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

时间:2022-02-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接收北京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修教师4届共65人,与清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合作举办5期培训班,为高校培训了一批心理咨询师。
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下册

一、总体情况

2001—2010年间,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部署,针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突出高校德育工作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努力促进高水平创新成果的产出;全面按照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五项建设标准和管理规定,着力加强科研队伍和运行机制建设,扩展学术交流和社会服务,推进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基地建设的整体水平大幅提升,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基本实现了预定的建设目标和任务。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

1.立足学科前沿,开展高校德育重大问题研究,促进理论创新

按照中央16号文件提出的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部署要求,此中心紧紧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新任务,精心组织实施科研规划的立项及研究工作,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十年期间,此中心科研人员共承担各级各类课题101项,经费总额达1200万元,其中包括:基地重大项目1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3项(含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2项),教育部社科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教育部社科一般项目27项,北京市社科项目8项,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27项,等等。以上科研项目形成了丰富的科研成果,以重点研究基地为第一署名,已出版学术专著17部,发表期刊论文149篇,提交政府部门并被采纳的研究咨询报告2份。获得的各类科研成果奖项包括: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8项,中宣部优秀新闻作品奖1项。

2.面向高校德育发展的现实需求,参与决策咨询和提供社会服务

围绕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等主题,此中心因势拓展学术交流和咨询服务,推动课题攻关,促进成果转化,努力发挥了基地的学术平台和思想库作用。第一,共举办国内学术会议6次,国际学术研讨会2次,各类研讨班20余次。其中,与教育部社会主义荣辱观研究课题组联合主办的全国高校专家学者高端学术论坛(“高校德育论坛——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研讨会”)、全国20多所高校领导和专家学者参加的“高校德育论坛——加强和改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讨会”等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反响。与美国哈佛大学、日本的东北大学及一桥大学建立了学术交流合作关系,派出境外研修访学30人次,接受来华交流学者20人次。第二,承担了一批重大委托任务。其中包括,参与中央16号文件学习辅导读本编写,“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统稿修改和教学参考书修订,担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育系统党的建设”战略专题研究组组长等重要工作。第三,接收北京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修教师4届共65人,与清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合作举办5期培训班,为高校培训了一批心理咨询师。主办高校学工干部和地方领导干部高级研修班,在社会服务中发挥了人才培训基地的作用。

3.推进科研体制改革,增强自我发展和创新能力

此中心在承担和完成重大科研项目过程中,一手抓成果的产出和转化,一手抓组织管理和基本建设,以此带动体制机制的改革,增强了中心的自我发展能力。第一,与本校其他相关学科力量相结合,成功申报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其博士后流动站,并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学科。第二,在重点研究领域,通过引进和培养,增加了5名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通过教育部、北京市的人才计划和骨干研修的培养以及国外访学等措施,科研队伍的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现有专兼职18名研究人员全部为正副教授,教授比例达到61%。第三,“小核心、大网络”(以专职人员为核心骨干,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校学生工作系统等实际工作部门人员、校外聘任的专家学者组成协作网络)以及“三结合”(专兼职结合、校内外结合、老中青结合)的科研体制和运行机制基本形成,并不断完善发展,在承担的科研任务特别是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发挥了重要的组织保证作用。第四,中心专设网站两次改版更新,累计访问量逾50万人次;图书期刊藏量进一步增加,办公设施设备进一步改善更新;已自建高校德育专项数据库2个。

三、标志性研究成果

10年间,此中心推出了两项标志性成果:

(1)张再兴等的专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64万字。该成果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开展多学科联合攻关,深入地揭示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适应性、发展性矛盾,对网络环境下虚拟与现实、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等重大理论问题展开了基础性研究,对于校园网络信息安全、博客传播、网络舆论描述和测量、基于网络舆论的危机管理、网络话语体系、网络依赖的干预辅导等突出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专题,展开了原理机制和对策、技术和方法研究,提出了校园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和模式。该成果开拓性地探索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在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两个方面都有重大突破,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2)《社会思潮论丛》。包括《论个人主义思潮》、《论民族主义思潮》、《论新自由主义思潮》和《论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四本专著,不但旗帜鲜明地坚持和捍卫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旋律,而且抓住了影响大学生青年群体的四个重大思潮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分析,对于引导青年学生把握正确的思想导向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该套丛书深刻挖掘了相关理论问题,提出了许多具有重大参考价值的观点和理论,对各个相关学术研究具有长久的参考价值。

四、“十二五”的建设思路

此中心建设将进一步凝练科研主攻方向,产出高水平标志性科研成果,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提供服务;更加注重科研成果质量的提高,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协调规划,成果产出和转化并重推动,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互动发展;更加注重内涵发展,进一步提高解决重大实践问题的综合研究能力和团队攻关能力,提高参与重大决策的能力,增强学术影响力,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努力建设成国内一流的研究机构。

1.进一步凝练主攻方向,整体规划科研项目

围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的中心目标,按照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高校德育研究的主导地位、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旋律教育、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功能、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工作的主阵地建设四个主干领域,进一步凝练科研的主攻方向。整体规划支撑主攻方向的五年科研项目,重点推出2~3项标志性显著的高水平成果。

2.进一步推进学术梯队建设,加强骨干人才培养

通过重大项目的队伍组织工作凝聚优秀人才,借助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流动站重点培养骨干人才,有计划地安排基地专职研究人员到国外高水平相关学科研修或从事合作研究,提高学术骨干的国际化水平。坚持引进和培养相结合,在重点研究领域和主攻方向上,增加50岁以下学术带头人和45岁以下中青年学术骨干3~5名,努力建设一支结构更加合理的科研团队,增强基地持续发展的人才保障。

3.进一步拓展学术交流,加强学术交流平台品牌化建设

着力组织高端学术论坛以提高学术交流质量,增强基地的学术影响力;注重邀请相关学科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交流,以增强跨学科综合研究能力;以承担当代国外德育思想发展研究等基地重大项目为背景,举办国际学术交流研讨会,发展与国外相关学科领域的交流联系。依托清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优势,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学术交流平台,努力形成品牌。

4.进一步促进成果转化,重点开展特色社会服务

着重抓好主攻方向的研究成果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层面的渗透和转化。利用好、发挥好挂靠此中心的北京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修基地的辐射作用,推广基地的研究成果,重点拓展具有特色的社会服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