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黄帝内经》的阴阳气化论

《黄帝内经》的阴阳气化论

时间:2022-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黄帝内经》是中医经典著作,中医理论最为讲究和重视的是“阴阳”范畴,所以书中对“阴阳”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进行了大量而具体的论述,形成了阴阳气化论、转化论。《黄帝内经》的作者进一步指出,由于阴阳之间的不断变化,彼此消长,屈伸往来,当一方增长、发展到了顶点、极致,就要向对立的方面转化,这就是“物极必反”的道理。由此可见,《黄帝内经》的阴阳气化论、物极必反论,充满着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第二节 《黄帝内经》的阴阳气化论

《黄帝内经》是中医经典著作,中医理论最为讲究和重视的是“阴阳”范畴,所以书中对“阴阳”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进行了大量而具体的论述,形成了阴阳气化论、转化论。

《黄帝内经》的作者认为,由阴阳所化生的人和万物,无一不具有阴阳、包涵阴阳,并且是“阴中有阴,阳中有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人亦有阴阳”。人认识、明白了这个基本道理,才能了解、掌握人和万物的生存、发展的道理、法则,方可顺应天地阴阳的发展、变化。所以说:

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9]

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故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所以欲知天地之阴阳者,应天之气,动而不息,故五岁而右迁,应地之气,静而守位,故六期而环会,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交错,而变由生也。[10]

人和天地万物都有阴阳,而且是阴中有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阳,阳中有阴。由于阴阳之间的相互交错,上下相临,动静往来,运动不息,阳舒阴布,五化宣布,寒暑迎随,内外分合,循环往复,变化多端,而使人和万物生生不息,不断发展。人和万物顺应了这个变化之道,便可以顺阴阳之大化流行而生存发展。人们认识了这个变化之道,掌握了阴阳变化之理,便能明乎中道,不太过,亦不不及,从而可以德化政令,免灾保生,通于神明,无所不通。所以说:

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位天者,天文也。位地者,地理也。通于人气之变化者,人事也。故太过者先天,不及者后天,所谓治化而人应之也。

德化者气之祥,政令者气之章,变易者复之纪,灾眚者伤之始,气相胜者和,不相胜者病,重感于邪则甚也。……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善言应者,同天地之化,善言化言变者,通神明之理。[11]

人认识、顺应了阴阳气化之道、之理,便能顺天应人,同天地之化,得阴阳之和,便可以政通人和,祛病保身,这才是善言变化而通神明之理的智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进一步指出,由于阴阳之间的不断变化,彼此消长,屈伸往来,当一方增长、发展到了顶点、极致,就要向对立的方面转化,这就是“物极必反”的道理。所以说: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12]

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13]

由于阴阳的气化而产生了人和天地万物,阳气的本质特性是热,阴气的本质特性是寒。阳发展到极点则生寒而转化为热,阴发展到极点则生热而转化为寒,这就是物极之变,生化之理。这种变化是阴阳的自己变化,因而是无形迹而神妙莫测的。所以说“阴阳者”“变化之父母”,“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14]又说:“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15]阴阳是万物变化的父母、根源、动力,由于阴阳的自动变化,而使万物产生神妙莫测,往复不断,生生不息,这就是事物变化的“神机”。如果“神机化灭”而“升降息则气立孤危”。[16]当然也就没有万物的生存变化了,只能是“不生化”的“不生不化”了。由此可见,《黄帝内经》的阴阳气化论、物极必反论,充满着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黄帝内经》的作者,由阴阳气化论而引申出天人合一论,人和天都是从气化而来的,所以人和天是相类的、相通的、相同的、对应的、合一的,天有什么,人亦有什么,二者是合而为一的。《黄帝内经》对天人合一作了详细的论述,举其要者,录之如下:

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17]

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18]

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节。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腘。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地有泉脉,人有卫气。地有草蓂,人有毫毛。天有昼夜,人有卧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齿。地有小山,人有小节。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腘肉。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19]

阴阳化生了天、地、人,天、地有什么,人亦有什么与天、地对应,这就是“有天有地有人也”[20]的道理。根据这个道理,人“必应于天地”,方可与天地协调同行,动而不息,生生不已,变化发展,这才是“通于人气之变化者”。因此,人必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只有如此者,才“可以长久”存在、发展。

《黄帝内经》的天人合一论,与《淮南鸿烈》、《春秋繁露》的天人合一论,是相应、相近、相同的,我们将依次作分析评述,请读者注意其相近、相同之外,并由此可以证明它们是一个时代的著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