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东北师范大学秘诀:构建轻松就业新平台

东北师范大学秘诀:构建轻松就业新平台

时间:2022-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东北师大今年各类毕业生共6270名,目前已有87%的学生陆续签约,预计到年底就业签约率将超过98%。踏进东北师大校园,丝毫感受不到就业压力造成的紧张气氛和焦虑情绪,也看不到为解决迫在眉睫的就业问题奔走忙碌的身影。构建供需平台“内合外联”、区域合作面对近年来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严重挑战,东北师大意识到,单靠一个学校的力量很难在就业市场上抢占先机。在东北师大,这种情况很多,而这得益于学校构建的就业信息平台。

东北师大今年各类毕业生共6270名,目前已有87%的学生陆续签约,预计到年底就业签约率将超过98%。奥秘在哪里?东北师大的秘诀是:构建轻松就业新平台。

踏进东北师大校园,丝毫感受不到就业压力造成的紧张气氛和焦虑情绪,也看不到为解决迫在眉睫的就业问题奔走忙碌的身影。三五成群的毕业生静静地往来于宿舍、教室、图书馆之间的林荫道。“我们的就业合约早已签订,工作单位已落实了。”他们满脸轻松。

“这是东北师范大学精心打造毕业生就业平台的结果。”校长史宁中深有感触。

构建供需平台

“内合外联”、区域合作

面对近年来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严重挑战,东北师大意识到,单靠一个学校的力量很难在就业市场上抢占先机。为此,他们在2001年就创造性地提出““内合外联””的就业战略——促成东北高师院校的“合纵”协作,并把毕业生就业与用人单位的人才队伍建设结合起来,互惠互利,构建供需平台。

几年来,东北师大的毕业生就业平台越来越大。截至目前,整个就业工作协作体已扩大到26所高师院校,连接全国30个省市区1400多家用人单位。结果是规模形成了越来越丰富的学历梯次和专业门类,造就了越来越广阔的市场,为供需双方双向选择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在这个超市式的大平台上,用人单位可以找到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大学各类师资人才,不论本科、硕士、博士,也都可以找到满意的用人单位。

上海市青浦区教育局副局长陈为国说:“不用跋山涉水就能招到学科门类齐全的人才,既免受劳顿之苦,又节省人力、物力。”而拿到一家著名企业offer的罗华同学道出了毕业生的心声:“有学校提供的供需平台,我们省老心了。靠自己跑来跑去联系工作,费钱费时间不说,哪能一下有这么多用人单位可供选择?”

数据显示,仅在去年底举办的“2006届毕业生联合供需洽谈会”上,就业签约的毕业生就达到5016名,占到毕业生总数的80%多。

构建互动平台

专业运作、立体联动

2003年东北师大成立了就业指导服务中心,这里常年活跃着一支由硕士、博士、教授、博导组成的负责毕业生就业的专业队伍,专门研究、开展就业市场、信息、指导、服务等工作。同时,为让全校员工都参与就业工作,学校还通过实行5个责任制,即校长、院长、系主任、研究生导师、专业教师各负其责,并与晋职晋级、业绩评定、课题申报等挂起钩来,构建了全方位的促进就业互动平台。

经过几年运行完善,目前学校已形成了从校长到专业教师各个层面人员全部参与毕业生就业的工作体系,就业工作由原来的就业工作部门“孤军奋战”变为现在的“全员会战”。在今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中,专业教师推荐的就业单位已占到所有用人单位的20%以上。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亲自走出去多方开拓市场,结果使学生就业率提高了25%,而有的系主任一个人就联系落实就业单位30多个。

就业互动平台的建立和完善,给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有力的组织和机制保障,使毕业生就业率逐年提高,今年将超过98%。“辛苦的是校领导和老师们,受益的是我们。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专心学习,多长知识、才干。”文学院李艳、历史文化学院张雨禾等怀揣就业合同的同学充满感激和自信。

构建信息平台

个性化服务、零时差沟通

“到手的就是直接可口的。”数学系毕业生李宇华一脸自豪,不久前他没出校门就通过电子邮件定制就业服务在北京找到了工作单位。在东北师大,这种情况很多,而这得益于学校构建的就业信息平台。

前几年,为及时准确了解就业市场信息,掌握就业竞争的主动权,学校投入近百万元,推出了“东师就业信息网”,实现了从“纸介时代”向“鼠标时代”的跨越。当时,每年有90%以上的毕业生通过协作网查找用人信息,并有不少人如愿以偿。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在使用更方便的情况下,也给需求者带来了“无效信息”干扰的困扰。为改变这一状况,最大限度地实现就业的信息及时准确沟通,2004年他们又分别开通了电子邮件定制和手机短信定制两项就业信息服务,使电子信息的“一对多”变为“一对一”,实现了信息服务的个性化和零时差。毕业生只要定制这两项服务,目标地区最近15天和此后新发布的专业需求信息就会即时发送到眼前,大大提高了沟通时效和就业成功率。同时,就业信息网还推出了全国基础教育重点学校资料库、重点用人单位和就业网站链接库、网上名校推荐等系列相关服务,极大地拓宽了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和信息来源。

校党委书记盛连喜说,东北师大毕业生就业供需两旺,既得益于“水未到、先开渠”的超前服务意识,更得益于与时俱进不断建立和完善的各种就业机制和平台。

人民日报》记者 刘亮明

【注释】

[1]《人民日报》,2006年5月10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