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性道德教育的发展历程

大学生性道德教育的发展历程

时间:2024-09-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国外性道德教育的发展历程国外性道德教育的发展历程可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学校系统的性教育课程的开设,教育家们对性教育不断反思并不断检讨改进,使西方国家系统的学校性道德教育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6]。此阶段,学校性道德教育才得到了应有的重视。春秋时期的《黄帝内经》、汉墓《养生方》等成为中国性学的奠基之作,含有普及性知识进行性教育的任务。

(一)国外性道德教育的发展历程

国外性道德教育的发展历程可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对性的态度较为开放,性行为较为随意,性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繁衍后代;在漫长的中世纪,压制、摧残人性的教会教育占统治地位,“禁欲”就成了性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兴起,开始了对封建主义和“教会教育”的强烈批判,卢梭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详尽地论述青春期儿童身心变化,并据此提出性教育问题的教育思想家”[1],他作为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和愿望的重要的启蒙思想家,看到了封建“禁欲教育”给儿童身心带来的巨大危害,提出了“适合天性习惯”[2]的自然的教育原则,他 “一方面反对禁欲主义说教,反对对儿童实行专制,反对压抑儿童性的需要”,另一方面又“反对对儿童放纵不管,任其性早熟”。[3]基于此,在论及性教育的实施时,卢梭主张要“将性教育与道德教育挂钩,要求以理性控制情欲”。[4]

西方国家现代性道德教育开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伴随着性科学的发展而兴起的,但主要还是承接传统的伦理教育,即引导人们节制性欲。美国可以说是西方现代性道德教育开展得最早的国家之一,1892年爱伦·活特《真理的教导》一书的出版,成为美国第一部公开出版的性教育书籍[5];1897年美国成立了最早的性教育组织——性与卫生联合会,标志着以美国为首的现代西方早期性教育活动的开始;1912年,国际卫生组织首次使用“性教育”一词,建议将“性教育”纳入对青少年的教育大纲中,随后美国教育联合会决定培养中学性教育师资力量;1914~1915年期间美国巴哥罗(Bigelow)教授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生讲授性教育课程,这可以说是最早的大学生性道德教育,后来巴哥罗教授的讲义以“性教育(Sex E ducation)”为书名出版,此书展现了当时欧美性教育的理论、方法和教育结构体系。

20世纪上半叶,就整个西方社会而言,性道德教育主要还是以家庭教育为主,学校并没有开设系统的性教育课程,当时性道德教育的主题是反对“性”,目的是解决性病传播和私生子等问题,方式是以“说教”为主,辅之以“阻吓、压制、惩罚”的手段,以此引导人们节制性欲,劝导青少年抑欲扬善,安分守己。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学校系统的性教育课程的开设,教育家们对性教育不断反思并不断检讨改进,使西方国家系统的学校性道德教育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6]

第一个阶段: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学校广泛开设性教育课程,但却是“无指导的性教育”。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经济迅速发展,西方社会传统的价值体系受到严重冲击,“性自由”、“性解放”思想迅速渗进青少年群体,导致青少年性问题突出,少女怀孕、性病、堕胎等日益严重,所以,西方各国广泛开展了学校性教育。比如瑞典,1957年制定了性教育指导纲要;1966年尝试通过电视实施性教育,打破了许多家长和教师对“性”难以启齿的局面;1970年,性教育范围扩大到瑞典所有学校。又如美国,1967年“全国学校委员会联合会”和“美国学校管理者联合会”联合通过一项决议,呼吁推行中小学12年连续性教育,并要求各校拨出专门课时。但这个阶段,西方国家普遍推行的是“无指导的性教育”,即“要不要发生性行为,什么年龄开始有性行为,有几个性伙伴”等,都让学生自己决定,教师不能对学生 “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进行指导,学校性教育的任务是着重讲解性器官和性交过程,指导如何使用避孕套,并没有将性知识教育与性道德教育很好地结合起来。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80年代初期,学校性道德教育得到应有的重视。在这一阶段,西方社会经受了性解放主义的全面冲击,青少年性问题日益恶化,少女怀孕率急剧上升,性病大规模流行,这一状况迫使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学校性教育的任务,许多国家都提出了性教育既要关心性知识的传播,也应注重性价值观的培养,要把性知识教育和性道德教育、人格教育结合起来。比如,瑞典在1975年专门修正法律,提出在性生理教育的同时,充实性道德、性评价的内容,进行性社会学、性伦理学和宗教观教育,强调性责任和性约束;又如,日本从70年代中期开始进入“性指导”阶段,强调不仅要让青少年懂得与自身发展有关的性生理知识,更应该让他们懂得生活的价值和爱情的重要性,在性教育中要特别强调性约束、性道德。此阶段,学校性道德教育才得到了应有的重视。

第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明确了学校性道德教育的任务,强调“性纯洁教育”,重视性行为符合社会规范。20世纪80年代初,艾滋病被发现并在全世界开始流行,给社会和人们带来了不安与痛苦,同时,“性革命”所造成的家庭解体、婚姻关系松散、性关系混乱等严重的社会问题,使宗教界和保守人士发起了对“性革命”的声势浩大的全面反攻,倡导人们在性伦理上向传统作某种程度的回归,明确性道德教育的任务,即向青少年灌输社会主流的性价值观,从而引导青少年进行正确的自主选择,树立积极的性道德。比如美国学校性教育在对学生传授正确的性知识的同时,强调“性纯洁教育”,要求学生保持身心纯洁,维护社会道德秩序,教育人们在性活动中应尊重对方,以理智约束本能;又如日本认为性教育首先是性的文明教育、伦理教育和道德教育,强调尊重人的精神,反对恃强凌弱,讲究男女平等,性的卫生教育反而是第二位的,因此,他们制定的性教育目标是:把性作为人格的基本部分给以综合看待,树立男女平等的异性观,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

自此以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性道德教育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即以学生良好品德塑造为基础,强调性价值观的核心地位,要求学生要以严肃的态度对待两性关系,把性爱和责任结合起来。

(二)国内性道德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性教育可以说源远流长,在远古商周时期开始就有以著书立说、文化传播的形式出现的性教育,“中国古代典籍里关于性的论述,最初见于《周易》,它强调性交是一切生命的基础,是阴阳两种宇宙作用力量的体现”[7]。春秋时期的《黄帝内经》、汉墓《养生方》等成为中国性学的奠基之作,含有普及性知识进行性教育的任务。秦汉至唐代,人们对性及性教育持开放与宽容的态度,社会通过专著论述、家庭通过口口相传、学校通过教学活动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性教育。从宋代开始,“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占据统治地位,性被认为是“万恶之源”。“性除了以生育为目的以外的活动都是‘淫’,从‘诛淫行’到‘诛淫心’,甚至限制夫妇间的性活动,逐渐地发展为禁欲主义。”[8]到了清代,清政府“严绝非圣之书”[9],别说有关性教育的“房中术”,就连《西厢记》《水浒》等亦被列于禁毁之列,禁欲主义更加肆无忌惮,人们对性缄默不语、讳莫如深,其流毒之深远,直到现在“谈性色变”的观念还在影响着部分人的思想和行为。

中国古代的性道德观念经历了一个由松到紧,由肯定人性到“存天理、灭人欲”的复杂过程,唐代以前的性学研究和性教育,虽对促进我国性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都不是科学意义上的性教育,中国“科学的性教育出现在近代,完成于西学东渐的过程[10]。”经过西方性学著述的不断输入,五四时期一些知识分子率先觉悟,在“思想文化界掀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令人瞩目的‘性教育’思潮”[11],由此,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性教育达到了繁荣期。

中国性教育的先驱张竞生博士在20世纪30年代就强调性教育要注重情感和道德方面的教育,新中国建立后,周恩来总理多次指出要对青少年加强性卫生知识的教育,对我国性道德教育推动做出过很大贡献。但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性道德教育则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事情。在我国步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性道德教育才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其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改革开放以后到20世纪90年代前的发展初期阶段

在这一阶段为性教育做出巨大贡献的三位老一辈性教育专家周建人教授、吴阶平教授、叶恭绍教授,他们为性教育摇旗呐喊,使国家从立法和方针政策上对性教育做出了一系列的规定,其中,1988年8月8日国家教委、国家计生委颁布的《关于在中学开展青春期教育的通知》指出:“青春期教育包括性生理、性心理和性道德教育三方面,以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为核心”,从而确立性道德教育的真正地位。

1985年8月,上海大学刘达临教授等发起主办了全国第一届性教育讲习班,培养了性教育人才;1985年中国人民大学潘绥铭教授第一次开设了性社会学课;1988年,中国人民大学开办了性科学讲习班和相关课程,从此,性教育和性研究正式引入大学校园,一些高校陆续开设性教育课程,一些关于性教育的教材也开始出版[12]。华南师范大学从1989年起把《性科学与性教育》正式列入教学计划,作为全校的公共选修课,一方面向大家进行性教育,另一方面为学生毕业后到中学开展性教育、讲授有关性的基本理论知识做准备。总的来说这一时期我国大学生性道德教育还处在“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阶段,性教育还举步维艰。

2.1990年到2000年继续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教育被赋予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使命。在这一阶段国家在政策上加强了对性教育的引导,如1993年国家教委颁布了《大学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其中,性健康教育占有重要地位;1995年12月国家教育体育卫生司《关于在各大中学校开展“加强预防艾滋病教育及搞好艾滋病宣传活动”的通知》中指出:“高等学校和普通中学要把青春期教育与预防艾滋病、性病教育结合起来,要加强性道德教育,提倡洁身自爱,要教育学生防止性失误。”在国务院颁布的《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中,也要求将艾滋病、性病预防知识纳入健康教育课程,并对开课率和课时作了明确规定。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性教育的研究和性道德教育的发展,使性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92年,华中师范大学彭晓辉教授在该校开设了“性科学概论”课程;1996年首都师范大学也开设了我国第一个“性健康教育”辅修专业,把性生理学、性心理学、性伦理学、性法学带入大学课堂,借助于异性和同性同学之间的相互学习与合作,了解有关性的生理、心理、道德等各方面的知识,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高校性道德教育的发展。

3.2000年以来不断拓展和深化阶段

进入新世纪,知识和人才、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被提到更加重要的地位。这一阶段性教育得到了政府的关注和重视:2000年4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主持召开了“防治艾滋病协调会议”,与会代表一致认为:要保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培养他们预防性病、艾滋病的意识,离开了性健康、性道德教育是绝对不行的。2001年11月,在北京“预防控制艾滋病,青年同伴教育者培训班”开课,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的教师和学生代表参加了培训。这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加强性教育与性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在这个时期,许多高校也纷纷开设性教育课程,性教育的教材开始出版。例如,由哈尔滨医科大学王滨有教授主编,黑龙江省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等系列教材以正规教材的形式于2002年4月进入黑龙江省各大学的课堂。又如,2001年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开设性健康指导课程,随后几年里,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乐山师范学院、泸州医学院、四川文理学院等高校均开设大学生性健康指导课,使用的教材是由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胡珍教授主编的《大学生性文明与性健康》,2004年8月,修订的第二版教材《大学生性健康教程》正式出版,现已被省内外17所高校采用,2011年该教材的升级版《性爱婚姻家庭-大学生性教育教材》出版,供全省各高校采用。从性学研究来看,中国人民大学潘绥铭教授《全国大学生的异性交往》《中国当代大学生性观念与性行为》等书的出版,对我们全面把握大学生的性状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刘达临的《中国当代性文化》《20世纪中国性文化》,李银河《性的问题》等著作,对我们研究性道德教育相关内容同样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总体来说,这一阶段性教育不断拓展和深化,但开设性教育课的高校数量仍然有限,开课的侧重点及内容的深浅也不同,还没有一个科学的、完整的教育模式及教育体系。由于我国最早关注性研究和性教育的一批人,其专业背景多为医学、生物学或生理学,这就致使我国现代早期的性教育强调性生理、性卫生等方面的内容居多,对性道德教育的关注度并不高,近年来大学生中性越轨、性病、性犯罪等一系列问题的不断出现,才使人们意识到性道德教育广泛而深入持久开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性道德教育的研究才逐渐成为性教育的重点和热点。同时,在这一阶段,中国性学研究者们发现中国学校性教育师资缺乏必要的培训,各个高校开展性道德教育也需要大量的专门人才。2011年年初,由首都师范大学主办、华中师范大学承办的全国“20所师范院校性教育教师研讨培训班”开班,这意味着中国更多的高校将跨入性教育的行列,必将推动整个学校性道德教育的发展。目前,性教育得到了更多的赞同和支持,同时以社会性别为视角的性道德教育正在成为新阶段性教育的起点,这些都必将推动中国大学生性道德教育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