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阴阳经病之错杂

论阴阳经病之错杂

时间:2022-04-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肝胃二经,皆主惊骇。肝主风,心包主火,风热为邪,而阳明受之,故病名风厥。一阳,少阳也,少阳之气,生于肾藏水中。少阳火气上炎,不得厥阴之阴气以相济,故咽喉干燥。今脉代绝,致厥阴少阳,不相交合,故病在主脾。太阳之气主皮毛,皮毛者肺之合,故二阴三阳相合,病在肺也。二阴,谓少阴所主之两肾。若是者无复交通,阴阳并绝矣,故阳浮者病当在外,而为血瘕;脉沉者病当在内,而为脓胕。

《素问·阴阳别论》曰: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厥。

张介宾曰:二阳,胃与大肠也。一阴,肝与心主也。肝胃二经,皆主惊骇。《素问·金匮真言论》曰东方通于肝,其病发惊骇,《灵枢·经脉》曰足阳明病,闻木声则惕然而惊者,是也。背痛者,手足阳明之筋,皆夹脊也。噫,嗳气也,其主在心。然《灵枢·邪客》曰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也,又《素问·脉解》曰所谓上走心为噫者。阴盛而上走于阳明,阳明络属心,故曰上走心为噫也。欠,呵欠也,欠虽主于肾。而《灵枢·经脉》曰足阳明病为数欠,此又噫欠之在于心包胃经也。肝主风,心包主火,风热为邪,而阳明受之,故病名风厥。

《素问·阴阳别论》曰: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

张隐庵曰:二阴,少阴也。一阳,少阳也,少阳之气,生于肾藏水中。《经》云:肾气实则胀,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此肾气与生阳并逆,故善胀。心肾之气,不能相交,故心满善气也。善气者,太息也,心系急,则气道约,故太息以伸出之。

《素问·阴阳别论》曰: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痿易,四肢不举。

马元台曰:三阳者,膀胱经也;三阴者,脾经也,膀胱之脉,自头背下行于足。而脾脉主于四肢,故二经不足,则发为偏枯,及为痿易,与四肢不举。痿易者,左右变易为痿也。

张隐庵曰:三阳三阴,太阳太阴经也,太阳为诸阳主气,而主筋,阳气虚则为偏枯,阳虚而不能养筋,则为痿。脾属四肢,故不举也。此水府为病,而逆乘脾土也。

《素问·阴阳类论》曰:二阳一阴,阳明主病,不胜一阴,脉软而动,九窍皆沉。

王太仆曰:一阴,厥阴肝,木气也。二阳,阳明胃,土气也,木土相薄,故阳明主病也。木伐其土,土不胜木,故云不胜一阴;脉软而动者,软为胃气,动为木形,土木相持,则胃气不转,故九窍沉滞,而不通利也。

马元台曰:此言胃肝为病者,肝胜而胃负也。又曰:软者病在胃,而胃气未绝也;动者木气旺,而正来侮土也,此乃主负客胜者也。

张介宾曰:九窍之气,皆阳明所及,阳明病则胃气不行,故九窍皆为沉滞,而不通利也。

《素问·阴阳类论》曰:三阳一阴,太阳脉胜,一阴不能止,内乱五脏,外为惊骇。

马元台曰:此言膀胱与肝为病,膀胱胜而肝负也。三阳者,足太阳膀胱经也;一阴者,足厥阴肝经也,膀胱主病,而肝来侮之,是以木乘水。膀胱为表,肝为里,膀胱邪盛,有自表之里之势,肝经不得而止之,致使内乱五脏之神,外有惊骇之状。《素问·金匮真言论》言:肝,其病发惊骇。

《素问·阴阳类论》曰:一阴一阳代绝,此阴气至心,上下无常,出入不知,喉咽干燥,病在土脾。

高士宗曰:少阳之气,生于厥阴,厥阴之气,合于少阳。今一阴一阳,不相为类,故其脉代绝。代绝者,此厥阴之气,不合少阳,而上至心包也,合少阳则上下有常,出入有知。今厥阴之气,至于心包,以厥阴而合厥阴,惟阴无阳,故上下无常,出入不知。少阳火气上炎,不得厥阴之阴气以相济,故咽喉干燥。《素问·宣明五气》云:脾脉代,代者脾之本脉也。今脉代绝,致厥阴少阳,不相交合,故病在主脾。

《素问·阴阳类论》曰:二阴三阳病在肺,少阴脉沉,胜肺伤脾,外伤四肢。

高士宗曰:二阴,少阴也;三阳,太阳也。太阳之气主皮毛,皮毛者肺之合,故二阴三阳相合,病在肺也。二阴合三阳而病肺,则三阳有余,二阴不足,故少阴脉沉也。胜肺,犹言肺气胜也,其胜在肺,则伤脾,伤脾者非伤太阴之脾脏,乃外伤四肢也。盖皮毛之气过盛,则内伤肌腠,而病及四肢,先曰伤脾,以脾主四肢,究之所伤不在脾也。

《素问·阴阳类论》曰:二阴二阳皆交至,病在肾,骂詈妄行,巅疾为狂。

马元台曰:此言足经肾与胃为病者,胃胜而肾负也。肾经有病,而胃脏乘之,其病交甚,然土能克水,病终归肾,故水衰则火盛,骂詈妄行,巅病与狂之病作也。巅疾者,火上升也;狂者,阴不胜阳也。

张隐庵曰:皆交至者,言二阴二阳之经气,交属相并,而上至于阳明也;病在肾者,谓肾气病而精液少,其虚气反上奔也;病气传于阳明,是以骂詈妄行,巅疾为狂,此肾气上逆于脉中也。

《素问·阴阳类论》曰:二阴一阳病出于肾,阴气客游于心脘下,空窍堤,闭塞不通,四肢别离。

张隐庵曰:此言水从中土,上交于肺,复随天气而运行于上下四旁。二阴,谓少阴所主之两肾。一阳,乃肾脏所生之少阳;空窍,谓汗空,乃肺主之毛窍,如水不随气而运行于肤表,则空窍闭塞不通矣。堤所以防水者也,水不渗入于土中之理路,则堤闭塞不通,而四肢不能受气于中土矣,此缘肾脏病,而津液少,不能渗灌于脾肺,其虚气反从少阳而客游于心下也。

《素问·阴阳类论》曰:二阳三阴,至阴皆在。阴不过阳,阳气不能止阴,阴阳并绝,浮为血瘕,沉为脓

张介宾曰:二阳,胃也;三阴,肺也;至阴,脾也;皆在,皆病也。脾胃相为表里,病在仓廪不化,肺布气于脏腑,病则治节不行,故致阴不过阳,则阴自为阴,不过入于阳分也,阳气不能止阴,则阳自为阳,不留止于阴分也。若是者无复交通,阴阳并绝矣,故阳浮者病当在外,而为血瘕;脉沉者病当在内,而为脓胕。正以阴阳表里,不相交通,故脉证之反若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