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学评论写作

文学评论写作

时间:2022-04-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文学评论写作文学评论是一种常见的文章样式。文学评论的这些任务具体来说,是针对作品、作家、读者三个方面的。别林斯基的评论激起了人们对果戈里作品的广泛重视使果戈里的作品成为俄罗斯文学中最有影响的一部分。由此可见,文学评论扩大或消除作品影响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文学评论应该努力承担好帮助作者,鼓励创作的重任。

第三节 文学评论写作

文学评论是一种常见的文章样式。从广义讲,文学评论是指作者在一定思想、观点指导下,对各种文学现象——文学理论、文学思潮、文学运动及作家作品——进行分析、研究、探讨的文章,它包括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两部分内容;从狭义讲,文学评论则专指文学批评的文章,即指那些对具体作家、作品进行分析、评价的文章。我们这里就只讲狭义的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是伴随着文学创作而出现的,它要受到创作的制约但它反过来影响和推动创作的发展,科学的、说理的、高水平的文学评论,是社会主义文学创作的发展和繁荣所不可缺少的因素。

一、文学评论的任务

鲁迅先生提出:“批评家的职务不是剪除恶草,还得灌溉佳花,——佳花的苗。”(见《华盖集·并非闲说(三)》)这就形象地概括了文学评论的基本任务:批评坏作品,褒奖好作品,发现并培养新的作家,及时肯定新的好作品。

文学评论的这些任务具体来说,是针对作品、作家、读者三个方面的。

首先,对于作品来说,评论可以起到扩大或消除作品的影响的作用。我国著名作家果戈里的《死魂灵》发表时,别林斯基赞扬它“超出俄罗斯文学中过去和现在所有的一切”。别林斯基的评论激起了人们对果戈里作品的广泛重视使果戈里的作品成为俄罗斯文学中最有影响的一部分。但是,果戈里后期印行了一本《与友人书信选集》,其中否定了自己过去的创作,并向人们宣传顺从、拥护农奴主的政权,歌颂专制制度和教会。在读者中产生了极坏的影响。这时,别林斯基又以极大的愤怒之情写下了著名的《给果戈里的一封信》这篇评论文章,对《与友人书信选集》以有力的谴责,大大地消除了它的坏影响。由此可见,文学评论扩大或消除作品影响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其次,对于作家来说,文学评论可以通过分析作家创作的成败及其原因,促使作家在正确的创作道路上发展,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不少作家就是因为第一个作品发表后,得到了评论家的鼓励、肯定,而终身从事文学创作的。现代作家茹志鹃、写了一系列有影响的短篇小说,据她自己讲,这是与发表代表作《百合花》后得到著名评论家茅盾、侯金镜等人的评论、鼓励分不开的。文学评论应该努力承担好帮助作者,鼓励创作的重任。

最后对于读者来说,文学评论可以帮助读者正确阅读、分析、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读者的鉴赏水平,这也是文学评论的一个重要任务。比如,一部《红楼梦》正是通过许许多多的评论文章,使它的意义一层一层深入地被揭示出来,它在艺术上的特点,也是经过许多评论者的研究、评析,才使读者能够更好地阅读和欣赏它。文学评论具有指导读者的作用,它虽然受读者审美习惯的制约,但又反过来改变着、发展着读者的审美观点,正因为如此,文学评论得到了广大读者的重视。

文学评论对于文学创作有重要的意义,这也就要求文学评论一定要正确客观,要能真正反映作品水平。鲁迅先生说:“批评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才于作者有益。”(见《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坏处说坏,好处说好”是文学评论的一个重要原则,那种好则十全十美,坏则一无是处的主观片面的评论,是非常有害的。

要做到评论正确客观,就必须对作家作品进行具体深入的研究分析,要做到知人论世,恰当公允。比如,谌容同志的中篇小说《人到中年》被改编成电影公映后,受到了不同方面的不同评论,比较有代表性的批评文章是许春樵发表在《文艺报》一九八三年第六期上的《一部有严重缺陷的影片》,文章批评这部影片“在许多重大政治原则上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产生了一种极不好的社会效果”。这就引起了不少反批评,评论家阎纲同志的《为电影﹤人到中年﹥辩》(见《文坛徜徉录》)就是一篇有分量的反批评评论文章。文章从具体作品出发,分析了作品主人公陆文婷及其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并联系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充分肯定了作品的积极的社会意义。

由此看来,对于一个作品,可能会出现不同观点的评论文章,这就有个标准问题,即怎样确定作品的好与坏。这个标准应该是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的统一。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便是我们的政治标准,而艺术的标准则要复杂一些,它既要受传统观点制约,又要受人们艺术审美观变化和发展的影响。在这一点上,由于评论者的认识不同,也可能出现不同的评论,但只要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就是可取的。把握标准,坚持原则,是对文学评论作者的基本要求,这是正确评论的前提。

二、文学评论的写作

文学评论从阅读作品到写出评论文章,是一个反复进行的过程,要写出好的评论文章,应掌握下面一些基本环节。

1.研读作品,确定论题

研读作品应该确定一个大致的范围,对所要评论的那篇作品应该重点研读,而这个作家的其它作品以及作家的经历、一贯的创作方法、艺术风格、生活态度等方面的也应有所了解,这样才能使评论更深入、更准确、更有说服力,同时也能避免错误,避免偏见。

研读作品不是一次能够完成的,有一个由面到点、由浅入深的过程。第一次,阅读还需要手脑并用,或在作品上勾画批点,或做笔记卡片,有了这次重点阅读(或两次、多次)对作品就会有较深入的把握,此时便会形成评论的观点。然后,还须再一次阅读全文,将各部分再联系起来思考一次。这是就阅读作品的程序而言的。

怎样来确定评论的论题呢?

首先,确定论题要考虑社会意义。即确定的论题是有意义的是人们所关心的,对于创作有借鉴或指导意义的。因此,对一个作品的思想倾向的评论,往往是抓住其主题,主要人物表现出来的倾向来加以评论的。因此,只有从这一点入手,才能从基本上确定这个作品应该肯定还是否定。评论主题的倾向性,是具有社会意义的。而对于一个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评论,则应从这个作品的主要艺术特点着手,避免泛泛而谈。比如,评论鲁迅先生《故事新编》中的作品,如果笼统地贯以“鲁迅先生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创作了这些历史题材的小说”,这固然不错,但仅此而言就显得空泛,对读者帮助不大。而茅盾先生在评论这些作品时,则指出了这些小说不同的艺术特点:“至于艺术境界,八篇亦各不同:例如《补天》诡奇,《奔日》雄浑,《铸剑》悲壮,而《采薇》诙谐。”(见茅盾文章《联系实际,学习鲁迅》)这就给人们理解这些作品的艺术特点指出了一个方向,具有较高的评论价值。

其次,确定论题要考虑自己是否有独到的见解,不能人云亦云,不能陈旧老套,要力求每一点都是作者自己的感受,否则就不要动笔。

2.选形择式,安排结构

文学评论属于议论文体,但它的表现形式却是多种多样的。通常是论文式,它往往要求比较严谨,评论较全面而深入。比如周扬同志一九四六年写的《论赵树理的创作》就是论文式。

论文式的文学评论一般是作者准备很充分,有了较全面、深入的研究后所写的。它往往要有周密的论述,从文章风格上讲,比较严肃,具有学术性。

除了论文式以外,还有札记、随笔杂谈、评传、读后感、序言、书信、文学短评、题解、提要、等等。

①札记,是用作笔记,写心得的方式来评论作家作品。它的写法比较自由,既可以是分成一小段一小段互无逻辑联系的辑录式的文章,也可以是读某部作品多方面感受的汇合。它多是作者一边读,一边随手记下的感受,最后加以整理而成的。它不要求像论文那样有严格的系统性、逻辑性,点滴感受,只言片语,往往反映了作者的真知灼见。

②随笔(杂谈、漫谈),又称文学随笔。有人称之为议论文学问题的杂文。它的构思往往比较精巧,一般不一定是正面的、系统的论述问题。而往往是通过类比、联想、用生动的形象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秦牧《艺海拾贝》中的一些篇目而属此类。

③评传,是将传记与文学评论结合起来的一种形式。它既要介绍作家的全部文学经历和文学创作,又要对其创作道路、重要作品作全面的评介,因此通常比较大型,需要较长的准备时间,花费较多的精力。如《托尔斯泰评传》、《何其芳的评传》等等。

④书信,这既包括与作品的作者的书信,也包括读者间的书信。它通常是就作者或作品的某些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评议、辩论、答疑的文章。它往往直率、真切,不过多涉及理论问题,读来亲切有味。比如,从维熙《唯物论者的艺术自白——读﹤绿化树﹥致张贤亮同志》。

⑤短评,或称文学短评。这是比较多见的一种文学评论文章。它篇幅不长,内容单一,往往只从某一个方面或作品的某一个部分来评论。抓住一点,深入开掘,谈出一己之见。它是读者喜欢的评论文章。

[范文欣赏]

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

茅 盾

《水浒》的人物描写,向来就受到最高的评价。所谓一百单八人个个面目不同,固然不免言之过甚,但全书重要人物中至少有一打以上各有各的面目,却是事实。记得有一本笔记,杜撰了一则施耐庵如何写《水浒》的故事,大意是这样的:施耐庵先请高手画师把宋江等三十六人画了图像,挂在一间房内,朝夕揣摩,久而久之,此三十六人的声音笑貌在施耐庵的想像中成熟了,然后下笔,故能栩栩如生。这一则杜撰的施耐庵的创作方法,有它的显然附会的地方,如说图像是宋江等三十六人,就是《宣和遗事》的记述联想起来的,但是它所强调的朝夕揣摩,却有部分的真理,虽然它的说法基本上是不科学的。

因为,如果写定《水浒》的,果真是施耐庵其人,那么,他在下笔之前,相对朝夕揣摩的,便该是民间流传已久的歌颂梁山泊好汉的口头文字,而不是施耐庵自己请什么高手画师所作的三十六人的图像。

个个面目不同,这是一句笼统的评语;仅仅这一句话,还不足以说明《水浒》的人物描写的特点。试举林冲、杨志、鲁达这三个人物为例。这三个人在落草以前,都是军官,都有一身好武艺,这是他们相同之处;他们三个本来都是做梦也不会想到有朝一日要落草的,然而终于落草了,可是各人落草的原因又颇不相同。因为高衙内想把林冲的老婆弄到手,于是林冲吃了冤枉官司,刺配沧州,面对这样的压迫陷害,林冲只是逆来顺受,所以在野猪林内,鲁达要杀那两个该死的解差,反被林冲劝止;到了沧州以后,林冲是安心做囚犯的了,直到高衙内又派人来害他性命,他这才杀人报仇,走上了落草的路。杨志呢,因为失陷花石纲而丢官,复职不成,落魄卖刀,无意中杀了个泼皮,因此充军,不料因祸得福,又在梁中书门下做了军官,终于又因失陷了生辰纲,只得亡命江湖,落草了事。只有鲁达,他的遭遇却是“主动”的。最初为了仗义救人,军官做不成了,做了和尚;后来又为了仗义救人,连和尚也做不成了,只好落草。《水浒》从三个人的不同的遭遇中刻画了三个人的性格。不但如此,《水浒》又从三个人的不同的思想意识上表示出三个人不同遭遇的必然性。杨志一心想做官,“博个封妻荫子”,结果是赔尽小心,依然落得一场空。林冲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结果被逼得无处容身。只有鲁达,一无顾虑,敢作敢为,也就不曾吃过亏。对于杨志,我们虽可怜其遭遇,却又鄙薄其为人;对于林冲,我们既寄以满腔的同情,即又深惜其认识不够;对于鲁达,我们却除了赞叹,别无可言。《水浒》就是这样通过了绚烂的形象使我们对于这三个人发生了不同的感情。不但如此,《水浒》又从这三个人的思想意识上说明了这三个人出身于不同的阶层。杨志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所以一心不忘做官,“封妻荫子”,只要有官做,梁中书也是他的好上司。林冲出自枪棒教师家庭,是属于小资产阶级的技术人员,他有正义感,但苟安于现状,非被逼到走投无路,下不来决心。至于鲁达,无亲无故,一条光棍,也没有产业,光景是贫农或手艺匠出身而由行伍提升的军官。《水浒》并没叙述这三人的出身(只在杨志口中自己表白是将门之后),但是在描写这三个人的性格时,处处都扣紧了他们的阶级成分。

因此,我们可以说,善于从阶级意识去描写人物的立身行事,是《水浒》的人物描写的最大一个特点。

其次,《水浒》人物描写的又一特点便是关于人物的一切都由人物本身的行动去说明,作者绝不下一按语。仍以林冲等三人为例,这三个人物出场的当儿,都是在别人事件的中间骤然出现的;鲁达的出场在史进寻找王教头的事件中,林冲的出场在鲁达演习武艺的时候,而杨志的出场则在林冲觅取投名状当儿。这三个人物出场之时,除了简短的容貌描写之外,别无一言介绍他们的身世,自然更无一言叙述他们的品性了;所有他们的身世和品性都是在他们的后来的行动中逐渐点明,直到他们的主要故事完了的时候,我们这才全部认清了他们的身世和性格。这就好比一人远远而来,最初我们只看到他穿的是长衣或短褂,然后又看清了他是肥是瘦,然后又看清了他是方脸或圆脸,最后,这才看清了他的眉目乃至音容笑貌:这时候,我们算把他全部看清了。《水浒》写人物,用的就是这样的由远渐近的方法,故能引人入胜,非常生动。

《水浒》的人物描写就说到这里为止罢。下面再略谈《水浒》的结构。

从全书看来,《水浒》的结构不是有机的结构。我们可以把若干主要人物的故事分别编为各自独立的短篇或中篇而无割裂之感。但是,从一个人物的故事看来,《水浒》的结构是严密的,甚至也是有机的。在这一点上,足以证明《水浒》当其尚为口头文学的时候是同一母题而各自独立的许多故事。

这些各自独立、自成整体的故事,在结构上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大概而言,第一,故事的发展,前后勾连,一步紧一步,但又疏密相间,摇曳多姿。第二,善于运用变化错综的手法,避免平铺直叙。试以林冲的故事为例。林冲故事,从岳庙烧香到水泊落草,一共有五回书,故事一开始就提出那个决定了林冲命运的问题,从此步步向顶点发展,但这根发展的线不是垂直的一味紧下去的,而是曲折的,一松一紧的;判决充军沧州,是整个故事中间的一个大段落,可不是顶点,顶点是上梁山,林冲故事也就于此结束。在这五回书中,行文方面,竭尽腾挪跌宕的能事,使读者忽而愤怒,忽而破涕为笑,刚刚代林冲高兴过,又马上为他担忧。甚至故事中的小插曲(如林冲路遇柴进及与洪教头比武)也不是平铺直叙的。这一段文字,先写林冲到柴进庄上,柴进不在,林冲失望而去,却于路上碰到了柴进(柴进出场这一段文字写得有声有色),后来与洪教头比武。林冲比武这小段的插写,首尾不过千余字,可是,写得多么错综而富于变化。说要比武了,却又不比,先吃酒,当真开始比武了,却又半真(洪教头方面)半假(林冲方面),于是柴进使银子叫解差开枷,又用大锭银作注,最后是真比,只百余字就结束了;但这百余字真是简洁遒劲,十分形象地写出林冲武艺的高强。这一小段千余字,还把柴进和洪教头两人的面目也刻画出来了,笔墨之经济,达到了极点。再看杨志的故事。杨志的故事一共只三回书,一万五六千字,首尾三大段落:卖刀,得官,失陷生辰纲。在结构上,杨志的故事和林冲的故事是不同的。林冲故事先提出全篇主眼,然后一步紧一步向顶点发展,杨志故事却是把失意、得志、幻灭这三部曲概括了杨志的求官之梦,从结构上看,高潮在中段。在权贵高俅那里,杨志触了霉头,但在另一权贵梁中书那里,杨志却是一开始就受到提拔,似乎可以一帆风顺了,但在权贵门下做奴才也并不容易。奴才中间有派别,经常互相倾轧。梁中书用人不专,注定了杨志的幻灭。同时也就注定了黄泥冈上杨志一定要失败。故事发展的逻辑是这样的,但小说结构发展的逻辑却经过一连串的一正一反的螺旋到达顶点。杨志一行人还没出发,吴用他们已经布好了圈套,这在书中是明写的;与之对照的,便是杨志的精明的对策。读者此时急要知道,是吴用等对于此十万贯金珠究竟是“软取”呢或是“硬取”?如果“软取”,又怎样瞒过杨志那精明的眼光?这谜底,直到故事终了时揭晓,结构上纵横开合,便是这样造成的。

以上是对于《水浒》的人物和结构的一点粗浅的意见。如果要从《水浒》学习,这些便是值得学习的地方。自然,《水浒》也还有许多优点值得我们学习。例如人物的对白中常用当时民间的口头语,因而使得我们如闻其声;又如动作的描写,只用很少几个字,就做到了形象鲜明,活跃在纸上……这些都是应该学习,但是从大处看,应当作为学习的主要对象的,还是它的人物描写和结构。(请不要误会,以为《水浒》的其他方面就没有可供我们学习之处;不过,此篇专谈它的如何创造人物与如何结构全局,所以暂时不谈它的其它方面。)在这上头,我的偏见,以为《水浒》比《红楼梦》要强些;虽然在全书整个结构上看来,《红楼梦》比《水浒》更近于有机结构,但以某一人物的故事作为独立短篇而言,如上所述,《水浒》结构也是有机的。

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选自《矛盾评论文集》(上),原载1950年4月10日《文艺报》。

〔《宣和遗事》〕一作《大宋宣和遗事》。书出宋、元间,作者不详。“案年演述,体裁甚似讲史。惟节录成书,未加融会,故先后文体,致为参差,灼然可见”(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内容多取材于旧籍,叙述北宋衰亡和高宗南迁临安的经过,对北宋末年封建统治集团的荒淫腐败和当时的民族矛盾有所反映。其中所叙杨志卖刀,晁盖取生辰纲,宋江杀阎婆惜,36人于梁山泊聚义,最后被招安,打方腊,宋江封节度使等情节,略具《水浒》故事雏形。

〔如果写定《水浒》的,果真是施耐庵其人〕过去对《水浒》的作者有不同的说法,但据近年发现的有关材料,一般研究者都认为《水浒》的作者确是施耐庵。

〔鲁达〕鲁智深的原名。智深,是他出家做和尚后的法名。

〔落草〕旧称逃往山林为盗。

〔刺配〕古代在犯人脸上刺字,并发配到边远地区服役。

〔花石纲〕北宋徽宗喜爱奇异花木和石头,大臣蔡京就派专差向民间搜刮,劫往京城,供皇帝赏玩。这种运送花石的船队,号为“花石纲”。纲,唐代中期,管理江河运输的人把每10只船编为一纲,这种成批编组运送货物的办法,称为“纲运”。后来把成批运送货物的组织称为“纲”。

〔落魄〕相当于“落泊”。形容穷困失意。

〔泼皮〕流氓,无赖。

〔博个封妻荫子〕取得显贵的地位,使妻、子也获得封号和荣誉。

〔杨令公〕姓杨名业,北宋初的名将。传说他家“一门五侯”,所以称他“五侯”。

〔五回书〕指《水浒》第七、八、九、十、十一回。

〔腾挪跌宕〕变化曲折的意思。

〔作注〕作为赌注。

〔遒(qiú)劲〕刚劲有力,多指书画的运笔。

〔三回书〕指《水浒》第十二、十三、十六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