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

时间:2022-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截至2007年,基地所涵盖的三个学科全部成为国家重点学科,从而使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被评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自办集刊《民俗典籍文字研究》已于2008年通过评估,进入CSSCI集刊。该书已列入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并获得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优秀成果特等奖。王宁主编的《汉字构形史丛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007年版。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下册

一、总体情况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是2000年9月由教育部批准成立的第二批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此中心依托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的汉字与中文信息处理研究所,在三大传统优势学科的基础上整合而成,整合的学科包括我国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开创的民俗学、以启功先生为学术带头人的典籍文献学、以王宁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汉语言文字学,充分体现了学科渗透、强强联合的学术优势。

经过10年的建设,此中心已经具备了较为成熟的组织建构,在科研管理、社会咨询、人才培养和体制改革等方面都实现了良性运转。此中心下设语言文字研究室、中文信息处理研究室、民俗研究室、典籍与文物研究室和学刊编辑室五个子机构,另外,还整合了四个校级研究机构(汉字与中文信息处理研究所、章太炎黄侃学术研究中心、性别与发展研究中心、城市遗产研究中心)、两个校级重点实验室(数字民俗实验室、汉字研究实验室),成为了一个规模较大的研究综合体。

此中心科研成果丰硕,共出版专著5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主持各级科研项目60余项,提交咨询报告2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30余项。在2010年教育部公布的基地第二次评估结果中,此中心标志性成果指标在学术片17个基地中排名第一,在全部135个基地中名列第27位。对于一个由多学科交叉组建的基地来说,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

1.立足自身特点,凝练学术方向

作为一个由三个学科组合而成的综合性研究基地,如何进行有效的建设,这本身就是一个科研课题。围绕这一问题,此中心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发表了多篇有关基地建设的文章。为了进一步凝练学术方向,产生新的研究增长点,基地必须实现三个学科的真正综合,既要对所依托的三个专业的发展有所推进,又要超越三个学科单独发展的境界,在学科交叉中走出新路;否则,必然与原有学科的建设重复,从而失去自己的存在价值。在这样的基本思路的指导下,基地既注重学科交叉,又始终突出和强化各个学科自身的研究特色,充分发挥各个学科的学术优势,从而使三个学科在各自的领域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截至2007年,基地所涵盖的三个学科全部成为国家重点学科,从而使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被评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2.坚持自主创新,重视理论建设

此中心一方面坚持对传统的继承,另一方面也十分强调自主创新,在各学科理论建设方面做出了较大的成就。王宁先生在继承章黄汉字学思想的基础上,经过多年汉字研究的实践,创建了汉字构形学的新型理论体系,在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词汇语义学方面,她十分注重训诂学与语义学的沟通,在理论上将二者结合起来研究,在学科体系上努力贯通古今,使传统训诂学走向现代,使现代词汇语义学理论建设有了根基。在民俗学科完成的规模宏大的《中国民俗史》(六卷本),为中国民俗学的理论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被学界称为“历史民俗学的奠基之作”。在古典文献学方面,重点进行了启功学术思想研究,有计划地整理了启功先生口述史,为启功先生的论著进行注解阐释,使启功先生的古典文献学理论得以弘扬光大。

3.提高应用能力,服务国家社会

汉语言文字学科和民俗学科均为国家提供了高层次、高质量的咨询报告,与教育部语信司和国家语委共同完成了国家语言文字政策《规范汉字表》的初稿;主持完成“中华大字符集创建工程”(一期工程);代表中国主持并参与了国际标准化组织表意文字工作组的工作;承担了文化部重点工程“中国文字博物馆知识内容文本策划”等重要任务;所研制的2个古文字字库已为全国70余家文字研究机构使用。这些项目的完成,使研究中心与相关政府机构和社会的关系更为直接,完全改变了传统文科脱离社会、脱离应用的面貌。

4.注重方法创新,提高科研质量。

此中心十分重视研究方法的创新,在成立之初,就开始了古今汉字研究和民俗研究数位化的探索。先后引进了计算机科学、地理科学等方面的研究人才,完成了“中国数字故事博物馆”、“北京故事数字地图软件”、“甲骨文拓片资源库与原形字库及其检索系统”、“历代碑刻与手写文字数字典藏和属性描述”、“《说文解字》知识描述”、“甲骨文字库”等大型的数字化成果。在文理交叉的科学研究中,该中心积累了6个质量高、功能强的数字化工作平台,实现了不同地域和不同单位在网络上协同工作。自办集刊《民俗典籍文字研究》已于2008年通过评估,进入CSSCI集刊。

5.加强对外交流,扩大国际影响

此中心先后主办过多次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20余次,如“华北村社水利碑刻与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中日民间叙事文学情节类型专题研讨会”、“章太炎黄侃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启功书法理论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多次邀请国际知名学者前来中心讲学或做短期研究,与法国、英国、俄国、美国、挪威、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和我国台湾、香港的同行学者在中心讲演和工作,建立了长期的学术合作。此中心研究人员也曾多次应邀出席各类短期或长期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并派出多人至国外与我国港澳地区长期合作,形成了多项国际或地区合作性科研成果。

三、标志性研究成果

(1)钟敬文、萧放等的著作《中国民俗史》(六卷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此书共计380万字、珍贵图片近千幅,是迄今为止第一部系统的中国民俗史。该书已列入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并获得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优秀成果特等奖。

(2)王宁主持的“中华大字符集创建工程”(一期工程)。该项目是本中心与教育部语信司共同策划的大型项目,其成果为以下五个方面:《规范汉字表》,甲骨文整理与国际编码设计,《说文》小篆整理与国际编码设计,西夏文字整理与少数民族文字整理平台的搭建,国际音标字符集(中国集)。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工作,具有重要的社会应用价值和长远的意义。

(3)王宁主编的《汉字构形史丛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007年版。此书在其《汉字构形学导论》理论框架的指导下,从不同断代入手,对汉字构形发展演变的历史进行深入研究的力作。该丛书曾先后荣获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第二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奖、“上海图书奖2005—2007一等奖”,本丛书中的《宋代雕版楷书构形系统研究》获“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4)李国英、周晓文完成的“甲骨文拓片资源库与原形字库及其检索系统”。该系统是迄今为止我国规模最大的甲骨文资源存储管理系统。基于该系统提取出的“甲骨文计算机国际统一编码字形表”被国家信息标准化委员会采纳,代表中国大陆直接向国际标准化组织表意文字工作组(ISO/IEC JTC1/SC2/WG2/IRG)提交。

(5)董晓萍、赖彦斌、鞠熙完成的“中国数字故事博物馆”软件。该工程的创新点在于建立了“数字故事藏品”的新概念,这在国内外同行中都是首例。该软件于2008年12月参加文化部国际司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赴香港展出,获得香港各界人士和广大市民的热烈好评。

(6)董晓萍、鞠熙完成的《北京故事数字地图软件》。以钟敬文教授生前主持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纸介数据为基础,以其中的《北京故事卷》为重点,转化为数字数据,采用GIS、数据库和FLASH技术,将民间故事展示与历史影像重构、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的成果结合起来,创建北京民间故事原生态讲述环境的展示系统,对于研究北京城市社会史的历史遗产特点和民间文艺代表作具有重要意义。

四、“十二五”建设思路

此中心将继续发挥已有优势,坚持理论创新、文理交叉、服务社会的发展方向,完善汉字构形学理论,发展汉语词汇语义学理论,建构汉字字料库理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俗学理论,把理论创新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把基地建设成相关学科理论创新的中心;在统一规划下,重点建设“中华字库”工程、碑刻文献、中国小学文献、民俗文献和文学典籍资源库等项目,把文理交叉提高到一个新层次,把基地建成具有现代化水平的资源中心;在国家语言文字规范、中国文字系统整理、遗产保护及国家软实力建设等领域,为政府提供高水平的咨询服务,把基地建成相关政府部门的咨询中心。

重点要做的工作有以下几项:(1)“中华字库”工程——版刻楷体字书文字整理; (2)汉字字形演化和数字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3)古代词汇训诂学专著数字化集成与整理研究;(4)基于传统学术的汉语理论现代化建设;(6)民俗文献整理与研究及资源库建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