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东北师范大学多年保持高就业率

东北师范大学多年保持高就业率

时间:2022-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东北高师院校2005届毕业生联合供需洽谈会上,东北师范大学毕业生依然备受用人单位青睐。如今,“东北师大”作为一个名牌,已经得到了全国各级中小学的普遍认可;2004年,东北师大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称号。为此,东北师大建立了两个就业联动机制。2001年10月,由东北师大牵头,国内首家高校就业联合体——“东北高师院校就业工作协作组”正式成立。

在东北高师院校2005届毕业生联合供需洽谈会上,东北师范大学毕业生依然备受用人单位青睐。目前,学校已有80%的毕业生落实了就业去向,其中外语专业供需比例为1∶16,数学专业为1∶10,中文专业为1∶8。1998年以来,在教育部公布的直属高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排行榜中,东北师大始终位居前列,在师范院校中位居榜首。如今,“东北师大”作为一个名牌,已经得到了全国各级中小学的普遍认可;2004年,东北师大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称号。

让学生从吃“套餐”变成吃“自助餐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东北师大校领导就认识到了质量的重要性,提出要把教学质量作为学校的安身立命之本。10年来,东北师大反复研究国家基础教育对人才的需求和就业市场的需求变化,不断改进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方法,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走出了一条独特道路。

从1994年开始,东北师大实施了以选课制为核心的学分制改革,摆脱了过去统一的课程必修制的束缚,变固定学制为弹性学制。同时严格课堂教学,改革考试方法,严格考试纪律,狠抓校风和学风建设。在改革考试方法上,学校变过去以考为主为针对学生情况,实行灵活多变的新型考试,将学生的日常学习情况、参与班级学习活动情况以及创新情况纳入考试范畴;严格考试纪律,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学校的教风考纪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在此基础上,东北师大进一步深化改革,启动了“优师工程”,把本科生培养目标确定为面向21世纪培养合格的中等学校师资和其他各类专门人才,为大部分学生将来成为中等教育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优秀管理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学校教学中,所有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都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展开。东北师大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杨晓慧说:“明确的办学目标使东北师大培养的人才针对性更强,极大推动了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一大批学生毕业后很快成了中学的骨干教师。”

与此同时,东北师大开始新一轮本科教学改革,突破传统的以专业教育为主线的课程结构,实行以课程为中心的新模式;改革本科招生方式,在经济、管理、教育、新闻传播、生物、数学、物理等学科领域实行按一级学科招生,两年后分流;文、史、哲按二级学科招生联合培养;推行“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多出路”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等等。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自主发展提供了空间,允许学生选择专业,形成了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成长服务的培养模式。采访中一些在校学生开玩笑说:“过去我们学生吃的是‘套餐’,没有选择的余地;现在吃的是‘自助餐’,花样很多,可以任意选择。”

系列挂钩 全员抓就业

优秀的毕业生固然重要,但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仅靠学生打品牌还不够。为此,东北师大建立了两个就业联动机制。

一方面,学校将学生就业工作与学校的招生数量、专业设置、培养规格、教学评估相挂钩,提高就业与招生、培养的相关度,并且将这一机制贯彻于从学校到院和系,从校长到院长、系主任、研究生导师、专业教师等各个层面。在学校层面上,校长将学生就业工作与学校的招生数量、专业设置、教学评估、学校评价相挂钩。根据市场调研结果,决定专业的设置,并及时调整招生计划。比如,根据市场调研结果,东北师大在全国率先设置了小学教育专业,结果学生报考踊跃,社会对这一专业的毕业生也表现出了浓厚兴趣;教育管理和教育学等专业,由于市场需求减少,学校及时调整了招生计划,隔年招生。

在院系层面上,将院长、系主任、研究生导师的晋职晋级、业绩评定、课题申报、招生数量与学生就业情况挂钩。这一系列挂钩,使全校上下普遍感受到来自就业的压力。各院长、系主任积极行动起来,开始考虑如何提高生源质量、调整教学计划、开拓就业市场;由于学校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与导师的晋职晋级、招生数量紧密联系,研究生导师积极为其指导的研究生谋求就业出路。

另一方面,东北师大又调整原有就业工作领导体制,建立学校和学院两级就业工作领导体制,分别由校长和院长担任两级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全面落实教育部提出的“一把手”工程。学校将专业系主任、研究生导师、专业教师纳入学生就业工作体系,分别承担不同的责任。学校建立五个“责任制”,即由校长对全校学生就业工作负总责;院长对全院学生就业工作负总责;系主任具体负责本系学生就业工作;研究生导师除了培养研究生外,还负有为所带研究生联系单位、推荐工作的责任;所有专业教师都负有推荐毕业生义务。这五个责任制的实施,自上而下,将上至校长、下至专业教师的学校各个层面人员全部纳入学生就业工作体系,充分调动了学校各个层面参与学生就业工作的积极性,形成了全员抓就业的工作局面。据统计,近两年来,由专业教师推荐的就业单位占所有用人单位的近29%,每年都有500余名专业教师参与到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来。

形成区域性教师品牌市场

经过反复论证,东北师大提出了“内合外联”就业工作模式:“内合”东北地区所有高师院校,形成区域和规模优势,平等互利、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共建;“外联”用人单位,建设毕业生就业基地,双方互为基地,互惠发展;“内合外联”就业战略就是要以规模造就市场,打破高校就业多有竞争、少有合作的局面,在“竞合”中实现共赢。

2001年10月,由东北师大牵头,国内首家高校就业联合体——“东北高师院校就业工作协作组”正式成立。大区域、专业化市场的形成,既有效整合了东北高师的毕业生资源,也降低了用人单位的选才成本。大市场建成前,用人单位的“选才团”到东北来选拔中小学教师,要从大连一路跋涉到黑龙江,把东北高师院校“翻个遍”也不一定达到预期工作效果。大市场建成以后,东北高师毕业生齐聚一堂,汇集东北所有师范教育所需的所有专业,学历从专科、本科到硕士、博士,梯级结构鲜明,免去了用人单位奔波的辛苦和劳顿。目前,由东北高师院校打造的区域性教师专业品牌市场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影响最大、占有市场份额最大的区域性教师市场,以东北师大为中心的东北教育人才市场已经形成。

新华社记者 马扬

【注释】

[1]新华社.《内部参考》,2006年第17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