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建设

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建设

时间:2022-0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得地利之便,首善镇城镇一体化进程较快。这副楹联是首善镇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真实写照。横渠镇位于全县最东部,也是宝鸡市的东大门,东与西安市、周至县接壤,西与槐芽镇隔汤峪河相望,西南与汤峪镇相连,北与杨凌区、扶风县隔渭水相望。许多人认为横渠镇得名于张载之号,这是一种误解。1957年5月31日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基于以上因素,槐芽镇城镇化建设以眉县东部商贸中心为定位,着力打造教育名镇,商贸大镇。
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建设_眉县山水田园

眉县现辖8镇。分别是:首善镇、横渠镇、槐芽镇、汤峪镇、营头镇、金渠镇、齐镇、常兴镇。

首善镇

位于县域西陲县城周边。西界岐山县,南接齐镇,东与金渠镇接壤,北与常兴镇隔渭水相望。“首善”最早见于清雍正《眉志》,谓眉乃“成周首善之区”。民国元年,始设首善保甲局。新中国成立后,仍沿用“首善”称谓,自1961年后,曾先后改称城关人民公社、城关乡、城关镇。2002年合并原城关镇、第五村乡,恢复首善镇称谓。

首善镇下辖东关、西关、北兴、三寨、任白庄、段家庄、王家庄、王寨、醋家原、红东、葫芦峪、岳陈、尧寺、第五村、杨千户、张赵、双明、新庄、五坳等19个行政村,137个村民小组,人口3.8万。

县城以西3公里处,为三国古战场葫芦峪遗址。西南8公里处的第五村,有秦成山宫遗址。

得地利之便,首善镇城镇一体化进程较快。尤其是近年来,规划建设了眉坞砖机产业园、太白酒产业文化新区等新兴工业园区和滨河新区等宜工、宜商、宜居、宜游园区,农家乐、生态园应运而生,游人如织,县城规模不断扩张,人口不断增加,一座人文积淀深厚的现代化新城已初露端倪。“挥笔描龙,筑巢引凤,城乡一体兴首善;农家奏乐,工业放歌,县镇万民醉眉坞!”这副楹联是首善镇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真实写照。

横渠镇

位于全县最东部,也是宝鸡市的东大门,东与西安市、周至县接壤,西与槐芽镇隔汤峪河相望,西南与汤峪镇相连,北与杨凌区、扶风县隔渭水相望。

2012年原青化乡合并至横渠镇。原青化乡是一块特殊的土地。不仅是周眉二县、西宝二市的分界地,也是陕西关中地区东西府文化、民俗、语言的分水岭。青化人的语言属于东府方言体系,而自横渠以西,则属于西府方言体系;青化、横渠人个性特点以豪迈大气、刚直干炼、热情开朗为基本特征,与西府人温文尔雅、精细谨严的风格形成鲜明对比,在眉县,“青横人”“东岸人”成为这一性格特征的符号和代称;在民风民俗方面,青化、横渠也较多地保留着关中东部地区的习惯。

横渠镇系北宋著名哲学家张载故里。张载,字子厚,号横渠。许多人认为横渠镇得名于张载之号,这是一种误解。据史料记载,横渠镇是眉县境内有籍可考的古镇之一,现有史籍可证早在宋代张载在世时即有横渠镇存在。与张载同时代的大文豪苏轼,在凤翔府任职期间,曾多次到达眉县,苏轼作《太白山下早行至横渠镇·书崇寿院壁》时年龄二十五六岁,张载四十出头,绝不可能以张载的名号做地名,反而是因为张载长期居住在横渠镇,后学便以地名为号称呼张载。

横渠镇共辖24个行政村,分别是跑窝村、嘴头村、西寨村、神马寺村、宣窝村、凤池村、青化村、河湾村、金家庄村、曹梁村、李魏村、油坊堡村、大镇村、万家原村、文谢村、武家堡村、横渠村、孙家原村、街北村、古城村、土岭村、河滩村、豆家堡村、红祥村。有这样一副对联,囊括了横渠镇所有的行政村名:

横街宣古镇,河原岭梁嘴,百里青化,神马风驰文武地

渠首安新寨,果畜粮油李,万家红祥,猛牛雄起金银山

横渠镇共有165个村民小组,人口4.9万人。

横渠镇城镇化建设,以张载“四为”思想为主导,以关中文化为延伸,以关中地域民俗文化为补充,以老街、民宅群为主体,集中体现清末民国住宅和商业历史风貌特色,力图建成集文化体验、历史传承、科学考察、休闲娱乐、民俗展示、观光购物于一体的文化产业示范区。

在空间布局上呈现“一心一环一横五纵五点六区”。一心:以张载祠为核心;一环:外围交通环线;一横:横贯东西的横渠大道;五纵:张子大道、太虚路、立心路、子厚路、大心路等五条南北纵向道路;五点:天地立心广场、生民立命广场、张载广场、盛世太平园、往圣绝学园;六区:入口服务区、关宗文化区、关商文化区、关艺文化区、关院文化区、关田文化区。

目前,李达故居,张子文化生态酒店,万和生态酒店,保障性住房等项目已建成;张载文化产业示范园、新农村住宅小区、综合市场等项目即将投用。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正在有计划地进行中。

槐芽镇

位于县域中部略偏东。东、南、西、北分别与横渠、汤峪、金渠、常兴相邻或相望,东北一隅与扶风县渭河南岸地区接壤。下辖东柿林、西柿林、红崖头、肖里沟、保安堡、西街、权四滩、槐西、清湫等9个行政村,65个村民小组,人口2.3万。

据传,古时有一年隆冬季节,眉地忽起瘟疫,民众久病不愈,无药可医,忽一日,槐芽镇街中心一棵百年古槐突发新芽,绿意盎然,疫病之人采叶煮水,饮后立愈。百姓以为祥瑞,纷纷迁居古槐周围,遂成大镇,且以“槐芽”名之。《清史稿》载有槐芽镇名,可知槐芽镇也是一个古镇。

槐芽镇东1公里处的柿林村,在元代曾设柿林县治;镇西2公里处的清湫村,元代、清代都曾设镇。位于村西的清湫遗址,为一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村落遗址。1957年5月31日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北长800米,东西宽350米,总面积28万平方米。遗址内断层上暴露有大量灰坑,并有草拌泥火烧地面,堆积最厚处达6米以上。文化层的内含物有陶、石、骨器。位于清湫村的太白庙,是北宋以来官民双方祭祀太白山神、祈雨祷雨之地,现存古碑依稀记载着许多动人的历史故事。

槐芽镇因为地理关系,工商贸易兴旺发达。在20世纪以前,与东边的哑柏镇、西边的齐镇(齐家寨)相齐名,都是远近闻名的商贸古镇。

槐芽镇人文积淀深厚。西柿林村的张姓人家都是张载后裔,镇南2公里处的曾家寨,是明末清初关西大儒李雪木故里。民国时期,当地乡绅即开办了现代化学堂。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槐芽简易师范,20世纪70年代的眉县教师进修学校(现在槐中西院),都为各个时段的眉县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中坚力量。尤其是槐芽高中,于世纪之交,在政府投资紧缺的情况下,积极探索高中后勤社会化改革,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同时努力提升办学质量,成为陕西省唯一一所地处农村地区的重点高中,短短几年,升学率大幅提升,为清华北大输送20多名优秀生源,成为三秦大地名副其实的名校

基于以上因素,槐芽镇城镇化建设以眉县东部商贸中心为定位,着力打造教育名镇,商贸大镇。

汤峪镇

汤峪得名于温泉。汤峪温泉自古以来久负盛名。北周时期(561年)曾设置温汤县,隋义宁二年(618年)曾设凤泉县。隋唐两朝均在温泉建有离宫,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唐玄宗等帝王多次驾临凤泉汤,并有诗文传世。

汤峪镇政府所在地位于汤峪口西3公里处的楼观庵村,当地人称庵门(门读若忙mang)。传说当年老子曾在汤峪口一带传道,在此地弃青牛搭建茅庵居住,青牛化作石牛被后人凿洞祭祀(现在的青牛洞),老子住过的地方,被称作楼观庵、楼观原。

汤峪镇下辖上王、潼关寨、楼观原、阎家堡、屈刘堡、屯庄、梁村、尖嘴石、钟吕坪、郝口坡、豆家河、八庄、小法仪、羊仓堡、讲渠、新联等16个行政村,134个村民小组,人口3.85万。

政府西一里,是东汉名士井丹井大春故里,名曰井沟,现与郭家寨村合并,因位于钟吕坪脚下,称作钟吕坪村。

汤峪镇2002年与小法仪镇合并。小法仪得名法仪嘴,当地俗称“乏牛嘴”,传说太白神借用民间耕牛将大爷海、二爷海拉往太白山,在此休息,故称“乏牛嘴”,有小乏牛、大乏牛之分,小乏牛即小法仪,属汤峪镇管辖,大乏牛属金渠镇管辖。又有一说,得名于法正兄弟。金渠镇八练村(现八寨村)大法仪嘴是三国时期蜀国名臣法正故里,因而称作法仪堡。

汤峪镇地处太白山旅游区,将城镇建设与太白山国际旅游度假产业新区开发相结合,以建设省级城乡发展一体化试验示范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载体,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围绕“建设一流重点示范镇、打造国家级旅游产业新区”总体目标,先后建成汤峪大道、迎宾大道、污水处理厂、一级客运站、生态文化广场、新区学校医院等一大批市政设施工程和公共服务项目,“三纵三横一环线”道路网络基本形成,与旅游区同步发展,引人注目。汤峪镇作为宝鸡市唯一一家重点示范镇被省政府授予“2014年度省级重点示范镇建设先进镇”称号。

营头镇

位于县城东南,金渠镇正南,距县城13公里,南部山区与太白县接壤,西、北分别与齐镇、金渠镇相连,东南部与汤峪镇、东北部与金渠镇相连。明初朝廷派遣移民副使刘燮章在此驻扎兵营,故名营头。

营头镇下辖新河、上第二坡、和平、黄家村、万霞、铜峪、红河、董家山、街道、营头、大理等11个行政村,68个村民小组,人口1.9万。

营头镇地域面积辽阔,山区面积占全镇面积三分之二。多年来持续实施移民搬迁政策,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山区农民全部搬迁至山外安置,新农村建设成果显著,山民们幸福生活指数令人羡慕;山货、土特产应有尽有,市场繁荣,供需两旺;营头镇旅游资源丰富,红河谷、蒿坪谷都在营头镇境内;矿产资源得天独厚,铜峪沟内各种矿藏资源丰富,20世纪县办企业多集中在营头镇,如水泥厂、玻璃厂、石墨厂等。起步于营头镇的陕西星王企业集团有限公司集采矿、矿选、冶炼、加工于一体,是目前陕西省最大的有色矿山资源开发企业。产业涉及煤化工有色金属开发、冶炼、加工和贸易以及旅游地产等领域,是我国知名的有色金属加工、矿山资源开发企业及新型煤化工企业。

依托优势资源,营头镇规划了以有色金属加工基地为核心的城镇化建设方案。基地位于营头镇镇区以北1公里处,东邻河营路,南至东干渠,西至永安村,北至星王集团,总面积约1500亩。基地以星王集团第一工业园为核心,以宝鸡铜峪矿业、眉县石墨矿和营头镇矿产品加工区为两翼,辐射带动其他金属和矿产品加工企业全面发展。

金渠镇

金渠镇位于县城东南7公里处,北临渭河,南接营头,西南、西北分别与齐镇、首善镇相接,东南、东北分别与汤峪镇、槐芽镇相接。东部有霸王河穿越全境入渭,西有干沟河等沟堑,金渠镇全境地势相对较高,号称金宁平原。金宁平原在古代因干旱缺水,造成人民群众生活十分困难。人们择水而居,于是面临霸王河的崖壁,成了人们趋之若鹜的处所,窑洞鳞次栉比,从入渭口的教坊村(为汉末奸雄董卓所设歌舞教坊之所)往上,崖边住满人家。近几十年,从居住安全考虑,政府动员各村陆续搬迁至平原地带,崖边住户已全部乔迁新居,彻底摆脱了土崖对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

金渠镇下辖宁渠、教坊、枣林、河底、年家庄、八寨、田家寨、金渠、第二坡、红星、蔡家崖、范家寨等12个行政村,100个村民小组,人口3.3万。

宁戚(生卒年月不详),春秋时齐国大夫,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水利专家。归老田园后寓居于宁渠。看到金宁平原人们生活饮水困难,即查勘地形,率众由红河引水上原,百姓始有生活用水。该渠道功用卓著,历朝历代皆有疏浚开导,古时称“金宁渠”,大约就是“金渠”的来历,现名为“幸福渠”。渠首有历代疏浚留下的摩崖石刻,其中“明成化二年”字样仍清晰可辨。

宁戚引水造福于民,于是人们口口相传,便将宁戚神化。传说宁戚手执钢鞭,在红河谷口,将钢鞭插入汹涌的河水之中,一路拖行,河水顺着钢鞭哗哗流淌,一直导引至金宁平原。这个故事便是家喻户晓的“宁相拖鞭”。清代文人张素曾有《题宁相渠》诗一首:

引水拖鞭事太奇,

土人指点到今疑。

上流非性难为力,

仰灌成功非所思。

泽着春秋传异迹,

名留宇宙奉神祠。

古来仙术有如此,

说与涂人那得知。

这个传说还有另一个版本:说是太白金星将位于清湫地面的大爷海、二爷海借用民间耕牛之力拉上了大爷海,致使当地百姓生活用水发生困难。于是人们上山禀告太白爷,太白爷便赐给来人手杖一支,嘱其骑于胯下返程。其人遵嘱骑上手杖,只觉两肋生风,腾云驾雾,风驰电掣奔向山外,身后哗哗啦啦水声直响,看看到了家乡地面,心内一惊,猛一回头,水流戛然而止。无论哪个版本,都说明古代引水之不易。

由于金宁渠水来自雪山,水质清冽甘甜,当地人用此水酿酒,酒味香醇,故而自古酿酒业便十分发达。1956年,齐镇、金渠的6个私营作坊合并成立了地方国营太白酒厂,厂址设于金渠镇,自此,金渠镇又以“酒乡”享誉遐迩。

猕猴桃规模化种植在金渠镇起步最早,又号称“猕猴桃之乡”。

县城以东2公里处,一条土岭横亘南北,名曰“秦皇岭”。传前秦苻坚据此屯兵,尝称大单于秦王,又称天王。或传,唐太宗居藩时屯牧于此,故名“秦王岭”。久之,讹为“秦皇岭”。2012年,县政府在此规划了秦皇岭食品药品加工基地,规划占地1219亩。拟建设以食品药品文化展示、体验,食品药品加工生产、储备、运输为主,集销售、配送、管理、生活服务等相关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集约型食品药品文化产业园区。目前建成落户企业4户,分别是:陕西老牛面粉有限公司、齐峰冷库、陕西省储备粮咸阳直属库眉县分库、宝鸡宝玉食品有限公司。基地服务中心暨放心粮油配送中心正在建设。

霸王河穿金渠全境而过,流域形成大片荒滩。2008年县政府决定在霸王河荒滩建设工业园区。短短数年,昔日的乱石滩,已高楼林立,一派现代化都市景象。

金渠镇依托霸王河工业园区进行城镇化探索,大力发展猕猴桃产业,打造休闲农业特色,多次荣获省市最美乡镇荣誉。

齐镇

位于县城正南,东南与营头镇相接,东北与金渠镇相接,北与首善镇相连,西以石头河为界与岐山县相望,南入秦岭与太白县接壤。

齐镇是名副其实的历史古镇。北周时期,曾在此地设置云州,并筑斜谷城;宋代设立斜谷镇;明清时期始称齐家镇、齐家寨;1949年7月,新生政权曾设立齐镇市;1956年2月,改设齐镇乡;1958年更名为红旗人民公社;1961年复更名为齐镇人民公社;1984年改公社为乡镇,恢复齐镇古名。

齐镇下辖斜谷、石龙庙、曲兴、南寨、三星、上庙、齐西、党家寨、官厅、官村庵、齐镇、东凉阁、西凉阁等13个行政村,95个村民小组,人口3.2万。

齐镇是褒斜古道出斜峪关后的第一个大镇,在历史上,无论商贸还是军事地位都十分显要。有人考证,齐镇的积谷寺就是当年诸葛孔明六出祁山伐魏时所建的屯粮“邸阁”。苏轼在凤翔府任职时,曾游历斜峪,夜宿邸阁,写下一首著名的诗篇:

宿邸阁蟠龙寺

横槎晚渡碧涧口,骑马夜入南山谷。

谷中暗水响泷泷,岭上疏星明煜煜。

寺藏岩底千万仞,路转山腰三百曲。

风生饿虎啸空林,月黑惊鹿窜修竹。

入门突兀见深殿,照佛青熒有残烛。

愧无酒食待游人,旋斫杉松煮溪蔌。

板阁独眠惊旅枕,木鱼晓动随僧粥。

起观万瓦都参差,目乱千崖散红绿。

门首商贾负椒苑,山后咫尺连巴蜀。

何时归耕江上田,一夜心随南飞鹄。

由于石头河(古称武功水)水量充沛,又临近渭河,木材资源丰富,宋代以前,即在齐镇设有造船厂,北宋时称“凤翔斜谷造船务”。年造船达600艘以上,占全国总产量五分之一,雄踞全国第二位。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年)至庆历八年(1048年)包拯曾任陕西转运使,期间,亲历斜谷造船务调研视察,据实上报了《请权罢陕西州军科率》,详细陈述了斜谷造船务历年经营状况及面临的窘境和问题,最后请求罢免各项摊派,减轻老百姓及造船务的负担。包拯在民间号称“包青天”,由此案亦可一窥全豹。

齐镇濒临石头河,石头河流域土地平坦肥沃,水利条件优越,积谷寺上下约千顷良田,齐镇人称“西河滩”,自古及今,以“不是江南,胜似江南”著称,是古代“贡米”产区。民国十八年(1929年)至二十一年(1932年)陕西大旱,庄稼绝收,饿殍遍野,而此地却如世外桃源,丰收依旧,生活无虞,既容留了大批外地逃难饥民,也吸引了一大批商人的眼球,在此置办田产,然后以田产为发端,在齐镇设立商号,开办作坊。历史文化名酒“太白酒”的前身“福长号”邓家烧房等烧酒作坊便是这个时期进一步兴旺发达的。大量外地人口的拥入,带来了手工业、商业、民间工艺制作的技艺,也带来了市场的进一步繁荣兴旺,齐镇工商业在新中国成立前后进入鼎盛时期,成为名噪西北五省的商贸大镇。

齐镇城镇化方案以建设齐家寨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为目标。规划为集工业、商业、旅游、观光农业为一体的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基地建设分为老城改造和新区建设两大块。老城改造以恢复齐家寨古镇风貌及相关文化产业为目标,新建齐镇工商民俗文化博物馆、改造恢复部分古建筑、挖掘整理古遗迹、恢复部分古街、巷、行古名古牌,并进一步加大对老城区古遗址的保护力度。新区建设以齐家寨古镇恢复为主体,推进镇区重心“东扩北移、拉大框架”,设计一区三园,总占地面积6480亩(其中民俗文化商贸园占地1200亩,传统产业展示园占地3030亩,生态农业观光园占地2250亩)。

目前,镇区改造提升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实施之中。

常兴镇

常兴镇位于渭河北岸,2012年与原马家镇合并为常兴镇。1958年合大县时,渭北地区即现在常兴镇所辖区域划归凤翔县,1961年重新恢复眉县建制,重归眉县。北部高原东北与扶风县接壤,西北与岐山县接壤。北原土地平坦,土层深厚,原下渭河川道,土壤肥沃,水利条件优越,自古以来盛产优质小麦,是眉县优质粮主产区。

常兴镇所在地民间称“常胡营”,据说是明初开国大将常遇春、胡大海扎营安寨之地,故称常胡营。

常兴镇下辖常兴、岭堡、侯家、下原、孙家、梁马、河池、白家、上原、郭何、尧柳、安刘原、汶家滩、马家、杨家、魏家堡、车圈、祁家、北原等19个行政村,116个村民小组,人口5.3万。

常兴镇西2公里处的白家村,是先秦著名军事家、有“战神”之称的白起故里,村中白姓人家皆系白起后裔。镇西4公里处的车圈村是唐代大医学家、《外台秘要》作者王焘故里。

镇西偏北3公里处的柳巷村前的一片庄稼地里,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正在挖掘一座古城。考古发掘表明,城址始建于东汉时期,城址为近正方形,边长160米,周长640米,城内面积25600余平方米,约合39亩。据初步推测,当为汉末奸雄董卓所筑万岁坞。史载,东汉初平三年(192年)董卓筑坞于郿,高厚七丈,周一里余,号曰万岁坞。卓曾在此广聚金银珍宝,囤积粮谷。自云:“事成,雄踞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卓败之后,坞毁。

镇北1公里处,是陕西省著名红色旅游胜地“扶眉战役烈士陵园”。

镇西8公里处,是驰名全国、被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誉为“青铜器之乡”的杨家村。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有五次震动全国的重大考古发现:1954年发现西周“金马驹”,被收藏于中国国家历史博物馆;1972年发现西周大旟鼎,郭沫若先生亲自考释铭文,并引发了一场关于西周历史的大讨论;1985年发现18件西周编钟,至今仍被誉为最早、最完整的一套西周晚期编钟;1983年至2004年先后发现原始社会、先周时期、西周时期古墓葬、遗址群落,其中新石器时期陶制酒器的发现,将我国酿酒史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特别是2003年发现的27件西周青铜器,件件有铭文,完整印证了西周十一代十二位王系,创下中国考古界“九个第一”,被评为当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江泽民亲临中华世纪坛鉴赏并题词,护宝的五位农民与巴金、王蒙、张艺谋等文化名人一起当选年度杰出文化人物。

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公路、西宝中线等交通要道从常兴镇东西向穿境而过。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陇海铁路建成,眉县境内全长16.68公里,始设3处火车站:常兴、杜家、眉县。1970年杜家车站被裁撤。常兴、眉县两处火车站成为全县客运货运重镇。尤其是1978年常兴渭河大桥建成通车后,常兴火车站成为客货运输重点站,眉县物资供应公司、土产公司、煤炭公司等八大公司均设在常兴镇。便捷的交通也促进了工业发展。陕西省常兴氮肥厂、陕西碳素厂等企业均选址于常兴镇,眉县玻璃厂迁址于常兴渭河大桥桥头。常兴镇日渐成为工业重镇。被列入全国城镇化试点镇。

近年来,常兴镇纺织蓬勃兴起,私营企业如雨后春笋。现已形成了以纺织工业为主导,机械加工、化工、碳素及商贸流通同步发展的产业格局。区域内现有工业企业97户,其中纺织企业45户,规模以上企业14户。“常兴纺织”已成为享誉全国的名品。

目前常兴镇规划了纺织工业园区,园区规划面积5.1平方公里。正在以打造“西北纺织第一镇”为目标,力促产业聚集,加快常兴纺织工业园与霸王河工业区一体化发展。以产业优化升级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抓手,鼓励支持纺织企业引进国内先进技术和一流工艺,加速淘汰高能耗、低产量、工艺落后的设备,加快发展品牌服装与高附加值纺织品,形成纺、织、染、服装、家纺加工、生产销售一条龙的市场体系,促进纺织产业向“高、精、优”转变。使园区成为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知名度最高的纺织工业园。

在常兴镇老镇区西侧,规划了新材料产业园,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北临常兴镇侯家村,南临渭河河堤,与霸王河工业园隔河相望,西至常渭西路,东至常渭东路,东西发展空间较大。目前,在完成土地整合、道路建设、防洪排污等五大基础性建设工程的基础上,已引进广州雷诺贝尔铝业公司、宝鸡迪兴农业科技公司、正岳集团香港联合租赁有限公司等企业入驻建厂,其中,广州雷诺贝尔铝合金材料制造生产线已建成投产,产销两旺,产品供不应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