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玉门关的历史历史历史历史历史历史历史历史历史历史历史

玉门关的历史历史历史历史历史历史历史历史历史历史历史

时间:2022-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段西行记述,十分清楚地表明玉门关遗迹即在今嘉峪关西北。自肃州西行一日至玉门关,一日行程一般应在百里之内。这表明唐、五代、宋时玉门关遗迹,在明代尚有传闻延续。蒙古西征,于石关以南嘉峪山平冈开辟通西之路,石关峡行人渐少。至此人多走嘉峪关捷径,不再绕道石关峡,故石关峡曾称玉门关之名,遂为后世人所淡忘,湮没无闻,而新筑之嘉峪关,不断构筑完善并维修坚固长存后世。
玉门关_嘉峪关志

第二节 古玉门关

嘉峪关设关,非始于明代。正如清光绪《肃州新志》云:“宋、元以前,有关无城,聊备稽查”。据史料记载,汉代在敦煌西北小方盘城西设立的玉门关,因瓜州径趋西北直达伊州道路的开通,徙于今瓜州县东疏勒河西岸双塔堡附近,后又由瓜州双塔移至距瓜州东400余里的嘉峪关地域的石关峡。这些说法都有当时一些人的记述可证:

其一唐初僧人道宣(公元596年—公元667年)《释迦方志》卷上《遗迹第四》载:玉门关遗迹在肃州之西。“……凉州西而少北四百七十里至甘州,又西四百里至肃州,又西少北七十五里至玉门关,关在南北山间……”。这段西行记述,十分清楚地表明玉门关遗迹即在今嘉峪关西北。按《重修肃州新志·关隘》:石关儿:去城(肃州)七十五里。“在关西北十五里,石硖(峡)天险”。

img28

古玉石障

其二五代后晋《高居诲使于阗记》云:“自肃州渡金河西百里,出天门关,又西百里出玉门关”。金河,即肃州(酒泉)城北讨赖河,即北大河,汉谓之呼蚕水,唐、五代名为金河。今据实查,肃州西至石关峡东口七十五里,入石关西行二十里共九十五里,已出石关峡西口。高居诲所言天门关指石关峡西口而言,所谓“百里”只不过约略之数。“又西百里至玉门关”,实则指汉玉门县所在。疑“天门关”之“天”为“玉”字之误。因天、玉草书字形相近而误。这里的石关,即石关峡,实即玉门关。

其三敦煌遗书中,无名氏僧人所撰《西天路竟》中记述宋太祖乾德四年(公元966年)诏遣行勤等157人去西域求法的行程云:“灵州西行二十日至甘州,是汗王。又西行五日至肃州。又西行一日至玉门关。又西行一百里至沙州界,又西行二日至瓜州,又西行三日至沙州”。自肃州西行一日至玉门关,一日行程一般应在百里之内。这说明当时的玉门关已东移至今酒泉城西不出百里的地方。又宋人曾公亮《武经总要》前集卷十八肃州下记云:肃州“西至玉门关七十里”;同卷河湟甘肃瓜沙路下又记:“肃州又九十里渡玉门关,又四百二十里至瓜州,又三百里至沙州。”两数相较有二十里之差,实为石关峡谷长二十里,即玉门关东西二口之别。这也证明宋初的玉门关的确位于肃州城西一天行程之内,据考证为今石关峡关口。

其四从石关峡的地理位置而论,《汉书·地理志》酒泉郡九县中,有天依县,东汉改延寿县。《环宇记》引《十三州志》云:“玉石障,即汉之遮虏障也。”玉石障为延寿县之东界。《元和志》说:“金山,在延寿东六十里,出金。”《新唐书·地理志·酒泉》:“西七十里有洞庭山,出金。”据此而知东汉延寿县东之金山玉石障即今黑山东端的石关峡,即五代、宋之玉门关。也与《释迦方志》、《武经总要》“肃州西行七十五里至玉门关。关在南北西山间”的记载相符合。

img29

悬壁长城遗址(1987年3月拍摄)

img30

悬壁长城遗址(1987年3月拍摄)

其五明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明成祖遣陈诚、李暹等人出使西域哈烈等国,陈、李出使时的旅行日记《西域行程记》记载:(正月)“十七日,晴,过嘉峪关,关上一平冈,云即古之玉门关,又云榆关,未详孰是。关外沙碛茫然,约行十余里,至大草滩沙河水边安营。”此处所言“关上一平冈”,即嘉峪关城所在之山冈。关西北十五里众峰突起,中间即为石关峡。陈诚、李暹路过此地,已闻说此地曾为玉门关,在道边向西北遥望所见,只作纪实,无暇详考。然,又云:“约行十余里,至大草滩。”这表明唐、五代、宋时玉门关遗迹,在明代尚有传闻延续。

其六波斯人谈到“玉门关”时,不用直译,只用义译“合剌瓦勒”称呼“玉门关”。“合剌瓦勒”(或译音为“喀拉兀勒”)义为“口首兵”、“守卫”,转义为“军事据点”、“关口”。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八月,中亚(波斯)帖木儿帝国国王沙哈鲁派遣庞大使团访问中国。随团使臣盖耶苏丁在他的日记《沙哈鲁遣使中国记》中,这样记叙他们一行到达嘉峪关的进出关情景:“这个合剌瓦勒,是一座坚固的堡垒,四周掘有深壕,有条道路通过它。所以人们必须从一门进,从另一门出。进入该堡时,整个队伍被清点,他们的名字被登记下来,然后从另一门出城。”“经过合剌瓦勒之后,就到达肃州城。”这说明,外国(波斯)人已习惯于把到达肃州前的最后一座关口称为“玉门关”。有了嘉峪关后,仍然按过去黑山峡的“玉门关”称呼它。

以上记述反映唐代后期、五代、宋时的玉门关移徙在肃州西稍北的石关峡(汉代玉石障)。此地自古以来是天然形成的古塞,石峡天险,南北两山夹峙,中有流水,峡谷长20里,有东西二口,可通行千军万马,地理形势优越,历来为中外巨防、中西交通的重要通道。故清光绪时的《肃州新志》在《营建·城郭·嘉峪关城》云:“宋、元以前,有关无城,聊备稽查。”这里所谓“有关无城”,正是指的石关峡,两山夹峙,天然险隘,并无城堡。蒙古西征,于石关以南嘉峪山平冈开辟通西之路,石关峡行人渐少。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征西将军冯胜平定河西,始于嘉峪山平冈筑起城堡,以山为名,称:“嘉峪关”,结束了有关无城的历史。至此人多走嘉峪关捷径,不再绕道石关峡,故石关峡曾称玉门关之名,遂为后世人所淡忘,湮没无闻,而新筑之嘉峪关,不断构筑完善并维修坚固长存后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