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藏文观音经典

藏文观音经典

时间:2022-12-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观想满布璎珞严饰、手中滴落甘露的白色观音,并诵此经,七个月后可见观音现身,并获得种种功德。但未提及观音像或观音造像的功德,显系早期显宗佛教的理念。经文讲述观自在菩萨救度六道众生的过程、六字大明咒的出处和功德,宣扬了观音显化救难、随类施教的威神力量,这一教义对藏地观音信仰文化影响巨大而深远,也为吐蕃王室以观音为本尊做了准备。

藏地佛教分前弘期[43]与后弘期[44],传入的佛教经典先显后密,观音经典亦如是。

(一)前弘期观音经典

1.《观音二十一部经续》

《观音二十一部经续》是藏文初创不久,由梵译藏文的经典。是一种内容繁多而又独具特色的佛教修行理论。对观音信仰的宗教修持的义理、仪轨及种种规定和要求,做了详尽说明。

其中显密兼收。属于陀罗尼、密咒、明咒的密宗续部经十四种,主要讲述观音菩萨的来历及听闻其名号的功德。听闻观音名号功德的显宗经部经七种,以称名救难和诵经持咒的信仰为主,包含般若智慧解脱信仰。

(1)密宗续部经

密宗续部经十四种讲述观音的各种陀罗尼咒语、咒语的功德和观音灌顶、修法仪式等。由于不讲授密宗修行、仪轨,被称为“杂密”。

①《千手千眼陀罗尼》

介绍观音菩萨的威力、幻化、威严最大,在无数劫之前已成佛,名号圣光明宝积如来,因祂起初发愿修悲行和慈行,故仍行菩萨行以救度有情众生,若诵观音菩萨名号,便可积累无量资粮,往生极乐世界,功德无量。[45]

②《莲藏经》

讲述莲花心要陀罗尼王有十种功德:不染疾病,找到财宝,战胜敌人,国王对持咒者仁慈,不被毒药和疫症所害,不被刀兵所害,不会非时死亡等。[46]

③《十一面观音陀罗尼》

讲述持诵经之十一面观音陀罗尼功德:如果持戒和发菩提心,沐浴更衣,在宁静之所专心持诵十一面观音陀罗尼经,观世音菩萨即以千眼来观照,以千手来扶持。[47]

④《十一面观音经》

讲述善男善女想到或听到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即可消除一切危害,消除罪孽和恶障,解脱一切恐惧。[48]

⑤《不空羂索陀罗尼》

讲述该经之功德。只要听闻不空羂索陀罗尼经,即能净除毁谤圣观世音,亵渎善法,不断积集恶业,远离三宝等一切罪孽。生在畜生道的有情听到不空羂索陀罗尼经,可以立刻解脱畜生道的一切痛苦往生极乐世界。在每月初八闭关持戒,观想观世音菩萨并念诵不空羂索陀罗尼经,即可消除孽根。在不远的将来将获得菩萨道。[49]

⑥《不空羂索小陀罗尼》

讲述该经之功德。“念诵一遍不空羂索小陀罗尼,就可以除尽杀父弑母等五无间罪孽[50];每天诵持就消除一切罪孽,可以获得千佛集聚之善根;诵持十万遍,就可以亲眼看见弥勒佛现身;诵持二十万遍,就可以亲眼看见观世音菩萨现身;诵持三十万遍,就可以看见阿弥陀佛现身;诵持四十万遍,就可以看见十方诸佛现身,通达各种佛界,聆听多位佛的讲经。”[51]

⑦《最胜莲花经》

讲述最胜莲花经之功德。若每月初八闭关持戒,反复念诵此经七昼夜,既可以慈悲为众生利益,临终时可见观世音,可往生到所发愿的往生世界,与善缘的上师不离。如果三时不停地诵此经,即可消除五无间罪孽和一切违愿之事及各种危害。日常念诵则圣观世音菩萨亲自显现,如愿实现一切愿望。[52]

⑧《观自在轮经》

如善男或善女在幽静处所,对圣观世音菩萨虔诚献上供品,心中默想观世音菩萨,口中默念此经,观世音菩萨就会亲自显现,并且赐予一切成就。若日诵一千遍,则从罪恶、障蔽、疾病、病疫、魔障等一切违愿中解脱。[53]

⑨《密乘仪轨经》

讲述如善男或善女按照密乘仪轨虔诚诵读陀罗尼一百零八遍,善男子向外呼气并口中说我已修成观世音,可以听到有声音说“接受今生来世的成就”,一切如来现身,无量光佛现身,可见一切世间佛端坐无量宫殿中。三世诸佛为之灌顶,临终时观世音菩萨为之授记,无论往生何处,观世音菩萨与之一刻不离。生则化莲花而生,能忆前生,获得佛陀果位。[54]

⑩《如意珠陀罗尼》

讲述如善男或善女远离尘嚣散逸,于静处专修慈心与悲心并诵此经,可得延寿等功德。如观想满布璎珞严饰、手中滴落甘露的白色观音,并诵此经,七个月后可见观音现身,并获得种种功德。[55]

《大悲及时经》

讲述善男或善女如每日持诵此经21遍可消除一切罪孽,得见观音、无量光佛,死后往生极乐世界,与观音菩萨须臾不离。[56]

《光明庄严经》

“善男子或善女子,如果每月初十五举行大供,早晨诵持二十一遍,或一百零八遍就能看见,圣观世音菩萨周身如黄金,闪闪发光,三十种好相和八十种随好庄严无比,当你贫穷时,心中默想圣观世音菩萨,口念一百零八遍此经,就可以得到财富。佩戴在颈上就不会受饿鬼危害;把观音菩萨供奉为本尊,则在东方能看见不动如来,在南方能看见宝生如来,在西方能看见无量寿佛,在北方能看见鼓音如来以及无数十方菩萨。”[57]

《莲花冠密宗经》

若有善男或善女心中默想观世音菩萨,口诵“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或铭记在心,或佩带在身,则能消除五无间罪孽,涤除于此五罪相等的所有作孽,不会堕入地狱、恶鬼、畜生,远离八种无暇之身,不受身体、语言和心灵上的种种苦恼。解脱野兽、罗刹、非人及病痛等带来的恐惧,通达法身之意,眼见报身大悲观音的尊容。之后千手千眼观音发出光芒,照遍六道众生,每束光芒中显现一尊如来,来解脱有情众生。[58]

《六字经》

若有善男或善女心中默想观世音菩萨的六字般若女神,口中反复诵“唵嘛呢叭咪吽”,则能从所有病痛中解脱,所有魔障不能伤害,息灭一切灾殃。涤除五无间罪孽,获得长寿和富足。圣六字般若女神明咒保护人们免受一切疾病、魔障的痛苦,令人得到寂静安乐。[59]

(2)显宗经部经

显宗经部经七种主要讲述观音显宗经部的由来、观音菩萨的神力、名号及种种功德,包括诵持观音各种明咒的功德、观音经的功德、听闻诵念观音名号的功德。但未提及观音像或观音造像的功德,显系早期显宗佛教的理念。

①《宝箧庄严经》

又名《宝箧庄严经》《宝箧经庄严经》《宝箧经要》《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共四品。812年编纂并译成藏文的佛经目录《登迦玛目录》就已收录该经文。比汉译本《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更早宣传六字明王,尤其阐述其六字大明咒的功德。另据德格版本记载,译文的跋中提到该经卷系胜友、持戒和香益西德译成,因此出现时间可能最迟也超不过9世纪初叶。

经文讲述观自在菩萨救度六道众生的过程、六字大明咒的出处和功德,宣扬了观音显化救难、随类施教的威神力量,这一教义对藏地观音信仰文化影响巨大而深远,也为吐蕃王室以观音为本尊做了准备。

第一品讲述观自在菩萨度化三恶趣的众生,入无间地狱救度众生、化显千手千眼,以巨大威力震慑阎罗,阎罗为之顶礼。宣讲观自在菩萨胜过佛陀的神力和功德,涉及观世音的陀罗尼、经咒和明咒以及观世音的功德。并言:若有人听闻读诵此经,能灭五无间业,临终时十二如来接引,必定往生极乐世界。

第二品中观自在菩萨对有情说此经之功德及布施佛之功德和地狱苦相,而后至如来处告以化度有情之事。虚空藏菩萨赞叹其广大威神之力,佛为其说波罗蜜多经。

第三品说观自在菩萨具足六十七种三摩地,功德广大不可说。无见、无闻、无自性,虽普贤菩萨亦无法思议其变化,其德足令一切有情往生极乐世界。观自在菩萨为娑婆世界一切施以无畏,开示法要。并有六字大明,若持诵之,有无数如来、菩萨、三十二天等集会,并有四大天王、诸龙王、药叉、虚空神等卫护持诵者,能得无尽辩才,清净智慧,具大慈悲,具足六度。其口所出气息能令触者得菩萨位,其手所触或其眼者亦能得菩萨位。世尊在过去修菩萨行时,五百商人飘至罗刹岛,获观自在菩萨所变圣马拯救。

第四品讲六字大明咒的因缘。观自在菩萨的功德何以如此不可思议?因其有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每一个字均可短处六道轮回的趣门,度化六道众生。六字大明咒自何而来?此为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微妙本心,若有知是微妙本心即知解脱。

②《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内容同于《法华经·普门品》。讲述称诵观音菩萨名号的功德。圣观自在菩萨关注百千万亿众生的种种痛苦,能救七难(火、水、风、刀杖、怨贼、鬼、枷锁)、解“三毒”(贪、嗔、痴)、得“二求”(求男女),使众生从痛苦中解脱。总之,诵观音菩萨名号可以福慧俱增,消灾解难。[60]

③《白莲华经》

《白莲华经》内容与《妙法莲华经》大同小异。[61]讲述念诵观音菩萨名号可招请观音菩萨示现左右,福慧俱增,消灾解难。

④《无量瀑流经》

《无量瀑流经》内容为释迦佛向舍利子、五百声闻比丘以及弥勒等诸多菩萨讲述观音菩萨过去、未来及现在的功德。这部经将成为一切善男善女的依怙,由此消除一切罪孽,圆满一切功德。这部经将会流传给百千万亿有情众生,他们听到这部经,罪孽自然消除,身心自然解脱。[62]

⑤《光明游戏经》

《光明游戏经》讲述观世音菩萨显化各种化身救度有情众生,或到天道示现,或到人间示现,或到地狱示现,使六道众生皆得到大利益和解脱。[63]

⑥《一百零八种名号经》

《一百零八种名号经》罗列观音的一百零八种名号,并讲述若有善男或善女心中默想观世音菩萨,口诵“唵嘛呢叭咪吽”,不会堕入恶趣,不会堕入无间地狱。如在清晨念诵此经,不会生麻风病、皮肤病、疥癣等,从病痛中解脱,能忆起前生,死后往生极乐世界,与观音菩萨须臾不离。如恒常诵读,则音色悦耳,增长智慧,通达所有经典。[64]

《一百零八种名号经》在吐蕃占据敦煌时极为流行。布顿法师[65]将《一百零八种名号经》一字不易编入《大藏经》“赞颂部”,另名为《圣观自在名号一百零八号》。

⑦《极示现名称经》

《极示现名称经》讲述观音菩萨的功德世代也说不完。菩萨随类施教,利益众生。对众生施以财物布施和佛法的布施,以解脱其痛苦,引入安乐之道。[66]

作为佛教经典,观音二十一部经续最早传入,使得观音教义也最早在西藏扎下根,观音成为贵族和百姓共同的崇奉对象。西藏民众还把观音与西藏最高统治者松赞干布相联系,相信松赞干布是观音菩萨化身而来。

2.吐蕃时期的观音经续

吐蕃时期,大量的观音经典被翻译成藏文,《心经》《首楞严经》《法华经》《华严经》《不空羂索经》《青颈观自在菩萨心陀罗尼经》《叶衣观自在菩萨经》《悲华经》《观世音菩萨授记经》《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其中的《首楞严经》是由汉文藏译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既有直接来自印度的译本,也有汉文藏译的译本。但《观世音菩萨往生净土本缘经》《观无量寿经》《请观音经》《千光眼观自在菩萨秘密法经》,未见藏文译本[67]

根据《佛教史大宝藏论》记载,《甘珠尔》中关于观音经续类经典有数十部。“吐蕃时期的观音的经续类,大部分是由香益西德和贵·法成[68]翻译。”[69]

香益西德翻译的观音经典有:

《白莲花大乘经》《圣悲莲花大乘经》《圣大悲白莲花大乘经》《日来大悲宣说陀罗尼自在王请问经》《六字大明咒》《观音菩萨说普贤陀罗尼》《青颈陀罗尼》《圣观自在马头陀罗尼》《佛说观自在菩萨母陀罗尼》[70](除前三部为显宗经部外,余皆为密宗续部)。

管法成译的观音经典主要有五部观音经典为佛教观音续部经典,传入吐蕃后被后来西藏密教普遍使用。除《不空羂索十地陀罗尼》在流传中失逸,余皆收入藏文大藏经[71]

《不空羂索十地陀罗尼》若干颂(已逸)。

《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若干颂。

包括序品、缘起、功德品、供养法、坛法手印等内容。形式上,围绕着大悲心陀罗尼,以散文讲述观音成就千手千眼的原因,以及诵咒的功效。以偈语颂扬观音救难济世,充分展示观世音菩萨众生平等观念和无畏忘我的大悲境界。与汉文译本三咒不同,藏文译本共两咒,第一咒为观世音菩萨所说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神妙章句(84句),多为赞颂观音及启请辞;第二咒为一长咒,内容庞杂,系融汇其他经典而成。

《观世音如意轮心要陀罗尼》,又名为《圣观自在秘密藏无碍如意轮心陀罗尼》。计240颂,译自汉文本《观世音菩萨秘密藏如意轮陀罗尼神咒经》,大约是据实叉难陀译本而来。

如意轮观音为观世音菩萨变化身之一。以六臂如意轮观音广为世人所供奉。第三手持宝轮,表示能转无上法轮,故又名如意轮。六臂表示能游于六道,以大悲心断除有情众生之苦。经文云:“是秘密如意轮陀罗尼。复有二法。一在世间。二出世间。言世间者。所谓诵念课法、胜愿成就、摄化有情、富贵资财。势力威德皆得成就。言出世间者。所谓福德慧解、资粮庄严、悲心增长、济苦有情、众人爱敬。”[72]为观音菩萨向佛宣说旃檀摩尼心轮威神之力,能让一切宝物如雨般而落,满足众生的愿望,能获得出世和世间的资财。故如意轮有布施珍宝为受苦众生出世间且成就愿望之意。

《十一面观音陀罗尼》,计54颂,译自汉文本。

《十一面观音心咒》译自汉文本。[73]

《十一面观音陀罗尼》与《十一面观音心咒》是同经异名,藏文大藏经目录其名为《圣十一面明咒心陀罗尼》,很可能译自玄奘所译汉文本《十一面神咒心经》。包括序品、缘起、功德品、供养法、坛法手印及护摩等内容。为观自在菩萨宣说十一面神咒大威力、诵咒之法以及造作十一面观音菩萨像和诵咒求愿成就之法等,包括八咒和供养法。据观自在菩萨说此咒利佛利众,可使一切人神佛获十种胜利[74]和四种功德[75],极大地鼓励了信徒的崇奉热情。

此外,还有《莲花网不空羂索陀罗尼》《如意轮千手千眼陀罗尼》《莲花冠续》《观世自在分别经》《马头金刚殊胜游戏续》《度母积经》《莲顶真言续》《密续莲冠经》《观世音菩萨仪轨真言续》《如意宝续》《阿摩迦波舍不空羂索续》[76]等与观音有关的经典传入西藏。

(二)后弘期观音经典

后弘期西藏传入的观音经典多为密宗的修持法门仪轨,如《千手观自在成就法》《十一面圣观自在尊成就法》《观自在仪轨》《不空羂索观音修法》《大悲观音修法百部》《卡萨巴尼观音修法》《七百品中所出马头金刚修法》《大悲观音法门中所译一百零五种》等等,还有自作的修法,如阿底峡的《观自在菩萨修法》《莲花六臂马头金刚修法》《四臂马头金刚修法》,噶玛拔希的《观世音本尊修法》等等,均由不同教派以师徒传承的方式秘密授受。

这一时期最重要影响最广泛最深远的当属《玛尼全集》《柱间史》。“这两部书(《玛尼全集》《柱间史》)可能是11世纪以后的作品。另外,根据14世纪以后的作品如《西藏王统记》《贤者喜宴》等书中引用此二书中的故事来看,此二书又不会晚于14世纪。因而,可以把这两部书初步定为11到13世纪的作品。所谓松赞干布时的‘伏藏’只不过是伪托而已。其作者也可能就是‘发藏师’。”[77]

1.《玛尼全集》

《玛尼全集》又称《玛尼宝训》《嘛呢全集》《松赞干布全集》等,是观音信仰藏族化和密教化后的藏地撰述的第一部系统阐述六字真言的藏文专著,约在12世纪成书。由于行文全以松赞干布第一人称的语气,是托名松赞干布的一部著名伏藏[78]文集,故又被称为《松赞干布全集》。

和中土撰述经典不同的是,《玛尼全集》被藏族人认为是真实可信的历史典籍。内容涉及7—12世纪的藏族历史、文化和宗教,包括观音信仰的起源、传入西藏、显宗经典翻译、密宗修法传播、观音诸种法门的实践应用及其解释。是后弘期观音文化的集成。

全书分上下两集。从头至尾,各章之间和各篇之间均以“玛尼”(即藏传佛教中的“唵嘛呢叭咪吽”六字大明咒)相衔接,藏语书名“玛尼噶崩”(“玛尼”,意即“宝”;“噶崩”意为“全集、文集、教言、总汇”)。

上卷是观音信仰的教义和典籍部分。分为经部、王诰集和修法部3部分。经部包括《大悲观音千佛大史》、《佛说大乘庄严宝箧经》(香益西德等译)、《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法成译);王诰集包括《法王松赞干布传》《吉登旺曲太子本生传》《国王的二十一个事迹》,藏族传统归入经部;修法部包括《大慈悲修习法》《注释分支——大注释总纲要》。

上卷内容极其丰富繁杂,经部中借用经典系统地讲述了观音的大悲思想、象征意义、观音与藏族人起源的关系、大悲观音化身的松赞干布传记。修法部是大悲观音的密宗修法集,主要传授如何利用观音密宗法门、开展各种宗教仪式的方法。内容包括观音历史、经典、观音的宗教教义、宗教仪轨、大悲观音化身的松赞干布与汉尼二妃的“神圣”关系、松赞干布给藏人的教诫等,形成了集观音历史、观音经典教义、观音法门仪轨、观音法门宗教体验等观音文化的经典。以下主要介绍对藏地观音文化影响最大的几部经典。

(1)《大悲观音千佛大史》

《千佛大史》叙述西方极乐世界之主大日如来为了慈悲救助众生,谋求众生利益,将其慈悲之心化身成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在大日如来前发愿救度众生,得到其灌顶后到三界,为了化现为各种身相度化六道众生,违愿变成千手观音、在报身世界作利益众生的事业。一次大日如来说:“有一个国度叫‘喀瓦坚’,那里还没有成为释迦牟尼佛教化的地方,所以,那片土地佛的身体未曾莅临,佛语的光辉未曾照耀,佛祖的灵意未曾加持,你先以资财收摄那里的生灵,然后再去调伏他们的心,让他们得到成熟……于是观音菩萨右手发出一道光芒,变化成一只菩萨猴王哈卢幔瞿”[79],猴王接受观音菩萨的点化后来到雪域修行,后经观音指点,与罗刹女在雪域繁衍后代。观音菩萨又授与猴王青稞小麦、豆、荞、大麦等七种谷种种在雪域,猴王的五百子孙享受了这些不种自生的食物,才变成了人类。后来“观音菩萨右手发出一道光芒,变化成一只身相很好的猴王,来到雪域那些人非人、猴非猴、长有短短的尾巴、浑身长满毛发的猴子中间。众猴问道,你为什么有如此美好的身体?美猴回答说,是我弃十种恶,修十种善的结果。众猴说,那你教我们弃十种恶习,修十种善法。于是美猴就讲了如何修十善法和六度的方法。……由于修十善法和行六度之行的缘故,渐渐地那些猴子的身相越来越美好,性情越来越温顺且具有善根,最后变成了人”[80]

(2)《法王松赞干布传》

《法王松赞干布传》采用了藏族传统的传记写作手法,讲述为了教化食肉赭面藏人,观音菩萨又派王统来雪域,“当观音菩萨看到雪域西藏的臣民对玄秘神物虔诚供养,已经与佛法结缘了。观音菩萨心想,要派一位有权势和威望的人来慑服和管理藏人,便从右眼发出一道光芒,照射到吐蕃国王朗日松赞和王妃止玛脱噶居住的强巴明久林宫殿的宝座上,光芒顿时化作一个美妙微小的童子,投入到王妃的胎中……这个时候诸佛及十方菩萨看见圣观音菩萨为了利益众生来到雪域,在藏族人看来是王妃怀了一个王子”[81]。观音化显为松赞干布来建立国家和文明的秩序。松赞干布是观音菩萨的化身。王子就是松赞干布,他是观音菩萨的化身。

(3)《吉登旺曲太子本生传》

此本生传完全用佛或菩萨的传记形式记述,进一步说明传主松赞干布即是菩萨。传中“大悲观音化身护法国王”松赞干布亲口向大臣讲述自己在过去世中转生为各种王子行菩萨行的种种事迹,还讲述了作为现世佛的事迹,如统一雪域,创建国家,迁都逻些,引进佛教,兴建寺庙,与大唐和泥婆罗的联姻等等。

(4)《国王的二十一个事迹》

《国王的二十一个事迹》继续用佛或菩萨的传记形式记述松赞干布的事迹,包括:

第一个事迹,天降《宝箧经》;第二个事迹,观音投胎;第三个事迹,松赞干布降生;第四个事迹,令吞弥学梵文和创制藏文;第五个事迹,灌顶、化显刹土;第六个事迹,创立十善法[82],法度西藏;第七个事迹,引请自然天成的大悲观世音;第八个事迹,自然天成的三尊佛像度化恐惧难;第九个事迹,化身国王变化身语意所依;第十个事迹,迎娶忿怒佛母的化身赤尊公主;第十一个事迹,迎娶度母化身的文成公主;第十二个事迹,公主堪舆;第十三个事迹,征服地煞;第十四个事迹,自然造像;第十五个事迹,修建寺庙;第十六个事迹,创建律法;第十七个事迹,法度藏域;第十八个事迹,平定雪域,加持圣庙;第十九个事迹,授记埋藏伏藏;第二十个事迹,埋观音法伏藏;第二十一个事迹,松赞干布与两位王妃隐逝。[83]

上卷记述的松赞干布事迹和吐蕃佛教史,对后世影响极大。其中神猴与罗刹女结合繁衍成为黑头藏人祖先;聂赤赞普从天而降被拥立为王;拉妥妥日年赞得到天降佛塔、佛经;松赞干布出生、即位、创制藏文、建立十善法和十六条世俗法,派化身到印度迎请本尊佛像,迎娶尼泊尔赤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修建大、小昭寺及其他伏魔魇胜寺庙等内容,都被写进《布敦佛教史》(1322年成书)、《红史》(1363年成书)、《西藏王统记》(1388年成书)等众多著名藏史著作中,成为建构西藏古代历史的基本素材。

下卷为教诫部,是松赞干布对亲属和臣民所做的155种教敕。属典型的“佛陀授记”类型,记述松赞干布对身后几百年间的佛教兴衰史所做的预言,明显有伏藏“代先圣立言”的特点。包括《答问八部教诫》《介绍教诫八部》《教诫强调部》《功德六食》《五神赞颂》《主尊及眷属五尊》《身赞教诫》《语赞教诫》《意赞教诫》《皈依转为道用》《法度转为道用》《不共同教诫》《光辉宝贝资粮道第六》《化身国王教诫六组》《八贤》《九种恶僧》《五种零散教诫》《三个道次教诫》《四个特殊教诫》《临终教诫》《小部教诫》《对臣民的教诫》《誓愿阐微》《国王夫妇隐逝》等。

虽然各部教诫主题各异,内容也相对独立,但均围绕观音信仰展开:观音教义经典的实践和应用,大悲观音和六字大明咒的教义及象征意义,观音菩萨和大悲明咒的种种神奇功能,大悲观音修习次第以及修行过程中的宗教体验,大乘佛教大慈大悲的核心思想与六字大明咒之间的内在的理论关系;在密宗观音修行中如何运用六字大明咒教义进行观修;人生是苦、要离苦得乐唯有依靠佛法的道理等,都有详尽的阐述或介绍,所以实际上是弘扬观音信仰的重要典籍。其中反映的是后弘期观音信仰的内容、形式,以及藏传观音信仰中佛教民间信仰与正统信仰并存、显密结合的特色。

《玛尼全集》计约200多万字,内容极其丰富庞杂,但无论经部、修法部、教诫部,均以大悲观音和六字大明咒为主题,前后文内容密切相关,因而主题明确,逻辑十分严密。并且各个章节和各个篇目之间均以藏文“唵嘛呢叭咪吽”六字大明咒连接而成,形成了以大悲观音为主体、大悲观音明咒为衔接结构的观音文化体系。

2.《柱间史》

《柱间史》,史称《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传》,又称《松赞干布遗教》《大悲观世音菩萨别记》或《松赞干布王遗嘱花鬘》。因被认为是由阿底峡于藏历第一甲子土鼠年(1094),从拉萨大昭寺的宝瓶柱顶子附近掘出的松赞干布传记《遗嘱首卷录》,故又名《柱间史》《柱下遗教》《柱间遗嘱》。

该书实是《玛尼全集》的一部分,名曰《噶钦木噶奎玛》(意为遗嘱抽写本),却并未收入《玛尼全集》而是单独成册。

在藏地《柱间史》被认为是关于大悲观音化身松赞干布的真实可信的历史典籍。内容主要讲述大日如来示现神变、观音出现并化显救度众生,并派化身猴子到雪域与罗刹女繁衍藏人,又派国王到雪域教化调伏赤面食肉藏人,建立国家,在拉妥妥日年赞时将“玄秘神物”传到雍布拉康宫殿,初启正法之门。某日,大悲观世音菩萨自天竺南方普陀山举目远眺雪域吐蕃,见其地首领得先王拉妥妥日年赞的“玄秘神物”并虔诚供奉,彼等悟性渐已萌发,观世音菩萨遂决意化身为吐蕃赞普去教化那里的臣民,于是托生为南日松赞之子松赞干布。松赞干布制定并颁行了“十善法”;命土弥桑布扎创制文字;派遣化身比丘阿嘎尔玛德迎请蛇心旃檀并塑造本尊十一面观世音像;吐蕃与泥婆罗和大唐联姻;在位时种种德政和制服苯教妖魔的。

《柱间史》淡化历史史实,倡导佛教史观,把松赞干布塑造成观世音的化身,力图将王统和佛教法统结合,将西藏王统与印度的王统,尤其是释迦牟尼的法统结合起来。经书中身为大悲观世音自性身的幼主松赞干布为了更好地调伏猕猴父罗刹母的雪域众生,祈请诸佛与众菩萨给自己灌顶授权。诸佛与众菩萨授以身、语、意究竟圆满权力。这种把弘扬佛教的事业与松赞干布联系起来的传说与《玛尼全集》一起,既是为吐蕃王统寻求宗教上的支持和世系上的合法性,也是为佛教在西藏再度弘扬张目。

【注释】

[1]〔西晋〕竺法护译:《正法华经·光世音菩萨普门品》,《大正藏》第9册,第128页下—129页上。

[2]《正法华经·光世音菩萨普门品》,《大正藏》第9册,第128页下—129页下。

[3]〔隋〕智:《观音玄义》卷下,《大正藏》第34册,第891页下。

[4]偈文前,更有庄严幢菩萨问无尽意菩萨,佛子以何因缘名观世音,无尽意菩萨便遍观观世音菩萨过去愿海,告庄严幢菩萨而说偈言等文,与偈文“具足妙相尊,偈答无尽意”语气不合,通行本已删去。

[5]〔隋〕阇那崛多、达摩笈多译:《添品妙法莲华经》卷七,《大正藏》第9册,第192页下—193页上。

[6]〔唐〕般若译:《大广方佛华严经》卷十六,《大正藏》第10册,第733页下—734页中。

[7]王舍城,中印度古国摩竭陀国都。耆阇崛山,又作耆阇多山、伊沙崛山等,意译灵鹫山、鹫头山,或译鹫台、鹫岭。

[8]参阅春日井真也,藤堂恭俊著《净土经典と形成》,宫本正尊主编:《佛教の根本真理》,(日本东京)三省堂,昭和三十一年(1956)版。

[9]摩竭提,或译摩竭陀、摩羯陀等。中印度古国,在今印度比哈尔邦南部。佛陀一生多于此国活动,佛教史上的王舍城结集、华氏城结集,均在摩竭提国。

[10][印]龙树:《大智度论》卷三十,〔姚秦〕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25册,第283页下。

[11]〔姚秦〕鸠摩罗什译:《思惟略要法》,《大正藏》第15册,第300页下。

[12][印]龙树:《大智度论》卷三十,〔姚秦〕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25册,第309页上。

[13]〔唐〕慧立、彦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一,《大正藏》第50册,第224页中。

[14]义净译本在咒语后有一段独有的流通分,描述读经的功效,异于一般译本。《大正藏》未收录,有学者认为系误用玄奘译本之故。日本存有此本的抄本。

[15]敦煌遗书S2464号“观自在菩萨与三藏法师玄奘亲教授梵本不润色·《唐梵翻对字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及S5648号。

[16]藏文“续”(rgyud),也称“怛特罗”(tantra),特指仪轨。作为一种经典类别,与契经相对而言。

[17]参见巫白慧著《印度哲学》,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366页。

[18]国内已无传本。唐代求法僧带回日本,抄本原件现藏京都大学图书馆。

[19]智诜疏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

[20]奈塘目录作一百三十卷,德格目录作一百一十六卷,实为一百一十五卷。

[21]〔东晋〕佛陀跋陀罗译:《华严经》卷五十一,《大正藏》第9册,第718页中。

[22]〔西秦〕圣坚译:《佛说罗摩伽经》卷上,《大正藏》第10册,第860页下。

[23]即:1.身和同住(身体和平共处);2.口和无诤(言语不起争论);3.意和同悦(心意共同欣悦);4.戒和同修(戒律共同遵守);5.见和同解(见解完全一致);6.利和同均(利益一体均沾)。

[24]即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同事摄。1.布施摄:对于钱财心重的人,用财施,对于求知心重的人,用法施,使双方情谊逐渐深厚,以度化对方;2.爱语摄:随着众生的根性,以温和慈爱的言语相对,令其生欢喜心,以度化对方;3.利行摄:以身口意诸行皆有利于人,以损己利人的行为感化众生而度人;4.同事摄:指深入社会各阶层中,与各行各业的人相接近,与其同事,随机度化。

[25]〔唐〕般若译:《十万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大正藏》第10册,第733页中。

[26]《华严经》卷五十一,《大正藏》第9册,第718页中、下。

[27]〔南朝梁〕僧祐:《出三藏记集》卷二,《大正藏》第55册,第11页中。

[28]即:1.所生之处,常逢善王;2.常生善国;3.常值好时;4.常逢善友;5.身根常得具足;6.道心纯熟;7.不犯净戒;8.所有眷属,恩义和顺;9.资具财食,常得丰足;10.恒得他人,恭敬护持;11.所有财宝,无他劫夺;12.意欲所求,皆悉称遂;13.龙天善神,恒常护卫;14.所生之处,见佛闻法;15.所闻正法,悟甚深义。

[29]即:1.不为饥饿困苦死;2.不为枷系杖击死;3.不为冤家仇对死;4.不为军阵相杀死;5.不为虎狼恶兽残害死;6.不为毒蛇蚖蝎所中死;7.不为水火焚漂死;8.不为毒药所中死;9.不为蛊害死;10.不为狂乱失念死;11.不为山树崖岸坠落死;12.不为恶人魔魅死;13.不为邪神恶鬼得便死;14.不为恶病缠身死;15.不为非分自害死。

[30]《十百手陀罗尼守护者名号略释》,日本僧定深撰,初次成书于1092年。《大正藏》第60卷No.2243。

[31][日]藏俊《注进法相宗章疏》(成书于1176年)记:“千手经疏三卷窥基撰”。“基”可能指窥基。

[32]玄奘译经,力主译作“观自在”,与鸠摩罗什“观世音”译名有别。

[33]即法成(汉译名),藏语或译为贵·却珠,赤德松赞(742—796)时期人,生于西藏达那地区(今日喀则地区)。出身于吐蕃大族贵氏。精通汉藏梵文,是著名的佛经翻译家。吐蕃统治时期和晚唐时期在河西敦煌一带从事译经、讲经等活动。

[34]藏传《大悲咒》依咒文内容长短可分成大咒(长咒)、中咒、心咒(短咒)三种,所谓“大咒”一般指与汉地的84句的《大悲咒》相同的咒语,“中咒”是指《十一面观音咒》,而“心咒”是指汉地所说的《六字大明咒》。据此说法,称《十一面观音咒》为《大悲咒》也极正常。

[35]〔唐〕智升:《开元释教录》卷十三,《大正藏》第55册,第624页中。

[36]吕建福:《中国密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40—142页。

[37]《开元释教录》,略称《开元录》,20卷,唐代释智升(668—740)于730年编撰。

[38]《观世音三昧经》在南朝梁宝唱《经录》与隋法经《众经目录》有载。为中土撰述的伪经,六朝时已经流行。中土久佚。今见者出于敦煌藏经洞,编号S.4338、日62号、余80号。

[39]《水月观音经》未为我国历代经录所载,故亦不为历代大藏经所收。现在敦煌遗书中发现,编号为津4532号。是敦煌五代时历法家翟奉达于后周显德五年(958)妻子马氏去世后第二七日为其追福而抄写。

[40]《十句观音经》(经名),《太平广记》:宋太原王玄谟爽迈不群,北征失津,军法当死。梦人谓之曰:“汝诵观世音千遍,可得免祸。”谟曰:“命悬旦夕,千遍何日可得。”授云:“观世音,南无佛。与佛有因,与佛有缘。佛法僧缘,常乐我净。朝念观世音,暮念观世音。念念从心起,念念不离心。”既而诵满千遍,将就戮,将军沈庆之谏,遂免,历位尚书金紫豫州刺史。按此事又见《南史》卷十六王玄谟传。参见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41]白隐禅师(1685—1768),别号鹄林、谥号慧鹤。江户时代中期的禅僧,也是临济宗的中兴祖师。

[42]原田祖岳(1871—1961),日本曹洞宗僧,号大云。先后于诸多曹洞、临济名师座下学习,被认为具有调和折中的天赋,在进行禅宗训练的时候不被宗派的藩篱所束缚。著作有修证义、普劝坐禅仪等三十八部。

[43]藏传佛教前弘期自松赞干布时期翻译观音经续始,到赤松德赞兴建桑耶寺,大规模翻译佛经,迎请莲花生传承金刚乘法门直到赤祖德赞推行“七户养僧”制度,终为朗达玛取代而止。

[44]后弘期是对前弘期而言。藏王朗达玛于841年灭法,使得佛教在西藏失传,10世纪初才又从印度传入,藏族历史将10世纪至15世纪初400多年时间称为“后弘期”。

[45]《玛尼全集·千佛大史》(藏文),青海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第65页。

[46]同上,第66页。

[47]同上,第66页。

[48]同上,第67页。

[49]《玛尼全集·千佛大史》(藏文),青海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第67页。

[50]五无间罪:亦称五无间业、五逆罪。指弑父、弑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

[51]《玛尼全集·千佛大史》(藏文),青海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第67页。

[52]《玛尼全集·千佛大史》(藏文),青海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第67页。

[53]《玛尼全集·千佛大史》(藏文),青海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第67页。

[54]《玛尼全集·千佛大史》(藏文),青海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第68页。

[55]《玛尼全集·千佛大史》(藏文),青海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第68页。

[56]《玛尼全集·千佛大史》(藏文),青海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第68页。

[57]《玛尼全集·千佛大史》(藏文),青海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第68页。

[58]《玛尼全集·千佛大史》(藏文),青海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第68页。

[59]《玛尼全集·千佛大史》(藏文),青海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第69页。

[60]《玛尼全集·千佛大史》(藏文),青海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第70页。

[61]《玛尼全集·千佛大史》(藏文),青海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第70页。

[62]《玛尼全集·千佛大史》(藏文),青海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第73页。

[63]《玛尼全集·千佛大史》(藏文),青海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第74页。

[64]《玛尼全集·千佛大史》(藏文),青海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第74页。

[65]布顿(1290—1364),本名仁钦珠,后藏人,元朝西藏喇嘛,曾参与蔡贡塘寺《甘珠尔》的审订编辑。又移纳塘寺所辑《丹珠尔》写本于沙鲁寺,重新鉴定分类,删重补遗,写为定本。著有《丹珠尔目录》《善逝教法源流》(亦称《布顿佛教史》)等。

[66]《玛尼全集·千佛大史》(藏文),青海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第74页。

[67]参见宇井伯寿等编《德格版西藏大藏经总目录》。

[68]贵为其姓,法成为名。汉译作管法成。

[69]东噶·洛桑赤列:《东噶佛学大辞典》,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64页。

[70]布顿仁庆珠:《佛教史大宝藏论》,郭和卿翻译,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第304页。

[71]管法成译《不空羂索十地陀罗尼》事唯《布顿目录》有记载,云:《不空羂索十地陀罗尼》,若干颂(缺),为却珠(即法成)译。既缺经文,后世藏文大藏经北京版和德格版又无载,大约失逸。

[72]〔唐〕菩提流志译:《如意轮陀罗尼神咒经》,《大正藏》第20册,“密教部”,No.1080。

[73]布顿仁庆珠著:《佛教史大宝藏论》,郭和卿翻译,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第304页。

[74]“十种胜利”为:1.离诸疾病;2.如来摄受;3.获得财贾;4.怨敌不害;5.国王慰问;6.不中毒药虫毒寒热疾;7.一切刀杖不害;8.水不溺;9.火不烧;10.不夭折。

[75]“四种功德”为:1.临终见佛;2.不生恶趣;3.不非命终;4.得生极乐世界。

[76]经名中所含的“续”字,特指印度晚期密教的圣典,即怛特罗,意为持续者、相续或连续,又译为密续或本续,以表达密乘将因相、性相、果相等三相结合,成为统一无缺的相续教说。

[77]马学良、恰白·次旦平措、佟锦华主编:《藏族文学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第331页。

[78]伏藏是指苯教和藏传佛教徒在他们信仰的宗教受到劫难时藏匿起来,日后重新挖掘出来的经典。

[79]《玛尼全集·千佛大史》(藏文),青海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第59—60页。

[80]《玛尼全集·千佛大史》(藏文),青海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第63页。

[81]《玛尼全集·法王松赞干布传》(藏文),青海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第187—251页。

[82]十善法: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和不邪见。

[83]《玛尼全集·国王的二十一个事迹》(藏文),青海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第266—28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