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上林历史历史历史历史历史历史历史历史历史历史历史历史历史历史

上林历史历史历史历史历史历史历史历史历史历史历史历史历史历史

时间:2022-0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林县名称沿民国不变。同年,忻城县龙门乡内释屯划归上林县。原上林境内仍设大丰、巷贤、白圩、三里、乔贤、塘红、西燕7个人民公社。1959年5月设宾林县,恢复上林县。2003年6月,上林县划归南宁市管辖。全县总人口49万,辖11个乡镇、115个村委会、16个社区、1280个自然庄。北回归线横贯中部,属南亚热带季风型气候。森林覆盖率达98.8%,是全国20个国家森林公园之一。
历史悠久_徐霞客在上林

上林历史沿革

唐尧、虞舜、禹夏时属南越(蛮夷之国)地。春秋时(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属越国地。战国时(公元前368—公元前221年)先属楚国地,后属百粤(越)之骆越地。秦属桂林郡地。汉交州郁林郡下置潭中、领方等十二县,境内大部分属领方县,西北部属潭中县。三国时为吴国属地,元兴元年(264年),改领方县为临浦县,境内分属郁林郡临浦县和桂林郡潭中县地。西晋改临浦县仍名领方县,境内分属领方、潭中县地。东晋,郁林郡下新设新林县,境内为新林县、潭中县地。宋、齐仍之。梁分属马平郡新林县、领方郡领方县地。陈仍之。隋开皇九年(589年)废领方郡,领方县仍属郁林郡。隋开皇十二年(592年)置马平县,隶始安郡,境内大部属领方县,西北部属马平县地。唐武德四年(621年)平萧铣,于原领方县地置方州(南方州)。析领方县地置无虞、上林、止戈、领方、琅玡、思干、贺水七县。贞观五年(631年),以上林、止戈、琅玡、领方属宾州。贞观八年(634年)改南方州为澄州(治所今县城)。贞观十二年(638年)撤思干县。天宝元年(742年)改澄州为贺水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澄州(州治上林县),辖上林(治所在今澄泰乡古城村)、无虞(治所在今澄泰乡江那村)、止戈(今武鸣县两江一带)、贺水(今木山乡古楼、那良、琴水、厂圩、黎密等村在境内)四县。贞观初隶岭南道,咸通三年(862年)隶岭南西道邕管。五代属南汉,建置不变。宋开宝五年(972年)废澄州,止戈、无虞、贺水三县并入上林县,隶邕州。宋开宝六年(973年)复称澄州。端拱二年(989年)又废澄州,改隶宾州。宋初隶广南路。宋至道三年(997年)隶广南西路。治平四年(1067年)境内止戈地拨入武缘县(今武鸣县)。元属宾州,直隶湖广行中书省广西两江道宣慰司。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升宣慰司为广西行中书省,宾州直隶。明初属宾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隶广西行中书省柳州府。洪武四年(1371年)划境内述昆、白山(旧为止戈县地)二乡入武缘县(前者今属都安瑶族自治县,后者属马山县)。正德元年(1506年)七月在境内三里镇设凤化县,嘉靖八年(1529年)十月废。清顺治初隶柳州府,雍正三年(1725年)宾州升为直隶州,上林、迁江、来宾、武宣四县皆属。雍正十二年(1734年)宾州直隶州降为散州,上林改属右江道思恩府。咸丰七年(1857年)县人李锦贵率农民起义军联合黄鼎凤(今贵港人)、谢秉彜(宾阳县人)攻下县城,改为澄江县。同治元年(1862年)复改上林县。民国沿清不变,初属广西南宁道。民国四年(1915年)拨古零土司地27村来属。民国十五年(1926年)废道,直隶广西省政府。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上级乡划归隆山县(今马山县)。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思陇、邹圩两乡划归宾阳县。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划属武鸣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并区,属广西省第四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林县名称沿民国不变。1949年12月,设6个区、24个乡、278村(保)。1950年,设上北区、下北区、东区、南区、西区5个区,隶南宁专区专员公署。1951年改属宾阳专区。1952年5月,设7个区、24个乡。1952年10月县属的蓝甲、古蓬、安良、马蹄、北更、思吉6个乡划入忻城县,设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共7个区。1953年,马山县福兰、弄步屯划入上林县。1956年直隶桂西壮族自治州。同年,忻城县龙门乡内释屯划归上林县。1958年12月与宾阳县合并,称宾林县,属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专区专员公署。原上林境内仍设大丰、巷贤、白圩、三里、乔贤、塘红、西燕7个人民公社。1959年5月设宾林县,恢复上林县。1960年全县设大丰、亭亮、巷贤、万嘉、白圩、澄泰、三里、双罗、乔贤、东抚、塘红、万福、西燕、镇圩14个人民公社。1961年设大丰、亭亮、中城、万嘉、巷贤、白圩、狮螺、覃排、三里、双罗、乔贤、恭睦、木山、厂圩、龙头、塘红、万福、中可、西燕、云灵、镇圩、佛子等23个人民公社,下设104个小乡。1962年恢复区设置,全县设大丰、巷贤、白圩、三里、乔贤、塘红、西燕7个区,下置104个小公社(原小乡)。1969~1978年撤区改公社,划出原白圩区的大坡、安宁、澄泰、高岭、下江和原三里区的洋渡设澄泰公社,划出原西燕区的望河、佛子、龙贵、洋造、正万、正浪、古登、东罗、镇马、怀因、排红设镇圩公社,全县划为大丰、巷贤、白圩、澄泰、三里、乔贤、塘红、西燕、镇圩9个公社,下辖104个大队管委会,2727个生产队。1979年将大丰公社大丰大队划出另设大丰镇,全县划为大丰、巷贤、澄泰、白圩、三里、乔贤、塘红、西燕、镇圩9个公社和大丰镇。1984年8月,撤公社改乡镇,原大丰镇与大丰公社合为大丰镇,划出原大丰公社的亭亮、甘六、罗勘、九龙、万古、塘隆、溯浪、三黎、江林9个村民委员会(原大队)设明亮乡;划出原白圩公社的覃排、登山、大浪、龙楼、赵坐、爱长6个村民委员会(原大队)成立覃排乡。全县共有大丰、巷贤、白圩、三里4个镇,明亮、澄泰、覃排、乔贤、塘红、西燕、镇圩瑶族乡7个乡,下辖129个村民委员会。1987年划出乔贤乡木山、白境、古楼、那良、厂圩、琴水、下丹7个村置木山乡,从塘红乡划出中可、石逢、古春、弄周、弄陈5个村置中可乡。1998年7月,明亮乡、西燕乡、乔贤乡改为镇。2003年6月,上林县划归南宁市管辖。2005年5月,覃排乡并入白圩镇,中可乡并入塘红乡。

上林县概况

上林县城全景图

上林县位于广西中南部,大明山东麓,东北邻来宾区,南接宾阳县,西南毗武鸣县,西北连马山县,北靠忻城县。县城大丰镇距首府南宁市128千米。全县总人口49万,辖11个乡镇、115个村委会、16个社区、1280个自然庄。全县聚居壮族、汉族、瑶族、苗族等12个民族,其中80%以上为壮族。北回归线横贯中部,属南亚热带季风型气候。森林覆盖率达98.8%,是全国20个国家森林公园之一。上林县大明山山上空气负氧离子平均含量高达7万个/厘米3,最高可达9万个/厘米3,远远高于“清新空气”的标准,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是我国南方理想的避暑胜地。2012年12月,上林县被命名为“中国长寿之乡”。

上林县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主要有矿产资源、水力资源、旅游资源、农业资源。重要的矿产资源有煤矿、五氧化二钒、滑石、石英石铅锌矿、锰矿、黄金等30多种。农副产品主要有优质谷、甘蔗桑蚕、八角、甜笋、淡水鱼等。主要旅游景区有大明山(有广西庐山之称)、大龙湖(被誉为中国下龙湾)、三里·洋渡(有小桂林之称)、不孤村人文景观(被誉为岭南状元村)四大风景区,是南宁市构建“环大明山旅游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智城遗址和岭南第一、第二唐碑《六合坚固大宅颂碑》和《智城碑》于2006年被国务院核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于1673年曾驻足上林县游历考察长达54天。

上林县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了加快建设更加美好的南宁“后花园”的工作目标,提出了紧紧围绕扶贫开发、交通设施、工业园区、城镇建设、生态旅游“五个建设”工作思路,按照“生态立县”的要求,强力推进创建“国家生态县”工作,全力打造南宁“后花园”。随着忻城周安至宾阳新桥二级公路、上林县进城大道、上林东方至福全二级公路、来宾至马山高速公路上林段、迁江至古零二级公路上林段、来宾至马山二级公路上林段、上林至武鸣二级公路等重大交通项目的相继动工建设和竣工,全县公路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对实施广西公路交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南宁市“一小时经济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加快环大明山旅游带资源的开发,打造首府南宁“后花园”,推进全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上林县现辖有大丰、明亮、巷贤、澄泰、白圩、三里、乔贤、木山、塘红、镇圩、西燕等11个乡镇。

大丰镇

大丰镇为县人民政府驻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金融和信息中心,距广西首府南宁132千米。东面与澄泰乡相交,西靠大明山,南邻明亮镇,北与西燕镇相接。

大丰镇,旧为三厢(东关、南关、北关)、二里(感化乡一里,上林乡一里),清代同治年间,厢、里改为团,民初沿清制,后改团为乡,新中国成立后,曾设乡、区、社、镇。

大丰镇西南面有大明山脉,为大丰镇的自然屏障,森林茂密,大明山腰盛产茶叶、八角、冬菇、竹笋,大明山脚蕴藏锰矿、黄金、石煤矿等。经济作物以水稻、甘蔗、桑蚕为主。大明山最高峰海拔1760.4米的龙头山以及龙头山大峡谷,大明山天坪、大明山天然游泳池、下水源避暑山庄等旅游点是游客休闲度假、登山探险胜地。

明亮镇

明亮镇原属大丰镇,1984年设乡,后改为镇。北面为大丰镇,南接巷贤镇,西靠大明山,东联澄泰乡,位于县城西南5.3千米处。

明亮镇是全县的五大产粮区之一,主要经济作物有水稻、甘蔗、山茶油、花生等。境内粉石英矿储量丰富。旅游景点有上林八景之一——古洞灵泉水吐烟,位于水台庄山后与五村交界处的仙乐山。

巷贤镇

巷贤镇位于县城东南22千米处,西南靠大明山,与武鸣、宾阳县交界,东北与白圩镇、明亮镇相连。

巷贤镇,古为感化二里。清咸丰、同治年间,改里为团。民国改团为乡。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为上林县第二区、万加区、巷贤区,1984年改称巷贤镇。

巷贤镇,四面环山,土地肥沃,是上林的重要产粮区。沿大明山脉丘陵地区,蕴藏丰富的金矿、锰矿。镇内6条河流,均发源于大明山。

经济作物主要有水稻、甘蔗、桑蚕等。

白圩镇

白圩镇位于县城东南17千米处,东面与宾阳县相连,西南紧靠澄泰乡、巷贤镇,西北与三里镇相接。

白圩镇旧为下无虞乡一里、感化乡一里。清咸丰、同治年间,改里为团。民国改团为乡。新中国成立后,为上林县第三区,1984年改称白圩镇。

经济作物以水稻、甘蔗为主。著名旅游景点有耀军庄葵花基地和不孤村人文景点。

澄泰乡

澄泰乡位于县城东7千米处,东南邻白圩镇,西与西燕镇、大丰镇接壤,北与三里镇相邻。

唐初,上林县治先设于澄泰古城村。澄泰古为清泰乡,后改为下无虞三里。清咸丰、同治年间,改里为团。民国改团为乡。新中国成立后,为上林县第三区,1984年改称澄泰乡。

经济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黑蔗、蔬菜等。

澄泰乡有白崖堡南岩、青狮南岩,徐霞客曾到此一游。旅游景点有三里·洋渡风景区。

三里镇

三里镇旧称三里城,位于县城东北27千米处,古无虞县地。四面环山,二水交流,素有“三里一枝花”之称。东与白圩镇、来宾县相连,南与澄泰乡接壤,西与西燕镇毗邻,北与塘红乡、乔贤镇交界。

三里历史悠久。元代已成集镇,明代中叶,农民起义反明,曾一度占领三里。巡抚郭应聘督兵袭破,改设思恩参将,迁南丹卫于三里。筑三里城,清设三里城守,后改三里营,清末设团,民国改团为乡。新中国成立后,曾设乡、区、社、镇。

三里风景优美,有韦龟岩、琴水岩、独山岩、佛子岭南岩、佛子岭北岩等。徐霞客曾到三里城游历50天。

境内有汇水河,另在汇水桥头有明人“千军镇”、“千古伟绩”等石刻。

经济作物有水稻、玉米、甘蔗、木薯、花生等。

乔贤镇

乔贤镇位于县城东北53千米处,东接来宾县,南连三里镇,西邻塘红乡,北靠忻城县。

唐属贺水县,清属上无虞一里、西抚里、顺业里。同治年间,改里为团。民国改团为乡。

经济作物有水稻、花生、玉米、甘蔗等。

木山乡

木山乡原属乔贤镇,建乡于1987年,位于上林县东北部,东临来宾市兴宾区,南接三里镇,西连乔贤镇,北靠忻城县、合山市,距县城53千米。

主要农作物有玉米、水稻、花生、黄豆、甘蔗等,畜牧业以饲养黑山羊为主,木山境内地下煤矿资源储量丰富。

塘红乡

塘红乡位于县城东北部50千米处。东界乔贤乡,南接三里镇,西邻镇圩瑶族乡、西燕镇,北靠忻城县。

塘红乡在唐代属贺水县地。清属无虞乡一里,咸丰、同治年间,里改为团。民国后改团为乡。新中国成立后,为上林县第五区,后又改为第六区,1984年改称塘红乡至今。

主要经济作物有玉米、黄豆、桑蚕等,主要景点有龙母庙、石南海遗址、下敢百年山洞老屋等。

镇圩瑶族乡

镇圩瑶族乡位于县城西北部43千米处。东界塘红乡、忻城县,南临西燕镇,西北毗连马山县。

镇圩瑶族乡古为上林乡二里、三畔镇地。清末设镇圩团。民国时期改团为乡。新中国成立后,为上林县第七区,1984年改称为镇圩瑶族乡至今。

主要农作物有玉米、水稻,主要经济作物有油茶、金银花、桑蚕等,境内滑石矿资源丰富。

西燕镇

西燕镇东邻三里镇、塘红乡,南连大丰镇,西靠大明山,北临镇圩瑶族乡、马山县,位于县城西北15千米处。

古属上林乡一、二里和西抚里,古零土司。清末分设太平团、下甲六团,民国设西燕、协和两乡,新中国成立后,曾设乡、区、社、镇。

西南为大明山脉,盛产茶叶,土地肥沃,为稻米产区。主要经济作物有油菜、甘蔗、黄豆等。旅游景点有大龙洞、大明山和麓女河峡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