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辽宁特色文化

辽宁特色文化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鉴于奉国寺集古建筑、 雕塑、 壁画、 彩绘、 佛教、 考古、 科学艺术、 历史文化于一体, 在中国古代建筑历史文化上的特殊地位, 国务院于1961年将其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奉国寺是辽代历史文化的鲜活的实物见证。
辽宁特色文化_义县奉国寺_文化建设中的要素表现

1. 奉国寺基本情况

奉国寺始建于辽开泰九年。 奉国寺拥有中国古代辽宋以前佛教寺院伽蓝布局唯一的完整格局遗存和遗址, 是中国辽代以前佛寺建筑完整布局的唯一实例。 奉国寺以它突出的特色和完美的遗存, 在建筑、 雕塑、 彩绘等艺术方面展现了令人震撼的历史记忆。 鉴于奉国寺集古建筑、 雕塑、 壁画、 彩绘、 佛教、 考古、 科学艺术、 历史文化于一体, 在中国古代建筑历史文化上的特殊地位, 国务院于1961年将其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奉国寺大雄殿是当今中国古代佛教寺院古老遗存中最大最完整的宏伟建筑, 遗存有世界最古老、 最大、 最精美的彩塑佛像群。 整个建筑连同大雄殿内保存的辽代彩塑、 彩绘、 石雕供器, 元、 明两代的壁画, 金、 元、 明、 清历代碑刻、 牌匾等艺术品, 共同构成了奉国寺特有的远古文化丰富内涵, 堪称中华民族文化宝库, 被誉为艺术珍品中的极品。

辽代契丹民族傲立驰骋于世界民族之林200余年, 现已消失。由于时代久远, 保存至今的辽代寺院凤毛麟角。 奉国寺是辽代历史文化的鲜活的实物见证。 奉国寺大雄殿是中国古代边疆辽代少数民族在学习和继承中原传统建筑艺术而创造出来的具有北方雄浑特色的佛教建筑杰作。 它即继承了唐代建筑伸展舒张的飘逸, 整体造型、 屋顶举折又独创北方粗犷豪放。 融南北风韵极致于一体, 凸显了辽代建筑的独特魅力风标。 在中国建筑史上承上启下, 贡献巨大。 其建筑特色和格局, 对后世金、 元、 明、 清时期以及当代佛教寺院建筑风格的形成借鉴具有深远的影响。 代表了中国传统木构建筑在世界范围的最高艺术水准。 奉国寺 “过去七佛冶泥 (土) 质造像, 是世界最古老、 最大、 最精美的彩塑佛像群遗存。 奉国寺作为世界最古老的木构建筑梁架载体, 存有大量精美绝伦的中国唐代风韵彩绘。 奉国寺大雄殿梁架上彩绘色调鲜明绚丽, 光彩夺目, 飞天造型特佳, 面相丰颐美悦, 是当今世界古老木构建筑彩画唯一实例。

2. 奉国寺的真实性、 完整性情况

奉国寺古建筑就其完整性和真实性而言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奉国寺完整的保留了辽代始建时的遗址规模和建筑格局遗存, 其整体布局仍展示了辽代寺院建筑的布局特点, 并成为辽代乃至中国古代佛教寺院完整布局典范遗存的唯一实例。 这一点已被奉国寺考古发掘, 并与其他几座辽代寺院独乐寺、 华严寺、 善华寺的比较研究所证明。 第二, 主体建筑大雄殿完整地保留了辽代建筑原貌。 作为建筑群的主体, 大雄殿的主要木构件: 东西北山墙内立柱、 斜拉支撑, 南侧前檐明立柱, 殿内明立柱, 以及全部梁枋斗拱, 转角铺作, 梁架上的建筑彩绘, 殿内7尊高大彩塑佛像, 14尊彩塑胁侍像,7套石雕供器, 两对石狮, 以及所有石雕柱础均为辽代原作,且保存完好。 除屋顶望板和部分屋顶瓦件为后补外, 历代维修、 装饰未对原貌产生大的影响, 至今仍然保持很高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建筑学家梁思成在 《中国建筑史》 中称 “奉国寺盖辽代佛殿最大者也冶, 古建筑专家陈明达先生在 《中国建筑技术》 一书中评述: “奉国寺大雄殿是中国木结构建筑的三种典范之一。冶 文物专家杜仙洲在调查报告指出: “奉国寺木构建筑千年仍平直挺健, 是世界建筑史上一项极为光辉的成就。 辽代七佛像高大庄严, 权衡匀整, 柔逸俊秀, 神态慈祥, 极为壮丽。冶 主持过奉国寺维修工程的国家文物局古建筑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杨烈, 曾评价奉国寺大雄殿为“中国古代辽 (宋) 以前保存至今最为宏大和最为完整的单檐四阿顶木构建筑, 建筑规模乃中国第一大雄宝殿冶。 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先生, 曾两次造访奉国寺流连忘返, 赞美奉国寺大雄殿为“中国古代保存至今最为宏大, 最为完整、 最令人惊叹的单檐木构建筑冶。

奉国寺大雄殿及附属文物符合世界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评估标准。 大雄殿遗产整体完整, 形体硕大恢宏, 完整的代表体现了遗产价值的特色和过程。 受到发展的负面影响轻微。

奉国寺遗产价值的能力、 价值信息来源、 原真性、 完整性, 有中国和国际 (日本) 行业顶级权威专家的多项多种勘查、 测绘、 论证、 摄影拍照、 评估对比、 考古、 论述印证, 有碑刻、 其他史料、遗址考古、 国内外相关专业专家文章、 出版书籍、 权威研讨会相互吻合佐证。 依据文化遗产类别和其文化背景, 奉国寺遗存在 “外形和设计、 材料和实体、 用途和功能、 传统技术和管理体制、 方位和位置、 语言和其他形式的非物质遗产、 精神和感觉以及其他内外因素冶 系列特征是真实可信的。

3. 遗产保护工作——奉国寺

(1) 修缮保护工作

“中华民国冶 时期, 将奉国寺作为古迹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奉国寺的财产收归国有, 并设立专门机构予以保护。 从1950年开始, 相继修复了战争中损坏的大雄殿屋顶、 释迦牟尼佛像断臂, 加固维修了胁侍和天王像等。1961年3月4日, 国务院公布奉国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并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使保护工作更加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的60余年中, 维修项目不断, 保护现状明显改观。 相继进行的大中型维修项目是: 落架维修无量殿两次, 牌坊两次, 内山门一次, 西宫禅院两栋房屋一次, 钟亭、 碑亭各一次, 全面维修大雄殿一次。 小型维修项目则更多。 也是在这期间, 奉国寺增建了前山门三间, 赞助碑亭一座, 原址复建东宫十间房屋。 其中,1985年至1989年国家文物局设计施工, 对奉国寺的维修是始建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 这次维修共耗资500万元, 项目有: 更换修补残破的椽子、 望板和瓦顶; 加固柱、 梁、 枋和斗拱; 重新砌筑了四周檐墙; 加固了山墙上壁画, 揭取明代坎窗下面壁画; 加固修缮了月台; 新建了外山门和草坪广场; 砌筑了四周保护围墙700多延长米。 配合文物维修, 义县人民政府号召全县人民和社会各界集资赞助, 共集资150余万元。 迁走了101户居民和义县文化馆, 拓宽奉国寺面积2万平方米, 使奉国寺前半部恢复到辽金时期的位置。2003年开始, 县政府收购西侧原五金公司、 动迁周边民宅13户, 拓宽奉国寺面积5600平方米。2004年, 动迁北部原回族小学, 学校旧址1.4万平方米重新归属奉国寺,2005年至2011年地方政府和文物保护单位,相继动迁保护范围边界民居20户, 上级政府投资900万元, 对遗产环境进行安全美化方面的整治。 至此奉国寺保护面积合计达到6万平方米, 恢复到奉国寺辽金时期占地规模。

(2) 保护规划工作

遗产所在省市县均制定了保护规划。 县级政府先后制定了义县旅游总体规划、 义县城镇建设总体规划、 义县国土资源总体规划。其中重要条款是: 遵照执行1993年辽宁省人民政府对奉国寺遗产保护范围和建筑控制地带缓冲区的划定; 旅游环境改善提高、 旅游设施完善配套建设规划; 规划土地的预留。 已制定奉国寺文物总体保护规划,2011年获国家文物局批准实施。

(3) 日常维护和保护工作

蝙蝠危害是大型古建筑面临的一个顽症。 奉国寺大雄殿蝙蝠大量衍生, 其粪便和尿液掉落在佛像、 彩绘和壁画上留下斑斑污迹,个别木构件表皮遭到侵蚀破坏。

以往的方法是用药物熏蒸, 效果有限。 2010年义县文物管理处搞科研试验, 在蝙蝠夏季活动期采用土办法用粘鸟网捕捉, 捉蝙蝠数百只, 取得一定成效。 此做法已在中国文物报、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杂志发表。 同时科技进步, 采用超声波驱赶蝙蝠的技术日趋成熟, 彻底根除蝙蝠危害成为可能。 拟与科研单位合作设计研制防治蝙蝠电子设施。

实施监测目标。 所有木构件是否走闪、 歪斜、 裂劈、 糟朽, 变化, 稳定性。 所有塑像原有裂隙是否加剧, 是否出现新的裂隙, 是否出现倾斜、 泥胎脱落, 物理化学变化, 稳定性。

壁画、 彩绘新发生的起甲、 风化、 脱落病害, 物理化学变化。消退速度。蝙蝠数量变化, 危害程度。自然环境, 潮湿度变化。

多年观测结果, 塑像裂缝有逐渐加宽、 增长的趋势。 现裂缝最宽已达3厘米, 最长已达2米以上。 莲花座有大面积的泥胎呈块状脱落, 露出木骨架。 东侧第二尊拘留孙佛像的衣袖、 胸部、 衣襟有多处泥皮脱落, 露出里面的草筋和木骨。 胁侍和天王像整体前倾。对塑像全面保护修缮已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安全防护, 主要做好防火、 防盗、 防水工作。

(4) 保护资料编撰工作

2007年邀请中国文物研究所、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清华大学、辽宁省文物保护中心做奉国寺大雄宝殿全方位信息收集。 取得了多种大雄殿保护现状、 破损程度、 原真形态最科学的数据。 为保护修缮研究制定方案, 准备了基础资料。

2008年中国古代传统经典建筑丛书 《义县奉国寺》 出版发行,同时举办了全国规模 《辽代木构建筑研讨会》。2010年编辑 《纪念奉国寺建寺990周年文集》。2011年奉国寺勘察、 测绘、 论证、 修缮总结报告、 图版综合文献 《义县奉国寺》 出版发行。 义县文物管理处与辽宁省文物保护中心、 清华大学合作, 经过2008年至2011年共四年的努力, 拟定了 《奉国寺文物总体保护规划》,2011年获国家文物局批准实施。

(5) 文物保护法规

遗产保护部门单位积极宣传文物保护法规, 地方政府也出台相应规定, 对居民翻建房的高度和形式规定了具体标准, 已纳入义县义州镇城区总体发展规划。 对遗产保护范围和缓冲区地带内建筑施工、 爆竹燃放、 环境整治等做出了明确规定, 以确保对遗产不构成威胁。

(6) 申报文化遗产工作

2005年奉国寺由辽宁省人民政府提名, 申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4. 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1) 专业技术问题

①佛像除尘加固问题

大雄殿内供奉的辽代彩塑雕像, 雕塑上的装饰金箔和彩绘被已结圬的尘埃覆盖、 蝙蝠排泄物弥漫。 佛像头部均有裂缝, 彩绘层有剥落, 塑像莲花座泥胎有脱落。 问题严重的一尊佛像的衣袖、 胸部、 衣襟有多处泥皮脱落, 露出里面的草筋和木骨。 胁侍和天王像整体前倾。

②彩绘、 壁画除尘加固问题

彩绘经过千年的沧桑现已经出现病害。 上千年的烟熏污染造成彩绘色彩整体黯淡。 受冷热温度、 潮湿空气影响, 壁画起甲、 龟裂、 酥碱、 脱落趋势凸显。 浮尘固定在彩绘壁画上造成污染, 蝙蝠尿液对彩绘也造成了污染腐蚀。

对此, 文物保护部门单位曾多次组织专家现场勘察, 为塑像和壁画彩绘进行价值评估。 保护单位曾邀请敦煌研究院李最雄博士做奉国寺大雄殿佛像除尘加固调研, 拟订保护方案; 邀请国家博物馆铁付德博士勘察调研; 邀请中国文物研究所郑军博士做除尘实验。

保护管理单位从2003年开始, 对奉国寺大雄殿塑像、 壁画彩绘进行先期信息数据收集。 信息数据收集的对象主要是保护状态、破损部位、 破损程度、 濒危状况等。2006年两次邀请北京市朝日三维科技有限公司为彩塑进行全方位测绘, 进行数据收集。 2007年邀请中国文物研究所、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做奉国寺大雄宝殿全方位信息收集。 取得多种大雄殿文物保护现状、 破损程度、 原真形态最科学的数据。 为保护修缮研究制订方案, 准备了第一手基础资料。

(2) 修缮项目报批问题

2002年6月28日国家文物局460号文物保函做出批复: 同意塑像保护项目立项。 同时指出奉国寺辽代塑像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对其加固保护应慎重, 要在详细勘察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制订保护方案。 原上报塑像保护方案调查深度不够, 应予补充完善, 另行报批。2006年国家文物局再次做出批复: 在做好保护方案的同时, 做好塑像临时性支撑加固。

现大雄殿屋顶防渗水修缮工程、 佛像除尘加固工程、 壁画彩绘除尘加固工程已列入国家文物局保护项目。2006年国家文物保函也2006页 1292号批准奉国寺监控报警安全防范技术工程立项,2009年实施完工。

(3) 周边环境问题

保护范围周边以外边界、 缓冲区内的不规范参差不齐的民居房屋, 一定程度上有碍景观, 仍需要动迁和拆除。 以利保护区与缓冲区之间形成有利于保护景观的隔离带

环境压力主要来自雨季的潮湿空气, 冬季寒冷空气覆于塑像、壁画和彩绘上, 对泥质材料的佛像、 墙壁上的绘画造成物理和化学变化。 保护设计方案尚未形成。

(4) 自然灾害和防灾情况

据历代史料及有关文献记载, 义县境内的自然灾害, 主要有地震、 风沙、 雷电

史料记载发生在辽西地区五级以上地震有三次。 一是元朝至元二十七年 (1290年), 发生的以大宁路治所武平 (今赤峰宁城) 为震中的强烈地震, 始称 “庚寅地震冶。 二是清康熙三十七年 (1698年) 以义县庙儿沟为震中的地震。 三是1975年海城7.3级地震。上述地震对奉国寺建筑墙体造成了不同程度损坏。 同时也证明了古建筑侧脚、 榫卯技术的极高抗震性能。

义县地处辽宁和内蒙古交界处, 邻近科尔沁沙地, 源于内蒙古的风沙常波及此地, 对文物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火灾是对古建筑威胁最大的灾害。 奉国寺文物保管单位成立以来, 增添了多种消防设备, 建立健全了各项消防演练制度, 增强了防火能力, 降低了火灾风险。2009年安装了现代化监控设施。 防雷电防火设施需不断完善更新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