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辽宁大学比较经济体制研究中心

辽宁大学比较经济体制研究中心

时间:2022-02-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此中心成立之初的目标是通过努力,把中心办成一个在比较经济体制研究领域全国领先并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科研机构。在科学研究方面,科研队伍坚持运用现代经济学的方法进行经济体制比较研究,对国际学术前沿成果进行了有效的吸收和消化,并将其运用于中国经济制度变革的经验研究之中。举办国际学术会议7次。
辽宁大学比较经济体制研究中心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下册

一、总体情况

辽宁大学比较经济体制研究中心于2000年9月22日成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此中心成立之初的目标是通过努力,把中心办成一个在比较经济体制研究领域全国领先并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科研机构。

此中心主要从事不同类型经济体制的比较研究,包括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之间、转轨经济体制之间以及转轨经济体制与成熟市场经济体制之间的比较。此中心成立以来,基地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较好地完成了“十五”建设任务和建设目标,“十一五”发展规划所制定的目标也基本得到了落实。

(1)在科学研究方面,科研队伍坚持运用现代经济学的方法进行经济体制比较研究,对国际学术前沿成果进行了有效的吸收和消化,并将其运用于中国经济制度变革的经验研究之中。科研领域集中在制度与经济绩效、制度起源以及制度安排比较三个相互关联的领域,以项目为支撑,以学术论文为主要成果体现,开展了一系列较有成效的科研活动。十年间共承担科研项目37项,其中基地重大项目18项。举办国际学术会议7次。公开发表学术论文79篇,提交政策咨询报告5份,获得各种省部级以上奖励13次。

(2)在人才培养方面,从学术规范、学术兴趣和学术前沿入手,在人才梯队建设、硕士博士教育方面完成了大量教学和科研训练工作。特别是在高级经济学教学方面,承担了全校经济学科的高级微观和高级宏观经济学教学任务。

(3)在信息平台建设方面,除了继续完善图书资料和数据文献建设之外,整理了大量比较经济体制研究方面的经典文献,并借助网络平台实现了资源共享。

(4)在工作重点和工作业绩方面,主要关注科研的规范性以及科研成果的质量,在研究生教育和年轻学者学术培养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同时,对科学研究的合作、分工和组织进行了改革和整合。这些工作为研究基地今后的发展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二、主要经验

(1)此中心的建设在体制管理上要坚持行政领导和专家委员会管理相结合。此中心成立的由校内外专家组成的学术委员会决定中心的研究方向、重点研究项目和研究成果的评价。

(2)比较经济体制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要重视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的结合。具体来讲,研究方法创新,研究领域点面结合,科研工作组织创新,重视人才培养工作中学术研究兴趣和现代经济学功底培育,加强信息平台建设等,是搞好基地科研工作的基础。

(3)鼓励学术研究合作,建设该领域国内领先的学术研究梯队,是研究中心长期发展繁荣的人才保证。

(4)人才培养方面,系统的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对于培养高素质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意义重大。此中心自2002年申请获得批准拥有比较经济体制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之后,一直致力于完善课程设置的改革。改革的标准是与国内一流大学和国际上同类大学经济学专业的课程接轨,并且采用的教材也是国际上一流的英文教材。这项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5)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是基地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此中心坚持每年召开全国性的学术会议,如“制度变迁模式比较”和“自然垄断产业规制与改革”等研讨会获得了良好的国际国内反响。基地邀请国际著名比较经济体制研究专家霍尔瓦特、张五常和钱颖一等来中心讲学,与国际学术界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促进了基地学术研究和科研水平的发展和提高。

三、标志性研究成果

学术论文:(1)“国有企业部门规模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各地区的经验研究”,黄险峰,《产业经济评论》,2008-06-01;(2)“电信竞争、呼叫外部性与接听方付费”,佟健,《经济学季刊》,2005;(3)“波兰‘混合型’私有化与企业重建”,程伟,《东欧中亚研究》,2003-06-03(4)“电力行业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黄继忠,《财经问题研究》2008-11-01;(5)“GDP考核指标、职业生涯考虑与地方政府投资激励”,佟健,《产业组织评论》2008-08;(6)“劳动的稀缺性与周代私有产权的兴起”,杨志文,《制度经济学研究》,2007-04;(7)“宪政转轨与经济绩效的关系:战后日本的案例”,莽景石,《世界经济》,2004-06;(8)“弗里德曼的《实证经济学方法论》缘起、内容及再解读”,谢作诗,《世界经济》,2007-12;(9)“垄断理论及其演进脉络:综述与评论”,谢作诗,《经济评论》,2008-04;(10)“关于‘剪刀模型’的再思考”,谢作诗,《经济学家》,2008-04;(11)“美国阴谋与金本位的终结”,李平,《中国图书评论》,2008-07;(12)“Formation,Organiz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Chinese Enterprise Group: A Case of Liaoning Province”,李平,Chinese Economy,VoI.41,No.1,2008;(13)“经济增长、制度变迁与收入分配”,莽景石,《日本学刊》,2006-08;(14)“俄罗斯政治制度变迁的全球化约束与政治传统张力”,徐坡岭,《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08;(15)“俄罗斯资本市场发展及其有效性分析”,徐坡岭,《俄罗斯研究》,2007-12;(16)“The Size of SOEs Sector and Economic Growth: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the Provincial Data of China”,黄险峰,美国中西部经济学会年会(Midwest Economic Association,72nd Annual Meeting,芝加哥,2008-03-14;(17)“中国地方政府治理——一个多任务道德风险模型”,佟健,第八届中国经济学年会,2008-11-14。

主要学术著作:(1)韩毅,《历史的制度分析》,辽宁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获辽宁省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三等奖(2006-10-08);(2)冯舜华等,《经济转轨的国际比较》,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获辽宁省2002年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一等奖(2002-09-03);(3)黄继忠,《自然垄断与规制:理论和经验》,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4)唐要家,《竞争、所有权与中国工业市场绩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5)程伟等,《经济全球化与经济转轨互动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获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奖(首届政府奖)一等奖(2006-02-02),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6-10-05)。

四、“十二五”建设规划与目标

(一)通过整改组建“辽宁大学转型国家经济政治研究中心”

针对比较经济体制研究中心“十一五”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和教育部评估专家组对基地建设工作提出的中肯建议,学校领导和辽宁省教育厅非常重视,组织专门会议就基地建设下一步的工作进行研究部署,对相关问题提出具体整改指导意见。在此基础上,辽宁大学对基地进行了重大改组,在继承“比较经济体制研究中心”建设工作已有成绩的基础上,从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凝练方向的原则出发,组建“转型国家经济政治研究中心”,依托辽宁大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学科的雄厚实力,以辽宁大学“世界经济”国家重点学科为主体,整合校内国际关系学院、经济学院等相关学科的科研力量,组成了一支新的基地建设和基地科学研究力量。

目前重点基地“转型国家经济政治研究中心”下设转型理论研究、经济转型研究和政治转型研究三个学术方向,管理人员4人,拟设专职研究人员4至6人。根据研究中心的研究方向和学术领域,研究中心现有核心学术团队成员20余人,外围研究人员30余人。在这个研究队伍中,90%以上拥有博士学位,65%以上拥有副教授以上职称,而且以45岁以下青年科研人员为主体。

(二)建设的主要目标

转型国家经济政治研究一直是辽宁大学的特色和优势。特别是在转型经济理论研究和俄罗斯经济问题研究方面,辽宁大学在国内学术界处于领先地位。以此为基础,我们相信能够把辽宁大学转型国家经济政治研究中心的基地建设工作推进到较高的水平,并以此为平台,进一步确立和巩固辽宁大学在转型经济政治研究中的领先地位,同时赢得较大的国际影响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