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

时间:2022-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于2000年11月被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目前,此中心涵盖哲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教育学等学科,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于2002年1月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西方哲学于2008年批准为北京市重点学科。十年期间,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出版专著50多部,发表论文600多篇,为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了理论的参考。2004年起,设立专项资金,奖励在价值与文化研究领域取得成果的专兼职研究人员。
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下册

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于2000年11月被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经过十年建设与发展,此中心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均取得长足进步。

一、总体情况

建设之初,此中心主要依托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进行建设,设4个研究室。目前,此中心涵盖哲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教育学等学科,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于2002年1月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西方哲学于2008年批准为北京市重点学科。2004年,以此中心为核心的北京师范大学价值观民族精神国家哲学与社会科学重点创新基地成为国家“985工程”二期建设的基地之一。2009年,此基地在教育部组织的评估检查中获评优秀基地。

二、主要成绩和建设经验

自成立以来,此中心在坚持和发挥基地优势和特色、培育和打造基地核心竞争力方面做富有成效的尝试。具体而言,十年基地建设的成绩和经验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关注价值与文化问题”的主题研究方向,形成了基地的学术特色和学术优势。此中心自成立以来,坚持在经济全球化、价值多元化和文化多样化的大背景下,以科学的理性的态度考察、分析价值与文化的基础理论和重大现实问题,一方面致力于从学理上深入探讨价值与价值观所涉及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另一方面致力于对现实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诸多价值与文化问题进行发掘和反思。此中心自成立以来,规划和承担的20多项基地重大研究课题以及申请的其他10多项课题都是围绕有关“价值与文化”的问题展开的。十年期间,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出版专著50多部,发表论文600多篇,为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了理论的参考。

(2)关注现实问题,服务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拓展基地发展空间。此中心自成立以来,坚持“面向实践、服务实践”的发展宗旨,积极参与社会服务,主动承揽相关应用部门的委托研究课题,直接服务于党和国家有关部门的决策。在为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开展和提供理论咨询和政策建议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解决重大实践问题的综合研究能力和参与重大决策的能力。此中心先后承担了中共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共中央文明办、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等单位委托的十多项调研项目,向省级以上部门提交调研报告17篇。所有调研成果均得到了委托单位的较高评价,其中许多重要观点被有关决策部门采纳。韩震、沈湘平、吴玉军等曾多次得到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中共中央宣传部等委托单位的发函表扬。

(3)围绕学术研究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为学科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保障。此中心重视人才培养,在巩固原有从各学科角度进行价值理论方面的人才培养成果和培养模式的基础上,2005年起自主设立了价值哲学博士点,专门培养从事价值基础理论研究的高级人才。此中心还积极创造条件,改善人才成长和培养环境。2004年起,设立专项资金,奖励在价值与文化研究领域取得成果的专兼职研究人员。2005年,此中心与东莞市金盛集团合作,设立“金盛奖学金”,奖励在价值与文化研究领域取得成果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十年期间,此中心共毕业硕士研究生720名,博士研究生257名,20多名学生在读期间出国学习或联合培养。培养的学生中,有1人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2人获得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奖。

(4)加强学术交流,注意信息、数据和文献的积累。中心注重学术交流,先后举办了“价值哲学与过程哲学”、“东亚价值观国际学术研讨会”、“首届俄罗斯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启蒙与后现代”、“符号与价值:皮尔士哲学中美学术研讨会”、“传统与现代:京师哲学高峰论坛”等国际研讨会和“21世纪价值观教育与文化战略”、“发展中的外国哲学与文化”、“当代科学技术的价值审视暨科学技术中的哲学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及其体系创新”、“价值理论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大问题研讨会”等全国性学术会议,还在北京会议中心与中华战略研究会一起举办了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大型学术会议。

此中心与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展学术合作,致力于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国际化。先后选派廖申白、朱红文、严春友、吴向东、兰久富等11位教师到国外进行访学。此中心先后有40余人次分别到美国、韩国、俄罗斯、希腊等地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同时,邀请近百位国外学者进行学术交流,聘请罗蒂、格里芬、斯焦宾院士等著名学者担任客座研究员斯坦福大学Perry、国际价值学会主席、《价值探索》主编Magnell、世界哲学大会主席McBride,美国佛罗里达大学Richard Shusterman以及美国杜威研究中心主任、南伊利诺斯大学Larry Hickman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学者,都先后应邀来基地进行学术交流和讲座。

在信息建设方面,此中心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与北京市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基地共建北京市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地信息中心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献资料中心。此中心除不定期出版《价值与文化丛书》外,还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合作,编辑出版在国外发行出版的学术季刊Fronties of Philosophy in China,该杂志已经出版了6卷21期,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影响,去年又获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的资助。

三、标志性研究成果

(1)在价值与文化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的标志性研究成果有:袁贵仁的《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价值观若干问题的思考》,韩震的《思考的痕迹:文化碰撞中的思想形成》、《重建理性主义信念》,杨耕的《为马克思辩护》,张曙光的《个体自由与生命历史》,廖申白的《交往生活的公共性转变》,李景林的《教化的哲学》等,以及《价值与文化研究丛书》、《当代价值与文化丛书》等系列著作。

(2)在关注社会现实、服务社会实践方面取得的标志性研究成果有:袁贵仁、韩震主编的《新世纪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和韩震主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韩震、吴玉军、李晓东等多次参与中宣部组织的《理论热点面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读本》、《划清“四个重大界限”学习读本》等的撰写或审稿工作,并先后完成了《关于价值观现状的调研报告》、《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理论研究调研报告》、《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研究报告》、《中国公民人文素养的调研报告》、《北京市公民价值观调查报告》等调研成果。袁贵仁、韩震、杨耕等还先后担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韩震、刘孝廷、刘夏蓓等任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

四、“十二五”建设思路

“十二五”期间,此中心的建设思路主要包括:

(1)继续深入价值与文化的基础理论研究。以中国价值观历史变迁的全面系统研究为核心,分历史时期,逐步展开对我国价值观念变化的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充分发挥中心的学术带头作用,切实推动价值与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

(2)继续关注价值观的现实状况,为决策提供可靠参考。以年度价值观调研报告为核心,对我国价值观的状况进行持续的跟踪调查,并在此基础上重视理论调研,为国家层面的有关决策,提供切实有效的参考。

(3)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价值与文化哲学领域的高水平人才和后备力量。搞人才培养特区,在招生办法、培养模式和途径方面进行新的探索,力求有新的突破。

(4)继续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探索改善基地管理的有效途径。在科研项目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图书资料的管理与使用等方面继续进行探索,努力提高管理效率,保证基地研究的顺利开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