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冲突与舆论冲突

社会冲突与舆论冲突

时间:2022-02-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冲突的本质是利益冲突,权利意识与官僚作风的对立,不同阶层经济利益有时发生对抗,是导致社会冲突的根源。相互攻击是舆论冲突的普遍形式。对达官贵人,只要社会舆论的指斥对其产生负面效果,就可称之为受到舆论攻击;对普通百姓,由于社会舆论的歪曲而带来损害,也可以说受到了“舆论攻击”。舆论冲突的演变,有可能上升为激烈的行为冲突,以至发生游行队伍攻击公共设施的事件。
社会冲突与舆论冲突_舆论学概论

二、社会冲突与舆论冲突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冲突的社会。进入新世纪,一个事实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正视:中国社会正处于明显的分化阶段,多种社会阶层导致利益的多元化,社会矛盾转化为社会冲突成为常见的现象。社会冲突的本质是利益冲突,权利意识与官僚作风的对立,不同阶层经济利益有时发生对抗,是导致社会冲突的根源。虽然社会问题具有普遍性,但并不意味所有的社会问题都会引发社会冲突。只有社会矛盾长期无法正常解决,被少数利益集团操纵或阻隔而发生意外突变,才会带来不可避免的社会冲突。

处于统治地位的阶级利用权力维护或增加自己的优势,被统治的公众试图扭转这种不平等的趋势,使一些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像定时炸弹一样,随时都有爆发舆论冲突的可能。公众不能沉默于被压迫的漩涡中,要站出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坚决与强势集团斗争,这就产生了激烈的意见对立。舆论冲突是指社会意见处于尖锐对立状态,舆论主体在激昂的情绪下不再单用冷静的语言表达意志,而是诉诸声讨、抗议的行为,走上街头,表达强烈的反抗情绪。对立的舆论采取对抗的形式,双方在一定时间内不会让步,最终以一方压倒另一方为结局。

在当今世界,大到国家之间的战争,小到与朋友或是同事的争吵,都是常见的意见冲突。舆论弥漫在各种社会关系中,从各国媒体的报道我们每天都可耳闻目睹一些有关暴力、恐怖、示威事件之类的坏消息,这些舆论行为逐步升级,以至发展为骇人听闻的冲突性事件。当这些事件成为集体行动时,就表现为舆论冲突。

相互攻击是舆论冲突的普遍形式。这时,对立的舆论主体不再阐明道理,而是更多地用愤慨的语言猛烈地抨击对方。在两种意见的对峙中,冲突的双方较多地使用谴责、抗议的言辞,贬斥对方的立场和声誉,言语冷酷,制造声讨和批判的声势。坚持错误舆论的主体,甚至运用谩骂、捏造事实、诬陷诽谤等手段攻击对手,迷惑更多的人,使舆论冲突恶化。在对立舆论的攻击下,坚持正确舆论的一方,坚毅地直面对手的攻击,不犹豫、不退缩,以有力的事实激烈地反驳对方,拆穿他们的阴谋,积极争取民心,使对方陷于孤立。

舆论攻击更像是贬义词,因为“攻击”带有用心不良的目的而对他人发起进攻的意味。舆论攻击分为敌意性攻击和手段性攻击,被攻击者不一定是歹人恶徒。所谓敌意性攻击,是以伤害他人、使之蒙受痛苦和不快为目标的攻击。没有丑化目的而造成他人的伤害叫做手段性攻击。对达官贵人,只要社会舆论的指斥对其产生负面效果,就可称之为受到舆论攻击;对普通百姓,由于社会舆论的歪曲而带来损害,也可以说受到了“舆论攻击”。有时,受到舆论攻击没有太强的感情色彩,指的仅是一种行为,即遭到舆论的强烈反对和抨击。舆论攻击经常发生在许多角落和群体中,被攻击的对象也有各种人物,他可能是十恶不赦的公敌,也可能是两袖清风的社会公仆。只要受到怀有抨击目的的评论,都有可能成为舆论攻击的对象。在现实中,我们看到受到强烈舆论攻击而黯然下马的巨贪成克杰[1],也看到因为对一场球赛指导不利而饱受指责的、深受中国球迷喜爱的米卢[2]

手机和互联网被更多地用来实施舆论攻击,“博客”和“手机段子”在传播信息时,往往形成舆论夹攻的态势,成为某些人实施舆论攻击的利器。有些手机段子言简意赅,针砭时弊,使被攻击者陷入难堪。在舆论攻击的声势下,舆论不再是媒体的议程,而是媒体成了舆论的工具。

辩论也是舆论冲突的一种形式。辩论与攻击不同,攻击带有许多刻薄的言辞,攻击双方或一方丧失了理智。辩论的双方则要充分说明各自所坚持的道理,尽管一方的言论可能偏离真理,但却想以某种推理驳倒对方,争取广大公众的赞成。辩论双方坚持自己的立场,不肯轻易让步,想把对方置于理屈词穷的境地。这时,双方都以批驳的语言、激昂的情绪和高昂的语调揭穿对方的“谬论”,让对方的思想陷于绝境,达到击败对手的目的。

舆论冲突的演变,有可能上升为激烈的行为冲突,以至发生游行队伍攻击公共设施的事件。以暴力打击反对者,导致流血事件的发生,升级为武力冲突。意见冲突和武力冲突相互补充,以武力冲突解决舆论冲突,是社会或国家间矛盾激化的结果。在一国之内,最为典型的武力冲突多发生在初期的多党议会中,多党竞选执政的制度常使议会辩论白热化,辩论双方无法统一意见,就可能发生肢体冲突。我国在十年内乱中,许多地方的群众组织以“红宝书”为“指南”,相互批判围攻,经常转化为兵戎相见的武斗。

舆论冲突的以上形式大都是依次出现的,形成舆论冲突的四个阶段。首先是辩论,冲突双方都试图以某种道理驳倒对方,赢得公众的赞成和支持。其次是相互攻击,双方或某一方认为无法驳倒对方,就会失去冷静,采取抨击的手段发泄愤怒,成为武力冲突的先导。第三阶段出现激烈的行为冲突,以解决言语无法解决的问题,以“棒服”代替“说服”。最后阶段是冲突的平息,如果诉诸舆论可以达到目的,就跳过武力较量阶段双方达成协议,避免意见冲突导致流血事件。反之则由武力平息冲突,双方大动干戈,以一方击垮另一方为结局。武力冲突还会出现僵持的局面,双方各持己见或武力争斗难断胜负,最后在外界舆论的压力下双方作出让步而恢复平静。

在一国之内,造成舆论冲突的主要原因是贫富对立,剥削与压迫的存在。数以百万计的下层人民没有基本的生活保障,贫富分化严重,加剧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意见对峙。如果官员腐败事件层出不穷,掠夺公共财富无法遏制,老百姓就认为这是他们生活不好的重要原因,自然会加深官民的意见冲突。富人阶级掌控着社会资源,一切都处于优越地位,想方设法增加自己的权利;穷苦民众则在艰苦中挣扎,没有权力保护他们的利益,对强势阶层愤恨不已。在一些西方国家,种族歧视,大量有色人种失业或收入微薄,成为舆论冲突乃至暴力冲突的普遍原因。在世界范围,国与国或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地位不平等,贸易往来一方处于劣势,随时都可能发生冲突(例如两个国家关于反倾销的争吵)。亨廷顿提出的文化冲突是不存在的,至少是不普遍的,文化差异有助于各民族相互借鉴和互补,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只有少数宗教狂热分子才挑起宗教冲突,而宗教文化只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不能用它代替人类的一切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