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有关著名地理典籍

有关著名地理典籍

时间:2022-0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古籍繁多。河北又位于华夏文化之腹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解释了流水搬运和堆积作用是华北平原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对中国古代“沧海桑田”的海陆变迁作出的科学的论断。特别是对黄河下游河道自禹河以来至元明变迁归纳为五大徙,即周定王五年、王莽始建三年、北宋庆历八年、金明昌五年、元至元中等5次河徙。
有关著名地理典籍_江山如此多娇:自然河北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古籍繁多。河北又位于华夏文化之腹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从商代以来,历代文人墨客都对河北地质、地貌作了大量而生动的描写与纪述,诸如,商代甲骨文对地形的记载,春秋时代的《诗经》关于地貌的记述、《周易》中的山川等地貌记述、《管子》中的地质地貌记述、《孙子兵法》中的军事地形记述等,战国时代的《尚书·禹贡》和《尔雅·释地·释丘·释山·释水》中的地貌思想和《山海经》中对矿产的记述,汉代的《周髀算经》对天文、地球科学的认识,晋代《神仙传》的海陆变迁思想,北魏《水经注》的地质思想,唐代《括地志》中的山川等地貌记载,宋代《梦溪笔谈》中的地学思想,明代《天工开物》关于矿藏的记述和《徐霞客游记》关于地质、地貌、喀斯特地貌的记述,清代《读史方舆纪要》中的地貌思想和《禹贡锥指》对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及平原地貌形成的论述等,不一而足。其中,战国时代的《尚书·禹贡》、北魏《水经注》、宋代的《梦溪笔谈》、明代的《徐霞客游记》和清代的《禹贡锥指》,对地质、地貌纪述或论述的比较全面、具体,有的就直接涉及到了河北。

如《尚书·禹贡》中说:“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覃怀厎绩,至于衡漳。厥土惟白壤,厥赋惟上上,错,厥田惟中中。恒卫既从,大陆既作。岛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

释文:冀州,从壶口开始施工以后,就治理梁山(陕西境内)和它的支脉。太原治理好了以后,又治理到太岳山的南面。覃怀(今河南原阳、沁阳一带)的治理取得了成效,又到了横流入河的漳水。那里的土是白色的沙壤,赋税是第一等,也夹杂着第二等,田地是中等(第五等)。恒水(今唐河)、卫水(今滹沱河)已经顺着河道而流,大陆泽也已治理了。岛夷(住在海上的东方民族)用皮服来进贡,贴近右边的碣石山海道,再进入黄河。

《尚书·禹贡》还记载了大禹导河流经河北平原、并于天津入海的路径∶“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厎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

释文:大禹疏导黄河,从积石山开始,到达龙门山;再向南到达华山的北面;再向东到达厎(音dǐ,古同“砥”)柱山;又向东到达孟津;又向东经过洛水与黄河会合的地方,到达大分伾(音pī,众多势盛的样子)山;然后向北经过降水,到达大陆泽;又向北,分成9条支流,再会合成一条逆河,流进大海。

又如北魏《水经注》对河北河道变迁的记载:“河之入海旧在碣石,今川流所导,非禹渎也。周定王五年,河徙故渎,……汉武帝元光二年,河又徙东郡,更注渤海。”

释文:禹贡时代的黄河在碣石入海,今日的黄河已不行禹河旧迹了,是因为周定王五年河流改道,离开了禹河。……汉武帝元光二年,黄河又在东郡(今河南濮阳附近)决徙,东北流注入渤海。

《水经注》对河北的碣石的描述:“今枕海有石,如甬道数十里,当山顶有大石如柱形,往往而见立于巨海之中,潮水大至则隐,及潮波退,不动不没,不知深浅,世名之天桥柱也。状若人造,要亦非人力所就。韦昭亦指此以为碣石也。”

释文:石质海岸,依山傍海,狭窄的道路长达数十里,山顶上有柱形的石头,经常看到的柱石位于高潮线与低潮线之间的潮间带地区,涨潮时稳约可见,退潮时也不知其深浅,名之为天桥柱,即地貌上的既象人造、又非人力能造的海蚀拱桥。韦昭亦指此为碣石

又如宋代《梦溪笔谈》:“大陆者,皆浊泥所湮耳。”解释了流水搬运和堆积作用是华北平原形成的根本原因。

《梦溪笔谈》:“此(太行山崖之蚌壳、鹅卵石)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是对中国古代“沧海桑田”的海陆变迁作出的科学的论断。

再如清代《禹贡锥指》对《禹贡》九州方域的定位,对“九河”形成的看法,对“灉、沮会同”的解释,对“浮于淮泗,达于河”的“河”应作“菏”的结论等等,都较前人高出一筹。特别是对黄河下游河道自禹河以来至元明变迁归纳为五大徙,即周定王五年、王莽始建三年、北宋庆历八年、金明昌五年、元至元中等5次河徙。这五大迁徙说对后代影响极大,此后200多年讲黄河历史的一般都采用此说,直至20世纪50年代出版的论著仍沿用五大徙说。

【注释】

[1]a、ka、Ma为地质年代单位。其中,a为年,ka为千年,Ma为百万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