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其他儒家典籍

其他儒家典籍

时间:2022-04-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尽管这样,人们对于这两部经典还是比较熟悉,从中也创造出了一定数量的语典词。以下略举数例《春秋》三传中所产生的语典词,以作说明。后以“居正”表示遵循正道。后人据此以“析薪”表示父业,或继承父业。后人根据此文,用“瓜代”表示官吏任职期满由他人接替。

第四节 其他儒家典籍

其他的儒家重要经典也产生了一些语典词,但与上述三种经典相比,数量相对要少一些。

(一)《春秋》三传

《春秋》三传中,语典词产生的情况有所不同。

《公羊传》和《穀梁传》在汉初就有很高的地位,与邹氏、夹氏并行于世。不过到了晋朝时,虽然依然还立于学官,但时人已不能“通其义”[8]。尽管这样,人们对于这两部经典还是比较熟悉,从中也创造出了一定数量的语典词。

《左传》尽管在汉朝时没能取得与上述二传相同的地位,不过研学的人却越来越多,到魏晋时已成为了一部备受重视的经典,且不论一般文人,即使是一些武将也对这一经典喜爱有加。例如三国时的关羽,《三国志》本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称:“羽好《左氏传》,讽诵略皆上口。”又如晋朝的杜预,功成之后,耽思经籍,自称有“《左传》癖”,他所撰《春秋左氏经传集解》,逐渐为士人所喜爱,到隋朝时甚至取代服虔注而取得了一尊的地位。因此,《左传》中产生出了更多数量的语典词。

以下略举数例《春秋》三传中所产生的语典词,以作说明。[例一]居正

《公羊传·隐公三年》:

君子大居正,宋之祸,宣公为之也。

后以“居正”表示遵循正道。

例如《晋书·郑冲传》载泰始六年诏:

故司空博陵元公王沈、卫将军巨平侯羊祜,才兼文武,忠肃居正,朕甚嘉之。

又如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杂文》:

虽始之以淫侈,而终之以居正。唐李德裕《授狄兼谟兼益王傅制》:

〔兼谟〕历职有声,居正无挠,举其素行,擢在首僚。也有指帝王登位。

例如晋刘琨《劝进表》:

诚宜遗小礼,存大务,援据图録,居正宸极。(《艺文类聚》卷一三)

又如《梁书·文帝纪》载王僧辩表:

少康则牧众抚职,祀夏所以配天;平王则居正东迁,宗周所以卜世。

[例二]赘旒

《公羊传·襄公十六年》:

君若赘旒然。

何休注:

旒,旗旒;赘,系属之辞,若今俗名就壻为赘壻矣。以旗旒喻者,为下所执持东西。

“赘”,也写作“缀”;“旒”,也写作“游”“斿”。后用以喻指濒临灭亡的国运。

例如《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载九锡文:

当此之时,若缀旒然。

又如《陈书·高祖纪上》载九锡文:

皇运已殆,何殊赘旒;中国摇然,非徒如线。

又如唐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三:

王大誓师旅,兴言感慨,荡清上国,拯厥赘旒。

[例三]鱼烂

《公羊传·僖公十九年》:

梁亡,此未有伐者。其言梁亡何?自亡也。其自亡奈何?鱼烂而亡也。何休注:

鱼烂从内发,故云尔。后指处于崩溃之际。

例如《南齐书·裴叔业崔慧景张欣泰传论》:

屡发铜虎之兵,未有释位之援,势等易京,鱼烂待尽。又如《隋书·炀帝纪论》:

振蜉蝣之羽,穷长夜之乐,土崩鱼烂,贯盈恶稔。又如宋吕陶《送师厚》:

沸鼎忧鱼烂,沈疴待药治。(《凈德集》卷三三)

[例四]国体

《穀梁传·昭公十五年》:

大夫,国体也。

范宁注:

君之卿佐,是谓股肱,故曰国体。

后用以指称重要的大臣。

三国魏刘劭《人物志·流业》:

其德足以厉风俗,其法足以正天下,其术足以谋庙胜,是谓国体,伊尹、吕望是也。

[例五]析薪

《左传·昭公七年》:

古人有言曰:“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负荷。”

后人据此以“析薪”表示父业,或继承父业。

例如三国吴孙策明汉将军谢表:

臣年十七,丧失所怙,惧有不任堂构之鄙,以忝析薪之戒。(《三国志·吴志·孙破虏讨逆传》裴注引《吴录》)又如晋石崇自理表:

幸赖陛下天听四达,灵鉴昭远,存先父勋德之重,察臣等勉励之志……臣以凡才,累荷显重,不能负载析薪,以答万分。(《晋书·石崇传》)

又如唐储光羲《上长史王公责躬》:

测隐及先世,析薪成自悲。(《储光羲诗集》卷二)又如北宋司马光《为文相公谢赐神道碑文表》:

伏念先臣策名休运,接武辨朝,陈力当官,服勤没齿。臣荷析薪之业,绍作室之功。(《传家集》卷一七)

[例六]制锦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子皮欲使尹何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子产曰:“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子于郑国,栋也。栋折榱崩,侨将厌焉,敢不尽言!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

后人据此以“制锦”表示治理某地。

例如南朝梁简文帝《为王规拜吴郡太守章》:

方当驾吉祥之车,入句吴之地,驱缇扇之马,抚奉德之乡,制锦何阶[9],棼丝方始。(《艺文类聚》卷五〇)又如《隋书·炀帝纪上》载大业元年诏:

虽复黉宇时建,示同爱礼;函文或陈,殆为虚器,遂使纡青拖紫,非以学优,制锦操刀,类多墙面。如隋无名氏《洺州南和县澧水石桥碑》:

又有宣威将军县令马君,以美誉清风,制锦斯邑。(《金石萃编》卷四九)

[例七、八]瓜时 瓜代

《左传·庄公八年》:

齐侯使连称、管至父戍葵丘。瓜时而往,曰:“及瓜而代。”后人根据此文,用“瓜代”表示官吏任职期满由他人接替。

例如北宋范仲淹《建三公堂记》:

茶陵龙公庆云经理其事,亡何以瓜代去,继为董公尧封,亦洛阳人也。(《范文正集补编》卷四)又如北宋李新《贺周运判升运副启》:

虑勤瓜代,益增绣斧之光华;幸托宝邻,犹借江河之润泽。(《跨鳌集》卷二五)

[例九]旰食

《左传·昭公二十年》:

奢闻员不来,曰:“楚君、大夫其旰食乎!”

杜预注:

将有吴忧,不得早食。

后人据此用“旰食”形容为国事而忧患。

例如汉应劭《营陵令到官移书申约吏民》:

三边分挐,师老器弊,朝廷旰食,百姓嚣然。(《风俗通》卷九)

又如东魏《王讳均(元均)墓志》:

属群飞在运,横流将及,天子旰食不怡,夙兴有念。(《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东魏》)

又如唐《大唐故右金吾卫中郎将裴府君墓志铭并序》:

朝廷有旰食之忧,郡县起宵烽之警。(《唐代墓志汇编》)泛指勤于政事。

例如三国吴周瑜《疾困与吴主权笺》:

方今曹公在北,疆场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未知终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三国志·吴志·鲁肃传》注引《江表传》)

又如《陈书·宣帝纪》载宣帝令内外举贤极谏诏:

朕以寡德,嗣守宝图,虽世袭隆平,治非宁一,辨方分职,旰食早衣,傍阙争臣,下无贡士,何其阙尔,鲜能抗直,岂余独运,匪荐谠言。

又如唐太宗《令皇太子断决机务诏》:

蠲百王之积弊,振千祀之颓纲,旰食宵衣,百龄行半。(《全唐文》卷八)

[例十、十一]送往 事居

《左传·僖公九年》:

送往事居,耦俱无猜,贞也。

杜预注:

往,死者;居,生者。

后人用“送往”、“事居”表示送走死去的国君和事奉新国君。

例如后周武帝《诛宇文护大赦诏》:

不能竭其诚效,罄以心力,尽事君之节,申送往之诚。(《文馆词林》卷六六九)

唐韩愈《顺宗实录五》:

克申送往之哀,宜展事居之礼。

(二)三礼

礼制,对于所有中国古代的统治者而言,都是稳定和强化其统治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手段,中古时期的君主当然也不例外。纵观语典词盛行的中古时代的历史记载,我们可以发现,每个朝代一旦稳定下来,总会在沿袭前朝礼制大体的基础上,引经据典,在礼制方面作出一些调整。无论是沿袭还是变革,都需要相应的熟悉礼制的知识分子来负责具体的事务。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儒家经典中的有关礼制的经典,自然也是从政的知识分子所必须熟悉的典籍。这为《周礼》、《仪礼》、《礼记》等有关礼制的经典产生出语典词提供了前提条件。

从三礼中滋生的语典词,出自《礼记》的居多。这些语典词一旦形成,总是独立自由地使用在各种场合,而不仅仅局限在涉及礼制的场合。下面我们通过具体的例子作一些介绍。

[例一、二、三、四]壮室 强仕 艾服 耆指

《礼记·曲礼上》:

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颐。

后人根据这一段内容,创造出了一系列表示年龄的语典词。像“幼学”、“弱冠”、“老耄”、“期颐”等词语的使用既广,流行亦久,甚至到近代仍多有人使用。事实上,后人在创造表示年龄的语典词时,对这一段文字中所有涉及到年龄的内容几乎都没放过,除了上举的这些词语外,另外还有一些据此而创造的语典词在中古文献中也多有用例。

[例五]壮室

由“三十曰壮,有室”成词,作为三十岁的雅称:

例如《旧唐书·刘祥道传》载祥道上疏:

今内外文武官,一品以下九品以上一万三千四百六十五员,略举大数,当一万四千人,壮室而仕,耳顺而退,取其中数,不过支三十年。

又如《册府元龟》卷四一六载唐王茂元与刘稹书:

人之不幸,天亦难忱,加其壮室之年,奄有坏梁之叹。又如《旧五代史·钱镠传》:

镠初事董昌时,年甫壮室,性尚刚烈。[例六]强仕

由“四十曰强,而仕”成词,亦写作“强仕”,作为四十岁的雅称。例如《梁书·张缅传》载昭明太子萧统与缅弟缵书:

如何长谢,奄然不追!且年甫强仕,方申才力,摧苗落颖,弥可伤惋。

又如《艺文类聚》卷四八陈江总《让吏部尚书表》:

但臣门基世绪,晋宋以来内侍帷扆,入尸衡尺,或年甫将立,或岁未强仕,是以退思弱冠,追伤畴昔,早尘华任,见知名辈,常谓忝窃,匪朝伊夕。

又如《南史·昭明太子传》:

昭明太子……以齐中兴元年九月生于襄阳,武帝既垂强仕,方有冢嗣,时徐元瑜降,而续又荆州使至,云萧颖胄暴卒,时人谓之三庆。

[例七]艾服

由“五十曰艾,服官政”中截割而成,作为五十岁的雅称。

例如《艺文类聚》卷四六周王褒《太保吴武公尉迟纲碑铭》:

及年踰艾服,任隆台衮,甲第当衢,传呼启路,不以宠贵骄人,每以卑恭自牧。

又如北宋宋祁《送伊阙郑著作》:

君年已艾服,沿牒困风尘。硎新始发两,鸣晚逾惊人。(《景文集》卷七)

又如南宋程俱《示从父弟伟》:

汝年近知非,我老过艾服。向来万金书,一纸百过读。(《北山集》卷六)

[例八]耆指

由“六十曰耆,指使”中节缩而成,作为六十岁的雅称。例如北宋刘攽《为韩侍郎辞参知政事表》:

虽然犬马暮齿,桑榆末光,前至耆指之年,尚有期月之顷。(《彭城集》卷二六)

又如北宋郑侠《代上徐运使》:

今岁未耆指而鬓斑头童,不自胜其穷悴。(《西塘集》卷六)

又如南宋程俱《自宽吟戏效白乐天体》:

吾生忧患余,年忽及耆指。(《北山集》卷八)

[例九]多垒

《礼记·曲礼上》:

四郊多垒,此卿大夫之辱也。

本指多营垒,后多用作敌寇、寇乱的代名词。

例如《宋书·武帝纪中》载晋帝诏:

旗首涂,则八表响震;偏师先路,则多垒云彻。

又如《陈书·高祖纪下》载高祖诏:

朕当斯季俗,膺此乐推,君德未孚,民瘼尤甚,重兹多垒,弥疚纳隍。

又如《旧唐书·裴度传》载宪宗诏:

尔宜宣布清问,恢壮皇猷,感励连营,荡平多垒,招怀孤疾,字抚夷伤。

[例十]当依

《礼记·曲礼上》:

天子当依而立,诸侯北面而见天子,曰觐。

“当依”,亦写作“当扆”。后多用作天子临朝治理天下的雅称。

例如《梁书·武帝纪中》载武帝天监十六年诏:

朕当扆思治,政道未明,昧旦劬劳,亟移星纪。又如《隋书·陆知命传》载知命上表:

臣闻圣人当扆,物色刍荛,匹夫奔踶,或陈狂瞽。又如《唐大诏令集》卷一二四《诛李惟岳后优恤易定等道诏》:

……立千载之勋,安兆庶之命,此朕所以当扆兴怀,感念成功者也。

因为“当扆”为天子的行为,后亦径以“当扆”指称天子。[10]

例如北宋胡宿《谢羊酒表》:

岂图当扆之尊,特记设弧之旦,饩牵加赐,醪酒俯沾,申以粲,光于圭荜。(《文恭集》卷一一)又如北宋韩琦《谢复官启》:

群言未弭,孰敢求伸?岂谓当扆矜愚,出纶颁命,特申昭洗,俾复旧联。(《安阳集》卷三七)又如北宋韦骧《上广西漕章卿》:

搢绅慕其格度,当扆器其材猷,连捧芝圅之荣,两司桂管之重。(《钱塘集》卷一〇)

[例十一]当宁

《礼记·曲礼上》:

天子当宁而立,诸公东面,诸侯西面,曰朝。

后人据此用“当宁”表示天子当朝临政,或直接指称天子,与“当扆”相似。

例如《陈书·高祖纪上》载九锡文:

况复经营宇宙,宁唯断鳌足之功,弘济苍生,非直凿龙门之崄;而畴庸报德,寂尔无闻,朕所以垂拱当宁,载怀惭悸者也。

又如《唐大诏令集》卷三《武宗即位赦》:

朕粤自蕃邸,来握乾符,衔哀受遗,当宁兴感。又如宋《代问候提刑郎中状》:

进持国纪,当宁器其详平;出按刑章,列城竦其风采。(《祠部集》卷二〇)

[例十二]易箦

《礼记·檀弓上》:

曾子寝疾,病。乐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执烛。童子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子春曰:“止!”曾子闻之,瞿然曰:“呼。”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

后人根据这段内容,用“易箦”作为去世的雅称。

例如南朝陈徐陵《广州刺史欧阳德政碑》:

屯骑府君,早弃荣禄,易箦之日,几将毁终,不杖之言,深非通制。(《艺文类聚》卷五二)

又如唐张悦《唐故夏州都督太原王公神道碑》:

功存西域,身弃南荒。易箦中路,悬棺反藏。宝刀生衣,玉玦无光。(《张燕公集》卷一九)又如南宋张纲《洪炎转四官》:

天不假年,遽闻易箦,命也不淑,怆然兴怀。(《华阳集》卷三)

[例十三]首丘

《礼记·檀弓上》:

大公封于营丘,比及五世,皆反葬于周。君子曰:“乐,乐其所自生。礼,不忘其本。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丘首,仁也。’”

后人根据这一段内容,以“首丘”表示怀忘故乡、不忘本之义。

例如《晋书·石勒载记下》载勒下书:

祖逖屡为边患,逖,北州士望也,傥有首丘之思,其下幽州修祖氏坟墓,为置守冡二家,冀逖如赵佗感恩,辍其寇暴。又如《宋书·谢晦传》载尚书符荆州:

加以西土之人咸沐皇泽,东吴将士怀本首丘,必不自陷罪人之党,横为乱亡之役。

又如《周书·萧詧传》载詧《愍时赋》:

望南枝而洒泣,或东顾而潺湲,归欤之情何极,首丘之思邈然。

[例十四]体国

《周礼·天官·序官》:

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郑玄注:

体犹分也。

后据此指创建国家、治理国家。

例如晋陆机《汉高祖功臣颂》:

体国垂制,上穆下亲。(《文选》卷四七)又如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奏启》:

刘颂殷勤于时务,温峤恳恻于费役,并体国之忠规矣。

[例十五]撤瑟

《仪礼·既夕礼》:

有疾,疾者齐,养者皆齐,彻琴瑟。

彻、撤,同。后用以称疾病危笃或死亡

南朝梁任昉《出郡传舍哭范仆射》:

宁知安歌日,非君撤瑟晨。(《文选》卷二三)

唐皎然《哭吴县房耸明府》:

始是牵丝日,翻成撤瑟年。(《杼山集》卷六)

[例十六]施衿

《仪礼·士昏礼》:

母施衿结帨,曰:“勉之敬之,夙夜无违宫事。”

后用以指称女子出嫁。

例如南朝梁沈约《奏弹王源》:

买妾纳媵,因聘为资;施衿之费,化充床笫;鄙情赘行,造次以之。(《文选》卷四〇)

北周庾信《周赵国公夫人纥豆陵氏墓志铭》:

施衿赵北,侍母秦南。(《庾子山集》卷一六)

(三)《论语》、《孝经》、《孟子》等

《论语》一书,在汉魏六朝时虽还没有取得如五经一样的地位,但对一般读书人而言,还是一部极其重要的经典。两汉以来,学者们对于《论语》一书的传授,有鲁论、齐论、古论三家之分;汉末魏晋以来,有郑玄、王肃、何晏、王弼、蔡谟、卫瓘、江熙、伏曼容、皇侃等多家作注,由此也可以看出此书的受重视的程度。作为一部儒家学说的基础读物,《论语》也产生了大量的语典词。常见的如“而立”、“知命”、“不惑”等,除此之外,还有不少。下举数例,以作说明。

[例一]三省

《论语·学而》: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后人截取“三省”,表示反复自省之义。

例如《后汉书·郎传》载上章:

陛下躬日昃之听,温三省之勤,思过念咎,务消只悔。又如《晋书·陆云传》载云上书:

是以不虑犯迕,敢陈所怀,如愚臣言有可采,乞垂三省。又如《隋书·萧皇后传》载皇后《述志赋》:

遵古贤之令范,冀福禄之能绥,时循躬而三省,觉今是而昨非。

[例二]耻格

《论语·为政》: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后人据此节缩出“耻格”一词,表示有耻且自觉归于正。

例如唐独孤及《唐故太子宾客兼御史大夫洪州刺史洪吉八州防御观察处置使平原郡开国公张公遗爱碑颂》:

于是豪民猾吏,革面敛手,家有忠信,人怀耻格。(《毘陵集》卷八)

又如《唐大诏令集》卷一三《德宗神武孝文皇帝谥议》:

教由德礼,人乃耻格,古作训夏,我箴政刑,载弘哀敬,用息刀锯,利见大循,本愧心之旨也。

又如北宋刘攽《为韩七南雄州谢上表》:

且郡县之治,法令俱存,勤于奉宣,则当耻格。(《彭城集》卷二六)

[例三]鲁变

《论语·雍也》: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后人节缩出“鲁变”,以表示“至于道”,即有道之义。

例如北宋宋祁《上潘郢州求见书》:

窃念祁宝异荆璆,利非楚铁,采蓝终日,亡希一匊之盈;削牍弥年,未足三冬之用,幸以时丁鲁变,运偶尧稽,搜屋壁之亡篇,集桥门之盛观,五尺童子,耻王道之不谈;三事大夫,美人材之乐育。(《景文集》卷五〇)

又如北宋傅察《次韵申泮宫直宿早秋四首》其一:

济济青衿成鲁变,洋洋泮水咏洙风。(《忠肃集》卷上)

[例四]用舍

《论语·述而》: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后人组合成“用舍”,表示被任用或被黜退。例如《三国志·魏志·管宁传》载明帝诏:

太中大夫管宁耽怀道德,服膺六艺,清虚足以侔古,廉白可以当世,曩遭王道衰缺,浮海遁居,大魏受命,则襁负而至,斯盖应龙潜升之道,圣贤用舍之义。

又如《梁书·谢朏传》载高祖表:

夫穷则独善,达以兼济,虽出处之道,其揆不同,用舍惟时,贤哲是蹈。

又如南宋朱熹《复用前韵敬别机仲》[11]

君家道素几叶传,只今用舍悬诸天。(《晦庵集》卷四)

[例五]行藏

《论语·述而》: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后人组合成“行藏”,表示出仕或退隐。

例如《晋书·王羲之传》载羲之与谢万书:

以君迈往不屑之韵而俯同群辟,诚难为意也,然所谓通识,正自当随事行藏,乃为远耳。

又如《艺文类聚》卷三六梁刘孝标《山栖志》:

故有忽白璧而乐垂纶,负玉鼎而要卿相,行藏纠纷,显晦蹖驳,无异火炎水流,圆动方息。

[例六]色斯

《论语·乡党》:

色斯举矣,翔而后集。

何晏集解引马融注“色斯举矣”:“见颜色不善则去之。”后人截取“色斯”,表示“举矣”。“举矣”本是指鸟飞去,后多用作比喻归隐、离去。

例如《后汉书·左雄传》载雄上疏:

言善不称德,论功不据实,虚诞者获誉,拘检者离毁,或因罪而引高,或色斯以求名,州宰不覆,竞共辟召,踊跃升腾,超等逾匹。

又如《隶释》卷七《竹邑侯相张寿碑》:

君常怀色斯,舍无宿储,遂用高逝。

又如《三国志·魏志·崔琰传》载琰谏书:

袁族富强,公子宽放,盘游滋侈,义声不闻,哲人君子,俄有色斯之志;熊罴壮士,堕于吞噬之用。

[例七]鲁卫

《论语·子路》: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后人截取“鲁卫”,以表示兄弟关系,多用以指称诸侯王之间的兄弟关系。

例如《晋书·曹志传》载志上奏议:

伏闻大司马齐王当出藩东夏,备物尽礼,同之二伯,今陛下为圣君,稷契为贤臣,内有鲁卫之情,外有齐晋之辅,坐而守安,此万世之基也。

又如《宋书·徐羡之传》载文帝诏:

故庐陵王英秀明远,徽风夙播,鲁卫之寄,朝野属情。又如《艺文类聚》卷四五梁任昉《抚军桂阳王墓志铭》:

于昭帝绪,擅美前王。绿图丹纪,金简玉筐。世载台鼎,地居鲁卫。

[例八]胜残

《论语·子路》: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后人因以“胜残”表示实行仁政,而使残暴之人不为恶犯罪。

例如《南齐书·虞玩之传》载建元二年诏:

比年虽却籍改书,终无得实,若约之以刑,则民伪已远,若绥之以德,则胜残未易。

又如《魏书·神元平文诸帝子孙传》载高祖诏:

朕虽虚寡,幸属胜残之运,故移宅中原,肇成皇宇。又如《旧唐书·宪宗本纪上》载宪宗元和元年诏:

为君之体,义在胜残;命将兴师,盖非获已。

[例九]必世

《论语·子路》: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后人以“必世”表示多年实施仁政,教化浃于全国。

例如《南齐书·傅虞刘裴沈李孔传论》:

魏晋为吏,稍与汉乖,苛猛之风虽衰,而仁爱之情亦减,局以峻法,限以常条,以必世之仁未及宣理,而期月之望已求治术。

又如《魏书·卢昹传》载世宗诏:

朕纂承鸿绪,伏膺宝历,思靖八方,惠康四海,当必世之期,麟凤不降;属胜残之会,白鼠告咎。万邦有罪,实唯朕躬。

[例十]当仁

《论语·卫灵公》: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后人截取“当仁”,表示“不让”之义。

唐王勃《夏日登龙门楼寓望序》:

兴含情逸,共敦行役之期;搦管含毫,独对当仁之序。(《王子安集》卷五)

唐杨炯《益州温江县令任君神道碑》:

义然后取,横玉帯以当仁;道不虚行,坐盐梅而自得。(《盈川集》卷七)

宋韩维《回李太尉再披告本》:

久格交旌之授,屡形抗牍之言,甚非所以将顺眷怀,奉承宠委,幸以时而受拜,兹有望于当仁。(《南阳集》卷二一)[例十一]怀宝《论语·阳货》:

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

后人据此以“怀宝”表示隐居之士怀抱才能、自藏其才。

例如汉王褒《四子讲德论》:

幸遭圣主平世而久怀宝,是伯牙去钟期,而舜禹遁帝尧也。(《文选》卷五一)

唐陈子昂《我府君有周居士文林郎陈公墓志铭》:

呜呼我君,怀宝不试,孰知其深广兮!(《陈拾遗集》卷六)

[例十二]迷邦

《论语·阳货》:

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

后人据此以“迷邦”表示隐居。

例如《北齐书·清河王岳子劢传》:

至若负博陆之图,处藩屏之地,而欲迷邦违难,其可得乎?又如《周书·沉重传》:

若居形声而去影响,尚迷邦而忘观国,非所谓也。又如唐刘禹锡《故荆南节度推官董府君墓志铭》:

居数岁,投老于南荆,迷邦纵性,委和从化。(《刘宾客文集外集》卷一〇)

[例十三]割鸡

《论语·阳货》: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后人据此以“割鸡”表示担任县令一类的小官。

例如唐李白《赠清漳明府侄》:

天开青云器,日为苍生忧。小邑且割鸡,大刀伫烹牛。(《李太白文集》卷七)

又如唐吴筠《酬叶县刘明府避地庐山言怀诒郑录事昆季苟尊师兼见赠之》:

从此罢飞鳬,投簮辞割鸡。驱车适南土,忠孝两不暌。

(《宗玄集》卷中)

又如宋韦骧《送范子镇承议同年宰清源》:

愿君安虑宰清源,已雪南闽大狱寃。勿叹割鸡犹屈刃,当知容驷可高门。(《钱塘集》卷五)

[例十四]弦歌

《论语·阳货》: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后人据此以“弦歌”作为担任县令一类的小官。

《晋书·陶潜传》:

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唐秦韬玉《送友人罢举除南陵令》:

共言愁是酌离杯,况值弦歌枉大才。(《全唐诗》卷六七〇)

汉代以来的帝王,大多强调以孝治天下,因此《孝经》一书自然也就有了很高的地位。孔安国、刘向、郑众、马融等学者都曾为《孝经》作过注释整理的工作。梁代,孔安国、郑众以及相传为郑玄所注的《孝经》立于学官。《孝经》篇幅不大,也是读书人普遍掌握的一部经典,因而也滋生出了不少语典词:

[例一]资父

《孝经·士》: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后人以“资父”表示取事奉父亲之道以事奉君主。

例如晋张协《七命》:

有生之欢灭,资父之义废。(《文选》卷三五)

又如宋王安石《除平章事监修国史谢表》:

臣闻人君代天而理物,人臣资父以事君。(《临川文集》卷五七)

又如宋陈傅良《同知枢密院事京镗初除赠三代·父》:

过庭之训施于嗣人,而资父之忠简在烈祖。(《止斋集》卷一七)

[例二]资敬

《孝经·士》:

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后人以“资敬”表示取事奉父亲之道事奉君主。

例如《宋书·武帝纪上》:

公命世英纵,藏器待时,因心资敬,誓雪国耻,慨愤陵夷,诚发宵寐。

又如南朝齐王俭《褚渊碑文》:

义在资敬,情同布衣。(《文选》卷五八)

唐玄宗《孝经序》:

虽因心之孝已萌,而资敬之礼犹简。(《孝经注疏》)

[例三]天经

《孝经·三才》:

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后人以“天经”指称孝道。

例如汉班固《典引》:

躬奉天经,惇睦辨章之化洽;巡靖黎蒸,怀保鳏寡之惠浃。(《文选》卷四八)

又如宋胡宿《烈文即政颂》:

孝者,行之难能,而陛下躬奉天经,宗树锡类之本,不曰孝乎?(《文恭集》卷二九)

[例四]严配

《孝经·圣治》:

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

后人以“严配”指祭天时以先祖配享。

例如南朝梁王屮《头陀寺碑文》:

祖武宗文之德,昭升严配;格天光表之功,弘启兴服。(《文选》卷五九)

又如《隋书·炀帝纪上》:

朕获奉祖宗,钦承景业,永惟严配,思隆大典。

又如宋王禹偁《谢加上柱国表》:

今者伏遇皇帝陛下,躬修禋祀,严配祖宗,率由旧章。(《小畜集》卷二二)

[例五]膝下

《孝经·圣治》:

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

后人以“膝下”表示父母身边。

例如南朝梁沈约《南齐皇太子礼佛愿疏》:

元良之位,长守膝下之欢。(《广弘明集》卷二八)

又如《周书·晋荡公护传》载宇文护报母书:

区宇分崩,遭遇灾祸,违离膝下,三十五年。

又如《新唐书·高宗纪》:

太宗尝命皇太子游欢习射,太子辞以非所好,愿得奉至尊,居膝下。

《孟子》一书,在中古时期虽然没有《论语》、《孝经》那么高的地位,但无疑也是儒家经典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对其进行研治者也代有人在,著名的如赵岐、郑玄、刘熙等,因而也有一部分语典词来自其书。

[例一]独善

《孟子·尽心上》: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后人用“独善”表示“独善其身”,指保持个人节操。

例如《晋书·张忠传》:

先生考盘山林,研精道素,独善之美有余,兼济之功未也。又如《周书·于谨传》:

〔谨〕功名既立……乃上所乘骏马及所着铠甲等。太祖识其意,乃曰:“今巨猾未平,公岂得便尔独善。”唐李白《赠韦秘书》:

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李太白集》卷九)

[例二]乔木

《孟子·梁惠王下》:

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

后人因以“乔木”喻指故国或故里。

例如宋强至《上二漕状》:

乡里以恩意往来,板舆以登顿劳苦,仍怀乔木之恋,不觉还辕之迟。(《祠部集》卷二〇)

又如宋綦崇礼《赐新除吏部侍郎韩肖胄辞免恩命改授一州不允诏》:

故国在念,岂徒乔木之思;遗笏仅存,犹若甘棠之化。(《北海集》卷一四)

[例三]丧元

《孟子·滕文公下》:

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

后人以“丧元”指甘心付出生命。

三国魏曹植《杂诗》之六:

国雠亮不塞,甘心思丧元。(《文选》卷二九)晋潘岳《马汧督诔》:

建威丧元于好畤,州伯宵遁乎大溪。(《文选》卷五七)又如宋宋庠《夫人城赋》:

伊君母之慷慨兮,誓丧元而靡悔。(《元宪集》卷一)《荀子》也是先秦儒家经典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后人利用它也创造了一些语典词。

[例]滥觞

《荀子·子道篇》:

昔者江出于岷山,其始出也,其源可以滥觞,及其至江之津也,不放舟,不避风,则不可涉也。

其中的“滥觞”,原文的意思是形容长江源头水量之小,只能浮起“觞”这样的酒器,后人将这个短语当作一个独立的词,表示源头、开创之义。

例如《宋书·袁豹传》载豹上议:

清江源于滥觞,澄氛祲于井络。又如《梁书·钟嵘传》载嵘《诗评序》:

夏歌曰“郁陶乎予心”,楚谣云“名余曰正则”,虽诗体未全,然略是五言之滥觞也。

又如唐白居易《白萍洲五亭记》:

盖是境也,实柳守滥觞之,颜公椎轮之,杨君缋素之,三贤始终,能事毕矣。(《白氏长庆集》卷七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