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东北师范大学“五招”让就业之路越走越宽

东北师范大学“五招”让就业之路越走越宽

时间:2022-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一指导思想下,东北师大就业中心提出“年年有新招,招招有新意”,以变应变,在就业市场严重“买方化”的今天,不断拓宽大学毕业生就业空间。这种“连锁就业”得益于东北师大“以创带就”理念的落实。这是东北师大举办的“东北高师毕业生视频洽谈会”。为此,东北师大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鼓励毕业生下基层。

“我们绝不能把就业责任全部推给学生和社会。高校既要对学生负责,又要为政府分忧”。在这一指导思想下,东北师大就业中心提出“年年有新招,招招有新意”,以变应变,在就业市场严重“买方化”的今天,不断拓宽大学毕业生就业空间。

第一招“基层直通车”畅通就业路

近几年,国家相继出台了不少鼓励毕业生下基层的政策,毕业生下基层的热情也在逐渐升温,但路径不畅却始终是个瓶颈问题。这主要是由缺乏平台和信息不对称等原因造成的。为解决这一问题,东北师大开始探索建立一个专门化、规模化和品牌化的公益性服务平台,为基层和毕业生打造“直通车”。

这个公益性服务平台就是“东北高师毕业生到全国基层百县就业”专场洽谈会。为了办好“直通车”,东北师大向全国1000多个县的5000个教育局、中小学、人事局发出了邀请函。为鼓励更多基层单位前来招聘,洽谈会不但不收取任何费用,还免费提供食宿,并为国家级贫困县代表报销往返交通费。

第二招“创业带就业”催生连锁反应

不久前,东北师大毕业生刘国起带领7名同学一起创建了“维世”软件有限公司。目前,该公司开发的“信息化教育平台”已经被全国3000余所学校使用。刘国起不仅以创业实现了自我就业,还带动了7名同学就业。这种“连锁就业”得益于东北师大“以创带就”理念的落实。

为了支持毕业生创业,该校先后成立了大学生创业中心,组建了“创业人才资源库”,启动了“百万创业基金”工程,每年投入100万元。基金分“孵化”和“投资”两个阶段对创业项目进行扶持。同时,学校还计划建设创业园,为学生创业实践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平台。

第三招“视频洽谈会”足不出户求职

“这里的洽谈静悄悄”。既听不到毕业生的匆匆脚步声,看不到人山人海的场面,也看不到一家用人单位,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宽敞的电脑工作室,毕业生在这里通过互联网实现与用人单位的视频洽谈。

这是东北师大举办的“东北高师毕业生视频洽谈会”。通过现代互联网技术,使毕业生在求职时从“行万里路”向“足不出户”转变,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该校先后投入上百万元建设了先进的视频洽谈室。一年多来,有数百家用人单位与数千名毕业生进行了洽谈,许多毕业生通过视频洽谈实现了预选和顺利签约。

第四招“发展式援助”为就业指路

很多学生总是盯着“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这是固有观念所导致的就业困难。为此,东北师大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鼓励毕业生下基层。对签约到国家级贫困县的毕业生给予奖励,并为其日后深造提供优惠条件。同时,组织学生开展就业体验活动,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走出认识误区。

东北师大贫困生较多,占学生总数的35%,因此,学校每年投入20余万元对这部分毕业生进行资助,为他们报销在外地面试的车费、住宿费等。

第五招“东师信使”编织就业网络

为了让学校与用人单位更好地对接,东北师大启动了“东师信使”工程,截至目前,已有遍布全国28个省(市、区)的1000多名“信使”,他们信息传输快、反馈信息准,成为东北师大在全国就业市场上的“显微镜”和“望远镜”。

“信使”们活跃在各行各业的第一线,通过自己的工作,定期向学校反馈市场需求及学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毕业生由于不了解就业城市和具体单位的实际情况,容易在决策时发生“摇摆”,这时,“信使”成为市场的“显微镜”。准确、及时的沟通是学校与用人单位培育感情、合作共赢的必要前提。因此,“信使”又成为学校的“望远镜”。

东北师范大学 刘志

【注释】

[1]《中国教育报》,2009年2月18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