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嘉定区为例

嘉定区为例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调研范围包括上海市徐汇和嘉定两个城区,涉及了徐汇和嘉定两个地区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地段的青少年,保证了调研的普及性。从图3中,我们可以看出,有高达51%的青少年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当下的中国社会“非常重要”,“有一些作用”的也占40%。而认为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可有可无”和“完全过时”的分别只占7%和2%,说明青少年的主体还是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很大的作用,所以我们只要掌握正确推行传统文化的方法,
嘉定区为例_社会“心”观察:百篇上海师大学生调研报告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影响报告
——以上海市徐汇区、嘉定区为例

张杰[1]祁莎莎[2]秦晓静[3]奚振倩[4]张丽[5]吴浪菊③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而形成的文化积累,它不仅以程式化的经典文献、制度等客体形式存在着,而且广泛地以在长期历史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民族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风尚习俗等主体形式存在着。中国传统文化将制约着广大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成为我国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文化背景。正确引导青少年主动接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其有价值的部分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都能产生积极影响,也有利于消解市场经济某些经济原则带来的负面效应。

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显得尤为重要,那么优秀传统文化对上海市青少年德育教育影响的现状如何呢?这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德育教育影响的基本情况

2011年10月15日~10月18日召开的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与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

本小组成员在第一时间学习了《决定》的内容,并立足于所学专业,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德育教育影响”为题进行社会调查,提出有效的建议和意见,以期能够为未来几年我国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德育教育提供第一手资料,另一方面也增强研究生对基层优秀传统文化德育教育状况的了解,从而更好地用所学知识为社会发展作贡献。

本次采取的调研方式主要是发放调查问卷,整张问卷共有26道题,分为基本情况、传统文化的现状、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看法、传统文化与生活四个部分。针对上海市的青少年,我们共发放调查问卷1 050份,回收1 014份,有效问卷1 000份,回收率为96.5%,有效率为95.2%。调研范围包括上海市徐汇和嘉定两个城区,涉及了徐汇和嘉定两个地区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地段的青少年,保证了调研的普及性。在被调查的对象中,男生470人,占总样本的47%;女生530人,占总样本的53%,男女比例基本协调,有较强的代表性;初中生480人,高中生500人,大学生20人,青少年的主体为中学生,所以调研的对象主体自然也是中学生,所以从调研对象受教育程度来说也基本符合调研的要求。

(一)青少年对传统道德的价值取向

对传统“十德”,学生最赞赏的依次是:诚信知报34.8%,仁爱孝悌31.8%,谦和好礼12.1%,勇毅力行10.6%,修己慎独4.5%,勤俭廉正4.5%,笃实宽厚3.5%,精忠爱国3%。而学生中无一人选取“见利思义”、“克己奉公”。显然,他们更多地关注和接受的是眼前的功利和一己之利,而对传统文化精神层面的信仰、理想和公德则接受得不够,甚至于淡漠。在“信仰”方面,72.7%的学生“无信仰”,16.6%的学生信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其余7.57%的学生信仰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对于古代读书人的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16.6%的同学仍把它作为自己的理想,69.7%的同学会考虑,4.5%的同学认为这是“别人的事情”,9.09%的同学认为“已经过时”。对于法制观念和社会公德,没有最起码的行为底线:公交车上,看到老、弱、病、残、孕,41%的会自觉让座;7.5%首先考虑“我确有困难”就不会让;37.9%的则理直气壮地漠然声称“不会,我没这义务”;13.6%的以“我会装作没看见”搪塞。“你闯过红灯吗?”对于这个问题,选择一向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只占16.6%,30.3%的经常这样,31.8%的是“有人闯,我也会闯”,表现的是一种从众心理;12.2%的人“偶尔”,9.1%的人闯红灯是没有耐心,也存有侥幸心理——交警不在,或是摄像头坏了。

(二)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现状的看法分析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目前所面临的“生存状况”,如图1所示有高达64%的青少年认为当下中国的传统文化正在消失,这一方面表达了青少年对于我们传统文化生存现状的担忧,另一方面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迫在眉睫!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魅力仍然很大、对中国传统文化仍然很乐观的占24%,而认为已荡然无存和很难判断的占12%。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现状令人担忧,我们需要积极地去采取一些措施,把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img184

图1 青少年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现状的看法

img185

图2 青少年对传统文化兴趣情况

(三)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分析

从图2可知,当下青少年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感兴趣”、“有一点感兴趣”的占87%,而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或者没感觉的只占13%,这说明青少年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还是饱含着热爱之情的,这是一个好现象,对于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都是有积极作用的。然而我们仔细观察后会发现,“非常感兴趣”的只占34%,“有一点感兴趣”的高达53%,这表明我们对于青少年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兴趣的培养还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四)青少年认为传统文化对当下中国社会的作用分析

img186

图3 青少年对于传统文化对于当下中国社会作用的看法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当下中国社会有多大的影响力呢?从图3中,我们可以看出,有高达51%的青少年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当下的中国社会“非常重要”,“有一些作用”的也占40%。这两个选项表明青少年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的“不敢小觑”,这无疑也是符合当下中国现状的。而认为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可有可无”和“完全过时”的分别只占7%和2%,说明青少年的主体还是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很大的作用,所以我们只要掌握正确推行传统文化的方法,就可以利用其中的资源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以服务于社会。

(五)青少年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1.青少年对待传统节日的态度

从图4可见,从青少年对待传统节日的态度的调研情况来看,有42%的青少年认为大部分节日会提前计划筹备,有14%的青少年认为如果没有旁人的提醒一般不会想起,有23%的青少年认为通常这些节日只是长辈们比较重视会聚餐过节,有21%的青少年认为只有在个别重要的譬如春节这样的节日会互相问候。我国有五千年的历史,中国的传统节日数不胜数,然而事实上这里我们所调查的只是那些我们可以耳濡目染的一些传统节日,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能够在大部分节日之前做些计划筹备工作的只有不到半数的受调查者。也就是说,只有不到一半的青少年,知道那些节日的存在以及其具体的时间。而另外的绝大多数青少年,对于传统节日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这不仅与平时我们教育宣传的程度有关,而且与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我们周围的环境,对于传统节日并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反而是那些诸如圣诞节的“外来”节日备受关注。这除了是因为平时的工作忙碌无暇顾及这些传统节日以外,还因为对于这方面知识与素养培育的缺失。

img187

图4 青少年对待传统节日的态度

img188

图5 青少年对传统伦理道德的习得方式

2.青少年对待国粹戏剧的态度

在受调查的青少年中,有12%的青少年熟知,并且热爱中国的戏剧,有50%的青少年只知道一些有关戏剧的内容,谈不上喜欢,有18%的青少年一点也不喜欢戏剧,有20%的青少年从来没有注意过戏剧。戏剧艺术尤其是我国的国粹京剧,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然而在被调查者中,有50%的被调查者只知道其中的一些,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一大悲哀。不过仅有12%的受调查者熟知并且喜欢,这一现象令人担忧。

(六)青少年伦理道德习得方式

1.源自家庭的耳濡目染

从图5可知,对于如何习得仁、孝、忠等传统道德,只有17%和16%的受访者选择自小“耳濡目染”或家长“言传身教”,可以直观反映出在上海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在传统教育过程中能够扮演一定的角色,但这在青少年传统教育中的重要性并不特别显著。可见家长在传统教育方面还是有所欠缺,这个欠缺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第一,是上海这样一个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化进程较高,许多人住在高耸的大型住宅区,平时工作忙,导致邻里接触比较少,很少能够再现“远亲不如近邻”的温馨场面。

第二,上海经济发展比较快,许多家庭都不止有一套房子,子女不经常和父母住在一起,许多曾经常见的大家庭,变成了一个个小家庭,在这样的小家庭中,孩子很难见到父母对自己的祖父母尽孝。由此,调查小组建议中小学或者一些社会机构可以多组织亲子活动,而亲子活动不仅局限于父母和孩子之间,还可以加上祖父母;另外,团组织这么多年一直在搞雏鹰争章等活动,评选出来的大多是“学习之星”、“科技之星”等,而笔者认为,如果孩子在家里能够对家长尽孝对同学仁义,也应成为表彰对象。

数据表明,37%的受访者从课外书和影视作品中了解到传统道德的,可见传媒出版业对于传统教育的作用是明显的。尤其是在电子产品盛行、网络发展迅猛的现代社会,孩子们接受的信息量比较大,这其中不乏很多积极的信息,我们的传媒如何将这些积极向上的信息进行整合,增加趣味性,让青少年既容易接受,又积极乐于接受。这是我们教育的一大难题!最近几年,随着百家讲坛的盛行,传统文化和国学又兴起了,如于丹说论语,钱文忠谈弟子规等,说明传统文化作为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从古至今都影响着中国人,他不会因时代的改变而淘汰。但是许多人说传统文化虽然优秀,但是却与时代脱轨,跟不上时代的脚步。那这就是传媒和教育界所要攻克的难题了。

30%的受访者通过学校教育了解到传统道德,这些教育包括书本、团队活动、课外实践等。学校在传统教育方面的努力我们可以看到,但同时又显现出新的问题,学校教育的效果不是靠一张卷子来检验,而是要在社会中来检验教育成果。然而社会上发生的许多事情如某地一少年迷恋网络游戏向祖母要钱不成将其杀害等,都反映我们整个社会的道德失范。教育者不仅是要教育孩子们理论上的传统道德观念和习惯,更应与社会、与家长三位一体、多管齐下,才能使青少年真正将传统道德观念铭记于心,体现于行。

img189

图6 青少年对把传统文化道德教育引入课堂的看法

2.传统道德教育进课堂

从图6可知,约78%的受访者还是支持将传统文化道德教育引入课堂的,可见绝大多数青少年对于传统文化道德还是抱着积极接受的态度,说明现在的青少年是愿意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愿意传承传统道德观念。但也有22%的受访者对此无所谓甚至是反对,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还是有一部分的青少年对课堂讲授传统文化道德的反感,他们反感不一定是真的不喜欢我国的传统文化,而是排斥形式单一、内容空洞的教学方式。笔者认为,将传统文化引入课堂教育,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来进行德育教育,但我们在形式和内容上可以创新,可以迎合青少年的口味,我们不一定要正儿八经地上传统教育课,而是将教育因素融入学校环境和活动中:学校环境包括校园的布置、校训、校歌等,虽然隐性,但却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青少年;活动包括团队活动、主题队会、校外实践和选修课等,教育者可以多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组织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队会,开设围棋、传统乐器、古代风俗鉴赏等选修课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这样的将教育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单纯上传统文化课效果可能要好得多。

(七)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未来所持态度分析

对于青少年关于传统文化的未来情况的调研来看,认为很乐观的占被调查人数的18%,认为比较乐观的占被调查人数的47%,认为不乐观的占被调查人数的14%,认为比较难判断的占被调查人数的21%。总体而言,青少年对于传统文化的未来保持比较乐观的看法,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青少年对于传统文化还是抱着比较重视的态度。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德育教育产生的影响

当代青少年不是生存在单一的世界里,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向孩子们灌输着“理想的世界”,而网络媒体又诱导他们进入“虚拟世界”。正面的影响和负面的冲击对青少年的思想健康、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带来了挑战,而我们却在应试教育中,忽略了青少年优秀思想的养成,忽略了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的熏陶。

1.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造成青少年价值取向紊乱

不少学校只重视应试教育,不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有限的传统文化教育仅散见于学校开设的语文、历史课中,其内容也是局限于古诗词、朝代史等,而授课内容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很多教师甚至自身传统文化的底蕴就不足,因而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对学生施加较大影响。

2.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

随着对外文化交流的扩大,外来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的思想、言论和行为,有些年轻人盲目追求西方文化,而将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置之脑后。由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和网络对传统文化宣传的力度不够大,导致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深,使得优秀传统文化难以弘扬。

3.许多家长对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不足

所谓认识不足,有家长自身文化素养欠缺的因素,也有家长急功近利和从众心理作祟。过去作为孩子启蒙读物的《三字经》、《增广贤文》等,被许多家庭放置到一个角落。传统文化教育在家庭中的缺位,是青少年传统文化欠缺的因素之一。

三、在青少年德育教育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建议

1.重视校园文化,营造教育氛围

校园文化在学生成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的传习和普及要自觉服从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并突出符合时代要求和校园精神。而对于传统文化不能让学生被动地承受、不知反思地接受,以至于背上了传统文化的包袱,而应该培养一种文化自觉意识、培养中华民族健康的传统文化心态。积极主动地将传统文化内化为自身的知识框架、价值体系和道德信念的一部分,并以之指导实践。

2.完善课程设置,丰富知识结构

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学校可结合自身实际,自编校本教材,将传统文化课教学引向健康发展轨道。在教材中适当增加传统非物质文化中的民间歌谣、诗词、故事、手工技艺等内容的比重,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并力求在这些科目的教学过程中把简单的知识传授转变成细致入微的养成教育,既要充分利用好第一课堂,又要在第二课堂和日常的工作学习中点滴渗透。定期举行讨论会、征文、比赛、文艺汇演等校园活动,鼓励其交流看法和感受,让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有更深入的思考和认识。

3.寓传统文化教育于活动之中,发展学生素质

实践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中,要精心设计、周密策划,循循善诱地教育,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礼仪修养的形成起到促进作用。多开展传统文化课外社团活动,在边玩边学的氛围中,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拓展素质教学渠道。学生在活动中发展了兴趣,学会了交际,也培养了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

四、结语

当代青少年人格的培育应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大力发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加强对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增强他们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意识,使他们胸怀天下,勇于担当,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使自己的道德品质和人格更健全、更完善。要引导青少年汲取传统文化中的严于律己精神和自我反省意识,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严格要求自己,反省自己,不断发展优良道德品质,健全完善人格。

参考文献

[1]郭振有.重视传统文化,增强德育实效性[J].人民教育,2003(5).

[2]马秋丽.论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德育功能[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8).

[3]石书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德育的内在联系[J].思想理论教育,2012(2).

【注释】

[1]张杰、奚振倩,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1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

[2]祁莎莎,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1级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

[3]秦晓静、吴浪菊,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1级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研究生。

[4]张丽,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1级国外马克思主义专业研究生。

[5]张杰、奚振倩,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1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