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拉祜族概况

拉祜族概况

时间:2022-04-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章 概 况第一节 拉祜族概况一、简史拉祜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古老的民族。“倮黑”一词一直沿用到新中国成立以前,1953年4月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成立时把“拉祜族”这一称呼,依照本民族的意愿正式作为统一的族称肯定下来。总的来看,拉祜族的族称演变大概是这样的:从拉祜族迁徙的历史来看,拉祜族的先民先后进行五次大规模的迁徙。

第一章 概 况

第一节 拉祜族概况

一、简史

拉祜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古老的民族。拉祜族由于历史上没有文字,要寻找本民族的历史以及本民族在历史的各个阶段如何称呼有一定的局限。那么拉祜族究竟从何而来?大家也许从一些汉文版的有关拉祜族资料中看到一些。许多学者认为:拉祜族的祖先应该属于古代羌人族系的民族。历史上曾经生活在青藏高原,过着原始狩猎和采集生活,到了秦时期,由于秦国的势力扩大,秦穆公图谋霸业,军队进入河湟羌人之地,大动武力,从此生活在河湟地区的羌人族系的民族不断南迁,拉祜族的祖先也不例外。在拉祜族迁徙史诗《根古》中对拉祜族的先民们是如何告别美丽的“北氐”“南氐”而走上一条迁徙之路是这样描述的:

北氐南氐寨子,是拉祜族祖先创建的,

牡必密必啊,是白头老人的故地。

在那美丽的地方,勤劳勇敢的拉祜人,

白天到山里撵山,晚上进箐沟里狩猎。

日子长了,北氐南氐里也有部分外族人,

天长日久,父母养儿又养女。

儿满九个山头,女满九个凹子,

北氐地盘小,南氐人口多。

刺多爱戳人,鸟多会争食,

为了争地盘,拉祜族的头人,

外族的官府,发动了战争。

北氐天天燃大火,南氐天天在流血,

仗打了很久很久,谁也打不过谁。

安静的日子没有了,拉祜不愿再打了,

在没有月光的晚上,拉祜的头人,

带领着本民族人民,悄悄地离开了北氐南氐。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拉祜族的祖先离开青藏高原的原因,当然,拉祜族的祖先离开北氐南氐真正的原因是由于战争呢还是由于生存环境受到了破坏,或者是由于其他的原因,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大约到公元7世纪以后,拉祜族的先民们继续南迁进入了今天四川的西南部,就是诗歌里称的“阿沃阿戈多”和“七山七水混合处”,在此生活了若干年代以后,由于历史的变迁和战火接踵而来,拉祜族的先民又继续南迁了。到了唐代,拉祜族的先民已进入了泸沽湖、宁蒗、永胜、丽江、洱源、漾濞、巍山、南涧等地。这时候有关拉祜族族称在文献中已有记载,如《新唐书•南蛮下》中就出现了“锅锉蛮”一词,后来又出现了“锅搓”一词。“锅”拉祜语是“qhaw”意思为“山”;“搓”拉祜语是“chaw”意思为“人”,“锅搓”的意思就是“山里人”,现把“锅搓”一词定为拉祜族最早的族称。在本民族的历史传说中也有这样的说法:拉祜族的头人曾向大理王献过鹅毛,与大理王情同手足,同床而卧,同桌而食。大理王还赐给一个水塘,拉祜语称为“密此厄波”(mie zhid xeulpo)意思为:洗麻的水塘。到了10世纪末11世纪初期由于历史的变迁,拉祜族的先民们又不得不南迁了,这次迁徙分为东西两路。东路以“古宗”或者“苦聪”支系为主体,顺着哀牢山西侧和无量山东侧南下,到达了景东、景谷、墨江、思茅、西双版纳、新平、镇沅、金平等地,杂居于其他民族之间;西路以“倮黑”支系为主体,沿巍山、云县到达了“牡缅密缅”即今天的临沧,这就是拉祜族分为两大支系的历史原因。

到了宋代也有“锅搓”、“果葱”的记载,但可以肯定是沿用唐代“锅搓”的。到了元代就有“倮黑”、“罗黑”的记载。如元代《经世大典•招捕录》就有“罗黑加”的记载,“罗黑加”意思为“倮黑寨”;到了明代也一直沿用着“倮黑”一词;到了清朝雍正《云南通志》卷二十四里就载有“喇乌”临安、景东有之,这个记载更接近于今天拉祜族的称谓。在以后的一些史料、地方志中也出现了“古宗、小古宗、野古宗、苦聪、苦葱”等的记载。现在许多学者都认为“倮黑”应该是今天拉祜纳支系的先民;而“古宗”或“苦聪”应该是今天拉祜族苦聪支系的先民。“倮黑”一词一直沿用到新中国成立以前,1953年4月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成立时把“拉祜族”这一称呼,依照本民族的意愿正式作为统一的族称肯定下来。

总的来看,拉祜族的族称演变大概是这样的:

从拉祜族迁徙的历史来看,拉祜族的先民先后进行五次大规模的迁徙。

第一次:是从秦穆公势力范围扩大,涉及河湟地区,迫使拉祜族先民从“北氐”、“南氐”迁出到“牡罗哈罗格”(mud lawf-ha lawf keul),即“炼太阳和月亮”的地方。

第二次:是从“牡罗哈罗格”迁出到“阿沃阿戈多”(avawl-aqaw to),“阿沃阿戈多”这一地名应该是今天四川的西昌地区。

第三次:是从“阿沃阿戈多”迁出到“糯弄糯谢厄波”(nawq loq-nawq shieq xeulpo),这个地名有的说是泸沽湖,有的说是滇池,还有的说是大理的洱海,值得探讨。但泸沽湖的可能性更大。

第四次:是从“糯弄糯谢厄波”迁出到“牡缅密缅”(mud mied-mil mied),即今天的临沧。

第五次:是从“牡缅密缅”迁出到今天的澜沧、西盟、孟连、勐海、缅甸、泰国一带,这次迁徙的时间大概是元末明初。

二、社会组织

历史上,“卡些、卡列”(头人)制度是拉祜族古老的政治、军事制度,是村寨“卡”的政治、行政、军事组织形式,这种制度在经济上以游猎与农耕生产方式为基础。社会结构上与双系大家庭制度相适应。“卡些”、“卡列”作为“卡”(寨子)的领导者、指挥者操持着村寨的政治、经济、宗教、军事大权,成为社会生产生活机制运行的核心。在拉祜族的社会历史进程中,首先繁荣的是拉祜族的母系大家庭制度,当拉祜族的母系大家庭制度进入繁荣阶段的同时,也孕育了父权制家庭,从而形成了拉祜族特有的双系大家庭并存的“awlceol -awlqhad”(噢者噢卡)制度。男性祖先的后代属父系的“噢者噢卡”,女性祖先的后代属母系的“噢者噢卡”,子女有平等的财产继承权。“awlceol-awlqhad”(噢者噢卡)制度是双系大家庭并存于同一时期的婚姻家庭制度,是拉祜族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奇特的历史现象,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现在拉祜族的家庭社会生活中还能见到这一现象,如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于男子等。

三、经济制度

新中国成立前,拉祜族的社会经济发展十分缓慢,而且极不平衡。澜沧江以东的拉祜族由于受周围封建地主经济的影响已发展到封建地主经济形态,但还保留着浓厚的原始公社残余。如居住在金平、绿春、勐腊等县的拉祜族苦聪人基本上处于原始社会的末期,阶级分化并不明显,铁制工具非常简陋且数量极少,广泛使用竹制工具,刀耕火种,生产和生活都相当原始落后,由于耕作粗放,产量较低,地租一般占产量的一半,因而每年劳动剩下的粮食就没有多少了。手工业有打铁、纺织、制竹器等,一般属于自给自足的副业,很少在市场出售。又如金平县拉祜族苦聪人的社会经济则严重倒退,他们在森林中从事原始迁徙农业,住的是仅有一人高的简易茅屋,不会纺织,以兽皮或芭蕉叶蔽体;到19世纪时还采用“无言贸易”方式与外族交易;澜沧江以西的拉祜族社会经济已趋向封建化,隶属于傣族土司的拉祜族地区,社会状况参差不齐。如:耿马拉祜族为傣族土司的农奴;孟连、西双版纳等地拉祜族为傣族土司贡纳制隶属农民,本族部落首领与成员间初步形成封建隶属关系,但也有不少地方还残存着大家庭公社组织。这些地区的生产更加落后,生活更为贫困。铁制农具昂贵,并且十分缺乏,农耕停留在刀耕火种阶段,产量很低。除农业外,还有季节性的狩猎、采集,在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拉祜族人民获得了新生。党和政府根据拉祜族主要聚居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实际,分别实行和平协商和直接过渡的民主改革方式,领导拉祜族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先后成立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和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散居在沧源、耿马、西盟、临沧、思茅、江城、勐海、勐腊、金平、绿春等地的拉祜族也以不同方式参与管理地方行政事务。

在经济发展方面,党和人民政府根据拉祜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情况,并于1952—1956年分别实行土地改革或和平协商土地改革。通过发展生产,开展互助合作以及直接过渡等政策,于1958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经过多年的开发和建设,拉祜族地区的各项事业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农业生产有了根本改善,许多地方种植了双季稻,粮食产量逐年增加。建起了规模可观的炼铁、农机、制糖、纺织、造纸、水泥、采煤等厂矿企业。还兴办了一批水利发电站,大部分拉祜族地区实现了电力照明。原来各县、乡、村间只有崎岖小径,现在兴修了公路,邮电事业已能为最偏远的居民点服务。国营商业和农贸市场繁荣,结束了拉祜族“无言贸易”交易方式的历史。

四、文学艺术

拉祜族文学主要是以口碑文学为主,形式多样,内容多与劳动、颂扬反抗压迫精神有关,形象生动具体。

拉祜族民间文学较为丰富,有创世史诗《牡帕密帕》,为研究古代拉祜族的宇宙观和早期人类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迁徙史《根古》是研究拉祜族先民迁徙、原始采集业等重要历史作品,是研究拉祜族历史的重要史料;民间传说有《芦笙的故事》、《谷种的来历》、《酒的故事》、《哩嘎都的秘密》、《掌楼的故事》、《纳布娄斯》、《冬笋》、《盐水的来历》、《蜡烛和花》、《追马鹿到牡缅密缅的传说》、《渡澜沧江的传说》、《火把节的传说》等;动物故事有《乌龟和鸭子的故事》、《老虎和水牛的故事》、《狗和麂子的故事》、《鹌鹑和孔雀的故事》等;反抗斗争故事有《扎努扎别》、《骑牛人和骑马人打仗的故事》、《石门坎伏击尉迟东晓的故事》、《牛肩山的发光树》、《神人扎丕》等;伦理道德故事有《拉祜族招婿的故事》、《一个渔夫的故事》、《一个小孩和一只小狗》、《一心想吃鱼的弟弟》、《孝子哭出冬竹笋》、《挖金子》、《两兄弟分家的故事》、《调解》、《两个猎人的故事》等;爱情故事有《孤儿扎体的故事》、《两姐妹》、《扎袜和金镯姑娘》、《扎努和斑鸠姑娘》、《娜妥和扎袜》、《亚祝西与左雅米》、《娜克西哈谷》等;机智人物故事有《扎倮和卡亚》、《瞎子和跛子的故事》、《扎摄和豹子的故事》、《人和毛驴的故事》、《南瓜换马的故事》、《搓嘎叭》、《卡些的儿子》等;宗教故事有《王佛爷煮石头为食的传说》、《蛮大佛震怒退清兵的传说》、《蛮大佛祖和上允佛爷斗智的故事》、《牛皮盖地的传说》、《尾帕传奇》等;风物习俗传说有《募乃仙人洞的传说》、《飞鸡山的传说》、《拉祜族的大印》、《拉祜族地名传说》、《祝布路》、《海水为什么咸》、《扎哈的奇遇》、《扩塔的传说》、《火把节的传说》、《新米节的传说》、《跳芦笙舞的传说》等;诗歌有情歌《追蜂子》、《送荷包》、《芭蕉叶子一条根》等;祭祀歌有《开山祷词》、《讨福歌》、《叫谷魂》等;劳动歌谣有《出猎》、《选懒火地》、《盖新房》等。镇沅县拉祜族苦聪人中流传的民间文学故事有《人的起源》、《飞来寺》、《鱼姑娘》、《二妹嫁蛇》、《刀大汉挑山》等。

拉祜族善于歌咏,娴于舞蹈,其音乐舞蹈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民族风格。拉祜族民歌有劳动歌、颂歌、叙事歌、儿歌、情歌等,各具特色。歌曲、乐曲和舞曲形式多样,节奏欢快。乐器有芦笙、口弦、三弦、锣、箫、笛子等。芦笙舞是拉祜族的传统舞蹈,舞蹈动作多与生产生活紧密结合,有薅秧舞、倒谷舞、割谷子舞、打谷舞、丰收舞、孔雀舞,鹌鹑、斑鸠啄谷舞等;摆舞是拉祜族受傣族舞蹈摆舞的影响后,结合本民族的舞蹈艺术而形成的,因此从舞蹈的风格上看已带上了本民族的特点,与傣族摆手舞略有差异。

拉祜族的工艺美术有刺绣织锦。澜沧县拉祜纳在妇女长衫岔口及衣摆、袖口、托肩上都镶有较规则的菱形图案,在长衣手袖上还绣上了三道红色花纹,表示纪念拉祜族历史上在三次大的战争中死去的人。衣襟镶边有犬齿交错的花纹,表示狗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拉祜族的包头是用黑布做成的,在包头的两端有99条须须,是为了纪念历史而做。如:拉祜族的祖先们迁徙到“阿沃阿戈多”,居住了许多年后与外民族发生了矛盾,并进行了战争及战争失败后如何从“阿沃阿戈多”撤出的事情。事情的开始是这样说的:在“阿沃阿戈多”住了很多年后,被官府发现了,官府派了三千三百个官兵,来征收拉祜族的物贡。拉祜族人多不怕他们,也不愿交纳贡物和让出寨子。拉祜族祖先用黑竹做了九千九百张弩和九千九百杆梭镖,打死了来征收贡物的官兵,保住了寨子,并把打死的官兵尸体捆在马背上,运到官府。日子过了许久,寨子里来了一个外族人,说自己是孤儿,到处流浪,要求拉祜族的头人收留他,头人很同情他并收留下他,孤儿很勤劳,每天早出晚归做活计,住了一年多,养肥了九头猪,养肥了九群鸡,拉祜族祖先都喜欢他,有酒有肉一起吃喝,拉祜族的先民把他当成自己的人,在男子出去打猎时,把寨子交给他管理,孤儿心灵手又巧,砍来了九十九棵金竹,做了很多很多的响篾,弹起响篾悦耳又动听,好似林中的蝉鸣,好似林中的溪流。姑娘、妇女人人都喜欢,用金银与他换,他不换,他只换弩床和弩机,弩床、弩机换了三箩三簸箕。孤儿拿来笋叶,在上面画,拉祜族不懂文字,问他画什么?他说画蚂蚁和蚂蚁窝,三天过后孤儿不见了,只见官兵到寨边,寨子里响起了牛角号,黑弩黄弩一起发,九千九百筒弩箭,好似九十九窝黄蜂一起飞向官兵,官兵挡不住退出了“阿沃阿戈多”,拉祜族又胜利了。

三天过后官兵驮着金子和银子,撒在寨边的刺藤中,拉祜的先民没人去看一眼,又过了三天,官兵又驮着金银撒在寨边的刺藤中,每当太阳高照时刺藤里的金子和银子闪闪发光,时间过了好久,拉祜族的先民觉得没有动静,拔出长刀砍掉了寨子边的刺藤拣了金银,时值烈日当空,砍断的刺藤晒干了,于是官兵放了火,大火漫天燃烧,拉祜族的三道门被烧了,寨子里一片火海,拉祜族男子冲出了寨子,而妇女和孩子们全困在寨子里。这就是拉祜族先民为何离开“阿沃阿戈多”的历史。

拉祜族的男子们冲出寨子,离开“阿沃阿戈多”后,走了三年三个月,找到了一个“糯弄糯谢厄波”的新地方,留下了老弱者,准备了充足的粮食,返回“阿沃阿戈多”搭救妇女们。由于时间长了,官府逼迫拉祜族妇女换成了其他民族妇女的服装。男子们去找妇女们到了“阿沃阿戈多”城的外边,发现一名妇女,从穿着上看不出是拉祜族的妇女,唯一从她背在身上的包上还可以看出是拉祜族的妇女,于是男子拿出芦笙吹起来,妇女也听出了是拉祜族男子吹的葫芦笙,就这样他们又重逢相认了,他们在一起商量如何搭救围墙里的其他妇女。

在一个漆黑的夜里,妇女们做了许多好酒好肉给看管她们的兵丁吃喝,待兵丁们都醉了后,妇女们用包在头上的包头一条一条的接起来,共接了99条,把接好的99条包头从围墙里往外放下来,并拉着包头一个接一个从围墙上爬下来,男子们在围墙外接应,待兵丁们醒来时拉祜族的先民们已走远了。拉祜族人民为纪念这次突围,直到今天每条包头的两端都要做成99条须,代表99条包头。

五、宗教信仰

传说,拉祜族的祖先扎迪和娜迪是从葫芦里生出来,奔向太阳,寻找到新的生活。因此,拉祜族世代崇拜太阳,有许多关于太阳的故事。后来这些故事又演化为万物有灵的自然原始宗教观念,认为世上的一切都有自己的生命,而这一切又都归结是天地日月造化的结果,至今,拉祜族仍然保留了每年春节有把粑粑做成月亮和太阳的形状祭拜厄莎的习俗。

拉祜族原来信奉原始宗教,祭拜多神。拉祜族认为万物均有精灵依附,自然界中的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现象均有精灵,因而对这些自然现象和自然力非常崇拜。拉祜族祭拜多神如:天神、地神、雷神、水神等。

拉祜族祭拜的神灵还有“厄莎”神、寨神、家神、猎神、山神等。并认为“厄莎”神乃万物缔造者,位于其他神灵之上,逢重大节日都要祭供。猎神为拉祜族进行狩猎活动而专设的神位,祭礼极为频繁,以此祈求猎神保佑狩猎顺利。拉祜族认为万物有灵,家人生病或家畜受损,都认为是触犯某鬼神所致,要请“魔巴”(巫师)来杀鸡祭祀。拉祜族的原始宗教祭祀活动由“魔巴”主持。每个村寨都有固定的宗教活动场所,平时不允许常人轻易进入,只有节日期间去烧香祭祀。

拉祜族的原始宗教信仰有:万物有灵多神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万物有灵原始信仰较普遍,神鬼很多,但主要的神是“厄莎”,具体如下:

(一)自然崇拜

拉祜族信奉万物有灵,认为天地日月,山川河流,花草树木等万事万物均有神灵,这些神灵与人们的生存密切相关,掌管着人的祸福。如:天神“厄莎”是掌管万物的最高神;山神掌管着山林及各种野兽;寨神掌管着村寨的祸福等,若人们触犯诸神灵,便认为就会遭到神的惩罚,经受种种灾难之苦。从此观念出发,对各种神灵时时膜拜,以及用牺牲牲畜性命的方式来祭祀。

(二)祖先崇拜

祖先崇拜:拉祜族崇尚祭祖,普遍存在以血缘为纽带的大家庭组织。因此每年的春节、新米节都要请祖先的灵魂回来和活在世上的子孙一起享受人间的美味,然后把他们送回阴间。拉祜族的灵魂观念认为,人有魂附身,人生病是因魂离开身体而致,久病者需招魂;人死魂不灭,先祖有灵,祖先之灵永传后世,且与子孙后代的兴衰密切相关,供奉好祖灵可以保佑家人平安吉祥,家运顺利如意,若供奉不好就会给家庭带来灾难。因此,拉祜族非常重视对祖先的崇拜。

(三)祭祀活动

拉祜族的祭祀活动与其信奉万物有灵密切相关,一年中主要有:祭天地神,除夕及正月初一,以酒肉祭天地,祈求来年大吉大利,万事如意。祭祀的方法有以下一些:

祭寨神树:祭寨神的地方设于村后一大树下,以石砌成祭台,每年二月第一个属牛日,家人聚集树下宰杀鸡、猪等献祭,祈求寨神保佑村寨平安吉祥,六畜兴旺。平日,若谁家有病灾,也常以酒肉祭祀。

祭祖坟:每年清明节,家家铲除祖坟周围的杂草,以香火、酒肉献祭。家族兴旺者宰猪、羊献祭,祈求祖先神灵保佑。

祭田地神:农历六月六日,家家到田地边杀鸡献祭田地神,祈求五谷丰登。

(四)占卜

在拉祜族生活中,凡嫁娶、办丧、出远门、建房、迁居、理坟、遗失钱财等均要占卜求卦。如:鸡头卦、鸡骨卦,猪肝卦、草卦、木刻卦、鸡蛋卦等。如丢失牛,常占鸡蛋卜预测能否找到,方法是:先将鸡蛋打开,细看蛋黄,若蛋黄上有黑点,示牛已死,反之,则表示牛可寻到。能占卜者多为生活经验丰富的长者或魔巴,他们常主持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祭祀活动。

(五)外来宗教

明末清初,大乘佛教经大理僧侣杨德渊传入拉祜族地区,并在拉祜族地区建立了佛教基地,如:南栅佛、王佛爷佛、勐糯佛、东主佛、尾帕佛、勐卡佛、南段佛等。佛教进入了拉祜族地区以后,形成了“政教合一”的领导核心,自嘉庆四年(1799年)到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间,拉祜族地区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起义,朝廷也先后进行了三次血洗,各地佛教中心也成了血洗的重点,从此拉祜族地区的佛教也衰败下来了,现在佛教在大多数拉祜族地区基本已失传。

民国十年(1921年),美国传教士永伟里,在糯福建盖基督教教堂,此后基督教又传入孟连的拉祜族地区,并在东乃、帕亮、腊福等8个村寨巩固下来,先后建立了教堂,后来又传入双江等地拉祜族地区。基督教有完整的教义,并用拉丁字母创造了一套拉祜文,把《圣经》和12条戒律译成拉祜文,在拉祜族地区进行传教,即每隔7天到教堂做一次礼拜,礼拜日教徒们停止生产劳动。

六、节 日

(一)春节

农历春节,是拉祜族最隆重的年节,也叫过年,年节分为大年和小年。大年叫女人节,小年叫男人节。传说古时候,到了过年时,男人们在外打仗仍未归来。到男人们胜利归来时,妇女们带着老人和孩子们已经过完了年。为了慰劳胜利而归的男人,村寨又重新过了一次年,这次过的年叫做小年。实际上,由于拉祜族长期保留着母系大家庭的社会组织,女人过大年是合乎情理的,同时在过年这一习俗上也体现出了拉祜族妇女的地位。

拉祜族把春节称为“qhawr”(扩)。在除夕之夜,人人洗澡,舂糯米粑粑,粑粑舂好后先祭祖先神灵,然后用粑粑喂牛和狗,“喂”犁、锄头、砍刀、芟刀、斧子等农具。在春节期间活动的内容极其丰富,有抢新水、拜年、祭猎神等。“抢新水”极有特色。“扩式”大年初一,早晨家家户户抢新水。据说新水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初一早晨雄鸡啼鸣第一遍后,青年男女们便点着火把,背起竹筒、葫芦等到水井抢新水,并带上一对香和一对小糯米粑粑祭水神,据说谁家先抢到新水,谁家谷子先熟。

从初二开始,上门的儿子或出嫁的女儿带着自己的妻子或丈夫及子女们背着“扩礼”(年礼)回父母家拜年,小辈们取来新水,将它热好,然后给家里的老人们洗脸、洗手,以示对老人的尊敬与关心。老人们给小辈们拴福线,祝福小辈们幸福如意。同时,辈分小的还要到辈分大的家里拜年。另外凡有条件的村寨都邀请邻近村寨到本寨过年。邀请的方法极简便,只需用土纸包上一定数量的蜡条、烟草等年礼,带上香到“卡些卡列”家。“卡些卡列”们收到“年礼”后便马上召集全寨人商议,若多数人同意后就向对方回“年礼”,现在简单多了,一个电话就搞定了。村寨之间相互邀请过年是一个严肃而且规模较大的集体性外交活动,因而组织认真、准备充分,并有严格的纪律约束。首先,必须组织一支芦笙队、摆舞队,挑选精干而鼓艺高超的人为鼓手。其次,要准备一定数量的“年礼”,包括猪肉、大米、粑粑、米花、甘蔗、烟、茶叶等,还要备足香和蜡条。

拉祜族的大年从正月初一到初四共四天,从初九到十一是过小年的日子,全村人穿戴一新,在(铓)锣、象脚鼓声中翩翩起舞,迎接福神降临。游乐歌舞活动通宵达旦。

在年节期间,拉祜族除了跳芦笙舞外,打陀螺和荡秋千也是拉祜族普遍喜爱的娱乐活动。打陀螺通常以比赛的方式进行,少则两人,多则数十人,各为一方,每人持一陀螺和一根陀螺棒,在陀螺棒的一头拴一根线,先用线将陀螺绕紧,然后用力扯动陀螺棒,陀螺即飞旋而出,以击中对方的陀螺并使之停止转动者为胜。打陀螺不仅在寨内进行,有时寨与寨之间还各自选出代表队开展比赛,风气颇盛,民间亦有谚语云:“过年过到二月八,陀螺打到青草发。”荡秋千更是年节里不可缺少的活动。正月十二是年节最后一天,称作“满年”。过了满年之后,紧张的春耕生产很快就开始了。

祭猎神是在过完大年后的第一天,这一天男子们吃完早饭后,带上武器和猎狗到寨子边集合,先祭猎神,祈求猎神赐予猎物,完毕后试枪,看谁的枪打得准,一切就绪后带着猎狗出发,标志着在新的一年里打猎的开始。

(二)葫芦节

传说拉祜族的始祖扎迪、娜迪是从葫芦里出来的,人们为了纪念这一传说,拉祜族人民自己制定了“葫芦节”。时间是每年公历的4月8日、9日、10日。葫芦节拉祜语称为“阿朋阿龙尼”。在节日期间拉祜族人民举行隆重的庆典活动,人们穿着绚丽的节日盛装,载歌载舞,带着自酿的美酒与糯米粑粑,杀猪宰鸡,集中在每个村子的广场上,开始一年一度的庆祝活动。

男女老少跳起欢快的芦笙舞和摆舞,舞蹈表现了在一年四季中的生产劳动情景,从最先的犁地,撒种开始,一直跳到最后的丰收。拉祜人以歌舞感谢上天赐予的阳光和雨水;感谢风调雨顺,无病无灾的美好年景。入夜,燃起篝火,伴随着悠扬的音乐,低沉的木鼓声,人们用或悠扬,或嘶哑的声音歌唱着生命的欢乐与哀愁,表达着对“葫芦”这种带给他们生命的圣灵的感激与敬意,无论一生中是否经历许多的苦难,“生命”是永远值得感谢的。现在葫芦也成了拉祜族的标志,人们喜欢把葫芦图案绣在衣物和自己喜欢的背包上。

(三)火把节

火把节是彝语支各族的共同节日,也是拉祜族人民继春节和葫芦节之后的又一个重要节日。拉祜族有着本民族关于火把节来历的传说。相传远古时候,天神厄莎强迫人们在八月十五这天向他进贡,拉祜族英雄扎努扎别带领人们进行反抗,厄莎一怒之下将太阳和月亮藏了七天七夜,天地一片漆黑,人们无法耕种庄稼。扎努扎别采松明绑在水牛角上,将蜂蜡涂在黄牛角上,照亮大地,人们得以耕种、收获,战胜了厄莎。厄莎十分气恼,设计害死了扎努扎别。拉祜族人民为了纪念扎努扎别,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这天点燃松明火把,这一习俗成为火把节。火把节之夜村寨中央立一对数丈高的大火把,由头人或德高望重者将大火把点燃,各家家长也在自家房前点亮火把,持火把绕行房前屋后,田间地头,驱赶蚊虫鼠蛇,青年人则围着村寨广场的大火把欢跳芦笙舞,通宵达旦。在火把节期间人们还用玉米、黄瓜等新鲜的农产品来祭献神灵,感谢因神灵赐予风调雨顺,粮食才获得丰收。

(四)新米节

具体日期不定。在农历的七八月间稻谷黄熟时选择一天。按习俗,这天所有人都要回到家里,连牲畜也赶回家。新米饭做好后,先祭天神厄莎和祖先,然后请寨中老者和家人一起共餐,有些地方的拉祜族全村同一天一起过新米节。

(五)圣诞节

信仰基督教地区的拉祜族在公历12月25日过此节。节日清晨,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齐集教堂唱译成拉祜文的《赞美诗》,下午开展群众性文体、社交活动并互赠礼品。礼品由教堂波管(管理财务的人)造册登记,悬挂在立于广场中央的竹竿上,由牧师祷告后点名领取。送礼品要送对方没有的东西,青年男女之间则互赠对方心爱之物。各种文体活动多以比赛的方式进行,优胜者可获得一定数量的奖金和糯米粑粑。圣诞节虽为西方宗教节日,却带有浓厚的拉祜族传统节日特点。

七、人口分布

(一)国内的拉祜族人口分布

国内的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境内的普洱、临沧、西双版纳、玉溪、红河5个州市的22个县内,其他州市和外省也有部分拉祜族。具体的分布情况如下:普洱市的景东、景谷、镇沅、墨江、宁洱、思茅、江城、澜沧、西盟、孟连;临沧市的凤庆、云县、临沧、双江、耿马、沧源;西双版纳州的勐海、景洪、勐腊;玉溪市的新平、元江;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绿春、金平等。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国内的拉祜族总人口数为453 705人。具体的分布情况如下:普洱市有273 137人,其中,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有195 796人,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有37 312人,镇源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有15 417人,西盟佤族自治县有14 662人,景谷县有11 736人;临沧市有77 953人,其中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有33 862人,耿马县有18 161人,临沧县有14 488人,沧源佤族自治县有3 699人。除上述主要分布地区外,西双版纳州还分布有拉祜族52 118人,其中勐海县有41 924人。从整个人口分布情况来看,生活在云南省内的拉祜族人口有447 631人,占拉祜族总人口数的98. 7%;省外的拉祜族总人口有6 074人,占人口总数的1. 3%。

(二)国外的拉祜族人口分布

国外的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各国家,其中缅甸有150 000人左右、泰国有61 128人、老挝有10 000人左右、越南有5 000人左右,另外美国还有1 363人。据不确切的统计,国外拉祜族的总人口有227 491人左右。

☞思考与练习

1.请你谈一谈拉祜族的历史和族称的演变。

2.外来宗教对拉祜族的社会生活有什么影响?

3.请你谈一谈拉祜族的节日文化。

第二节 拉祜族语言文字概况

一、什么是拉祜语?

在了解拉祜语之前,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语言。语言不是一种物质实体,因为它没有一定的体积,也没有一定的重量,语言只是一种社会现象。说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因为它只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也就是说只有人类社会才有语言,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类社会就不会有语言了;语言也是一种特殊而复杂的社会现象,尽管人们天天在使用语言,可很少有人说得清楚什么是语言,现在研究语言的人也不少,但各人对语言理解的程度也不一样。

语言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它的客观存在形式首先表现为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口头交际行为。人从出生的那天起就和群体生活在一起,人类为了繁衍生息,为了在劳动中共同协调,相互合作,就需要相互传递信息,相互交流思想感情,最重要的方式是口头表达即说话,只有说话才会达到交流交际和传递信息的目的。因此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形成民族和区别民族的主要特征之一。这里说的形成民族和区别民族的主要特征之一,也不是绝对的,只是相对而言。如:在拉祜族地区说拉祜语的人也不一定是拉祜族人。

拉祜语从语系、语族、语支来说,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的一种独立语言。拉祜语分为拉祜纳和拉祜熙两大方言。我们平时说的拉祜语标准语,主要指的是拉祜纳方言。因为从使用语言的实际情况看,说拉祜纳方言的人数最多,范围最广;拉祜熙和拉祜老缅都能用拉祜纳方言进行交流;操苦聪方言的拉祜族,他们的语言中有70%的词汇与拉祜纳方言的词汇相同。

拉祜语作为一种独立的语言,它具有一切语言的共同性质。与其他民族语言一样,拉祜语也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这一系统是拉祜族人民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拉祜族人民用这套符号系统进行交际,交流思想,达到相互了解和协调行动的目的,同时也用它进行各种思维活动。拉祜语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只有在拉祜族这个社会群体中进行交际和交流才能达到其目的,因此拉祜语也具有全民性。

拉祜语也同其他民族语言一样,分为古代拉祜语和现代拉祜语。所谓的古代拉祜语就是指现在流传在拉祜族民间的诗歌语。由于拉祜族历史上没有文字,因此各个历史阶段的语言和语音变化很难确定;现代拉祜语就是指现在拉祜族地区使用的语言。诗歌语和现代拉祜语有多大的区别,现在我们作一个简单的比较。

拉祜语也同其他民族语言一样分为方言和标准语。标准语即普通话,拉祜标准语在《云南拉祜族文字试行方案》中有这样的规定:以拉祜纳方言为基础方言,以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首府勐朗为中心,包括近郊的东岗、班利、糯福等地方圆数十里的拉祜语语音为标准音。

拉祜语特点

1.语音特点

(1)辅音音位共有24个,扩展后构成29个声母。与其他民族不同的是拉祜语中还保留着[q]、[qh]两个小舌音;没有复辅音;在拉祜纳方言里塞辅音韵尾p、t、k和鼻音韵尾m、n、ŋ已经脱落;辅音有完整的清浊对立,如:P—b、t—d、z—dz、k—g等。总的说来辅音占主要优势,但辅音不能自成音节。

(2)元音分为单元音和复元音。单元音有9个,复元音有10个,元音可以自成音节。如:eof(大)、awf(饭)、i(小)等。

2.声调特点

拉祜语共有7个声调。其中5个是舒声调,2个促声调。

3.词汇特点

拉祜语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12类。词汇中单音节词占优势,其次是双音节,再次是多音节词(多音节词分为3个音节的,4个音节的,5个音节的,最多可以达到6个音节构成一个词的),如:mudni hapa ku shif(葵花子)。

4.语法特点

(1)虚词和语序是拉祜语最主要的语法手段。说到语序,拉祜语的主要语序是主—宾—述结构,但也有主—述—宾结构的情况,构成这种结构有一定的前提条件,即“lie”为判断动词“是”时才会形成主—述—宾结构。

(2)名词作为中心词在数词词组之前。

(3)人称代词分为:单数、双数和复数。

(4)助词分为结构助词、时态助词、语气助词、比况助词4种。

(5)使动词和个别动词在使用中有变调的现象。

二、拉祜族文字的创制

(一)拉祜族文字的起源与经过

拉祜族原来没有文字,本民族的重大的历史事件都是靠口传的方式或者使用刻木结绳记事的方法流传下来的,或者是使用汉文作为传授知识和提高文化以及进行实际交流的工具。

到了20世纪初,美国传教士在缅甸的牧师H.H.蒂佰于1900—1907年用罗马字母创制了一套拉祜文,并用这套文字翻译了《圣经》、《赞美诗》在缅甸景栋拉祜族地区进行传教,后经过修改以后成了拉祜文,我们把这套文字称之为老拉祜文。1921年传教士到澜沧县的糯福建盖基督教教堂,从此把拉祜文传到了中国拉祜族地区。

1953年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成立以后,向上级人民政府提出了使用本民族文字,发展本民族教育事业的要求。拉祜族中的广大知识分子和汉族同志一起对拉祜语进行调查研究。1956年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调查工作队和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共同组织了拉祜族语言调查组,对全省拉祜语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调查,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的语言工作者和拉祜族知识分子一道在大量语言资料的基础上,根据“自愿自择、慎重稳进”的方针,设计了《云南拉祜族文字方案》。这个《方案》出来以后几经修改和多次讨论,并于1956年秋,在中共云南省委边疆工作委员会领导下,在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召开了云南民族语文工作座谈会。中央民委、中科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和云南省委、政府有关部门,全省拉祜族各界代表以及苏联语言学家共一百多人参加了座谈。会上对《拉祜族文字方案》作了充分肯定,最后写出了《云南拉祜族文字方案》草案,并上报原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于1957年批准为《云南拉祜族文字方案》。《云南拉祜族文字方案》批准后,拉祜文的试验推行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展开,在20世纪50年代用这一套文字进行扫盲,编辑出版了大量小学课本和通俗读物,深受拉祜族人民的欢迎,并且对挖掘拉祜族的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文化大革命”开始,由于“左”的思想的干扰,党的民族政策遭到破坏,拉祜文也停止了使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民族地区各项方针、政策重新得到了恢复和贯彻,拉祜文和广大拉祜族人民一样,又获得了新生。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部分中小学使用拉祜文进行教学,成立了拉祜文扫盲办公室,云南民族学院于1984年设立了拉祜语言文学专业,开始招收了第一批拉祜族学生,1986年开始招收拉祜语专业的本科生。从此拉祜族文字又重新进入了大学课堂。

(二)拉祜族文字的字母形式

字母是拼写文字或注音符号的最小的书写单位。拉祜语称字母为:“Lirmiet awlmapeof”,意思是用来记录语言中的最小的语音单位或者音素。现在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字母就是26个拉丁字母,拉祜文也不例外。26个拉丁字母具有书写和印刷方便,笔画简单,结构清楚等特点。26个字母便于学习和阅读,便于和其他民族之间的交流,同时也照顾到国际上使用拼音文字国家的人们的学习。26个字母分为大写和小写两种,具体如下:

A a、B b、C c、D d、E e、F f、G g、H h、I i、J j、K k、L l、M m、N n、O o、P p、Q q、R r、S s、T t、U u、V v、W w、X x、Y y、Z z。

1.拉祜族文字字母的发音说明

A[A]发音的时候,舌头自然放开,嘴张开,唇作自然形状。如拉祜语“Apa”(爸爸)里的[A]。

B[b]发音的时候,上下唇阻碍气流而发出的音。注意:发音时声带要颤动,语音学上一般称它为浊音。如拉祜语“ba”(照亮)里的[b]。

C[tʃ]发音的时候,舌叶跟齿龈的后部阻碍气流,然后放宽留一条缝隙,让空气向外流出摩擦成音。如拉祜语“ca”(寻找)里的[tʃ]。

D[d]发音的时候,舌尖和齿龈阻碍气流而发出的音。注意:发音时声带要颤动,在语音学上称为浊音。如拉祜语“dar”(好)、“dat”(电)里的[d]。

E[e]发音的时候,舌面前部向硬腭前部抬起而发出的音。如拉祜语“awl-e”(母亲)、“te”(做)里的[e]。

F[f]发音的时候,上齿和下唇阻碍气流,齿唇间构成缝隙,让气流从中摩擦而出,然后阻碍部分突然放开而形成的音。如拉祜语“faf”(爱)、“fat”(鼠)里的[f]。

G[ɡ]发音的时候,先用舌根抵住软腭,然后突然打开,使气流往外冲出而形成的音。如拉祜语“ga”(帮助)、“gal”(到)里的[ɡ]。

H[x]是舌根和软腭阻碍气流而发出的音。如拉祜语“hapa”(月亮)、“ha liel”(高兴)里的[x]。

I[i]是舌面前部向硬腭前部抬起而发出的音。如拉祜语“iqshif”(水果)、“iqkat”(水)里的[i]。

J[dʒ]是舌叶跟齿龈的后部阻碍气流而发出的音,注意:应发浊音。如拉祜语“darjad”(很好)、“mad jad”(很多)里的[dʒ]。

K[k]是舌根与软腭阻碍气流而发出的音。如拉祜语“ka”(带)、“kad”(听到)里的[k]。

L[l]是舌尖与齿龈阻碍气流而发出的音。注意:发音的时候构成气流的阻碍部分与发[t]相同,但发音时气流从舌边摩擦而过。如拉祜语“lad”(虎)、“lal”(来)。

M[m]是上下唇阻碍气流而发出的音,注意是浊鼻音。如拉祜语“mad”(多)、“maf”(教)“mawd”(老)里的[m]。

N[n]是舌尖与齿龈阻碍气流而发出的音,注意是浊鼻音。如拉祜语“na”(问)、“nal”(病)里的[n]。

O[ɷ]发音时,舌尖稍微抬起,舌面后部往后缩,嘴唇收敛成圆形而发出的音。如拉祜语“od thad”(过去)、“awlto”(身体)里的[ɷ]。

P[p]是上下唇阻碍气流而发出的音。如拉祜语的“pa”(交换)、“Apa”(爸爸)里的[p]。

Q[q]是小舌与舌面后部阻碍气流发出的音。如拉祜语“qa”(唱)、“qot”(说)里的[q]。

R[z]是舌尖与齿背阻碍气流发出的音,注意是浊音。如拉祜语“ri”(小麦)、“ril”(长)里的[z]。

S[s]发音方法与[z]相同,是清音。如拉祜语“si”(死)、“sit”(树)里的[s]。

T[t]是舌尖与齿龈阻碍气流而发出的音。如拉祜语“tal”(放心)、“tat”(抬)。

U[u]发音时,舌尖稍微抬起,舌面后部向软腭收缩,气流往外呼出。如拉祜语“xat -u”(鸡蛋)、“tu”(起来)里的[u]。

V[v]发音的方法与[f]相似,[f]是清音,而[v]是浊音。拉祜语“vad”(竹子)、“var”(猪)里的[v]。

W[w]发音时,双唇收敛成圆形,舌根向后隆起,让气流从里向外呼出,使声带颤动而形成的音。如拉祜语“wuid yier huiq”(委员会)、“pa wuid”(班委)里的[w]。

X[ɣ]发音的方法与[x]相似,要注意[ɣ]是浊音。如拉祜语“xa”(得到)、“xawl”(拉)里的[ɣ]。

Y[ʒ]是舌叶与硬腭阻碍气流而发出的音。如拉祜语“yad paf”(儿子)、“yawd”(他)、“yawd heu”(他们)里的[ʒ]。

Z[ts]发音时,舌尖抵住齿背,形成阻碍,让气流向外流出摩擦而成的音。如拉祜语“zid zil”(不怎么)、“zi huq”(赶集)、“ziyad”(使者)里的[ts]。

2.拉祜族文字字母分类

以上的26个字母中包含着辅音字母和元音字母两类,其中b、c、d、f、g、h、j、k、l、m、n、p、q、r、s、t、v、w、x、y、z是辅音字母;a、i、u、e、o五个是元音字母。元音字母是由元音来充当的;辅音字母是由辅音来充当的。

☞思考与练习

1.请你谈一谈一个民族为什么要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

2.什么是拉祜语普通话?

3.拉祜语有哪些特点?

4.熟读和背诵拉祜文字母。

5.抄写拉祜文字母(包括大写和小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