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

时间:2022-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于2000年10月被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会重点研究基地。10年来,此中心每年承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项重大项目的研究工作,同时申请到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余项。国内已经出现以此中心提出的文化诗学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论文与研究课题。此中心积极组织力量编写的高校教材,为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这套丛刊共10部,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下册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于2000年10月被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会重点研究基地。经过10年的发展,此基地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预期的进展和明显的成绩,研究力量随之加强,影响日益扩大。

一、总体情况

10年来,此中心每年承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项重大项目的研究工作,同时申请到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余项。国内外参与研究的专兼职研究人员近百名。

此中心自成立以来召开“当代文学理论新趋势与教学改革”(2001年4月,北京)、“中国文学理论的边界问题”(2004年5月,北京)等国内学术会议12次;“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研究”(2004年6月,北京)、“多元视野下的中国文学思想”(2010年9月,北京)等国际学术会议5次,促进了国内外学术交流,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此中心办有专业学术刊物《文化诗学》丛书(目前已经出版到第11辑,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和专业学术网站“文艺学网”。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

1.重视理论创新

此中心自成立以来,就致力于理论创新。其主要的理论创新是:提出“文化诗学”方法论,为当前中国文论建设提供一条具有创造性的路径。“文化诗学”的研究思路是在总结“文化研究”的得与失的基础上形成的。既吸收了“文化研究”中的“文化”的开阔视野,同时又摒弃其反诗意的弊端。此中心以“文化诗学”为理论旗帜,在《文学评论》等刊物和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等学术园地,发表了多篇论文和演说,同时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多套以“文化诗学”为基本方法的学术丛书。文化诗学作为文艺学学科的方法论,不但进入到学界的视野,而且开始在国内文艺学界产生广泛影响。“文化诗学”在国内已经被认为是继人文精神、新理性主义讨论之后的一个新发展和新突破。国内已经出现以此中心提出的文化诗学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论文与研究课题。

2.重视教材建设

此中心为配合高校的教学改革,十分重视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在过去10年中,有计划地编写了一整套体系完备、涉及文艺学各个研究方向、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的20余种新教材。这些教材全部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近10年,列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面向21世纪教材”的就有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修订版、修订二版)、童庆炳等人的《马克思与现代美学》、李壮鹰主编的《中华古代文论》、马新国主编的《西方文论发展史》、童庆炳和程正民主编的《文艺心理学教程》等。童庆炳的《文学活动的美学维度》则率先被推荐为研究生用书。此外,此中心继承以前搜集整理文论资料的传统,编辑了《20世纪文论经典》(50多万字)、《20世纪西方文论经典》(60多万字)、《文学理论学习参考资料新编》(120多万字)实用性很强的资料书,为文学理论的研究和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此中心积极组织力量编写的高校教材,为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例如,以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教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广泛吸收了最新研究成果,内容丰富而清晰,特色鲜明,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教育部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被誉为“换代”教材,从1992年开始到现在印刷13次,发行100多万册,仅2005年的修订二版就发行了23万册,在全国至少被500所以上的大学使用。

3.重视人才培养

经过10年的努力,此中心形成了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学术团队。童庆炳教授于2004年被聘为中央马克思主义工程首席专家;中年教师李春青、王一川于2009年被聘为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专项”首席专家;王一川教授被教育部评为2005年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是文艺学学科第一位长江学者;青年教师曹卫东教授于2005年被教育部评为“新世纪人才”,获得北京市五四奖章,并于2008年获得德国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文学之家—德嘉银行奖”。此中心还注重人才本身的西学功力和外语水平,先后引进巴黎第四大学博士钱翰、在德工作20年的方维规教授、美国马萨诸塞州立大学博士吕黎等优秀人才。

在这10年间,此中心接受教育部委托多次举办全国性的以知识更新为主旨的短期文艺学专题研讨班,参加的学员达到500人,参加的高校有100余所,学员反响强烈。连续8年(2002—2010)与北京社科联文艺学会合作主办了“学术前沿论坛”,每年吸引了100多人参加。此中心逐渐成为全国文艺学教学和研究人才的培训基地。

4.重视国际交流

此中心重视国际学术交流,除召开有影响的国际学术会议外,专兼职人员在这10年间出国访学、讲学3个月以上的有11人次,出国演讲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有28人次。同时,有3位外国学者驻所研究达3个月以上,平均每年有5位外国学者到此中心演讲。此中心与美国、德国、英国、荷兰等多个国家10余所大学的学术机构展开过学术交流、合作,并在国外产生了一定影响。

三、标志性成果

1.《文化与诗学》丛刊

这套丛刊共10部,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包括童庆炳的《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李春青的《宋学与宋代文学观念》、李壮鹰的《诗与禅》、黄卓越的《明永乐至嘉靖初诗文观研究》、王一川的《中国现代性体验的发生——清末民初文化转型与文学》、陶东风的《文化研究:西方与中国》、程正民的《巴赫金的文化诗学》、王志耕的《宗教文化语境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王向远的《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和陈太胜的《象征的灵魂——梁宗岱与中国象征主义诗学》等。这套书出版后,受到《中华读书报》及学界的关注与好评。

2.“文艺学与文化研究丛书”

这套丛书目前已经出版20部,分为“中国古代文论的文化渊源”、“中国文学理论现代形态的生成”、“文化与诗学”等三个系列,包括李春青的《在文本与历史之间——中国古代诗学意义生成模式探微》、郭英德的《中国古代文体学论稿》、钱中文等的《自律与他律——中国现当代文学论争中的理论问题》、童庆炳等的《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价值观的演变》、程正民和程凯的《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知识体系的建构——文学理论教材与教学历史沿革》、陈太胜的《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诗学》、赵勇的《整合与颠覆:大众文化的辩证法——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等。该丛书出版后,不断有相关书评问世,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反响。

四、“十二五”建设思路

“十二五”期间,此中心将进一步凝练方向,打造高水平学术团队,加强国内外学术合作,继续深入探讨、完善并实践“文化诗学”这一新的研究方法,并以这一研究方法为指导,力争推出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高质量学术研究成果,初步形成有独特研究方法与学术风格的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学派。努力建设好文艺学网站、办好基地刊物,通过组织召开高水平学术会议、与国内外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进行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使本基地成为名副其实的学术研究中心、信息交流中心、文艺学研究前沿平台,从而推动国内文艺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为国家的文化发展战略作出应有的贡献。

规划在“十二五”期间将集中校内外专家,完成《中国文学艺术思想通史》、《20世纪俄国诗学流派研究》、《中国现代美学史》等具有创新性的标志性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