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医圣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

医圣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

时间:2022-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张仲景目睹瘟疫每年都要夺去无数人的生命,心里十分痛苦。晚年,他弃官从医,写出了《伤寒杂病论》。在治疗过程中,张仲景深感这类疾患病因复杂,转变急剧,治疗比较困难。张仲景把秦汉以前的诊断和治疗技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在处方用药方面,他也有突出成就,他的《伤寒杂病论》共载药方375个,使用药物214种。总之,张仲景的成就很大,他的《伤寒杂病论》系统总结了汉朝以前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奠定了中医学基础。

医圣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

提起儒学不得不提起孔夫子,同样,一提医学不得不提张仲景。因为张仲景被人尊称为“医圣”。

张仲景生活在东汉末期。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皇朝的统治,接着地主、军阀争权夺利,战争不断,田地荒芜,瘟疫(就是急性传染病,像痢疾、脑炎等)流行,真是民不聊生。曹操著名诗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就是当时凄凉景象的真实写照。

张仲景目睹瘟疫每年都要夺去无数人的生命,心里十分痛苦。他那个张姓宗族大家庭本来有200多人,不到10年,也死去了将近2/3。其中7/10死于伤寒病。他决心把自己的毕生精力投入医学事业。他一方面“勤求古训”——即翻遍古代医书,认真学习古人的宝贵意见;一方面又“博采众方”——即深入民间搜集有效的药方。晚年,他弃官从医,写出了《伤寒杂病论》。后来,由于战乱,这部医学力作不久就散失了。经后人整理编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

伤寒病,是一切外感发热病的通称,包括多种传染病在内。在治疗过程中,张仲景深感这类疾患病因复杂,转变急剧,治疗比较困难。为了掌握这类疾病的临床表现和它的发展变化规律,张仲景参考《内经·索问》的六经分症和传变原则,根据病邪侵害经络、脏腑的程度,把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的综合症状概括为六大类型,就是太阳、阳明、少阳和太阴、少阴、厥阴“六经”。在每一经中,又概括出某些能反映病理机制的基本症状作为辨识本经病的主要依据。为了进一步分析病情,诊断病症,张仲景还提出了后人称为“八纲”的辨证方法。他把临床上出现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症候,综合归纳为八个纲领,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这是对疾病的诊治获得纲领性认识的重要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此八纲一直沿用至今。

张仲景把秦汉以前的诊断和治疗技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他把通过“四诊”(望、闻、问、切)得来的病人各方面的表现加以归纳分析,做出正确判断的方法,称为辨证;他总结出了一套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称为论治;他把治疗原则分做驱邪和扶正两个方面;在治疗方法上,张仲景创立了汗、吐、下、和、湿、清、补、消八法。如汗法就是用药物(如麻黄汤)使病人发汗,排除体内病毒;下法就是用泻下的方法(如大小承气汤)让病人排泻胃中的病毒;和法就是用药物(如大小柴胡汤)和解体内病毒。这些方法都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慎重选用。

在处方用药方面,他也有突出成就,他的《伤寒杂病论》共载药方375个,使用药物214种。在张仲景之前,我国方剂学已有一定基础,张仲景调制了不少复合药剂,大大发展了方剂学。为了使药物便于吸收,他还改进了剂型,除汤剂外,还使用丸、散、膏、栓、洗、浴、酒、熏及滴鼻、灌耳等各剂,创用了灌肠导便法。由于张仲景汇集了不少药方,保存了民间治病的丰富经验,所以后人称他为方剂学之祖,把他创制的方剂称作“经方”。现在中医临床上不少常用方剂还是他的原方原剂或由他的方剂加减变化而来。

总之,张仲景的成就很大,他的《伤寒杂病论》系统总结了汉朝以前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奠定了中医学基础。它使中国医学前进了一大步,现在仍是中西医学习研究中医理论和临床治疗的重要典籍。1700年来这部书对世界医学,特别是亚洲诸国,如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医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