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丰镇的历史历史历史历史历史历史历史历史历史历史历史

新丰镇的历史历史历史历史历史历史历史历史历史历史历史

时间:2022-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末,市境内屡经战乱,田地荒芜,人口锐减,尤其是咸丰年间,新丰镇死于杀戮不计其数。由于新丰镇行政辖区变动频繁,全镇人数统计出入颇大。近年来,外来人口迅速增加,如新丰中学、新丰镇中学、中心小学和中心医院的发展,安排了许多外籍教师、医务人员。据2000年人口普查,新丰镇外来暂住人口已达3255人,其中省外暂住人口1949人。
人口入迁_新丰镇志

第一章 人口入迁

据王俸《重建登云寺记》云,新丰镇最初居民系汉太公乡曲遗黎,从大梁迁徙于沛,再从沛迁徙于关中,乃从典午氏或靖康时南渡侨居于此。一般史书记载为自唐·太和七年(833)再开汉塘以来,新丰一带人口就逐渐增多。唐代后期嘉兴大规模屯田,新丰被新辟田园并命名新坊,人口开始集聚。在宋高宗南渡后,新丰便成为集镇,到明代,已是“市中阛阓千百家”。据《嘉兴市志》载:“历史上,杭嘉湖一带有三次北方世族大规模南迁过程:一次为东晋、南朝时,一次为唐中叶‘安史之乱’后,一次为北宋末和南宋初,这三次北方人口南徙,促进了本地的开发。”尤以“北宋末南宋初,南渡至嘉兴者更多。元、明、清时名门大族,多自中原迁来”。市志提到:“今市境内各代著名世家除张、朱、顾、陆在东汉时即为土著外,其他各家根据文献记载多自北方迁来。”如徐氏,先世大梁人,从宋高宗南下,徙嘉兴永丰乡(包括新丰竹林)。北宋末随之南迁至新丰的大户还有高氏、沈氏等。明代高逊志、高道素、高道淳及后清代的高以恒、高以正、高以宏、高以厚、高以京、高以永、高佑釲、高佑锌、高佑鈵、高佑鉞、高孝成、高孝治、高孝本、高孝典、高孝德等均为其族人。沈氏,在宋乾道时由河南沈邱迁慈溪沈师桥,至沈昌于元末避乱时徙居嘉兴竹林。明代,后裔沈珉、沈淳、沈澄、沈溥、沈春和清代沈可均、沈可培、沈可坊、沈可堦、沈可坚、沈铭彝、沈其昌、沈锡庆、沈传洙、沈森树、沈如浩、沈相猷、沈相谋等均为此支族人。清末,市境内屡经战乱,田地荒芜,人口锐减,尤其是咸丰年间,新丰镇死于杀戮不计其数。后经召集,外省、外地民人前来垦荒,先后有河南、湖南、湖北、江苏、安徽等地及本省绍、台、温共40多县客民来嘉搭棚垦荒立业,后世居本地,才逐渐恢复元气。新丰也有大批外来人员,使人口开始回升。民国三十六年(1947)资料统计,市境内外籍人口占10.34%,其中嘉兴县外籍人口占25%,新丰外籍人比例大致与市境内相同。民国期间,绍兴、台州、温州、苏北、江阴等地的商贩、农民移居新丰的越来越多。这些人,时隔二三代,在统计时已将客籍算作本籍。由于新丰镇行政辖区变动频繁,全镇人数统计出入颇大。民国二十四年(1935)调查,全镇户数为2436户,共10678人,以全镇面积54平方里计算,每方里平均为45户198人。其中外籍人数字未载。解放后,新丰镇由于交通便捷、市场活跃,与周边乡镇相比规模较大,因而不少干部、职工、知青和外籍人来此安居落户,原竹林片,绍兴籍人颇多,统计中,外籍人数仍未反映。据市志显示,解放后,市境内曾有几次较大规模人口迁入活动,与新丰密切相关的有如下5项:1.解放初,部分南下干部和随军家属来本镇工作定居;2.1956年春,嘉兴等县接收了杭州市部分支农人员到农村落户,新丰也有;3.“文革”期间及以前,沪杭嘉等地一批城市知识青年来本地插队落户;4.1985年后,部分经济贫困地区农村青年妇女来本地寻找配偶迁入;5.大、中专院校历届分配来新丰工作的毕业生等。自20世纪80年代起,集镇通过整治,得到迅速发展,新丰供电所、粮油厂、电瓷厂、米厂、被服厂、电扇厂等20多家工厂分布全镇,吸引了不少外来职工。农村也有外籍人进来,但由于户籍管理制度很严,许多外籍人在新丰工作,户口未有登记,故有关统计中不在其内。据1990年人口普查,全镇外来人口为185人。近年来,外来人口迅速增加,如新丰中学、新丰镇中学、中心小学和中心医院的发展,安排了许多外籍教师、医务人员。百货店、饮食业、旅馆的不断增加,招收了外籍就业人员。据2000年人口普查,新丰镇外来暂住人口已达3255人,其中省外暂住人口1949人。2001年由国家统一安排来我镇定居落户的三峡移民有22户94人。平时大量的流动性打工人员不计在内,他们分别来自天津、上海、重庆、河北、江苏、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南、湖北、海南、四川、贵州、云南及陕西省,可谓遍及全国各地。

①典午氏:因东晋帝姓司马,而马属午,史书遂将司马官改为典午,故从东晋时迁来的百姓统称为典午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