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旅游历史文化传媒

旅游历史文化传媒

时间:2022-0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地域辽阔,民族语言十分丰富。据统计,中国民族语言在80种以上。使用人口约37万。文字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民族文字又直接关系着民族的识别,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有56个民族,目前使用的和历史上曾经使用过的文字共有56种。现存纳西族石刻《木氏历代宗谱》中有16世祖牟保阿琮“且制本方文字”的记载。据此来看上古汉字,如商周时期甲骨、钟鼎上的文字,也都是象形文字。
旅游历史文化传媒_旅游文化学

一、中国民族语言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既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又是民族识别的基本要素之一。中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地域辽阔,民族语言十分丰富。我国的56个民族中除回族、满族一般使用汉语外,其他少数民族大多使用一种民族语言,但也有一些少数民族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例如,裕固族分别使用东部裕固语和西部裕固语;瑶族分别使用勉语、布努语和拉珈语;高山族分别使用布嫩语、排湾语、阿眉斯语等。有一些少数民族大部或部分使用或兼用汉语。此外,还有一些新发现的语言。据统计,中国民族语言在80种以上。根据语言谱系分类法,我国民族语言大体上分别属于汉藏、阿尔泰、南亚、南岛、印欧5个语系。

()汉藏语系

早期曾称为“印支语系”,包括汉语和藏缅、壮侗、苗瑶4个语族。壮侗语族在国外多称“侗台语族”。

现在我国使用汉语的人口有96800多万(未计算少数民族中部分转用汉语的人口)。我国使用藏缅语族语言的人口有1560多万,分布在西藏自治区、青海、甘肃、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湖北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包括藏语、门巴语、珞巴语、嘉戎语、土家语、羌语、普米语、独龙语、怒语、彝语、傈僳语、纳西语、哈尼语、拉祜语、白语、基诺语、景颇语、载瓦语、阿昌语等。使用壮侗语族语言的人口约有1900万。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贵州、湖南、广东等省。包括壮语、布依语、傣语、侗语、水语、仫佬语、毛难语、拉珈语、仡佬语、黎语等。我国使用苗瑶语族语言的人口有640多万。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东5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包括苗语、布努语、勉()语和畲语。

汉藏语系的特点:很多是孤立语;有声调;单音节词根占多数;有量词;以虚词和语序作为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

(二)阿尔泰语系

阿尔泰语系包括蒙古、突厥、满一通古斯3个语族。

我国使用蒙古语族语言的人口约有390多万,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黑龙江、辽宁、吉林、青海、甘肃等省。蒙古语族包括蒙古语、达斡尔语、东乡语、东部裕固语、土族语和保安语。我国使用突厥语族语言的人口有700多万人,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青海、甘肃、黑龙江等省,包括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柯尔克孜语、乌孜别克语、塔塔尔语、撒拉语、西部裕固语、图佤语。我国使用满一通古斯语族(也称通古斯满语)语言的人口约11万,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包括满语、锡伯语、赫哲语、鄂温克语和鄂伦春语。现在的满族通用汉语。黑龙江省爱辉和富裕两县还有少数农村的满族老人会说满语。

阿尔泰语系的特点:具有元音和谐现象;使用后加成分为词的派生和词型变化的主要手段,黏合多个附加成分以表示多重语法意义;名词和代词有数、格等语法范畴,动词有态、时、式等语法范畴;动词在宾主之后,定语在被修饰词之前。

(三)南岛语系

南岛语系也称马来一波利尼西亚语系。我国台湾地区高山族的语言属这个语系的印度尼西亚语族,台湾高山族人数约23.5万人,遍布于我国台湾地区2/3的面积,因为长期与汉族杂居,交往密切,相当一部分高山族人民转用了汉语,所以使用高山语的人数比本族人口数少。高山语总的特点是属于多音节、没有声调。

(四)南亚语系

我国的佤语、崩龙语、布朗语属于这个语系的孟高棉语族。使用人口约37万。分布在云南省南部边疆地区。现在对这3个语言的研究较多。此外还有几种刚开始研究的语言。南亚语系诸语言的主要特点是辅音系统比较整齐。塞音清浊的对立比较普遍,有独立的清音送气系列。元音系统比较丰富,元音常区分为高、前、中、后4级。除越南语等少数语言有声调外,南亚语系诸语言通常都不是声调语言。

(五)印欧语系

我国属于这个语系的现代语言只有属斯拉夫语族的俄罗斯语和属伊朗语族的塔吉克语。使用俄罗斯语的有2900多人,使用塔吉克语的有2.65万人。我国俄罗斯族使用的语言就是俄语;我国塔吉克语属伊朗语族西支。

()朝鲜语和京语

朝鲜语和京语的系属未定。芬兰阿尔泰语言学家兰司铁已经把朝鲜语列入阿尔泰语系,但仍有不同意见。我国使用朝鲜语的有6000多万人,分散居住在东北黑吉辽三省,吉林的延吉朝鲜族自治州成聚居状态。京语究竟属南亚语系还是属汉藏语系或另有归属,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确定。我国京族的语言,主要分布于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使用人口约1万。还有约2000人基本上已改用当地的汉语粤方言。

中国民族文字

我国各民族的文字,是指包括中国古代民族和当代民族曾使用过和正在使用的文字。文字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民族文字又直接关系着民族的识别,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现有56个民族,目前使用的和历史上曾经使用过的文字共有56种。根据文字结构类型、文字和语言的关系,可以把中国文字分为非字母文字和字母文字两大类。非字母文字,又可分为图画文字、象形文字、楷书化汉字、音节文字等。

()图画文字

在中国境内发现的图画文字只有两种:一种是云南纳西族的手抄本经书中使用的东巴图画文字;另一种是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汉源、石棉等县尔苏沙巴文的手抄本经书中使用的沙巴图画文字。

这两种文字的共同特点是:尚未形成固定的行款,读经时,尽管一般的走向是由左到右,但字的左右上下位置一般要服从图像的需要,既可由左到右,也可由右到左,既可由上到下,也可由下到上;常常利用字组构成的形象来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读出来的经文中的词语,一般比写出来的字多。尽管这两种图画文字各有自己的特点,但它们的共同点说明,这类图画文字代表着从图画发展到文字的第一个阶段。现存纳西族石刻《木氏历代宗谱》中有16世祖牟保阿琮“且制本方文字”的记载。

(二)象形文字

象形文字,主要是指文字形体的来源而言。它不仅包括字体的整体像某事物形体或状态的字和以象形字为基础构成的指事字,而且包括由单体象形字结合构成的会意字和形声字。据此来看上古汉字,如商周时期甲骨、钟鼎上的文字,也都是象形文字。在大多数词根是单音节的汉藏语系语言中使用这种象形文字的,基本上都是一个字读一个音节。

云南纳西族的象形文字和贵州水族的水书中的大部分字,都是一个字读一个音节的象形文字。纳西族的象形文字,有3个特点:一个字只能读一个音节;以单体象形字为主,也有形声字、会意字;文字的作用已经由表意发展到表音。因此,只要两个字同音或语音相近,就可以互相借用,同音和音近假借的情况特别多。用这种象形文字写的东巴经很少。纳西族由使用原始的图画文字进步到一字一音的象形文字,是一个重大的发展。

()楷书化汉字和在汉字影响下创制的几种文字

中国现在通用的楷书汉字,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它大体上是古代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楷体化。有一些字的楷体化中包括简化。在汉字中形声字占绝大多数,其次是会意字。这两种造字法至今还是孳生新字的方法。后世增加的新字,主要是形声字,也有少量的会意字。

在汉字影响下创制的少数民族文字可分两种类型:字形结构虽受汉字影响,但有自己较多的特点,借用汉字不太多。属这一类的有契丹大字、西夏文和女真文。上述三种文字的行款都是由上向下竖写,由右向左移行。这也是来自旧时代的汉字行款。大量使用音读汉字和训读汉字的方法表示自己的语言,也用形声或其他方法创制表达本族语词的新字。方块壮字、方块白文和方块瑶字,都属于这一类。这类方块文字是在较早的时期产生的,例如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发现的唐代用汉字写的碑文中,就夹用了一些方块壮字。在唐代樊绰的《蛮书》中有少量用方块白文写的字。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有明代白族用方块白文写的碑文。

(四)音节文字

音节文字的共同特点是每个字表示一个音节,笔画比较简单。其中有少数字来源于稍加变化的汉字。自己创制的象形字和指事字为了与其他字体协调一致,已经不容易看出原来的形象,很多字体不能分析。这一类文字,目前发现的有3种,即彝族的音节文字、纳西族的哥巴文和云南维西县个别地区傈僳族的音节文字。这3种音节文字创制的时代,以彝文最早。现存文献有明嘉靖年间的碑铭。哥巴文产生时代比较晚。傈僳族的音节文字是云南省维西县的一位农民在20世纪20年代创制的。

(五)字母文字

字母文字也称拼音文字。中国民族的字母文字可按字母形式和来源分成以下几类。

1.藏文、八思巴文、傣文

藏文、八思巴文、傣文的字母都是直接或间接参考印度的某种字母形式,根据自己语言的特点创制的。其中八思巴文直接来自藏文,跟藏文有较多的共同点。但行款是由上向下竖写,由左向右移行,它与由左向右横书、由上向下移行的藏、傣等文字不同,而与回鹘式蒙文相同。就产生年代看,以藏文最早,其次是八思巴文和傣文。

2.粟特文、回鹘文、蒙古文、满文、锡伯文

粟特文来源于初波斯时代的阿拉美文草书。回鹘文字母是参考粟特字母创造的。后来蒙古文字母的制定参考了回鹘文字母,满文字母的制定参考了蒙古文字母,锡伯文字母的制定参考了满文字母。这五种字母有一脉相承的关系,不但书写行款都是由上而下竖行书写,由左向右移行,而且同一个字母单写和用在词头、词中、词末,一般都有不同的形式。粟特文不表示元音。回鹘文、蒙古文、满文和锡伯文都是音素字母文字。

3.察合台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柯尔克孜文

察合台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柯尔克孜文都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同一字母单写以及在词头、词中、词末大都有不同形式,都是由右向左横行书写。察合台文有些元音符号常常省略,其他3种文字都重视表示元音,除个别情况夕卜,都把元音表示出来。

4.怯卢字母

怯卢字母是拼写印欧语系印度语族的一种西北俗语的字母。怯卢是梵语“怯卢虱吒”的简称。2世纪末传入中国新疆于阗、鄯善一带。公元前创制字母时,曾参考仅22个字母的阿拉美文字。为了表达自己语言的需要,字母增至35个,并能表示5个元音。部分于阗语文献是用怯卢字母拼写的。

5.焉耆一龟兹文

焉耆一龟兹文旧称吐火罗文。使用婆罗米字母斜体。写的是印欧语系的一种语言。焉耆和龟兹是这种语言的两个方言。20世纪以来,在中国新疆吐鲁番、库车、焉耆等地发现这种语言的文献,多属58世纪的。

6.突厥文

突厥文也称古代突厥文。根据突厥文献早期发现的地点,又称鄂尔浑一叶尼塞文;根据字母形体与北欧如尼文相似,亦称突厥如尼文。因为一个字母可以表示某些元音和辅音的结合体,所以它是一种音素字母和复合音素字母混合型的文字。一般由右向左横行书写。使用时代约在7—10世纪,是一种拥有较古文献的文字。

7.朝鲜文、契丹小字和方块苗文

朝鲜文、契丹小字和方块苗文都是在方块汉字的影响下,拼成方块的字母文字。朝鲜文有19个表示辅音和21个表示单元音和复元音的字母,这些字母按规定位置拼成方块字形。契丹小字创于10世纪。它的拼音字母一般称原字,一个原字可以只表示一个辅音或元音,有的表示一个单元音或复元音,或表示辅音和元音的结合体,是一种音素和多音素混合型的字母文字。据估计共有300多个原字,现在只能认识100多个原字。用一两个原字或多到六七个原字大体上拼成一个方块,表示一个音节。行款是竖行书写,自右向左移行。既可直写,又可横写。方块苗文是1905年英国基督教传教士和苗语滇东北次方言区几位知识分子为拼写当地方言共同创制的一种苗文。每个字用一个表示声母的大字母为主体,把表示韵母的小字母放在大字母的上方、右上角、右侧或右下角兼表声调。因为每个字都大体上构成一个方块,所以称为方块苗文。

8.俄文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答城和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右旗等地有2900多俄罗斯族居民,他们使用的语言同俄语基本相同,所用的文字与俄罗斯的俄文相同。

9.拉丁字母形式文字

拉祜族景颇族佤族的文字,都是拉丁字母形式,新中国成立前已经使用。现在前两种文字在本民族地区仍通用,但旧佤文只有少数基督教徒使用。拉祜文已作过一些改进。新中国成立后,已有十几个民族创制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正在逐步推行。

三、中国文房四宝

文房四宝,是中国独有的文书工具,即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因为中国古代文人要经常使用毛笔、墨、宣纸、砚台,它们是文人书房中必备的四件文具。

文房四宝在南唐时指诸葛笔、徽州李廷圭墨、澄心堂纸、江西婺源龙尾砚。自宋朝以来“文房四宝”指湖笔、徽墨、宣纸、端砚,它们不仅具有实用价值,也是融绘画、书法、雕刻、装饰等为一体的艺术品200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最早的毛笔,大约可追溯到2000多年之前。西周以前虽然迄今尚未见有毛笔的实物,但从史前的彩陶花纹、商代的甲骨文等上可觅到些许用笔的迹象。东周的竹木简、缣帛上已广泛使用毛笔来书写。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发现了春秋时期的毛笔,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笔。我国的书写用笔起源很早。根据未经刀刻过的甲骨文字判断,夏商时期就已经有原始的笔了。如果再从新石器时期彩陶上面的花纹图案来看,笔的产生还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以前。到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已经制作和使用书写用笔了。那时笔的名称繁多:吴国叫“不律”,燕国叫“弗”,楚国叫“幸”,秦国叫“笔”。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笔”就成了定名,一直沿用至今。

古笔的品种较多,从笔毫的原料上来分,就曾有兔毛、白羊毛、青羊毛、黄羊毛、羊须、马毛、鹿毛、麝毛、獾毛、狸毛、貂鼠毛、鼠须、鼠尾、虎毛、狼尾、狐毛、獭毛、猩猩毛、鹅毛、鸭毛、鸡毛、雉毛、猪毛、胎发、人须、茅草等。从性能上分,则有硬毫、软毫、兼毫。从笔管的质地来分,又有水竹、鸡毛竹、斑竹、棕竹、紫檀木、鸡翅木、檀香木、楠木、花梨木、雕漆、绿沉漆、螺细、象牙、犀角、牛角、麟角、玳瑁、玉、水晶、琉璃、金、银、瓷等,不少属珍贵的材料。

()

墨给人的印象似稍嫌单一,但却是古代书写中必不可缺的用品。借助于这种独创的材料,中国书画奇幻美妙的艺术意境才能得以实现。墨的世界并不乏味,而是内涵丰富。作为一种消耗品,墨能完好如初地呈现于今者,当十分珍贵。

在人工制墨发明之前,一般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来作为书写材料。史前的彩陶纹饰、商周的甲骨文、竹木简牍、缣帛书画等到处留下了原始用墨的遗痕。古代的墨刑、墨绳、墨龟也均用墨。

经过这段漫长的历程,至汉代,终于开始出现了人工墨品。这种墨原料取自松烟,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的,后来用模制,墨质坚实。从制成烟料到最后完成出品,其中还要经过入胶、和剂、蒸杵等多道工序,并有一个模压成形的过程。

墨模的雕刻就是一项重要的工序,也是一个艺术性的创造过程。墨的造型大致有方、长方、圆、椭圆、不规则形等。墨模一般是由正、背、上、下、左、右六块组成,圆形或偶像形墨模则只需四板或二板合成。内置墨剂,合紧锤砸成品。款识大多刻于侧面,以便于重复使用墨模时,容易更换。

墨的外表形式多样,可分为本色墨、漆衣墨、漱金墨、漆边墨。

()

纸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曾经为历史上的文化传播立下了卓著功勋。即使在机制纸盛行的今天,某些传统的手工纸依然体现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焕发着独有的光彩。古纸在留传下来的古书画中尚能一窥其貌。

西汉初年,政治稳定,思想文化十分活跃,对传播工具的需求旺盛,纸作为新的书写材料应运而生。最早出土的西汉古纸是1933年在新疆罗布淖尔古烽燧亭中发现的,年代不晚于公元前49年。东汉的蔡伦改进造纸术,使得书写工具得以普及,也为世界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随着西北丝绸之路沿线考古工作的进展,许多西汉遗址和墓葬被发现,其中也不乏纸的遗物。

(四)砚

砚,也称“砚台”,被古人誉为“文房四宝之首”。因为墨须加水发磨始能调用,而发墨之石刑则是砚。其中有陶、泥、砖瓦、金属、漆、瓷、石等,最常见的还是石砚。可以作砚的石头极多,我国地大物博,到处是名山大川,自然有多种石头。产石之处,必然有石工,所以产砚的地方遍布全国各地。

最著名的是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的歙砚、山东鲁砚、江西龙尾砚、山西澄泥砚。砚台的讲究有:质细地腻、润泽净纯、晶莹平滑、纹理色秀、易发墨而不吸水。有的有乳,有的有眼,有的有带,有的有星,大约产于有山近水之地为佳。如端砚之出于斧柯,浴在江渭端溪之渚坑中。虽同出一地,其石质也有所不同,如有青花、天青者、蕉叶白、鱼脑冻、冰纹金星、螺纹、眉子、红丝、燕子、紫金石、龟石等。石佳还须工精,砚台的雕工制作早已形成了一门艺术,从取石、就料、开型、出槽、磨平、雕花等都可运其匠心。有的精品砚已不实用,因其名贵只能作古董观赏、珍藏,而舍不得濡水发墨了。砚的名贵,有以石质贵者,有以制作贵者,有以名人用而贵者等。砚需常洗,不得与沾染,每发墨必须砚净水新。墨锭则愈古旧愈好,因时间愈久其胶自然消解,但水不能储旧,而必须加新。如恐沾油,洗时可用莲蓬或旧茶叶刷涤。加水以微温为好,切勿以滚水加之,以防爆裂。所以书家不但应懂得用砚,还应会养砚。

笔、墨、纸、砚,各有各的用途,各有各的讲究,所谓“名砚清水,古墨新发,惯用之笔,陈旧之纸”,合起来是整个一套,再写出我们的文字,综合成为我们独特的传统书法艺术,越来越得到了世界各国人们的瞩目和珍爱。

四、中国古籍文献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中国古籍文献的保存和收藏。《隋书经籍志》把我国古代图书分为四部即“经史子集”。

()经部文献

“经”是指古代社会中的政教、纲常伦理、道德规范的教条,主要是儒家的典籍,经过了从“六艺”一“五经”一“九经”一“十二经”一“十三经”的发展过程。

1.六艺

最早的经书在秦汉称为“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

2.五经

汉代,把《诗》、《书》、《礼》、《易》、《春秋》称为“五经”。

(1)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500多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广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2)

《尚书》是我国最古老的官方史书,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散文集。西汉初年传世《尚书》29篇,用汉隶所写,称为“今文尚书”。汉武帝时发现篆书所写《尚书》45篇,称为“古文尚书”。

(3)

礼分为《周礼》、《仪礼》、《礼记》三部分。

《周礼》主要记周代官制、典章制度、社会风俗,相传是周公所定,被称为“上古文化史之宝库”。

《仪礼》是记载古代礼仪制度的著作,包括会所祭礼、婚丧宴会、礼仪制度。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也有部分是阐述封建政治制度和文化措施的文章。

(4)

《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据说是由伏羲的言论加以总结与修改概括而来,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易经》不仅是一本关于占卦、卜筮的书,还保存了周朝和周朝前社会文化风俗史。

(5)《春秋》

《春秋》是东周时代鲁国官修的史书,孔子曾加以修订。按年月时间顺序编排记叙,类似现代大事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春秋》同时又是一部信史,真实可靠。

“春秋三传”是对《春秋》进行详尽说明和注释的最著名的三部,分别为《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与《春秋左氏传》(即《左传》)

3.九经

唐代把《诗》、《书》、《易》、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春秋左氏传》称为九经。

4.十二经

中晚唐,唐文宗大和七年至开成二年(833—837年),刻石经。在九经上加上了《论语》、《孝经》、《尔雅》三部,合称十二经。十二经在开成年间刻成,故又称“开成石经”。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等。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是汉代儒生为了研读先秦儒家经典、解决字词义方面的困难而编撰的书,是中国古代的词典。

5.十三经

宋代,在十二经上又加了《孟子》成为十三经。目前较完整的十三经书籍为清代阮元校刻的《十三经注疏》。

南宋朱熹给《论语》、《孟子》作注《论语集注》、《孟子集注》,给《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作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这四部注合起来编了《四书章句集注》,南宋以后成为知识分子必读之书。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提出恢复科举考试,规定《四书》作为科举用书。

(二)史部文献

史部文献是指主要收录各种体裁的历史、地理、目录书籍。我国史书分为纪传体、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三大类。

1.纪传体史书

纪传体史书创始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它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用“本纪”叙述帝王;用“世家”记叙王侯封国和特殊人物;用“表”统系年代、世系及人物;用“书”或“志”记载典章制度;用“列传”记人物、民族及外国。历代修正史都以此为典范。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是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统的史书,故又称“正史”。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公元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民国初年,赵尔巽编了《清史稿》,但没有归入正史中。

(1)《史记》

西汉司马迁所著,记载上起传说中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的三千年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本纪”记载历代帝王的兴衰和重大历史事件;“表”是以表格形式呈现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书”是关于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题史;“世家”是历朝诸侯贵族的活动和事迹;“列传”为历代各阶层有影响人物的传记,有少数篇章记载少数民族等的历史。

二十四史中大部分是断代史,通史只有《史记》、《南史》、《北史》。二十四史从本质上讲是史书,但由于古代文史不分家,所以同时也是传记文学。故鲁迅评《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汉书》

《汉书》也叫《前汉书》,东汉班固所著。其父班彪著有《史记后传》65篇。《汉书》“表”、“天文志”为班昭完成。《汉书》记载西汉230年历史,将《史记》中的“本纪”改为“纪”,把“书”改为“志”,取消“世家”,并入了“列传”,只有四个部分,即纪、志、表、列传。其贡献在于编写了《艺文志》,《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第一部史志目录。

其他二十二史有《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2.编年体史书

编年体史书是指以年月时间顺序来记载历史。其优点在于史事与时间紧密结合,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孔子编撰的《春秋》。

规模最大的编年体史书是北宋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记载上起战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的历史,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宋神宗阅后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故赐书名《资治通鉴》。

3.纪事本末体史书

纪事本末体是指以历史事件为中心记载历史。其优点是便于查阅历史上重要事件的始末,把历史事件归类,变成一种独立演说历史事实的题材。

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是南宋袁枢编写的《通鉴纪事本末》,他以司马光《资治通鉴》为基础,归纳出239题,从“三家分晋”到“世宗征淮南”。故此之后,明清后人纷纷仿效。

(三)子部文献

子部文献主要收录诸子百家、佛道宗教和科学技术著作,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诸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十四类。比较著名的书目有以下几种。

1.《荀子》

现存的《荀子》32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哲学、逻辑、政治、道德许多方面的内容。其中在著名的《劝学篇》中,集中论述了他关于学习的见解。《荀子》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语言丰富多彩,善于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他特有的风格,对后世说理文章有一定影响。

2.《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春秋末年的齐国人孙武所著,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战争论》、《五轮书》称为“世界三大兵书”。

3.《韩非子》

《韩非子》由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韩非所著。这部书现存55篇,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书中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4.《大唐西域记》

《大唐西域记》简称《西域记》,为唐代著名高僧唐玄奘口述,门人辩机奉唐太宗之敕令笔受编辑而成。共12卷,是玄奘游历印度、西域旅途19年间之游历见闻录。书中有关记载被后来的历史文献和文物考古所佐证,为对著名的印度那烂陀寺、圣地王舍城、鹿野苑古刹等遗址的考古发掘,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5.《老子》

《老子》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西周李耳所著。与《易经》、《论语》一起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上下共5000字左右。它被誉为《万经之王》的神奇宝典,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无论对中华民族的性格的铸成,还是对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此外有影响的《伤寒论》、《本草纲目》、《农政全书》、《九章算术》等已在前文中有所叙述,这里不再赘述。

(四)集部文献

集部书大都有汇集综合的性质,个人作品集为别集,多人作品集为总集。集部分为楚辞、另集、总集、诗文评、词曲五类。重要书目如《楚辞》、《全唐诗》、《乐府诗集》、《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等。

1.《楚辞》

《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2.《全唐诗》

《全唐诗》是清朝初年编修的汇集唐代诗歌的总集,全书共900卷。该书共收诗49403首,句1555条,作者共2873人。

3.《乐府诗集》

《乐府诗集》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我国古代乐府歌辞的著名诗歌总集,由宋代郭茂倩所编。现存100卷,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其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5000多首。它搜集广泛,各类有总序,每曲有题解。

4.《文选》

《文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由南朝梁代萧统编著,也称《昭明文选》。《文选》30卷,共收录作家130家,上起子夏、屈原,下迄当时,不收录当时人,全书收录作品514题。

(五)古代著名藏书楼阁

1.铁琴铜剑楼

铁琴铜剑楼,位于江苏常熟市古里镇。系“晚清四大藏书楼”之一,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最多时藏书达10万余册。其主人瞿镛(1794—1840)继承其父绍基藏书遗志,致力于收罗江南珍本古籍和文物古董,曾购得铁琴和铜剑各一件藏于楼中,故称“铁琴铜剑楼”。瞿氏藏书经太平天国战乱,历尽艰险,竟在四年之中不断迁移达七次之多,才使珍善本图书基本上没有遭受损失,得到人们广泛的称道。瞿氏编有《铁琴铜剑楼书目》数十卷传世。1987年初,全面修缮完毕后称“铁琴铜剑楼纪念馆”,占地面积达800多平方米,于1991年底揭幕开馆。

2.澹园藏书楼

澹园藏书楼,原位于江苏南京市同仁街,在南京民间俗称为“焦状元楼”。它是南京地区传世最久的私家藏书楼建筑,1994年春在城建工程中不幸被拆毁。其主人是明代学者焦竑(1540—1620年),系万历十七年(1589年)的进士第一名(习称“状元”),生平博览群书,擅长史籍研究,晚年归隐南京后,著述十分丰富,有《澹园集》70余卷。其藏书楼是一座坐北朝南、五开间的双层木结构建筑,建筑面积达350平方米。所藏图书几乎都经过他的亲自校勘,并盖有“澹园焦氏珍藏”、“子子孙孙永保”、“弱侯读书记,等印章。

3.天一阁

天一阁位于浙江宁波市。它是我国乃至亚洲地区传世最久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世界范围内位居第三的藏书历史连续未断的家庭式图书馆。

据考证,天一阁建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以后。创始人范钦(1506—1585年),官至明兵部右侍郎。落成后的天一阁,是一座坐北朝南、六开间双层的木结构藏书楼,收藏图书达到7万余卷。为了防止藏书散失,消除火患,范氏在藏书楼建筑和管理上采取了一系列独特的方法,这些方法得到了后世藏书家们的赞赏和仿效。

如今,它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由原来的范氏家族藏书楼,经过天一阁文物保管所阶段,演变成为天一阁博物馆,重新接受捐赠并征集入藏图书30多万卷,其中仅善本就多达8万多卷。

4.抱经楼

抱经楼原坐落于浙江宁波城里的君子营,因城市建设需要而被整体搬迁到天一阁文物保护区内复建。抱经楼藏书主人卢址(1725—1794)字丹陛、青崖,浙江鄞县人。卢氏经过30多年的购书抄书的积累,达到了数万卷的规模,随后便为之筑建了一座“修广间架,悉仿范氏,惟厨稍高,若取最上层,须驾短梯”的藏书楼。

5.扬州吴氏测海楼

测海楼位于江苏扬州老城城东近运河处,现在泰州路45号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内,19826月被扬州市政府颁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主人是晚清吴引孙,是清光绪二十年(1894)进士,曾经担任过浙江宁绍道。而此宅即是他在此任上,聘请浙东工匠到扬州营造而成的。测海楼藏书多善本,其中明刊本最多。

6.常熟赵氏脉望馆

脉望馆位于常熟城区内南赵弄10号原赵氏故宅内,是明代藏书家赵用贤、赵琦美父子藏书处。其主人赵用贤(1535—1596)在明代万历朝担任过吏部左侍郎,爱书甚笃,著有《松石斋集》、《三吴文献志》等。所编《赵定宇书目》,著录图书3300种。其子赵琦美(1563—1624)历官吏部郎中,能继父志,致力藏书,注重俗文学图书的收藏,有历代小说186种,并有大量手校题跋的元明杂剧。赵琦美死后,脉望馆藏书散出,为钱谦益绛云楼所得者多达四十八椟,乃后又为钱曾收藏。

脉望馆元明杂剧藏本,于世间辗转流传,陆续有所散失。1938年被郑振铎发现,视为国宝,进行了抢救性收购,后归北京图书馆收藏,称为《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共242,64册。

7.聊城杨氏海源阁

清代中叶以来,与瞿氏“铁琴铜剑楼”齐名的唯一一座北方私家藏书楼是山东聊城的“海源阁”。它们除了同列名于“晚清四大藏书楼”之外,在我国藏书界还单有“南瞿北杨”之说。

聊城杨氏藏书的开创者是杨以增(1787—1856年)的父亲,时称“袖海堂”和“厚遗堂”。随后杨以增在任官各地之际,时刻留意搜集当地故家散出的藏书,并在北京得到过清宗室乐善堂旧藏之书。其藏书陆续累积达到3700部、22万卷左右,其中宋元珍本达到469,编有《楹书隅录》五卷、续编四卷等藏书目录。有“海源阁藏书”、“聊城杨氏三世守藏”阳文印等。

“海源阁”位于聊城旧城之南的万寿观前街东首,原杨氏故宅的东跨院中,俗称“杨家藏书楼”。其楼共三楹两层,坐北朝南,上层为善本珍籍收藏处。

8.湖州刘氏嘉业藏书楼

位于浙江吴兴南浔镇的嘉业藏书楼,其主人是近代著名刻书家刘承干(1882—1963)。由于藏书越积越多,20世纪20年代初,他开始在家乡小莲庄西侧建造新的藏书处,1924年落成以后称为嘉业藏书楼。其楼系两层砖木结构,中西合璧风格,前后两进用厢房连接成“口”字形,中铺方砖,是晾曝图书的地方。藏书量达57万余卷,计18万余册。除了数量可观以外,其版本质量也非同一般。宋元版本、稿本钞本和校勘本以及地方史志为世所公认的三大藏书特色。

9.承德文津阁

文津阁位于今河北省承德市的避暑山庄内,是清代为收藏著名的《四库全书》而专门建造的七座收藏建筑之一,落成于乾隆四十年(1775)

由于文津阁与先后建造的位于北京的文源阁和文渊阁、位于盛京(今沈阳)的文溯阁,都在清廷的宫禁之内,又同在北方,所以它们又被人称为“内廷四阁”或“北四阁”,而此后在江、浙建成的杭州文澜阁等三阁,则被称为“南三阁”。如今,“北四阁”中的文源阁随圆明园被焚而毁,其余三阁的建筑均安然无恙。

其中文渊阁藏本今存我国台湾地区,文津阁藏本则于1914年运送到北京,随即由当时的教育部函请,交由京师图书馆收藏。经清点经部有书5482册,史部有书9476册,子部有书9095册,集部有书12264册,合计为36277册。

10.文澜阁

文澜阁是清代乾隆皇帝当年为收藏《四库全书》而建造于江浙的“南三阁”中硕果仅存的一处藏书阁,位于杭州。其余两阁——镇江文宗阁与扬州文汇阁于道光二十年和咸丰三年先后毁于兵火。

文澜阁由原来收藏《古今图书集成》的藏经阁改建而成。经过复勘校正的《四库全书》钞本正式入藏于此。阁共三层,第一层中间位置收藏的是《古今图书集成》,从背后和两旁开始,收藏的是《四库全书》的经部书籍;第二层收藏的是史部书籍;第三层收藏的是子集两部书籍。

文澜阁是允许读书人到阁看书、抄书的,曾经于1860年被太平天国兵火所毁,其藏书也

随之散失。杭州藏书家丁丙、丁申兄弟竭力搜集,并辅之以抄录,日渐恢复其旧。20年后,当地地方官员集资在原地原样复建。

11.古越藏书楼

古越藏书楼现位于浙江绍兴城内胜利路133号,落成于1902年。系晚清士绅徐树兰(1837—1902)独立捐资建成,建屋四进,前三进楼房为收藏典籍之所,其中间一厅为大众阅书之处。收藏的经、史书籍、翻译著作、科学、农学图书,共7万余卷。其他流行的画报、学报和日报乃至标本,也有收罗。编有《古越藏书楼书目》。

为加强管理,徐树兰还参考东西方有关资料,制订了《古越藏书楼章程》,分七章三十节。古越藏书楼的诞生,被认为是我国封建藏书楼时代的终结和近代公共性质的图书馆发端的重要分水岭。1990年元月,古越藏书楼遗址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2.嵩阳书院藏书楼

我国的书院自唐代起源、宋代全盛以后,便逐渐成为同官学、私学鼎足而三的一种教育机构。白鹿、岳麓、应天和嵩阳书院号称“宋代四大书院”,它们都拥有基本的藏书,以供生徒阅览自修之用。

嵩阳书院位于河南登封县城北面的太室山麓,在隋嵩阳观的基础上建成,五代后周时名“太乙书院”。宋至道二年(996)夏,皇帝赐院额为“太室书院”,同时获赐雕版印刷的《九经》书疏。1035年改名为“嵩阳书院”。知名理学家程颢、程颐曾经到此“昌明正学”。司马光、范仲淹等也曾到此讲学。金元时期,嵩阳书院及其藏书楼均遭毁坏。明嘉靖年间修复后,至明末又毁。清康熙十三年(1674)重建以后,聘请名儒主持,屡有修葺扩建,盛极一时。耿介编有《嵩阳书院志》传世。

嵩阳书院在清末改为高等小学堂。新中国成立以后,曾经作为登封高师校址。1988年再次修复为书院,列为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对游人开放。

【案例分析】北京外国语大学在国外办孔子学院

北京外国语大学在国外设立孔子学院,标志着这所长期将世界介绍给中国的学府走出国门,向全世界介绍中国的语言和文化。

“这是北外首次在国外设立孔子学院,是北外一个战略性的变化。”北外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主任张西平教授对记者说,“国强语言强,国衰语言衰。中国政治、经济发展决定了在全球加强传播汉语文化的必要性。”

北京外国语大学在200652日与德国埃朗根一纽伦堡大学合作设立一所孔子学院,此后在意大利和比利时将设立三所孔子学院。

北外校长郝平日前在题为“中国梦与和谐世界”的研讨会上表示,在促进“西学东渐”的同时,北外将积极倡导“东学西渐”,努力办好在海外的孔子学院。

在海外建立“孔子学院”是中国政府主导的国家项目之一。孔子学院是借孔子之名在全世界推广汉语,以传播中国语言文化为基本任务的非盈利性社会公益性机构。

孔子学院以设在北京的总部提供的教学模式、课程产品等作为主要教学资源,并遵守统一的教学、考试、培训质量认证体系和标准开展教学和检测,主要向社会人士提供专门技能的汉语培训以及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培训。

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于200411月在韩国首尔正式揭牌。中国初步计划在全球开办100所孔子学院。

(资料来源:新华网)

思考: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魅力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学习汉学,你认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是什么?

【复习与思考】

1.简述秦汉三公九卿制。

2.简述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3.简述明代的内阁制。

4.简述九品中正制。

5.简述明代的科举制。

6.中国古代姓氏有哪些来源?

7.中国古人的名字号有什么含义?

8.你认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有哪些?

9.简述中国的文房四宝。

10.清代著名的藏书楼有哪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