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德育目标的实现

高校德育目标的实现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文素质教育的兴起对于高校德育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契机。这主要表现在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丰富高校德育的内容,健全德育的功能。

三、高校德育目标的实现

要实现高校德育目标,必须树立系统观念,把许多因素有机地联系起来,要多种渠道、多种手段相配合。总的来说,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对高校德育目标重新进行定性、定位,是高校德育目标实现的首要问题

在我们现在实施的德育目标中,总是倾向于重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的教育,而轻市场经济基本道德规范的培养;重中国特色的训诫,轻人类普遍价值观念的熏陶;重传统规则的灌输,轻现代开放、创新意识的树立。而且,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分教育对象自身存在的差异性,即思想境界、人生观念、道德意识的高低,也不考虑教育对象的接受能力,一概统一灌输到底,于是,使今天我们所感受到的高校德育在其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总是显得生气不足。因而,必须重新对高校德育目标进行定性、定位,今天的高校德育在其目标定位上,应该根据现时代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所决定的社会思想道德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来调整自己的步骤和育人的进程。由于高等教育要为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服务,高校德育目标的确定,也必须以此为出发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高校培养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大学生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精神状态、优秀的道德品质、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高的知识水平。因此,高校德育目标要定位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者们提供正确的、必备价值指导和培养他们具有合理的道德精神文化素质。

在德育目标的具体定位上,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不难看出,江泽民同志的这一思想至少在德育目标定位上表述了三个领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社会主义思想。这是一个多元化的德育目标定位,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可以相互独立,又可以相互兼容的既平行又相递进的关系,这一德育目标定位,可以说是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社会价值目标多元化的现实状况的。

2.突出“两课”教学,发挥“两课”在德育目标实现中的主渠道作用

“两课”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课)在把新一代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它能帮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是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正面教育的基本手段。

目前,一些高校还没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放到应有的重要位置,部分学生在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上,还存在模糊的认识,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思想、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大学生仍有一定影响,需要进一步加以教育和引导。在高校德育目标实现中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的“两课”教学还缺乏应有的吸引力,教学效果还不够理想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的情况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总的来说,传统的德育工作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

加强和改进“两课”教学,其重点就是要按照中央的要求不断深化邓小平理论“三进”(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高质量地实施“两课”课程改革新方案,要认真总结经验,组织力量着重抓好课程体系的研究、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骨干教师的培养,要在提高质量、“进学生头脑”上下工夫。

3.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促进高校德育目标的实现

人文素质教育是相对于专业技术教育而言的人文科学教育活动,是通过学校教育中知识的传授及其环境的熏陶,使人类优秀的人文知识成果及其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审美情感及思维方式等内化为受教育者的稳定的基本品质结构。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对完整人格的追求和培养,所追求的是人性的发育,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其理性本质上是道德的理性,即道德方面的判断和选择。依此来看,人文素质教育与高校德育在本质上是相通的。高校德育它体现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具有人文素质教育的价值,它表现为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的人文精神的形成和社会化的程度,也就是把大学生培养成拥有丰富文化精神的全面人,而不是只拥有知识却缺少文化的单面人。

人文素质教育的兴起对于高校德育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契机。这主要表现在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丰富高校德育的内容,健全德育的功能。人文素质教育主要引导大学生有选择地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从而使自己在形成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良好的个性方面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和审美基础。这种教育往往带有寓教于美、潜移默化的特点,学生比较乐于接受。尤其是人文教育对文化遗产和传统的重视,对21世纪的高校德育更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德育应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精神财富和仁爱、自律、奉献等精神,同时积极借鉴西方社会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形成的文明成果,将平等、诚实、守信等观点加以吸收,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形成符合时代特征和进取精神,体现优秀传统和人类文明的价值观体系。因此,高校德育必须克服目前存在的内容狭窄、简单的状况,树立“大德育”观念,通过人文素质教育,调整和拓展德育内容。总之,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时代的要求,高校德育必须把人文素质教育提到重要地位,把人文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支撑点,在德育教育中充分重现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品德和心理品质,全面提高德育水平。

4.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并举,加速德育目标的实现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今天的许多大学生和社会的直接接触的机会比较少。因此,许多大学生的阅历浅,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不仅不成熟,而且还存在着相当大的盲从和错误。而社会实践活动却可以使大学生广泛接触社会、了解国情、感悟社会主义新时代风尚的主流,认识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从而形成对社会全貌的客观公正评价,有利于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社会实践活动具有综合效应,可以产生书本中、课堂上体验不到的情感。这种情感体验的不断升华,能强化自我完善的动机和自我教育的自觉性。在社会实践中,广大青年学生深入贫困农村,通过与工人、农民的共同劳动,交流思想,磨炼不怕困难、不畏艰辛的意志,学习艰苦奋斗、奋发向上的实干精神,从而摒弃铺张浪费、及时行乐等一些不良思想。总的来说,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责任心和成就感,有助于走上社会后人生价值的实现。

大学生社团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新途径,它是校团委、学生会组织指导下以个人兴趣为基础自愿结合的学生群体,大学生社团是当代大学生成才不可缺少的阵地,是新形势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形式。大学生社团是高校第一课堂的延伸,是大学生思考人生、认识社会、走向社会的桥头堡,由于社团活动其活动内容远比课堂丰富,大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受到的锻炼也比课堂多,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挖掘学生潜能,发展个人兴趣特长,对有效地实现德育目标,造就跨世纪的高素质人才,具有课堂活动无可替代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