类型有变质岩砂岩-千枚岩建造组合、半深海浊积岩砂板岩组合、深海硅-泥质和砂板岩组合、半深海浊积岩水道砂板岩组合、半深海浊积岩砂板岩组合、深海硅质岩-笔石页岩组合、半深海浊积岩-等深岩组合、半深海浊积岩含砾砂岩泥岩组合等。 中晚奥陶世之后为海盆缩小抬升阶段。

岩浆弧(O—S):为同碰撞—后碰撞性质的岩浆弧,形成的时代为奥陶纪—志留纪,分布于粤北的帽子峰、扶溪、贵联,岩浆弧由帽子峰强过铝花岗岩组合(S)、扶溪后碰撞高钾或钾玄质花岗岩组合(O-S)、贵联强过铝花岗岩组合(S)等岩石组合构成。 岩石建造为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粒斑状角闪石黑云母花岗闪长岩、细粒辉石角闪石黑云母石英闪长岩、片麻状二长花岗岩、弱片麻状中细粒斑状含矽线石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等构成,呈似斑状结构、细粒花岗结构,斑杂状构造、块状构造,岩石结构由中粒-细粒序列演变,均为壳源成因,岩石组合均为铝过饱和的钙碱性岩类、高钾钙碱性系列。

强过铝火山岩(S):时代为晚志留世,分布在始兴茶园山地区,为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组合。

上叠构造主要有陆表海盆地(D—T2)、海陆交互陆表海、断陷盆地(K2)。

陆表海盆地(D—T2):分别为中泥盆世—早石炭世陆源碎屑-碳酸盐岩陆表海亚相(D2y—C1c)、早石炭世—中二叠世碳酸盐岩陆表海亚相(C1z—P2m)、中二叠世—晚二叠世海陆交互障壁陆表海亚相(P2t—P3j)、晚二叠世—早三叠世碳酸盐岩陆表海亚相(P3c—T1d)、中三叠世海陆交互障壁陆表海亚相(T2h)。

海陆交互陆表海(T3—J1):零星分布,粉砂岩-泥岩建造组合、砾粗砂岩-细砂岩-粉砂岩、粉砂质页岩-碳质页岩-煤层(线)组合、泥岩-岩透镜体组合。

断陷盆地(K2):盆地总体呈北东向展布,角度不整合于下伏前白垩纪地层之上,岩石建造组合类型是河湖相砾岩-砂砾岩-砂岩组合、湖相含砾砂岩-粉砂岩组合、粉砂岩-泥岩组合等。

该区中生代侵入岩普遍发育,该时期花岗岩浆活动是在造山后陆内岩浆作用的结果,主体岩性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属高钾钙碱性岩系列,形成于伸展背景。

3.六万大山-大容山岩浆弧(T—J)

位于博白-梧州断裂与灵山-藤县断裂之间,大部分地区被印支期后碰撞花岗岩占领,仅在西南部、东北部有奥陶系—志留系陆棚相碎屑岩、泥盆系—二叠系陆表海碎屑岩、硅泥质岩、碳酸盐岩沉积,东北部发育中、新生代断陷盆地。 加里东运动时,六万大山地区是钦州残余盆地的前隆,防城—玉林一线以北是隆后,博白一带为前渊,随着碰撞造山过程的发展,褶皱冲断带不断向北西推进,沉降中心逐渐向北西迁移,最后在钦州—灵山—玉林一带形成下泥盆统钦州组与上顶志留统防城组的连续沉积。 印支运动时右江盆地向南东俯冲,在六万大山—大容山有大量后碰撞岩浆侵入,形成长约400km,宽达75km的花岗岩带。 中—新生代沿北东向断裂带广泛发育断陷盆地。

基底残块亚相(Pt2-3):分布于藤县东侧及藤县同心镇等地,主要为中-新元古代的一套混合质片麻岩、变粒岩组合。 主要矿产有钨钼矿、钨矿等。

弧间盆地亚相(Z—S):主要分布于藤县—东胜、岑溪市三堡镇及钦州市那彭镇—凤凰岭一带,可划分出砂岩-泥岩夹碳质页岩组合(Z—∈)、砂页岩夹碳酸盐岩组合(O—S)、砂泥岩夹碳质页组合(S)3个岩石-构造组合。

残余盆地亚相(S—D1):分布于玉林市樟木镇—北流市一带,呈北东向狭长展布。主要为志留系防城组及泥盆系钦州组、小董组的粉砂岩-泥岩组合。

同碰撞岩浆杂岩亚相(S):分布于博白县那林镇—永安乡及岑溪市波塘镇一带,为志留纪的一套斜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组合。

陆表海亚相(D—P):分布于兴业县葵阳镇—玉林市—北流县民乐镇及灵山县檀圩镇一带,出露了泥盆系、石炭系及二叠系构成的一套碎屑岩-碳酸盐岩组合。 主要矿产为淋漓型磷矿,赋存于泥盆系平恩组及榴江组的硅质岩建造中。

后造山岩浆杂岩亚相(P):分布于平南县镇—大洲镇一带,为二叠纪的一套正长(二长)花岗岩组合。

后碰撞岩浆杂岩亚相(T):该亚相分布较广,以六万大山、大容山两地为主体,呈北东-南西展布,主要为中三叠纪的一套堇青石二长花岗岩组合。

后造山岩浆杂岩亚相(J):主要为侏罗纪的一套二长(正长)花岗岩组合(J)。

断陷盆地亚相(K):主要为白垩纪的一套砂砾岩-粉砂岩组合。

4.武夷岛弧(Nh—Pz1)

本区属武夷岛弧南西段,北西为吴川-四会深断裂、新丰-清远断裂,南东为罗浮山断裂、紫金-五华断裂。 区内古-中元古代变质基底残块主要分布在定南—粤东兴宁一带的桃溪岩组及粤中广州、增城一带,前者以桃溪岩组变粒岩组合和片岩组合为特征,后者为中—上元古界云开岩群及蓟县纪片麻杂岩,变质程度一般为高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 蓟县纪岩浆弧相(Jx)分布于兴宁罗岗镇等地,由片麻状二长花岗岩、片麻状花岗闪长岩体构成,二长花岗岩中获Pb-Pb同位素年龄值1027±30Ma。 花岗闪长岩中获Pb-Pb同位素年龄值1060±43Ma。 它们构成了武夷岛弧的基底。 南华纪—志留纪岩浆弧呈北东向展布于恩平-新丰断裂带与五华-深圳断裂带北东段之间,形成大规模与俯冲-碰撞环境有关的花岗岩,由铝花岗岩组合(S)、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组合(O—S)、碰撞石英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组合(O)、花岗岩组合(∈1)岩石组合构成,属同碰撞环境。 其间由于被岩浆隆起带相隔。 南华纪—奥陶纪发育了弧间(背)盆地沉积,岩性为灰绿色、浅灰色变质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杂砂岩、变质粉砂岩、千枚岩、泥质板岩等,夹碳质泥岩、硅质板岩,属变质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变质粉砂岩-泥质板岩夹硅质岩组合。

上叠构造主要有晚古生代陆表海沉积盆地,晚三叠世—早侏罗世陆表海盆地、白垩纪火山-沉积断陷盆地。

自中泥盆纪开始,海侵自西向东超覆,发育了陆表海沉积(Pz2),由早到晚可分为碎屑岩陆表海亚相(D2)、混积陆表海亚相(D2—C1)、碳酸盐岩陆表海亚相(C1—P2)、海陆交互陆表海亚相(P2—T1)等。

晚三叠世—早侏罗世为海陆交互陆表海盆地,主要由煤碎屑岩建造组合、粉砂岩-泥岩建造组合等,总体反映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时期发生的海退-海进-海退的海陆交互相过程。

白垩纪火山-沉积断陷盆地,该盆地的形成发展演化与北东向断裂带(河源断裂带)密切相关,含有的沉积建造类型砂砾岩-砂岩-凝灰岩建造组合,砾岩-泥岩夹火山岩建造组合,砾岩-泥岩建造组合砂砾岩-砂岩建造组合等。

5.信宜-贵子坑-增城蛇绿混杂岩带(Nh—S)

信宜茶山龙虎岗、贵子坑坪分界一带,出露一套活动陆缘弧前俯冲增生杂岩,主要呈北东东向断续分布。 增生杂岩的基质为经强烈构造剪切的半深海-深海沉积的硅泥质-凝灰质浊积岩,现大部分以强变形的片岩、千枚岩产出,在弱变形的残块中可识别出鲍马序列。 在增生杂岩的基质内含有变基性、超基性岩构造岩片(岩块),其中变基性岩岩块出露较为广泛,变超基性岩岩块零星出露,在分界镇沟口和鱼叉坑主要见有橄辉岩、角闪辉石岩以及石棉矿化,呈东西向分布(彭松柏等,2005)。 变基性岩以变辉长岩、变玄武岩和斜长角闪岩为主,变超基性岩则以蛇纹石化辉橄岩、橄辉岩和角闪辉石岩为主。 南界和北界均被云开岩群逆掩覆盖,贵子坑坪构造混杂岩系的东侧茶山龙虎岗变辉长岩、辉长角闪岩整体卷入韧性剪切变形,总体延伸与近东西向韧性剪切带一致,并与云开群和加里东期花岗岩呈构造接触。

贵子俯冲增生杂岩中的变基性和变超基性岩岩块应为卷入增生楔中的洋壳残片,为蛇绿构造混杂岩。 在该带南侧发现有TTG组合花岗岩,此外,由此带向北东沿罗浮山断裂-五华断裂肇庆、增城、梅县一带,发育有南华纪—早古生代硅质岩-浊积岩-火山岩组合的俯冲增生杂岩和基性、超基性岩片,是新元古代—早古生代的洋盆建造产物,加里东期俯冲-碰撞导致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洋盆闭合和消亡。

该构造单元位于广东粤西贵子—分界一带,呈东西向展布,受控于贵子弧形断裂。 岩石建造为基性杂岩(变质层状显微辉长岩、变质辉长辉绿岩),基性火山岩(变玄武岩、细碧岩),酸性火山岩(石英角斑岩),绿泥片岩(原岩可能为凝灰岩或钙质泥岩),硅质岩。 总体特征为基性火山岩、酸性火山岩、深水硅质岩伴生,属双峰式火山岩组合。 其中基性火山岩的常量元素图解均落入拉斑玄武岩区,微量元素判别图解落入板内玄武岩区,稀土元素特征与地幔柱相关的玄武岩相似。 坑坪细碧-角斑岩剖面具有洋壳上部组合的某些性质:如与超基性岩、深水硅质岩伴生;岩石的若干地球化学特点;稀土元素特征;相关的巨厚复理石边缘建造等。 作为裂谷拉张时火山作用的产物,具大陆裂谷火山岩系性质。 这套显示初始洋壳特征的细碧-角斑岩系及其本身所固有的地球化学属性,加之共生硅质岩组合和巨厚深水复理石等的集中出现甚至超基性岩的伴生产出,暗示其古构造环境可能代表了大陆裂谷转化为小洋盆,该阶段下形成大洋岩石圈的一部分。

6.云开岛弧(Pz1)

位于桂东南与粤西南交界云开大山一带,两侧发育岑溪-博白、吴川-四会深断裂、北为加里东期贵子蛇绿混杂岩带,该区是华南最古老的变质基底出露区之一。 基底具两层结构:下层为古元古代结晶基底,由天堂山岩群混合岩化片麻岩、变粒岩、片岩及石榴辉石岩组成固态流变褶皱;上层为中—新元古代褶皱基底,由变质砂、泥岩、千枚岩、斜长角闪岩、矽卡岩组成,两者之间为滑脱型韧性剪切带接触。 盖层分布于云开大山外围,与基底之间为韧性剪切带或断层接触,

结晶基底杂岩亚相(Pt1):零星分布于云开大山西侧天堂山一带,变质地层主要为下-中元中界天堂山岩群,变质程度一般为高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为古元古代的一套混合质片麻岩、变粒岩、片岩组合。

基底杂岩亚相(Pt2-3):主要由变质长石石英砂岩、云母石英岩、云母石英片岩(或绢云石英千枚岩)等岩石组合,为绿片岩相,局部达低角闪岩相。

古岩浆弧亚相(Ch—Qb):云开古岩浆弧:分布于云开地区,由长城纪紫苏花岗岩、青白口纪二长花岗岩、花岗岩闪长岩等组成,包含黄岭-贵子花岗岩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紫苏花岗岩组合(Ch—Jx)与播杨-马贵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组合(Qb)两个岩石建造组合。该亚相的变质侵入体围岩是由云开岩群与天堂山岩群所构成,呈岩株、岩枝或岩基状分布于变质变形的中新元古代岩系中。

岩浆弧亚相(Qb):主要出露于两广交界的天堂山地区,组成天堂山脉及中庸岭山脉,为一套青白口纪的片麻状、眼球状花岗岩组合。

弧间盆地(Nh—O):形成的地质时代为南华纪—奥陶纪,主要沉积岩石组合类型有变质砂岩-千枚岩建造组合、深海硅-泥质和砂板岩组合、半深海浊积岩水道砂板岩组合、半深海浊积岩砂板岩组合等,总体具半深海斜坡沟谷-斜坡扇的特征,含较多的硅质岩和硅质页岩的岩石组合,含多层酸性火山岩,并且有沉积黄铁矿矿床的分布,其沉积时期与海底火山活动相关密切。 岩石变质程度相对较强,岩石组合主要有细粒长石石英砂岩、石英杂砂岩、粉砂岩、泥岩、页岩、碳质页岩、硅质页岩或硅质岩、碳质千枚岩、凝灰岩及凝灰质砂岩等,变质后岩石为变质石英杂砂岩、云母石英片岩,石英云母片岩、二云母石英片岩、二云母斜长片麻岩、云母石英岩、长石石英二云母片岩、石英绢云千枚岩、千枚岩和大理岩等。

同碰撞-后碰撞岩浆杂岩亚相(O—S3):岩性以片麻状中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主,次为弱片麻状细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局部边缘可出露细粒花岗岩和混染花岗岩;中粗粒-中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细-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和中粒、中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等组成。 岩体侵入最新地质体为寒武纪地层,并被泥盆系桂头组角度不整合覆盖。

残留盆地亚相(S):零星分布在北流市、容县、云浮一带,由志留纪的一套砂岩-页岩组合组成。

陆表海盆地相(Pz2):出露泥盆纪—二叠纪的一套石英砂岩-泥岩-灰岩组合。

后造山岩浆杂岩,为泥盆纪—石炭纪的一套弱片麻状二长花岗岩组合;二叠纪的一套二长花岗岩组合;侏罗纪的一套闪长岩-石英二长岩-正长岩组合;晚白垩世的一套石英二长斑岩组合。

断陷盆地亚相(K—E):多为火山-沉积断陷盆,河流相砾岩-砂砾岩建造组合,河湖相砾岩-砂岩-粉砂岩建造组合、湖相砂岩-泥岩建造组合、湖相泥岩-油页岩建造组合、酸性火山碎屑岩建造组合。

7.东南沿海岩浆弧

区内以吴川-四会深断裂、罗浮山断裂、紫金-五华断裂与武夷-云开岛弧相接,沿海呈北东向展布,主体为中新代以来的火山-岩浆弧,以深圳-五华断裂带为界分为东南沿海岩浆带(J—K)及粤东岩浆弧(Pz1、T—K1)两个三级构造单元。

1)东南沿海岩浆带MA(J—K)

分布于深圳-五华断裂以东地区,整体呈北东走巨型岩浆构造带。 中生代火山岩和花岗岩大面积分布,缺失古生代的物质记录,在南澳岛及南海深部钻探见到(矽线石)(石榴石)二云石英片岩、黑云斜长变粒岩、二长浅粒岩夹二云片岩,局部夹含石墨矽线二云石英片岩,可能属于古老变质基底的物质组分。 该带晚三叠世—早侏罗世阶段为前陆盆地相沉积,发育以海陆交互相障壁陆表海沉积体系构成的陆表海盆沉积体系,中早期以湖泊-沼泽相砂岩-泥岩建造组合(T3x)为特征,随着海水不断侵进,沉积以浅海潮坪相砂岩-粉砂岩-泥岩建造组合,晚期出现沼泽相含煤碎屑岩组合(J1qy);在早侏罗世晚出现岩浆活动以南澳后造山型花岗岩组合为特征。

中侏罗世开始至晚白垩世,广泛发育陆内伸展型岩浆杂岩组合,由二长花岗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闪长岩、正长花岗岩、正长岩与各种斑岩等组成,火山活动促使火山岩断陷盆地发育,沿着断裂形成一系列北东或近东西走向的火山岩断陷盆地,岩石组合为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组合与钾质、钾玄质火山岩组合,同时在火山间歇期广泛出现湖泊相石英砂岩-粉砂岩-泥岩建造组合,这种岩浆与沉积作用一直延续至晚白垩世。

晚白垩世—第四纪,在粤东双溪、上户、仙庵等地出现基性岩墙群,为陆内裂谷相的产物,在广东汕头麒麟的新生代玄武质角砾岩筒中发现多处基性麻粒岩包体,Sm-Nd等时线年龄为112Ma,其成分与辉长岩相当,具有变晶结构。 表明晚中生代曾有大量玄武岩浆底侵入壳幔边界处,在玄武岩浆的高温促使下地壳岩石发生广泛熔融,形成大量花岗岩浆。 玄武岩浆除提供热源外,还与地壳物质及其衍生的花岗岩浆发生不同程度的混合。

2)粤东岩浆弧MA(Pz1、T—K1

分布于深圳-五华断裂以西,吴川-四会断裂以东,罗浮山韧-脆性断裂带以南的广大地区,以S型花岗岩为主,I型花岗岩为次,花岗岩物质主要来自于陆壳的重熔,构成北东向巨型岩浆构造带。 岩浆作用强烈,晚三叠世—早侏罗世为后造山岩浆杂岩亚相,由后造山(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组合(T3—J2)构成;晚侏罗世—白垩纪构造体制发生转换,伸展构造运动主宰了广东大陆沿海地区,出现陆内伸展岩浆杂岩亚相组合(J3—K2),由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石英二长玢岩与闪长岩组成。

晚白垩世时,该地区出现以湖泊相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建造为特征的无火山岩断陷盆地和以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为特征的火山岩断陷盆地并存现象。 该时期侵入岩总体为陆内伸展环境下的岩石构造组合。 古近纪—新近纪总体为无火山岩断陷盆地沉积,岩石组合为湖泊相砂砾岩-粉砂岩-泥岩建造组合(E2sd)、湖泊相油页岩建造组合(E2y)、湖泊相砂岩-砂砾岩建造组合(N1h、N1l)、湖泊相泥岩-油页岩建造组合(N1s)、湖泊相砾岩-砂岩建造组合(N2g),并出现以玄武岩-英安岩-粗面岩-流纹岩为组合特征的陆内伸展岩浆杂岩亚相。

在本构造单元西部残存前中生代基底,它们主要由以下亚相组成。

同碰撞—后造山岩浆杂岩亚相(Nh—S):分布于阳江市海陵岛地区,岩性为片麻状二长花岗岩,为由一套中深变质侵入体构成海陵岛同碰撞花岗闪长岩组合。 该亚相的变质侵入体围岩是由云开岩群所构成,呈岩株、岩枝或岩基状分布于变质变形的中新元古代岩系中。

陆缘弧亚相(∈—O):分布于开平地区的寒武纪—奥陶纪地层,为半深海浊积岩-等深积岩(砂板岩)组合,岩性为灰绿、浅灰色变质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杂砂岩、变质粉砂岩、千枚岩、泥质板岩等,夹碳质泥岩、硅质板岩。 奥陶纪地层仅见于台山、恩平一带,属含笔石板岩-变质粉砂岩-硅质板岩建造组合。

弧间盆地(Nh—Z):发育于阳江中深变质基底杂岩之间残余海盆,由南华纪—震旦纪地层构成,其为半深海斜坡沟谷砂岩-泥岩建造组合,呈北东向展布于阳春市、那龙镇一带。

同碰撞岩浆杂岩亚相(O):分布于粤中江门、增城、高明一带,岩性中粒(局部为细中粒)角闪黑云英云闪长岩、中粒角闪黑云花岗闪长岩、条纹条带状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细粒斑状角闪黑云花岗闪长岩、片麻状中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片麻状细粒、细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及弱片麻状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弱片麻状细粒花岗岩、弱片麻状细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片麻状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等,岩体侵入于奥陶纪地层,并被泥盆纪地层角度不整合。 由江门-增城强过铝花岗岩组合、赤水后造山钙性-钙碱性花岗岩组合与合水后碰撞二长花岗岩组合组成。

碎屑岩陆表海亚相(D1—D2):主要岩石组合为砂砾岩-砂岩建造组合、粉砂岩泥岩建造组合、砂岩-粉砂岩建造组合。

混积陆表海亚相(D2—C1):主要岩石组合有砾岩-砂岩建造组合、砂岩-粉砂岩建造组合、碳酸盐岩组合、砂岩-粉砂岩-泥岩建造组合、碎屑岩含煤建造组合类型。

碳酸盐岩陆表海亚相(C1—P):主要岩石组合类型有局限台地碳酸盐岩组合、开阔台地灰岩建造组合,岩石组成中以灰岩、白云岩等为主。

陆内盆地相(T3):湖泊相砾岩-砂岩-泥岩建造组合。

断陷盆地(K):该地区出现以湖泊相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建造为特征的无火山岩断陷盆地和以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为特征的火山岩断陷盆并存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