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知识经济的客观表征

知识经济的客观表征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知识经济”概念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最根本的原因是它反映了当代世界经济发展强烈的客观趋势。同时国家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一切,使得美国从工业经济社会成功地转向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社会。处在知识经济核心部位的计算机与软件、信息、无形资产、咨询业,以及新科技、人才和社会资源开发等行业,将聚集愈来愈多的社会财富。
知识经济的客观表征_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导论

“知识经济”概念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最根本的原因是它反映了当代世界经济发展强烈的客观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经济结构变化

1996年,OECD发表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中,表明了OECD主要成员国在过去的10年中,高科技产业、知识密集服务业的生产和出口都得到了迅猛发展,10年间翻了约1倍。所以,高技术产业在OECD国家的工业中占20%—25%,在出口中占了1 /3。同一般的传统产业相比,高科技产业、知识密集服务业发展的速度非常快。20世纪90年代,OECD主要成员国GDP的50%以上是以知识为基础的。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众多国家涌现出了大批传奇企业,城市和国家经济结构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微软、网景、CISCO等公司都是这个时代的传奇。城市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工业经济时代所意想不到的变化。美国著名的钢铁城匹兹堡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城市,整个城市的基础是钢铁产业;同时,有西屋电器公司总部、海湾石油总部等多家美国大公司总部设在匹兹堡。100多年前,匹兹堡64层的钢铁公司大厦曾经是这个城市产业的标志。但由于美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日本、韩国钢铁的成本更低等原因,至20世纪70年代,匹兹堡已沉沦;其城市人口减少了1 /3,就业减少了12万人,大公司总部纷纷迁出,城市经济一片萧条。20世纪90年代,匹兹堡依靠卡内基—梅隆和匹兹堡大学,从发展生物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着手,进行产业结构重构,成立了3600多家高技术公司,吸收就业近10万人,焕发出新的活力。

同时国家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美国和日本的竞争可以看到经济格局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总统里根已觉察到,美国经济的竞争能力在全球范围内有所下降。面对日本咄咄逼人的挑战,应采取什么样的对策?为此,他组织了由经济学家、学者、科技顾问为成员的“工业竞争研究委员会”。经过近两年的研究,他们发现,在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崭新的因素。美国的经济已分为两块,一块是旧的,发展缓慢;另一块是新的、刚成立5—10年的、以计算机为特征的中小企业,进展神速。而这种新型的企业正是日本所缺乏的。因此,这个委员会的成员们提出了一系列的针对性方案。美国政府适时采取了“依靠高等学校与工业界相结合”,“发挥自己特长”的战略方针,而拒绝了诸如利用外汇汇率、增加关税来加强竞争力的各种近视的建议。

日本沿袭了它固有的发展路径。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 日本发展了53家钢铁联合企业(是美国的4倍)、 50家摩托车工厂(是美国的5倍)、 12家汽车公司(是美国的4倍)、 280家机器人公司(是美国的6倍)和三倍于美国的家用电器公司。在同一时期,美国却大大加强了计算机、半导体工业的发展:美国有了280家芯片厂, 日本只有20家;计算机软件公司,美国比日本多千倍以上。美国每3户平民家庭有1台电脑,而日本每10户以上的家庭才拥有1台;私人网络的使用率, 日本只及美国的1/10。美国坚持发展基础研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激励个人和公司的创造性,拼命鼓吹企业创新;把科学技术作为资本看待,放在独立于产业经济的地位上;进一步完善市场规则,保障商业流畅运作。这一切,使得美国从工业经济社会成功地转向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社会。于是,在世纪之交的竞争中, 日本已经大大落后于美国。

(二)就业结构变化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OECD主要成员国,中学以下文化程度人员的失业率达10.5%,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失业率只有3.8% 。 OECD国家净增的6500万个工作岗位中,劳动力就业的95%是由服务业提供的;技术工人就业数量增加10%,而熟练工人的就业数量则下降了70%;掌握一定高技术技能的高工资就业人数增加了20%,中等工资就业者下降了20%。

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农民至多占人口和劳动力的5%,而且真正从事生产的农民不超过全体农民的一半和全部劳动力的2%。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传统产业工人也不断减少。1976年,美国白领工人超过了蓝领工人。白领和蓝领阶层的对比与变化,发生的时候是静悄悄的,而引出的结果却是革命性、爆炸性的。这意味着,脑力劳动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社会劳动的主力军。此后,经济发达国家都显现了这一历史大趋势;20世纪90年代,蓝领在他们社会劳动结构中的比例已降到10%—15%。继传统产业工人之后,出现了“知识工人”新阶层;“知识工人”阶层的人数在发达国家迅速增加。

(三)财富的转移

财富的转移,是预示新经济形态拍岸而来的信号。1997年9月29日, 《福布斯》公布的全美富豪榜上,列出的400人中,有22人来自电脑与软件业,52人来自金融业,53人来自信息传媒,而来自制造业的只有30人,来自自然资源业的也只有27人,前6位富豪中的5位是计算机和软件人士。靠知识致富的比尔·盖茨至此已连续多年坐上世界首富交椅

历史上,当工业经济逐渐取代传统农业经济的主导地位时,社会财富慢慢地向拥有土地、劳动、资本等工业经济基本要素的工业资本家手中转移;这造就了在19世纪和20世纪大部分时间里,在石油、钢铁、汽车领域里富可敌国的工业巨子。当知识经济逐渐在社会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当知识资本正如马克思曾经预言的那样,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成为致富的手段时,财富再一次出现了转移。处在知识经济核心部位的计算机与软件、信息、无形资产(专利、商标等)、咨询业,以及新科技、人才和社会资源开发等行业,将聚集愈来愈多的社会财富。从1986年到1996年美国上市公司的业绩排名来看,投资回报率最高的前17家公司几乎全是生物医药、计算机软件、芯片制造等知识企业。1986年至1997年的12年内,英特尔公司的股价上升了2950%。微软公司1997年的市值大体相当于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市值的总和,1998年2月的市值又跃居全球股市第二;其1.6万名雇员中有3000名是百万富翁。世界财富向高新技术产业及其从业人员中的精英转移,已不容置疑。

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知识如何融会到经济学中,并导致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的经济形态的形成,是理解知识经济内涵的关键。从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19世纪的新古典经济学,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经济学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各种经济学派,可以说都是“物质经济学”,是以物质(原材料、能源等)为基础的经济学。主流经济学家注重的是劳动力、资本、原材料等生产要素的投入,而这些资源服从经济学的稀缺原理。至于知识和技术对生产和经济的影响,长期以来被看作为是外生的。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罗伯特·索洛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认为内生变量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开始超过资本和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如果说传统经济是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以传统工业为产业支柱的经济,那么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形成于70年代的知识经济则是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以高技术产业为主要支柱的新型经济。在资源配置上,知识经济强调智力资源的开发和无形资产的投入。在知识经济中,学习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知识产权是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的特征。知识的载体是信息,信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基础,具有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业群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具有高素质并会用高科技手段处理的各类人才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关键。知识经济的兴起,既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阶段,也是一种经济结构。经济升级的内在规律表现在产业结构的演变上则是:从劳动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再到技术(知识)密集型。知识经济的产生是必然的,也是方向性的。

在我国较早谈论“知识经济”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杨福家指出:[11]

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的出现是知识经济开始形成的标志;他的成功、他的兴起与别人完全不一样。盖茨的产品是软盘及软盘中包含的知识,这些知识的广泛推广打开了计算机应用的大门。由此形成一个崭新的产业。靠知识致富的比尔·盖茨登上了世界首富宝座,这一事实本身就很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他的成功启示我们,可以把知识作为资本来发展经济。这或许是知识经济的最重要的一个特征。

当今的制造业与传统的制造业相比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增加了许多知识和科技的内容。比如波音777的设计,以前在设计时要做风洞试验,现在则完全在电脑上进行虚拟现实设计,其零部件的生产、组装更是完全自动化。在未来的知识经济社会里,制造业的总量将会衰减,但衰减到一定程度就相对稳定了,而此时的制造业将增加许多新的、软的成分。比尔·盖茨的产品都是知识型的,所以说知识经济的另一个标志是软产品的比例大大增加,其本身不仅可以作为一个产业,而且以前的一些传统产业也可以通过增加知识的含量加以软化。

杨福家院士进而指出:“知识经济的悄然兴起可以说是一场无声的革命,它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包括教育、经营管理乃至领导决策等活动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当然,现在要让任何一个严肃的学者来估量这场革命对科技、教育及社会生活诸方面的影响,可能还操之过急,但是,……能否认识到知识经济正在兴起,对决策者来说至关重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