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

时间:2022-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于2000年2月成立,同年11月被批准为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现有专兼职研究人员近30人,校外兼职研究人员20余人。这种局面给史学史学科造成严重的损失,与国内各断代史、专门史学科研究蒸蒸日上的面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导致了学科发展和学术研究的严重滞后。本书是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第一批立项的两个项目之一。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下册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于2000年2月成立,同年11月被批准为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此中心首任主任为瞿林东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为龚书铎教授;现任中心主任为杨共乐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于沛研究员

一、总体情况

此中心所依托的学科点是已故著名史学家白寿彝教授创立的,有长久的学术积累和广泛的学术影响,在学术上具有显著的特点和突出的优势,处于国内外学术前沿地位。现有专兼职研究人员近30人,校外兼职研究人员20余人。下设史学理论、中国古代史学、中国近现代史学、中西史学比较等四个研究室。10年来,此中心承担和已经完成的教育部重大项目共计20项、国务院重大项目、学校“211”建设重点项目和“985”二期建设工程项目,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与一般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等多项。举办各种国际、国内学术会议10余次,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此中心研究人员出版专著100余部,发表论文近1500篇;编辑、出版的《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年刊(CSSCI来源集刊),受到国内外同行好评。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

经过10年的建设与发展,此中心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其中最突出的,体现在汇聚科研队伍和凝练学术方向两大方面,成为最具特色的亮点。

此中心成立以前,由于国内没有史学史学会的社团组织,研究史学史的学者或者挂靠史学理论研究会,或者挂靠历史文献学研究会,或者挂靠世界史研究会,长期分散在不同领域,无法形成凝聚力。从1985年白寿彝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组织全国史学史学术研讨会以后,到2000年的15年时间之内,再没有开过一次全国范围的史学史学术会议。这种局面给史学史学科造成严重的损失,与国内各断代史、专门史学科研究蒸蒸日上的面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导致了学科发展和学术研究的严重滞后。此中心成立以后,积极加强与国内外一些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学术交流,不定期地邀请同行专家座谈,举办各种类型的学术会议,把国内研究史学理论和中外史学史的学者凝聚起来,形成一个立足国内、面向国际的学术研究平台。10年来,此中心已经成为类似史学史学会的机构,担负起联络全国同行的职责,在稳定学科队伍、扩大学科影响、促进学科发展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经过10年建设,此中心形成了科研力量集中和研究目标明确的四个研究方向,在国内同行中处于领先地位:一是以瞿林东、罗炳良和周文玖教授为代表的史学理论研究方向,在中国史学理论,尤其是中国古代史学理论方面取得了开拓性的成果,有力地扭转了长期以来学术界认为中国史学特别是中国古代史学缺乏理论建树的偏颇认识:二是以吴怀祺、许殿才、向燕南和汪高鑫教授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史学研究方向,继承和发展本学科固有的强势,不断发展和创新,对中国古代先秦至明清史学思想成就作了深入系统的发掘,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三是以陈其泰和张越教授为代表的中国近现代史学研究方向,对“五四”时期史学、近代新历史考证学和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四是以刘家和、杨共乐和易宁教授为代表的中西史学比较研究方向,通过比较中国古典史学和欧洲希腊罗马史学的异同,当代中国史学和西方后现代史学的优劣得失,对世界历史学发展规律和21世纪史学发展前景研究具有绝对话语权

在基地建设过程中,此中心遵照教育部制定的管理办法,实行科学化管理,不断推进改革创新,取得了一定的经验。概括说来,就是立足本校,面向全国,使中心真正成为国内外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者的学术平台,发挥最大效益。最明显的表现在两点:一是对重大项目的设计和招标,既考虑本校研究优势,又注意团结校外同类学科机构的力量;既实现强强联合,也扶植有前途的研究单位,做到共同进步,双赢双收。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兰州大学、扬州大学等国内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学科研究力量较为集中的地方,都先后承担了此中心的重大项目,收到了良好效果。二是除北京之外,还在各地与兄弟院校共同举办学术会议,集中研究某些领域的问题。例如2007年在河北承德召开的“少数民族史学与历史学多学科研究方法”学术研讨会,是国内首次举办的全国少数民族史学研究盛会,集中了包括甘肃、宁夏、西藏、内蒙古等少数民族聚集区的广大学者,研讨范围涉及藏族史学、彝族史学、蒙古族史学、维吾尔族史学在内的多民族史学成就。通过这种方式,此基地不但拓宽了研究领域,有针对性地解决了学术问题,而且加强了广泛的学术交流,还提高了合作单位的学术影响,切实起到了引领全国学术研究潮流的作用。

三、标志性研究成果

此中心在加强学科建设的同时,始终把学术研究放在重要地位。经过全体专兼职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撰写出一批具有标志性的研究成果。最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几部:

(1)白寿彝主编的六卷本《中国史学史》。全书共约240万字,于2006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它全面反映了老、中、青三代学人长期以来研究中国史学史的收获,是迄今部头最大、内容最全面的贯通论述中国史学史的著作。本书出版以后,受到国内同行学者的普遍关注。南开大学乔治忠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江湄教授等人撰写书评,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和肯定。2008年,本书荣获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2)龚书铎、瞿林东主编的《中华大典·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分典》。全书总计约700万字,于2007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该书的编纂,是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中心在学科建设方面的一个重大工程,既是采用新的观点和方法将中国古代史学的理论遗产编纂成为类书的一个尝试,也是对中国古代史学的理论遗产作了一次较为系统的清理,有助于加强对中国古代史学在理论上的特点作系统了解,从而有一个把握理论遗产方面的适当步骤和途径,对发掘、认识中国古代史学的理论遗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上海《解放日报》等媒体对本书也作了报导,影响很大。

(3)陈其泰主编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成就》。全书60余万字,于2008年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本书是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第一批立项的两个项目之一。此书论述全面、史料翔实、立论公允,具有理论深度和时代特色,必将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建设和中国历史学的发展起到推进作用。2010年,本书荣获北京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四、“十二五”建设思路

“十二五”的建设思路是:坚守但不保守,创新不离基础。此中心将在继续保持原先优势领域的同时,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大力加强西方史学研究。目前此中心西方史学研究力量薄弱,与中国史学史不对称,今后需要下大力扶植和倾斜。第二,重点培养青年学术骨干人才。目前专兼职研究人员平均年龄偏高,以中老年为主,急需培养中青年科研人才,做到后继有人,持续发展。第三,出版学术研究丛书。与国内其他基地相比,此中心这方面工作以前基本没做,有待于弥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