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湘桂残余盆地

湘桂残余盆地

时间:2022-0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湘桂残余盆地(Z—O)在早古生代大致可分为湘桂残余盆地Ⅱ-3-1和富宁-那坡被动边缘盆地Ⅱ-3-2两个三级构造单元,晚古生代时在大致相同的区域内可分为湘中-桂中、南盘江-右江和富宁-那坡陆内裂谷盆地3个三级构造单元。在右江盆地的发展过程中,由裂谷作用引发多期次的火山喷发,并有辉绿岩侵入。
湘桂残余盆地_中南地区大地构造

湘桂残余盆地(Z—O)在早古生代大致可分为湘桂残余盆地Ⅱ-3-1和富宁-那坡被动边缘盆地Ⅱ-3-2两个三级构造单元,晚古生代时在大致相同的区域内可分为湘中-桂中、南盘江-右江和富宁-那坡陆内裂谷盆地3个三级构造单元。

1.湘桂残余盆地(Nh—O)

以攸县-郴州断裂带为东界,向西接衡阳-双牌断裂带。 该区出露地层以南华系—古生界为主。南华系-下古生界为浊流沉积,据区调工作中对浊积岩水体古流向的研究,古流向主要为北东向,次为南东向,表明沉积物主要来自盆地的纵向搬运和南东方向的华夏陆块西缘活动陆缘区,这与湘中、湘西北区的沉积体制完全不同。 上古生界以碳酸盐岩建造为主体,为稳定型沉积。 耒阳—临武一线受基底断裂影响,形成台间盆地,多有硅泥质-钙泥质沉积。 地层中赋存煤、锰、灰岩、白云岩等沉积矿产。 岩相的交接地带及海侵早期的碳酸盐岩沉积体系对“内生”型铅锌矿有控制作用。

本区总体为被穹隆构造分隔的大型复式向斜,由一系列串珠状穹褶组成,包括耒阳-临武坳陷和道县-嘉禾坳陷及其周围地区。 穹隆构造主要有两组:都庞岭-阳明山-塔山北东向串珠状穹隆带、姑婆山-九嶷山北东向串珠状穹隆带。 穹隆核部由南华系—奥陶系组成并伴有花岗岩或隐伏岩体侵入,其周围常伴有较大的区域性断裂或为深大断裂切割。 主体在加里东期已有雏形,构造多呈北东向,对晚古生代的沉积岩性、岩相有一定控制作用。 这些穹隆在印支期—燕山期被强化和改造,上古生界组成近南北向的褶断构造组合,将道县-嘉禾坳陷分隔成多个近南北向的断褶构造。 受邵阳-郴州隐伏构造影响,耒阳南北向坳陷则产生了“S”形波状扭曲。

沿穹隆带和基底构造带发育有加里东期、印支-燕山期侵入岩,其中晚三叠世—侏罗纪花岗岩演化的晚期侵入体一般与该区的钨、锡、铜、铅锌、稀土等矿产有密切关系。

2.富宁-那坡被动边缘盆地(Pz)

该盆地北西以右江断裂与南盘江-右江裂谷盆地分界,南以宁明-南宁断裂与十万大山断陷盆地为界。 盆地内出露地层以上古生界—中生界为主,仅局部有寒武系和古近系分布。 寒武系自西向东由台地相碳酸盐岩,过渡为斜坡相泥质条带灰岩、砂泥岩,加里东运动褶皱成山,以走向近东西向的紧密线状褶皱为主,在德保县钦甲、红泥坡一带有重熔型花岗岩侵入。 早泥盆世布拉格早期开始拉张沉降,海水自钦防地区向北向西浸漫,下泥盆统布拉格阶的莲花山组、下埃姆斯阶郁江组依次超覆不整合于寒武系之上。 由于北西向、北东向断裂的拉张活动,盆地内出现台、盆相间的古地理格局,台地上沉积碳酸盐岩为主,台盆中则沉积硅质岩、泥灰岩、硅质页岩,在台地边缘发育礁、滩相沉积和滑塌层。 东吴运动盆地曾一度抬升,晚二叠世又重新拉张沉陷,初期仍继承台盆相间的古地理特征,在台地平行不整合面上沉积了铁铝土岩、黄铁矿层、煤层,而台间盆地则连续沉积了低水位体系。 中三叠世开始,沉积了巨厚的陆源碎屑浊积岩。 在右江盆地的发展过程中,由裂谷作用引发多期次的火山喷发,并有辉绿岩侵入。按火山岩类型可分为两个阶段,海西期火山岩以碱性、钙碱性基性岩为主,强度低、规模小;印支期火山岩除基性岩外,主要是中酸性火山岩,强度高、规模大。

3.湘中-桂中裂谷盆地(D—T1)

西为安化-通道-三江断裂、丹池断裂,南为昆仑关-南丹断裂,东为郴州-梧州-南宁断裂所围限,传统称之为“湘桂地块”,地壳性质具过渡性,其构造属性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议。

本区地层发育齐全,自冷家溪群至中新生界各时代地层均有出露,沉积层岩厚度巨大。 新元古代至早古生代,属扬子陆块东南缘被动陆缘盆地,随着其东侧武夷-云开弧盆系与扬子陆块最终拼合,该区成为扬子陆块边缘加里东造山带的一部分,前泥盆纪地层发生褶皱变形和低绿片岩相变质,变质程度由南东至北西由绢云母-白云母变为葡萄石-绿纤石相,并伴有岩浆活动。 自早泥盆世晚期开始,区内处于拉张机制下,地壳开始裂陷,并发展成为一个晚古生代陆内裂谷盆地,泥盆纪—早三叠纪海相地层发育,以碳酸盐岩为主夹硅质岩及碎屑岩沉积,厚度达5000m以上。 中三叠世末期裂谷盆地发生闭合,区内地壳大面积隆升,

湘桂裂谷盆地(D—P),泥盆纪—早三叠世地层构成了区内的主体,早泥盆世自南西向北东逐渐海侵,裂谷下部为陆源碎屑岩沉积,砾岩-砂泥岩组合、泥岩-粉砂岩组合;其为一穿时的建造组合。 自中泥盆世开始,区内沿北东断裂向发生强烈扩张,陆内裂谷中央带形成台地相、盆地相间的格局,台地由各种碳酸盐岩组成,周缘常发育有生物礁、滑塌及碎屑流等斜坡沉积;盆地主要为硅质岩-泥岩-钙泥质组合。 裂谷边缘带则为滨浅海砂岩-粉砂岩-泥岩及含铁组合。晚泥盆世(法门期)至早二叠世,裂谷内继续充填了灰岩-白云岩为主夹含煤碎屑岩组合沉积。中二叠世后,华南受到了最广泛的海侵,区内保持台、盆相间的格局,台地主要为生物屑灰岩-白云岩-煤系组合;邵阳—桂林—柳州一带为深水相的硅质岩-深水碳酸盐岩组合,其东侧夹有含煤碎屑岩组合。 中三叠世以后,陆内造山裂谷封闭。

除优势相外,区内白马山、越城岭—海洋山、阳明山、九嶷山、大瑶山等穹隆中出露有前泥盆纪基底(Pt3—O),以衡阳—桂林—南宁为一线,东西两边沉积盆地性质有所差异,西侧为加里东期扬子被动陆缘的一部分,分布在白马山、越城岭等构造穹隆中,早期为裂谷盆地(Pt3—Nh),主要为砂岩-板岩组合、砂岩-碳质泥岩-冰碛岩组合;晚期为被动陆缘盆地(Z—O),为硅质岩-黑色板岩-砂泥质岩组合。

东侧主要出露在阳明山、九嶷山、大瑶山等穹隆中,裂谷亚相(Qb)分布于广东与广西接壤的鹰扬关地区,以鹰扬关组为代表的一套变质程度为低中压低-高绿片岩相变质岩系。 属变质火山角砾岩-细碧角斑岩-石英绢云千枚岩建造,岩性为暗灰绿色变质火山角砾岩、凝灰岩、细碧角斑岩及石英绢云母千枚岩,局部夹赤铁矿层。 陆缘盆地(Z—O)沉积主要为厚层长石石英砂岩夹少量页岩,半深海陆源碎屑浊积岩为主,与西侧相比活动性明显增强。

区内存在加里东期、印支期、燕山期岩浆活动,为同碰撞-后造山岩浆杂岩相。

俯冲期岩浆杂岩亚相(S):仅见于贺州市大宁镇-南乡镇、资源县外婆岭两个地方,出露为志留纪的一套俯冲期岩浆杂岩的TTG组合。

碰撞岩浆杂岩亚相(S):分布于白马山、猫儿山、外婆岭—真宝顶及海洋山等地,出露为志留世的一套堇青二长花岗岩-含角闪黑云二长花岗岩组合、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组合。

后造山岩浆杂岩亚相(T3—K):出露晚三叠世—侏罗纪的一套二长闪长岩-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组合、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组合、花岗闪长岩-花岗斑岩组合。

零星分布的上叠盆地,压陷盆地亚相(T3—J),晚三叠世—侏罗纪的一套砂砾岩-粉砂岩-含煤组合;断陷盆地亚相(K),砂砾岩-粉砂岩-泥岩组合及火山碎屑沉积岩组合。

本区深部构造较发育。 深大断裂可分北东、北西向两组,分别以城步-桃江断裂和邵阳-郴州为代表。 它们在穹隆边缘表现最清楚,在坳陷区则时隐时现。 北东向断裂长期活动现今表现为向北西倾斜的正断层,沿线有红层分布。 城步-桃江断裂带对志留系沉积有控制作用,其东南侧无志留系分布,沿断裂带有高家坳、白云铺、板溪、青山冲、铺头等10余个大中型金、铅锌、锑、硫铁矿矿床分布;北西向断裂较隐蔽,盖层中表现不及北东向组明显。 锡矿山巨型锑矿位于北东与北西两组断裂的交汇部位。

4.南盘江-右江陆内裂谷盆地(T)

该盆地西南界为西林-田林-思林-隆安断裂(右江断裂),东北界为紫云-南丹(-昆仑关)断裂,南界为宁明-南宁断裂。 盆地内出露地层以上古生界—中生界为主,仅局部有寒武系和古近系分布。 寒武系自西向东由台地相碳酸盐岩,过渡为斜坡相泥质条带灰岩、砂泥岩,西大明山—高峰岭一带为槽盆相陆源碎屑浊积岩,加里东运动褶皱成山,以走向近东西向的紧密线状褶皱为主。 早泥盆世布拉格早期开始拉张沉降,海水自钦防地区向北向西浸漫,下泥盆统布拉格阶的莲花山组、下埃姆斯阶郁江组依次超覆不整合于寒武系之上。 由于北西向、北东向断裂的拉张活动,盆地内出现台、盆相间的古地理格局,台地上沉积碳酸盐岩为主,台盆中则沉积硅质岩、泥灰岩、硅质页岩,在台地边缘发育礁、滩相沉积和滑塌层。 东吴运动盆地曾一度抬升,晚二叠世又重新拉张沉陷,初期仍继承台盆相间的古地理特征,在台地平行不整合面上沉积了铁铝土岩、黄铁矿层、煤层,而台间盆地则连续沉积了低水位体系。 早三叠世末开始,转为前陆盆地,沉积了巨厚的陆源碎屑浊积岩。 在右江盆地的发展过程中,由裂谷作用引发多期次的火山喷发,按火山岩类型可分为两个阶段,海西期火山岩以碱性、钙碱性基性岩为主,强度低、规模小;印支期火山岩除基性岩外,主要是中酸性火山岩,强度高、规模大。

5.十万大山前陆盆地(J—K)

位于峒中-小董断裂与凭祥-藤县断裂之间,其西南部在印支造山运动时,是右江裂谷盆地的前陆盆地,为晚三叠世的一套砾岩-砂岩-粉砂岩(含煤)组合。 盆地中心中-晚三叠世可能是连续沉积,直至侏罗纪才转为前陆盆地。 盆地除西南部晚三叠世局部为淡化海湾沉积外,主要由河流相、三角洲相、湖泊相砂砾岩、砂岩、泥岩组成。从晚三叠世→侏罗纪盆地东南侧逐渐抬升,沉积中心不断向北西方向迁移。 早白垩世末,盆地褶皱上升,形成平缓开阔向斜。 古近纪初宁明-上思东西向断裂活动,形成上叠断陷盆地。

其基底由陆棚碎屑岩亚相(∈—O)、碎屑岩陆表海亚相(D1)、碳酸盐岩陆表海亚相(D2—P2)、碎屑岩陆表海亚相(P3—T1)和碰撞岩浆杂岩亚相(T2)组成。

陆棚碎屑岩亚相(∈—O),为陆源碎屑岩夹碳酸盐岩组合(∈)、细砂岩-粉砂岩-黑色页岩组合(O)两个岩石-构造组合。

碎屑岩陆表海亚相(D1),为一套碎屑岩陆表海砂砾岩-粉砂岩-泥岩组合。

碳酸盐岩陆表海亚相(D2—P2),为一套碳酸盐岩陆表海碳酸盐岩组合。

碎屑岩陆表海亚相(P3—T1),为一套碎屑岩含煤组合。

碰撞岩浆杂岩亚相(T2),为一套碎斑熔岩、花岗斑岩组合。

上叠断陷盆地亚相(J—K),分布范围较广,可划分砂砾岩-砂岩-泥岩(含煤线)组合(J)、砂砾岩-粉砂岩组合(K)、砂砾岩-黏土岩(煤、膨润土)组合(E)3个岩石-构造组合。

板内岩浆杂岩亚相(K2),分布于灵山县太平镇北面一带,为晚白垩世的一套花岗闪长斑岩-花岗斑岩组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