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江西婺源为例

以江西婺源为例

时间:2022-0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相比较而言,婺源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条件得天独厚。再次,以旅游产品的丰富作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其中,江湾和大鄣山被评为国家4A景区。最后,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后盾。同样,在婺源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重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关键因素。
以江西婺源为例_基于区域扶贫开发视野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江西省婺源县地处江西东北部,东邻国家历史名城浙江衢州,南接亚洲铜都德兴,西毗世界瓷都景德镇,北枕国家级风景名胜黄山;既是历史名人朱熹的故乡,又是中国近代铁路之父詹天佑的桑梓。全县总面积2947 km2,其中山地370万亩,耕地33万亩,素有“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之称。全县下辖18个乡镇、169个村委会、15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33万多,其中农业人口28.3万。既是典型的山区县,又是典型的农业县。从自然条件看,婺源发展传统经济的优势并不明显,然而近年来,由于其因地制宜地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方面进行了许多思考并投入了不少精力,因此其社会经济不但得到了长足发展,而且品牌知名度和社会声誉也得到了极大提升。

相比较而言,婺源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条件得天独厚。

第一,婺源的人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作为朱熹和詹天佑的故里,婺源的文化底蕴十分雄厚。自宋至清全县产生过552名进士与2665名各朝仕官,留下了3100多部著作[10],有7位名人进入《辞海》,而且民间的傩舞、徽剧、茶道、抬阁、地戏也各显丰采,县博物馆因馆藏文物超过1万件而有“全国县级第一馆”的美誉。不仅如此,目前婺源的古村落建筑群也保护得十分完好,全县拥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镇)6个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整个县域境内,古祠堂、古民居、古桥梁、古亭阁遍布乡野,历史文化价值极高。

第二,自然资源方面的优势为婺源发展乡村旅游业奠定了基础。婺源气候温和湿润,植被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宜人。据统计,现阶段全县共有木本物种1500多种,草本物种3500余类[11],活林木储积量860多万m3,森林覆盖率高达82%。目前全县已建立起自然生态、珍稀动植物、自然景观等各类自然保护区191个,已挂牌保护的古树木2000余株。

第三,丰富和独具特色的各类物产有利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婺源的名优特产众多,尤其荷包红鱼、绿茶、龙尾砚、江湾雪梨更是作为其特有的“四色”(红、绿、黑、白)特产而在国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第四,便利的区位条件使婺源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获得了更多机遇。婺源县城所在地紫阳镇东距浙江衢州仅150 km,南离上饶150 km,北到黄山120 km,西距景德镇仅80多km,自古即为徽饶古道必经之地。婺源周边不但有机场、火车站和高速公路,而且包括庐山、黄山、九华山、武夷山、三清山、龙虎山、鄱阳湖、千岛湖在内的各类旅游景点密布,实施区域旅游联动的条件十分优越。

尽管婺源在发展乡村旅游业方面的条件得天独厚,但相关的不足也不容忽视。首先,与周边景区景点距离过近,加之彼此间的旅游资源属性又基本相似,因而发展空间无形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12]。其次,就品牌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而言,与周边附近的景区景点相比,婺源的劣势也是比较明显的。最后,婺源发展旅游业的历史不但不长,而且相关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不少。

由于婺源发展自身的旅游,尤其是发展乡村旅游业存在如此多的不足或说是困难,因此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发展乡村旅游业以来,婺源便一直致力于扬长避短和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并在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新路子。

具体说来,婺源在打造自身乡村旅游特色发展道路时主要采取了如下几方面的对策措施。

首先,以生态环境美化优化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立足点。婺源旅游既无大山,又无名川;既无发展经验,又缺乏具有自身优势和特色的旅游吸引物。经反复比较,科学论证,以生态环境的美化和优化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立足点无形中成了大家的共识。为促进具有生态特征的乡村旅游业发展,一方面婺源近年来先后关闭了100多家高污染和高能耗企业,同时还实施了以封山育林为重点的绿化工程。目前全县在完成了封山育林170万亩的基础上,将公路沿线200 m以内的风景林、水口林等全部列为地方公益林保护项目。由于措施得当,近年来全县植树2700多万株,同时还对6000多株古树进行了建档挂牌处理,共建立了自然保护区193处。另一方面,婺源积极地推进乡村旅游景区和景点的“改燃改气”工程,千方百计地推动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的转化,严格旅游开发和经营项目的严肃性和规范性。迄今为止,全县除开展了大规模的“最美乡村”运动外,2007年还实施了“花开百村”工程,连续三年在重要的景区景点及公路沿线种植桃、梨、李、梅等花果木1万亩,有效地美化了生态环境。

其次,以文化内涵挖掘作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旅游文化内涵的挖掘不但对提升旅游品牌的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巨大。为突出自身旅游的文化内涵,婺源不仅成立了自己的文化研究会[13]和历史文化名村建设管理领导小组来具体负责对全县历史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工作,投资600多万元改造400多栋非徽派建筑;还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县、乡、村三级文物保护体制。实践证明,文化内涵的挖掘与文化特色的突出也对婺源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再次,以旅游产品的丰富作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乡村旅游业能否得到可持续发展,旅游产品的丰富情况与特色优势具有关键意义。近年来,婺源在原有的乡村旅游景区景点的基础上,先后精心打造了江湾、鸳鸯湖、李坑、晓起、大鄣山峡谷、彩虹桥、文公山、思溪延村、甲路古樟园等10多个精品乡村旅游景点。其中,江湾和大鄣山被评为国家4A景区。在特色旅游产品方面,婺源除形成了以蒸、糊为特色的婺源菜肴和文公宴、江家宴、鸳鸯宴、红鱼宴和农家宴五道名宴外,在旅游商品方面还形成了茶、伞、砚、酒、土特产等五大类特色旅游产品。在婺源乡村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丰富而富有特色的旅游产品起了重要作用。

最后,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后盾。在制约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所有因素中,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投入与建设水平意义重大。同样,在婺源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重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关键因素。为有利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近年来全县先后投入资金5.86亿元,改造路基480 km,改善路面458 km,改善和硬化景区公路171 km并实现了从县城到所有的乡镇和景区均通柏油路和到达周边大中城市“4小时经济圈”的道路交通发展目标。在电力和通信方面,全县所有行政村均开通了有线电视,移动电话的普及率达到9.87人/部,移动漫游位居全省之首。不仅如此,近年来全县还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资源来加强乡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县的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农村改水收益率、自来水普及率分别达到了65%、96%和63%。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无形中也为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由于措施得力,各方重视,近年婺源的乡村旅游业在全国可谓声名鹊起。到婺源的旅游者由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12.5万人次飙升至2007年的311万人次。2007年旅游产业的增加值占全县GDP的34.6%,旅游及相关行业的从业人数达6万多人,旅游及相关行业的税收则从2001年的2373万元增至2007年的过亿元。不仅如此,在乡村旅游产业良性发展态势的影响下,婺源的工业等产业也获得了很好的发展机遇。目前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拉动下,全县的生态工业园区已达40多家,婺源生产的有机茶占欧盟70%以上的市场份额。各方面的资源条件并不占优势的婺源能取得今天这样的发展成绩,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可以说居功至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