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舆论激化与舆论张力

舆论激化与舆论张力

时间:2022-02-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舆论高涨不等于舆论激化,舆论高涨中的激烈表意行为才可称做舆论激化,表现为舆论斗争。舆论激化伴随舆论张力,使舆论功能出现变异。舆论激化到一定临界点,舆论对社会规范产生冲击力,出现舆论张力现象。防止舆论张力对社会的破坏,必须认识和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舆论的过激行为。
舆论激化与舆论张力_舆论学概论

一、舆论激化与舆论张力

作为舆论主体的公众是社会集合体,具有人身、社会和政治权利,有自主表达意见的强烈要求。一旦具备一定条件,公众突然集结,对压制它的舆论发起攻击,出现舆论对峙或交战局面,两种或多种舆论处于不可调和状态。这时,对立双方如果相互指责或发生肢体摩擦,表明舆论激化已经形成。舆论高涨不等于舆论激化,舆论高涨中的激烈表意行为才可称做舆论激化,表现为舆论斗争。

舆论呈现激化状态,出现语言攻击、批判浪潮和集会声讨,经常伴有演说家的雄辩和铿锵作响的谤文。舆论领袖摇旗呐喊,舆论人四处活动,一场场舆论风暴此起彼伏。由大规模宣传培植的舆论人制造声势,使许多公众失去自主意识,产生盲目的追随行为。在特定条件和特定信息刺激下,这种追随容易形成破坏性的舆论震荡。正确舆论大义凛然,为实现真理诉诸冲锋陷阵的行动,受到大多数公众的支持。错误舆论的震荡在小范围内出现,为野心家和阴谋家提供了机遇,这类无耻之徒借助舆论攻势颠倒黑白,不择手段地攻击正确的舆论。

舆论从和谐状态演进为舆论狂飙,有很多原因,最根本的原因是舆论主体出于自身经济、政治利益考虑,钳制不同意见的增长,将人们的观念、行为引向集体斗争。这时,舆论呈现高度受控和两极化的景象,对立舆论的主体对各自的利益诉求,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尖锐对立,使用激烈的手段表达强烈的意见。国家、社团、公众意见的相互博弈纷纷抢占媒体,展开各种形式的口诛笔伐,有经济实力或握有权力的一方竭尽全力控制媒体。在舆论激化中,哪种舆论能够取得胜利,取决于它是否占有真理。

过激的、非理性的、促使社会倒退的错误舆论虽然也可能高涨,把局部舆论推向激化,但不可能动员更多的公众卷入。在许多国家,权力集团煽动错误的舆论往往是舆论激化的根源,因为它本身需要舆论激化运动群众,推动某些公众的过激行为。对错误舆论不加引导,无限放纵它的破坏性,就会损害社会的稳定。

重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事件或公共问题,如官员的腐败,大批工人失业,讨要工薪的农民工被殴打以及警方的粗暴执法等,成为某个地区或某个部门的人们普遍关心的话题,容易酿成舆论激化。一些社会不公现象的暴露,弱势群体要求公共权力维护社会公平,使舆论激化的机会增多。每一次舆论激化,公众都呼吁法律秩序的建立或完善,因为只有在法制完备、强势群体受到约束的环境中,公众的权益才能不受侵害。在这种情况下,舆论激化作为舆论监督的一种方式,不只是舆论演变的结果,而且是一场人民卫权的行动。

舆论激化伴随舆论张力,使舆论功能出现变异。舆论激化到一定临界点,舆论对社会规范产生冲击力,出现舆论张力现象。意见传播量与其对社会的作用力成正比,当舆论急剧增长,舆论的作用使社会环境处于超负荷状态,形成舆论张力。舆论张力是舆论流对社会容量冲击力产生破坏的因素。当社会环境容纳不下舆论的流量,社会框架就要紊乱,舆论张力就明显地表现出来。

打个比方说,在一个多人聚集的房间里有人说话,每个人说话的声音小,或说话的人很少,没有出现杂乱无章的吵闹声,房间的办公秩序还能维持。如果嘈杂声一旦大得使人无法正常工作,舆论张力就出现了冲击力,办公室内许多人停下工作,制止大声说话的人。这是舆论张力最好的模型。舆论传播量适度,社会生活受不到舆论流过分的冲击,人们的生活平静安详,社会秩序保持平稳状态。如果舆论高涨,传播量大,充斥社会每个空间,舆论张力必然导致社会秩序大乱。社会动乱的出现,正是舆论张力无限增长,部分或全部冲破社会框架的结果。

社会框架主要指社会管理及制度,有适当的舆论容量,以舆论活动不破坏各种社会规范为限度。不同社会结构,舆论容量的大小不同。当舆论传播量小于社会容量时,社会制度不仅为舆论的流动提供伸展的余地,社会秩序也不会受到冲击而改变。舆论量恰好和社会容量的限度相适,即使错误舆论的激化,也不会造成很大混乱。舆论流量超出社会框架的容量,公众的思想情绪发生畸变,以致出现过激的舆论行为,社会就要发生震荡,影响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稳定。

舆论超过社会框架的负荷通常是指下述四种情况:1.出现两种对立的意见,互相指责,展开大规模的舆论战;2.社会出现多种舆论,同时出现行为舆论,有40%以上的公众卷入舆论活动,转移人们对工作或社会主要目标的注意;3.错误舆论被当作正确的舆论大张旗鼓地宣传,放大公众的错觉,使群众举动达到疯狂的地步; 4.对正确但不能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意见进行刮风式宣传,动员人们频频表态,使公众忽略生活中的主要问题,也会出现舆论张力。

经常激化舆论活动,或有意驱动舆论高涨,接连不断举行各种大型社会活动或会议,使人们长时间不能安心正常生产和工作,造成的财产损失骇人听闻。“文化大革命”正是舆论张力达到极限的例子,给社会造成的破坏至今仍使经历过这场浩劫的人记忆犹新。

社会张力的出现是由不可调和的社会矛盾和社会自我调解能力低下造成的。人们自由地发表合法的意见,社会舆论受不到压抑,一般不会走向激化。社会制度设置的舆论容量小,舆论规范不健全,舆论一旦高涨,社会舆论张力急遽增长,人们往往一哄而起,意志冲动随之失去控制。舆论冲击社会框架的明显标志是,人们到处发表非议性的言论,尖锐地抨击现实,严重的则以暴力破坏社会秩序,造成尖锐的社会冲突。社会制度设置更大的舆论容量,允许人们依法抒发怨气和抗议活动,等于给社会装上“安全阀”,舆论张力出现的机遇就会减少。防止舆论张力对社会的破坏,必须认识和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舆论的过激行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