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

时间:2022-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是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首批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依托单位为1961年创立的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此中心是全国最大的比较教育学科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基地。顾明远、梁忠义主编《世界教育大系》,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顾明远著《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该书2007年获教育部第四届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优
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下册

一、总体情况

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是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首批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依托单位为1961年创立的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此中心是我国成立最早、规模最大、语种最全、影响力最大的比较教育研究机构。现有专职教学科研人员18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6人,讲师3人。学术带头人顾明远教授是国内外著名的教育家、新中国比较教育学科奠基人之一,曾任世界比较教育联合会合作主席,现任中国教育学会会长等职;王英杰教授是国内外著名的比较高等教育专家,现任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科评议组召集人等职。现任中心主任为刘宝存教授。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

(一)主要成绩

1.科学研究情况

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此中心积极承担国家重大教育研究任务,对世界主要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教育政策与法令、教育思想与理论、教育体制与结构、教育改革和发展趋势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出版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2001—2010年,此中心承担科研项目123项,其中,国家级5项,部级78项,市级11项,国际合作8项,校级4项;横向17项;已出版著作77部,其中,专著35部,工具书2部,教材6部,译著24部,论文集、编著10部;发表论文851篇,发表报刊文章78篇,其中,在国外或境外发表论文33篇。顾明远教授的《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在日本出版了日文版;孙进副教授的《大学作为文化差异体验的空间》在德国出版。

2.人才培养情况

此中心是全国最大的比较教育学科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基地。十年间,此中心招收博士生151人(其中外国留学生20人、兼读生8人),硕士生295人(其中外国留学生15人、兼读生13人),博士后进站20人,其中,已经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105人(外国留学生17人,兼读生8人),获硕士学位243人(其中外国留学生7人,兼读生13人),博士后出站11人。

3.学术交流情况

此中心积极开展国际文化教育交流与合作,目前已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瑞典、丹麦、俄罗斯、乌克兰、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印度、芬兰、西班牙等国的一些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以及UNESCO、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国际组织建立了广泛的科研合作、研究生联合培养、人员交流和信息资料交换关系。十年间,此中心派出人数154人次,其中,出国参加会议78人次,讲学22人次,学术访问27人次,合作研究23人次,进修学习4人;来华人数723人次,其中,参加会议378人次,讲学92人次,学术访问212人次,合作研究38人次,进修学习(不包含留学生)3人次。

十年间,此中心举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25次,其中,国际学术会议17次,国内学术会议8次。特别是2002年、2005年和2008年举办的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世界比较教育论坛,每届都有20多个国家的200多名学者专家与会,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4.基地网站和学术期刊工作情况

此中心网站“比较教育在中国”(http://www.compe.cn)不断更新和丰富信息,扩大中心的影响力。

此中心主办的《比较教育研究》(原名《外国教育动态》)创刊于1965年,是受中央宣传部委托创办的我国第一本比较教育研究杂志,现兼做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会刊,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重要影响。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数据显示,此刊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以及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率在全国教育学术期刊中均名列前茅。多年来,此刊在传播学术研究成果、引领比较教育学科发展、促进教师和学生成长、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5.社会服务情况

此中心面向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和社会各界的需要,积极开展政策研究和多层次咨询服务,不断提高参与解决重大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与参与区域和学校教育改革实践的能力,成为全国知名的国际教育思想库和咨询服务基地。在各种教育法律法规,特别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等研究和制定过程中,向教育部等机构提交研究咨询报告63份,为政府教育决策提供了高质量的咨询服务。此中心编辑出版了《世界教育新闻》(半月刊)、《国外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动态》(月刊),并向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等有关部门寄送。此中心与新华社开展合作,每天向新华社提供20条国际教育新闻,每周提供3篇国际教育动态分析报告,并通过教育部向国内有关教育部门发布;12人参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研究和起草工作,其中,顾明远教授为素质教育调研组组长,刘宝存教授为高等教育调研组和专题规划起草组核心成员。

(二)主要经验

在过去十年的基地建设中,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主要包括:

(1)围绕世界和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理论、政策和实践前沿问题开展研究,协同攻关,提高研究质量和水平。

(2)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本土情怀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

(3)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相结合,以高水平人才培养促进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在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过程中培养人才。

(4)积极开展教育政策研究与咨询服务工作,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重大教育决策提供智力支撑,为区域教育创新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改革试验提供咨询服务。

(5)积极开展国际文化教育交流与合作,引进和传播国际先进理念和教育经验,把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先进经验和教育研究的新发现推向世界,成为中外文化教育交流的桥梁和平台。

三、标志性研究成果

(1)顾明远、梁忠义主编《世界教育大系》,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该成果共20卷,分别从国别和专题两个方面分别系统地研究了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历程。国别教育各卷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多维视角,分别就世界主要国家教育的历史发展、教育制度、教育政策和改革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专题教育各卷分别就各级各类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现状和改革与发展趋势进行了比较分析。全书700多万字,是迄今为止我国规模最大、最全面、系统、详尽描绘当代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著作。

(2)顾明远著《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该著作从文化的视角,对困扰中国教育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教育是一种文化活动,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教育的源泉,是教育之根,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比政治、经济对教育的影响更加深刻、更加持久。因此,只有研究文化,才能彻底认识中国教育的精髓和本质。该书2007年获教育部第四届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9年7月由日本东信堂出版社译成日语出版。

(3)王英杰、刘宝存等著《世界一流大学的形成与发展》,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年出版。该著作从国际比较的视野,研究了世界一流大学的理念基础、基本特征、发展历程、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等有关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核心问题。该成果对世界一流大学的形成机制与发展规律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对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高等教育改革实践有着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该著作获2010年获北京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11年获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12年获第五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优秀奖。

(4)刘宝存著《大学理念的传统与变革》,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该书从人才培养的视角,对西方和中国大学理念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分析了大学理念产生和发展的哲学基础,并勾勒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理念。该书认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是学者的社团,是探索和传播高深学问的场所,是探索和传播普遍学问的场所,是一个有机体。大学必须把培养人才作为最重要的职能,把培养全人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为此,大学必须调整专业设置,重建课程体系,改革教育教学方法,营造适宜的校园文化环境。该著作2006年获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7年获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优秀奖。

四、“十二五”建设思路

此中心的总体建设目标是:建成在国内具有引领和凝聚作用、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的国际与比较教育的研究高地和国家级“智库”、比较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国内外教育信息交流中心和国际教育咨询与服务中心。

“十二五”建设思路和重大举措包括:(1)凝练学科方向;(2)拓展研究领域;(3)打造学术精品;(4)服务教育实践;(5)创新管理体制;(6)拓展经费来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