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访东北师范大学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王占仁

访东北师范大学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王占仁

时间:2022-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工作主要面临四方面瓶颈问题。在编制、经费、队伍方面提供充足保障的同时,东北师大建立了校院两级就业工作领导体制,学校层面校长负总责,学院层面院长负总责,全面落实教育部提出的“一把手”工程。对此,东北师大一贯保持着清醒的认识,多年来高度重视就业市场的品牌建设。在这种情况下,东北师大提出就业信息的开放和共享,倡导市场共建、品牌共创和互利共赢。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工作主要面临四方面瓶颈问题。一是人才培养规格与市场需求匹配度不是很高。二是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对接路径不是很顺畅。三是不同程度地存在信息不对称、资源分布不均的情况。四是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不是很强。针对这些问题,东北师范大学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瞄准市场需求,搭建就业平台,优化培养质量,整合市场资源,突出工作研究,在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我们特请东北师范大学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王占仁主任来交流一下他对就业工作的认识与思考。

就业是人才培养状况的“风向标”和“显示器”

记者:您怎么看待就业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

王占仁:在现代大学的三项功能中,人才培养是关键,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两项功能发挥得如何,关键还是看培养的人才是否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就业是能够把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的重要渠道,是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一环。深刻影响着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人才培养状况的“风向标”和“显示器”。多年以来,我们充分认识到就业工作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从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高度来做好学生就业工作。

学校坚持认为“国家的需要就是学校的选择”,不折不扣地落实国家文件精神,按照国家的相关要求为做好就业工作提供保障。学校非常重视“职业化、专业化”队伍的打造。中心成立之初,学校本着“整合资源、优化结构”的原则,高起点地配足、配好工作人员。几年来,中心全体工作人员以激情投入、互动创造的工作姿态,研究性学习,效益性投入,创造性工作,满溢着爱做就业,以无穷的压力和无限的快乐编织着每一天的生活,创造了许多标志性的成绩。

编制、经费、队伍方面提供充足保障的同时,东北师大建立了校院两级就业工作领导体制,学校层面校长负总责,学院层面院长负总责,全面落实教育部提出的“一把手”工程。通过学校和学院的联动,将学院院长、各专业系主任、研究生导师、专业教师纳入学生就业工作体系,分别承担不同的责任。通过这些措施,形成了“领导主抓、中心统筹、院系为主、全员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就业工作营造了“全校动员、全员参与、全力以赴”的良好氛围。

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

记者:在人才培养方面我校做了哪些切实有效的工作来和就业相得益彰?

王占仁:就业是评价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而大学生的就业情况是与培养质量直接相关的。学校一直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办学的生命线,坚持认为就业工作是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是提高整个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动态监测毕业生质量状况,科学分析就业形势,并将其反馈给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在学校内部建立起全新的动力机制,把招生数量、培养质量与就业状况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就业状况作为人才培养的“晴雨表”,用以指导招生和培养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就业调节的杠杆作用。

多年来,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了使学生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塑造自己,增强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在今后工作中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培养能够胜任素质教育的毕业生,东北师范大学从1997年开始,先后启动了“优师工程”、“教学工作年”、“东北师范大学学科建设行动计划”,建立了网状多向的课程体系,确立了“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多出路”的人才培养规格,培养了一大批深受基础教育欢迎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毕业生。

与此同时,不断根据就业市场的信息反馈调整专业设置,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比如,我校“教育管理”和“教育技术学”专业上世纪90年代受基础教育市场需求结构变化影响,需求明显萎缩,并且从长远趋势看也很难有根本改善,于是学校果断采取了隔年招生或减少招生规模的措施。与之相反,我们看到,社会上急需优秀的小学师资,于是组织专家编写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得到教育部的认可,于1999年在全国率先设置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结果考生报名踊跃,用人单位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批学生在大学三年时就被预定一空。

对于我校办学历史相对较短的非师范专业,当前最重要的是如何使培养的人才更好地适应市场、适应社会。现在,非师范专业在我校已经占据半壁江山,如何培养非师范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效适应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成为非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急需破解的难题。为此,学校从2009年开始自发开展校内的本科专业评估。通过专业评估系统梳理各专业的办学经验,查找不足,进一步凝练人才培养方向,及时调整专业布局,从而确保非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目前已经完成30个专业的评估,对5个学院的9个专业进行了调整,调整比例占到全校总数的四分之一,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得到进一步优化。

“南征北战”还是“东挺西进”

记者:一所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好坏,您觉得要用什么去衡量?我们学校是如何来开拓就业工作的?

王占仁:一所学校毕业生就业的形势好坏,归根到底还在于这所学校是否得到社会的认同,在于这所学校是否具有就业市场中的品牌影响力。对此,东北师大一贯保持着清醒的认识,多年来高度重视就业市场的品牌建设。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毕业生还处在供不应求的状态时,东北师大就在全国率先提出“三个三分之一”的就业工作理念,开发毕业生就业市场,在全国建立了首批百所毕业生就业基地。

1999年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可以预想,即将到来的就业高峰,会使全国高校毕业生供过于求,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大家拥有的市场信息都非常宝贵,很大程度上讲究我的地盘我做主,我的信息我拥有。在这种情况下,东北师大提出就业信息的开放和共享,倡导市场共建、品牌共创和互利共赢。早在2000年就联合东北28所高师院校成立东北高师就业协作体,每年共同召开东北高师毕业生联合供需洽谈会。每年选派40多人次,开展为期3个月的市场开发。经过近10年的运行,协作体成功做大了东北区域性、教育人才专业市场,初步实现了国内规模最大、影响最大、占有市场份额最大的区域性教师品牌市场建设目标。东北师大的就业市场已经遍及全国除港澳台以外的31个省市的192个城市,开展稳定的就业合作的用人单位达到2万多家。这就确保不论形势如何变化,始终有一大批就业市场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牢牢树立“东师品牌”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稳固地位。

2009年,就业工作部门自主研发了大学生就业市场“五角分析法”,从签约率、期待率、开发率、需求率和回访率五方面数据综合分析我校毕业生在各个区域的市场状况。正是因为有这些研究成果作为参考,我们才知道“东方不亮哪里亮,黑了北方有哪方”,我们才知道是“南征北战”还是“东挺西进”,一个地区不行了,哪里是新的增长点。

经过长期的市场开发与维护,“东师品牌”成为全国基础教育市场的首席品牌,是全国基础教育用人单位招聘的首选对象。沈阳市教育局受编制冻结影响已经连续5年不外出招聘,但是东北师大从未间断和他们市场关系的维护,2011年沈阳市人事编制解冻后,就把100多个需求全部投入到东北师大,一次签约98人;温州市与东北师大展开全面校府合作,明确提出要依托东北师大办教育,连续10年每年从东北师大招聘近百人,极大提高了温州市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被基础教育界誉为“温州现象”。持续的市场开发使东北师大的就业市场更具活力。在其他单位举办的大会规模变小、人数变少的情况下,我校每年洽谈会均有1000余家用人单位参会,大洽谈会保持着良好势头。

鼠标一点,实现双选

记者:东北师大在就业工作的信息服务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请您和我们交流一下我校在这方面的工作经验。

王占仁:能否掌握有效信息,开展洽谈并做出决策是学生顺利就业的关键。为此,东北师大不断变革信息服务手段,提高信息使用效率,经过10年的持续建设,建成了学生就业智能化综合服务平台。

第一,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切实推进就业信息的“互联互通”。东北师大主动担负区域性、行业性市场建设的责任和使命,联合东北地区全部高师院校共建东北高师就业联盟网,突破壁垒、汇聚资源、实现了就业信息的有效分享。经过积极的运营,东北高师就业联盟网成为东北教育人才集散地。每年汇聚来自东北高师28校的10万多名毕业生和来自全国上万家用人单位的15万条需求信息。建设东北教育人才集散地,有效实现了毕业生就业信息资源的共享,每年拉动东北高师院校毕业生就业率提升1—2个百分点,基本上做到了“鼠标一点,实现双选”,用人单位“一堂求遍东北师”。

第二,拓展业务范围,有效实现就业机会的深度挖掘。大力推进网上网下相结合,通过广泛开展网上行业招聘活动,深度挖掘就业信息,有效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以东北师大承办的“全国教育系统毕业生网上招聘周”为例,全国性的教育行业市场品牌在基础教育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网络联盟成员的合作得到有效深化,用人单位和高校之间有了更加广泛深入的了解和联系,很多潜在的招聘需求变成了现实的就业信息,为高校毕业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具体来说,有三个主要成果。一是“做大了蛋糕”,需求信息从5万条增加到10万多条;二是“优化了配置”,提供“量身定制”的个性化招聘服务,有效解决了全国基础教育系统人才需求专业性强,口径窄的问题;三是“降低了成本”,全国高师院校毕业生有了更多选择与竞争的机会,毕业生可以花最少的钱,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第三,强化示范推广,有力拉动大学生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是大学生就业工作需要着力加强建设的重要方面,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发展方向和努力目标。东北高师就业联盟网经过几年的运营形成了“东师品牌”。通过打造独立品牌、拓展适度规模、维护诚信秩序,实现了“工具型网络”向“市场型网络”的跨越。在此基础上,2009年建成全国一流的专业化视频洽谈室和视频就业网。这一智能化远程实时互动就业平台,满足了音视频通信、数据交互、远程共享和协助等需求。推出的搜师引擎、信息定制、移动就业和网络学堂等服务,为毕业生搭建起轻松就业新平台,使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实现了“轻松选单位、轻松看信息、轻松得指导、轻松签协议”,受到了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欢迎和肯定。

就业率连续十年保持98%以上

记者:东北师大的就业工作有哪些新的进展?

王占仁:研究是找准问题、把握规律和明确方向的重要前提。我们搞就业工作研究不是在书斋里进行“学究式”的研究,我们的研究方向是实践创新,我们的研究内容就是我们的工作,以工作中遇到的关键问题为中心,通过研究来全面提升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我们东北师大近20年来就业工作的每一项重大举措都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上。

连续多年从就业率、区域流向、行业分布、供需关系和就业途径等八个维度对就业市场进行跟踪研究,分析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定期发布就业白皮书,提出有针对性的战略与对策。2009年,就业工作部门自主研发了大学生就业市场“五角分析法”,从五方面综合分析我校毕业生在各个区域的市场状况,进而针对不同市场类型采取针对性开发策略,根本确保了市场开发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始终把握就业工作的战略主动权。学校每年设立大学生就业研究专项课题经费,有力助推“职业化、专业化”队伍建设进程,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近年来,东北师大毕业生就业始终保持良好态势,就业率连续10年保持在98%以上。毕业生以专业思想扎实,综合素质好,留得住,用得上,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东北师大的就业工作也连续受到国务院、教育部的表彰和奖励,“东师品牌”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在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持续严峻的情况下,东北师大毕业生继续保持旺盛需求,总体供需比接近1∶2,被媒体誉为“东师现象”;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连续9年报道东北师大就业工作。

记者:展望2011年,您对就业工作有哪些计划和期望?

王占仁:2011年是国家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已经明确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要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把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切实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全力以赴做好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在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提出的六项重点工作要求中,明确指出教育部决定在2011年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优质服务年”活动,我们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提升就业指导服务水平。

具体来说,东北师范大学要以承建全国高校毕业生教育人才专业市场为中心,全力打造全国教育行业公共就业信息服务首席品牌;形成高端、中端、基层有机组合,东部、中部、西部有序推进,网上网下互为支撑的就业市场格局;完善以“五项贴近”为核心的个性化、实效性就业创业教育体系;以国家级科研项目为依托,打造研究型团队,实现就业工作内涵式发展。统筹协调免费师范生、非师范生、研究生三个群体的就业工作。以市场开发、平台搭建、信息服务、观念引领为依托,切实推动免费师范生与生源地基础教育高端市场的有效对接;实施“高端引领、基地带动、行业突破”的非师范专业就业工作战略,提升非师范生就业质量与层次;采取市场开发为基础,信息服务与就业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促进研究生充分就业。

作为6所部属师范大学之一,我们还要重点做好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部署2011年就业工作时重点指出免费师范生是温家宝总理亲自倡导和推动的一项重要举措,要着力做好首届1万余名免费师范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我们学校2011年将有1500余名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为了确保他们顺利就业,学校充分认识到做好免费师范生就业开局工作的重要意义,认为确保首届免费师范生顺利就业是落实师范生免费教育示范性举措的关键环节,事关国家教师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的全局,事关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做教育事业,实现培养大批优秀教师的预期目标。学校提前谋划、精心组织、平稳推进,充分利用毕业生就业工作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优势,专门为免费师范生就业建设了“三个平台”,积极推动“四项对接”,全力确保首届免费师范生顺利就业。“三个平台”是指建设市场平台,汇聚充足资源;建设信息平台,提供个性服务;建设指导平台,引导充分就业。“四项对接”是指“书记校长跑市场”+“全员会战”了解供需促对接;“精品推荐月”+“专场招聘会”搭建平台促对接;“移动就业”+“视频就业”信息服务促对接;“基层百县进校园”+“实验区顶岗实习”情感互动促对接。通过以上举措,确保东北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能够顺利实现就业。

《中国大学生就业》记者 裴倩敏

【注释】

[1]《中国大学生就业》,2011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