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石库门的历史

石库门的历史

时间:2022-0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上海的石库门住宅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随着上海居民的家庭向小家庭结构变化,石库门建筑有适宜小型家庭居住的“单进”和“两进”制式,楼层仍主要为2—3层;在楼梯平台处设亭子间。30年代以后,由于上海住房紧张,部分住户又将多余的房间出租给他人,所以大多数石库门改变了设计的初衷,成为多户同住一门的住宅。从19世纪中叶开始出现的石库门建筑有着深厚的历史烙印,它是中西合璧的产物,更代表了近代上海的历史文化。
石库门的历史_都市旅游研究前沿热点·专题与案例

1.石库门的历史

沪语中把用一种东西包套或收束另外的东西称作“箍”,如箍桶,于是这种用石条“箍”门的建筑被叫做“石箍门”,后讹作“石库门”。一般认为,这种建筑的正大门以条石作门框,实心厚木为门扇,上有铜环一幅,与中国的传统民宅相比,趋向保守。

上海的石库门住宅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1860年以忠王李秀成为首的太平军发动东进,攻克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宁波等苏南浙北城市,迫使数以万计的难民进入上海租界避难。租借为接纳难民,动员商人投资住宅建设。为了充分利用土地,这些住宅大都被建成排联式的石库门里弄样式。

为了迎合中国传统的家族居住形式,石库门除部分设计模仿西洋排联式住宅外,其布局大致仿江南普通民居。进门后为一天井,天井后为客厅(上海人叫“客堂”),之后又是后天井,后天井后为灶间和后门。天井和客堂的两侧分别为左右厢房,二楼的布局基本与底层相近,唯灶间的上面为亭子间,再上面是晒台。其代表建筑有河南中路东侧宁波路、北京路之间占地133公顷的兴仁里,还有中山南路新码头街的敦仁里、棉阳里、吉祥里等。

随着上海居民的家庭向小家庭结构变化,石库门建筑有适宜小型家庭居住的“单进”(即无厢房)和“两进”(一客堂一厢房)制式,楼层仍主要为2—3层;在楼梯平台处设亭子间。20世纪20年代后的石库门,一般都安装了卫生设备,其代表建筑有南京西路上的静安别墅、山阴路上的大陆新村等。30年代以后,由于上海住房紧张,部分住户又将多余的房间出租给他人,所以大多数石库门改变了设计的初衷,成为多户同住一门的住宅。

石库门不止是一种陈旧的建筑,更是一种熟悉的日常生活空间:褪色剥落的板壁,又窄又陡的楼梯,七十二家房客式的拥挤和嘈杂。由幼稚走向成熟的石库门住宅构成了私密空间与公共空间交错的里弄社区。在这个社区内,居民在享受个人空间的同时,也更容易培养出融洽亲密的邻里关系。于是这家今天烧什么菜,那家明天有啥事,都知道得一清二楚。随着居住密度的不断增强,居民便逐渐把本属家庭内的活动移到了弄内的公共空间进行,更加固了原有邻里亲密度。而在此之间,摩擦也越来越多。这些摩擦与争吵为的无非是“你多用了我的煤气”、“你侵入了我的地盘”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从19世纪中叶开始出现的石库门建筑有着深厚的历史烙印,它是中西合璧的产物,更代表了近代上海的历史文化。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昔日风光显赫的石库门早已不能满足居住需求而渐渐淡出历史舞台。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且走过百多年历史的石库门空间结构早已不适合现代人的居住观念,它的消失是正常的。20世纪90年代初期,上海开始了大规模重建和开发。不少石库门老房子被拆除,一片又一片充满世纪风情的老房子渐渐消失。这时,一批有怀旧建筑文化情结的建筑师和文学大师们让众多的市民发现了隐藏在其背后的美,人们才意识到应该保留这些上海独有的“艺术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