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光武中兴开新篇,东都洛阳再辉煌

光武中兴开新篇,东都洛阳再辉煌

时间:2022-0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河北地区的豪强地主率宗族、宾客、子弟先后归附刘秀,成为他的有力支柱。刘秀28岁起兵加入绿林起义军,30岁称帝。刘玄打算在洛阳称帝,命刘秀前往洛阳修整官府。刘秀在此即位,最后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对他们以礼相待,借他们的名望和学识,抑制僚属孤高自负的情结。与此同时,刘秀立即在洛阳修建太学,亲往太学督察。刘秀柔道治国的另一内容是减刑轻税,并官省职。
光武中兴开新篇,东都洛阳再辉煌_名都记:洛阳

刘秀(前6—57)是东汉王朝的建立者,字文叔,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西南)人。父刘钦,母樊氏。就其身世而言,刘秀亦属生于贵族之家。他应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父钦曾任南顿令。但刘秀本人绝不是一个现成帝业的继承者,而是靠着自身的才能联合各方势力战胜王莽,又在昆阳之战中建立了卓越的功勋。更始帝刘玄北都洛阳后,刘秀被派往河北地区镇抚州郡。河北地区的豪强地主率宗族、宾客、子弟先后归附刘秀,成为他的有力支柱。刘秀28岁起兵加入绿林起义军,30岁称帝。他在位期间,削平各地番邦割据势力,统一全国,以柔道治国,偃武修文,精减官吏,加强中央集权,轻徭薄税,与民生息,释放奴婢,积极发展经济,为汉王朝的复兴奠定了基础,史称“光武中兴”。刘秀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影响巨大的一位明君。这里更需著笔的是,刘秀一生的奋斗和经国事业基本上都是在洛阳完成的。其功德可简述如下。

一、王莽托古篡军汉位,刘秀扫寇统天下

刘秀图像

提起刘秀的帝王事业,还要从民间长期流传的“王莽赶刘秀”的故事说起,而王莽篡政还得从汉武帝起皆以外戚辅政说起。因外戚辅政,汉元帝皇后王政君,60余年为天下母,辅佐了四个皇帝。外戚王莽以姑母王政君为凭借,最初装出忠君勤政模样,做事孜孜不倦。他也广结名士,亲近将相大臣,因此深得人心。凡是来投奔他的,不论来自何方,出身贵贱,一概收用,让他们做官。为了收买人心,他把从自己封邑里收来的钱和粮,都拿出来赠送给宾客,而自己家里却过着十分俭朴的生活,朝野上下皆赞王莽。汉哀帝死后,王莽官居大司马,以太后名义执掌军政大权,立汉平帝,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平帝做皇后,渐渐在朝中大权独揽。元始五年(公元5年)十二月,汉平帝死后,王莽指使同党向太皇太后王政君上书,要求让他代天子临朝。王政君无奈,只好顺从这一要求,由王莽摄政,称为“摄皇帝”。

公元6年,王莽改年号为居摄元年。同年三月,王莽立年仅两岁的刘婴为皇太子,号称“孺子婴”,以效仿周公摄政,为代汉做准备。此后数年间,一直有王莽代汉称帝的符命图谶出现。居摄三年(公元8年),梓潼人哀章制作铜匮,内藏《天帝行玺金匮图》与《赤帝行玺某传予黄帝金策书》,伪托汉高祖遗命,令王莽称帝。于是王莽便到高帝祠庙接受铜匮,然后戴上王冠觐见太皇太后,坐在未央宫前殿,即天子位,定国号为“新”。至此,西汉灭亡,王莽利用托古改制达到了篡汉自立的野心。

王莽看到刘秀年轻有为,智勇双全,因之坐卧不宁。昆阳一战,敲响了王莽政权的丧钟。海内豪杰蜂拥而起,纷纷杀掉州郡官吏自称将军,接受更始皇帝刘玄的年号,等待诏命。王莽的一些心腹,也开始策划杀掉王莽,保全宗族。更始元年(23年)九月,刘玄的军队相继拿下了长安和洛阳。刘玄打算在洛阳称帝,命刘秀前往洛阳修整官府。刘秀到任,安排僚属,下达文书,从施政节礼到官员服饰,全都恢复汉朝旧制。当时关中一带的官员赶来迎接皇帝刘玄去长安,见到刘玄的将领们头上随便包一块布,没有武冠,有的甚至穿着女人衣裳,滑稽可笑,无庄重威严之态。一些老官员见刘秀肃然起敬,流着泪说:“没想到今天又看到了汉朝官员的威仪!”(见《资治通鉴·淮阳王·更始元年》)对刘秀产生了钦佩向往的心理。

更始二年(24年)秋,刘秀调集各郡兵力,先后在馆陶(今山东馆陶县)、薄阳(在今河北省满城县,山名)等地击破并收编了铜马、高湖、重连等地的农民起义军。刘秀知道被收编的将领对他半信半疑,就下令投降的将领各归军营整饬自己军队。然后,他又单人骑马巡视各军。投降的将领见到刘秀对他们没有戒心,纷纷表示说:“萧王推心置腹安得不投死乎?”由于收编了铜马等起义军,刘秀的军事实力大大加强了。

正当此时,儒生强华,捧着赤符从关中来见刘秀,说“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豆野,四七之际火为主”。四七是28,从公元前206年刘邦称帝至公元22年刘秀起兵是228年;火,指汉朝,按阴阳五行说汉朝属火德。这表明,刘秀乃“受命天子”,要再不当天子,不仅是违背群望,而且也要违背天意了。于是刘秀在城南的千秋亭五成陌筑起坛台,于六月己未日登台祭告天地群神,当了皇帝,改这年为建武元年。刘秀在此即位,最后定都洛阳,史称东汉。接着,刘秀用了10多年的时间才基本除掉了赤眉军、山东割据诸侯,取得了当时“天下一统”的局面。

二、好儒任文建太学,以柔治国揽权纲

在总结前朝施政的基础上,刘秀确立了一套新的治国方略,其核心是好儒任文,以柔治国。早在征战的时候,刘秀就认识到儒学的重要性,“未及下车,先访儒雅”。他想方设法把一些著名儒学大家围聚在自己周围,或任以官职,或冠以衔号。像范升、陈元、郑兴、杜林、恒荣等一大批当时著名的学者,很快就集中在刘秀周围。刘秀对他们以礼相待,借他们的名望和学识,抑制僚属孤高自负的情结。与此同时,刘秀立即在洛阳修建太学,亲往太学督察。

刘秀自己爱好儒学,每每朝廷议事完毕之后,就与文武大臣一起讲论儒家经典。太子刘庄,见父光武帝勤劳不怠,谏曰:“陛下有禹汤之明,而失黄老养性之福,愿颐爱精神,优游自宁。”可见刘秀是个废寝忘食、勤功儒道之人。梁启超也说过:“汉尚气节,光武、明、章,奖厉名节,为儒学最盛时代,收孔教复苏之良果。尚气节,崇廉耻,风俗称最美。”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刘秀的评价是:“帝每旦视朝,日昃乃罢……虽以征伐济大业,及天下既定,乃退功臣而进文吏,明慎政体,总揽权纲,量时度力,举无过事,故能恢复前烈,身致太平。”史家们的上述评价值得借鉴千古。

三、减刑轻税废奴婢,屯田储粮厚国力

刘秀实行柔道治国的内容颇多。建武十一年他下诏书宣布:“天地之性人为贵。其杀奴婢,不得减罪。”敢于用火烧烫奴婢的,按法律论罪;对被烧被烫的奴婢,恢复其平民身份;废除奴婢射伤人判死刑等法律。建武二年诏书命令:被卖的妻子愿回到父母身边的,听其自便;敢拘留者,按法律论罪。建武十二年、十三年、十四年又一再下诏宣布:自建武八年以来被迫当了奴婢的,一律恢复平民身份;自卖的,不再交还赎金;敢拘留者,按《略人法》(针对当时青州、徐州一带豪强势力强逼女子为奴婢的法律)治罪。

刘秀柔道治国的另一内容是减刑轻税,并官省职。汉朝的官府及吏员设置在汉武帝时曾极度膨胀,庞大的官僚机构是造成汉武帝及其后时期民用匮乏的重要原因。刘秀即位后大量合并官府,减少吏员。建武七年,他下令京都地区及各郡国释放囚犯,除犯死罪的一律不再追究,现有徒刑犯一律免罪,恢复平民身份;应判两年徒刑而在逃的罪犯,由地方官吏发布文告公布姓名,免治其罪,使其放心回家。建武六年诏书宣布:因军队屯田,储粮状况好转,停止征收1/10田税制度,恢复汉景帝二年(前155年)实行的征收1/30的田税制度。

在精兵简政方面,刘秀做得很有气魄,仅建武六年对县及相当于县的封国进行调整,就“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这些措施使国库开支大为节省,百姓负担得到减轻。

四、效法先王做明君,礼贤下士揽人才

刘秀作为明君,从不恣意放纵、豪华奢侈。他不喜欢饮酒,不喜欢听音乐,手不持珠。

他曾令太官(掌管膳食的官职)不要接受郡中奉献的珍馐美味,还将远方异国进贡的名马、宝剑赐给骑士。汉朝自武帝以后,后宫人数达到3000人之多,除皇后以外,有爵秩品级的就分婕妤、容华、充衣等14个等级。刘秀即位后,只有皇后、贵人有爵秩,贵人的待遇只有谷数十斛。此外美人、宫女、采女,均无爵秩和规定的待遇。刘秀在世时修建陵墓,名曰寿陵,特意叮嘱地面不要太大,不要起高坟,低洼处只要做到不积水就可以了,将来要像汉文帝那样,不随葬金宝珠玉。

刘秀恢廓大度,平易谦和,焚烧王朗文书以安人心,宽宥朱以降洛阳都是常被称道的事例。建武四年,割据陇石的隗嚣正徘徊于公孙述和刘秀之间,到底归附哪方,犹豫未决,就派将军马援先后去成都和洛阳观察。马援自幼被人认为有大才,在西州很有名气,备受隗嚣的敬重。但刘秀接见他时,他被刘秀的气度深深打动。刘秀接见马援这样一个关系重大的使者,没升堂坐殿,只是便衣便服,连帽子都没戴,独自一人坐在洛阳宫宣德殿的廊庑下面,让一个宦官引导马援。刘秀微笑着,开口就说:“贵客遨游在两个皇帝之间,经多见广。今天见到贵客,深感惭愧了。”

这一平易谦和的姿态,使马援感到了一种明君的魅力,他仰头说:“在当今的局势下,不仅是君主在选择臣下,臣下也在选择君主。”接着就说起公孙述接见他时戒备森严的情况下,并说:“我现在从远方来,陛下见我连卫士具无,就不提防我是刺客吗?”刘秀又笑着说:“你不会是刺客,只是个说客罢了。”这次回见,使马援觉得刘秀的恢廓大度与汉高祖刘邦十分相似,是真正的帝王之才。后来马援劝隗嚣归附刘秀,隗嚣不听,他就脱身自己归服了刘秀。

刘秀的恢廓大度还表现在他对待逸民、隐士、不驯人物的态度上。太原郡多有春秋时晋代贵族的后裔,他们对新的统治者常常保持一种对立情绪,或者寻机报仇,或者隐居不仕,王侯面前不肯称臣。至汉初,太原仍被称为“难化”之地。太原郡光武县(今山西代县南)有个叫周党的,在地方上很有名望,朝廷几次征召他去做官他都不干,后来不得已,就穿着短布单衣,用树皮包着头去见朝廷大员。刘秀亲自召见了他。按礼节,士人被尊贵者召见,必须自报姓名,否则便是不尊重对方。周党见了刘秀,不通报姓名,只说自己的志趣就是不愿意做官。刘秀允许了他。

博士范升上书,说周党在皇帝面前骄矜无礼,却获得清高的名声,应治“大不敬”罪。刘秀把范升的上书拿给众公卿传阅,并下诏书说:自古明王圣主都有不愿为他做臣的人,伯夷、叔齐就不食周粟。太原那个周党,不接受我的俸禄,这也是各自的志愿。刘秀还赐给范升40匹绸子。刘秀的老同学严光,字子陵,会稽余姚(今浙江余姚市)人,自年轻时就有高名,刘秀对他很有好感。刘秀当皇帝后,他隐姓埋名。刘秀令人画了他的像四处张贴寻找,后来发现他在齐国的一个湖边钓鱼,三次派人把他请到。刘秀很高兴,当天就亲自去看他,他躺在铺上不起来,也不说话。刘秀就和他躺在一起,摸着他的肚皮说:“哎哎,子陵,你就不能帮帮我的忙?”可他还是不答应,过了不久,才睁开眼睛看看刘秀说:“人各有志,何必勉强我呢?”然后又闭上眼睛,甚至把脚压倒刘秀的肚子上。刘秀失望,只好离开,并叹息说:“子陵,决心不肯为我当臣下吗?”过后,刘秀又见他,只讲旧日的交往,不讲要他做官的事,叙谈了好几天。刘秀从容地问他:“我比以前如何?”他回答说:“陛下比以前有些长进。”刘秀坚持要他做谏议大夫,他仍然不干,后隐居富春山(在今浙江桐庐)。

刘秀对于臣下的歌功颂德、阿谀奉承,常能持一种清醒、有时甚至是厌恶的态度,他更愿意表扬一些刚正不阿的官吏。在他的诏书中,经常说自己“薄德”,要上书者不要称他圣明。各郡县经常报告一些所谓的“嘉瑞”事物,群臣要求史官将这些“嘉瑞”记载撰写成书,以传后世,刘秀一律不许。

五、宣示图谶强圣制,神化皇权固一统

图谶,本是一种像卜书一类进行预言之类的东西。在两汉时期图谶流行。在王莽新朝败象已露时,有关刘秀要当天子这条图谶就纷纷流传出去了。但在地皇四年,新图谶却明明白白地确认刘秀是指国师公刘歆而不是光武帝刘秀。这条图谶在地皇三年发布被人发现后,人们立刻想到的是国师公刘歆,因为刘歆是两汉时期最大的经学权威、天文历算大家,又兼典儒林史卜之官,最有条件制作这种古文图谶。而刘歆早在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就改名为刘秀了。对这类图谶,刘秀本人在去长安之前,也是不清楚的。但是,当刘秀后来发现这条图谶有利于政令畅通时,便大肆推行。他晚年干脆“宣布图谶于天下”,作为法定的思想统治工具。

有一次,刘秀问太中大夫郑兴要不要举行郊祀典礼的事,他说打算靠谶书来决定。郑兴说自己不研究谶书。他就勃然大怒,说:“你不研究谶书,是不赞成谶书吗?”郑兴只好说自己学识浅陋,有些书没学过,不是不赞成,才免了一次大祸。著名唯物哲学家桓谭曾上书说,谶书与《五经》不同,应当摒弃,刘秀读后大为不满。有一次议论建灵台得失,刘秀说他打算靠谶书决定,问桓谭,桓谭沉默了好久说:“我不读谶书。”刘秀问他为什么不读,桓谭又讲了一通他对谶书的看法,刘秀立即怒喝道:“桓谭非圣无法。”准备处斩,桓谭跪在地上磕头,直到流血,才免了杀头,被贬为六安郡丞,途中忧恐而死。

《后汉书》对图谶这样评价:“光武尤信谶言,士之赴趣时宜者,皆骋驰穿凿,争谈之也。故王梁、孙咸名应图箓,越登槐鼎之任,郑兴、贾逵以附同称显,桓谭、尹敏以乖忤沦败,自是习为内学,尚奇文,贵异数,不乏于时矣,是以通儒硕生,忿其奸妄不经,奏议慷慨,以为宜见藏摈。子长亦云:‘观阴阳之书,使人拘而多忌。’盖为此也。”

六、刘秀即位起高庙,都邑规模堪恢宏

刘秀即位后,正式迁都洛阳。从建武二年始,“起高庙,建社稷”。建武十四年,起南宫前殿,即千秋万岁殿。光武中元年,“起明堂、灵台、辟雍”;明帝永平三年,“起北宫及诸官府”,规模始备;肃宗时,宫室台榭,渐为壮丽;顺帝阳嘉元年,修宫殿。

光武帝将洛阳定为京都城之后,其都邑的规划、宫室的营建与修饰,都优于前朝。在继承西汉长安发展城郊不建外郭的传统,城市总体布局以宫城建造为中心。以主体宫殿南宫的轴线作为全城的规划主轴线,确定了以后全国封建社会都城轴线规划的思路。城市用地按功能规划,宫廷、庙社等功能区多安排在城内和南郊。洛阳有“四市”,金市在城内,马市、南市、栗市都在城外。私营手工作坊和里居主要在郊外,只有部分官府手工作坊和里居在城中。

东汉洛阳城平面大体呈长方形,南北约九里,东西约六里,俗称“九六城”。东汉的洛阳全城共设12个城门。《汉仪》记载“洛阳建有二十四街”。正如陆机在《洛阳记》中所说:每条大街分为三股,中央为御道,两边建筑有高四尺余的土墙作为分界,公卿大臣行中道,一般人行左右。街道两边种植栗、漆、梓、桐四种道树。城市人口的增加,活动内容的丰富,促使城市采取按功能分区的办法,分别加以管理。在都城,是以宫殿区为主,结合官署、宗庙、社稷、府库、官府手工业作坊乃至权贵府邸等分区,形成政治活动中心区;在郡县城市,则是以郡县治所为主,组成城市政治活动中心。东汉洛阳城区规划分明,左右对称,街道平直,如棋盘式,其街道形制与西汉长安相似,与之前相比自然得到了相当大的发展。[2]

七、光武中兴振洛都,两汉盛世连一体

光武帝刘秀系汉皇族后裔,他长于民间,深知百姓疾苦。在新莽末年的社会大动乱中,他先投身于农民起义军中,后来得到独立发展,一统天下。他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历史学家多数对刘秀评价很高,尤其称颂他的中兴之功。如南宋思想家史学家叶适就言:“自古中兴之盛,无出于光武矣。”旧史学家一般认为,王莽篡汉,汉的统治接近衰亡;刘秀起兵即位以匡复汉室为己任,所建立的新王朝也以汉来命名,加之他本人的皇族身份,使汉王朝重新延续下来,故而成为“光武中兴。”

刘秀这位中兴之君与历史上的其他中兴之君截然不同。其他的中兴,都是在原有王朝框架内实施复兴,而刘秀不仅是中兴了刘姓的汉朝,而且是白手起家,建立一个新政权、新朝代,只不过这个新王朝仍然沿用汉的称谓罢了。正如东汉史学家袁山松说:“虽曰中兴,与夫创始者,庸有异乎?”

刘秀是两汉之际这个乱世涌现出来的最杰出的英雄人物,他直接参与了反对王莽政权的斗争,为推翻王莽建立了功勋。在九州分崩之际,他承担起了安集天下的重任,历经艰难曲折,终于恢复了社会的秩序和国家的统一,为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创造了许多条件,使西汉有过的繁荣得以继续,使中国历史上的两汉盛世连为一体,这是他对历史发展的重大贡献。

明末思想家王夫之在《读童鉴论》中说:“光武以支庶之余,起于南阳,与其人士周旋辛苦、百战以定天下,其专用南阳人而失天下之贤儁,虽私而抑不忘故旧之道也。”“任为将师而明于治道者,古今鲜矣,而光武独多得之。”台湾学者南怀瑾说:“在中国2000年左右的历史上,比较值得称道,能够做到齐家治国的榜样,大概算来,只有汉朝中兴之主的光武帝刘秀一人。”细读王夫之、南怀瑾所言,不禁让我们对刘秀这位历史人物更多了一分敬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