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冲突问题的研究

社会冲突问题的研究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学是对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学科,与本书研究相关的主要是其中关于社会分层、分层结构与居住空间以及社会冲突问题的研究。近年来国内社会学界对社会分层也进行了大量研究。现代社会学的研究集中探讨居住与社会封闭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公民权由公民的民事权利、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三者构成。从社会冲突理论来看,弱势群体产生于社会资源分配不均,产生于得益群体对弱势群体利益的剥夺。
社会冲突问题的研究_与城市化共生——可持续的保障性住房规划与设计策略

社会学是对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学科,与本书研究相关的主要是其中关于社会分层、分层结构与居住空间以及社会冲突问题的研究。

(1)社会分层

“分层”原为地质学家分析地质结构时使用的专业名词,是指地质结构的不同层面。西方社会学家发现人类社会存在不平等,人与人之间也像地层结构那样存在高低有序的若干层次,因而借用地质学上的概念来分析社会结构形成“社会分层”这一社会学范畴。社会分层理论的著名代表人物有卡尔·马克思和马克思·韦伯。马克思认为,阶级结构是最基本的社会结构,“在过去的各个历史时代,我们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社会完全划分为各个不同的阶级,看到由各种社会地位构成的多级的阶梯”(27)。马克思划分阶级的依据是不同社会群体对社会财富的占有度,其指标是一元的。与马克思不同,韦伯是采用多维指标体系来划分社会阶级的。韦伯提出了著名的“三位一体”综合标准:在经济领域存在阶级(class),在社会领域存在身份地位(status),在政治领域存在着政党(party)。韦伯的经典论述后来形成由财富、身份和权利三维指标构成的社会分层体系。不管是从马克思的分层理论还是韦伯的分层理论来看,弱势群体都处于社会的底层。在马克思那里,弱势群体在经济上处于弱势;在韦伯那里,弱势群体不仅在经济上处于弱势、生活贫困,在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上,包括教育机会、就业机会、生活方式、政治权利、生活观念等各方面同样处于弱势。近年来国内社会学界对社会分层也进行了大量研究。孙立平教授提出了“断裂化”论点,认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社会分化导致了一个断裂的社会的出现,其表现形态为相互隔绝差异的两部分——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有时也称为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经济财富以及其他各类资源越来越多地积累于上层社会或少数精英分子手中,而弱势群体所能分到的利益越来越少,与社会上层精英分子的社会经济差距越来越大,从而形成与上层社会相隔绝的底层社会。(28)目前国内对社会分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社会转型与社会分层(刘祖云,1999;陆学艺,2002)、现代化和经济结构调整与社会分层(李强,1996;郝大海,1999;刘少杰,2000)、社会分层的制度和法律机制(杜传贵,1995;李路路,1996)、社会分层的发展趋势(张人杰,1999)、农村社会分层问题(邹农俭,1999;周维德,1999;王强,2000)、教育和职业分层问题(赵利生,1997;郑淮,1999)等。

(2)社会结构与居住空间

住房是财产的重要部分,特别是对于大多数被雇佣者来说更是如此。住房不仅仅是一个栖身的场所,而且包含了居住者对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交往对象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因此,分层结构和居住空间之间的关系很早就为研究者所注意。恩格斯曾经对19世纪40年代英国曼彻斯特社会居住空间模式进行过分析,从社会阶层的居住空间分割的角度探讨了英国社会的阶层化问题。现代社会学的研究集中探讨居住与社会封闭之间的关系。例如,英国新城市社会学的代表人物雷克斯对于“住宅阶级”的研究(夏建中,1998);住宅社会学关于住宅的使用差异是人类社会隔离的指示器,客观上形成了社会的阶级隔离、种族隔离和贫富隔离的分析(周运清主编,1991);消费社会学提出的居住空间因社会阶层的分化而产生空间分隔的判断(渡边雅男,1998)等: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分层结构与居住空间的关系。一些学者还通过运用社会居住分离指数及相应的统计分析进一步研究了职业(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寿命周期、种族与民族隔离等因子对西方城市居住分离造成的影响(王中兴,2000)。

新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社会—空间统一体理论(social-spatial dialectic)对社会结构与居住空间的关联性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认为(个体与群体)与周围环境(自然与社会环境)之间存在双向互动连续过程。城市的社会结构体系将会影响人们创造和调整居住空间的活动,居住空间作为人的物质社会基础影响人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进而影响城市社会结构。也就是说,居住空间上的阶层分化特征并非单纯的社会分层现象,也是一种导致社会阶层化、社会封闭趋势显性化的重要机制。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由于受到不同的结构条件的制约,选择不同的居住方式,表现在:在一些生活质量和居住质量十分类似的社区中集中居住着一些在生活条件和生活机会上大致相似的人群;进一步,在这样的封闭性社区中,人们逐渐形成大致相似的生活方式和地位认同,从而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产生相对封闭的社会阶层群体。(29)

(3)公民权理论与社会冲突理论

20世纪50年代,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社会政策鼻祖马歇尔教授首次全面论述了公民权理论。他认为,公民权由公民的民事权利、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三者构成。其中,社会权利主要体现在教育制度和社会服务方面。“这意味着所有拥有完全公民资格的公民都享有社会服务和社会福利的权利。”(30)社会学的深层理念就是“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即任何社会的协调发展和进步都不可避免地会付出社会代价,社会代价在多数情况下是由弱势群体承担的。也就是说,当今社会弱势群体问题的凸显是由于社会福利制度不完备和不公平;弱势群体在接受政府及社会的扶持时根本不需要有任何惭愧、羞耻心理,因为政府有义务为他们提供福利和服务。(31)从现实来看,这一解释是具有意义的,住房困难群体的产生也可以部分地归结为传统住房分配制度留有的遗患和现行住房政策的不公,最突出的就是单位性质和效益不同给居民住房条件带来的不同影响以及经济和住房双困户的出现。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备、不健全也使住房困难群体的基本居住权益难以得到满足。

社会冲突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形成的西方社会学流派,它强调社会生活中的冲突性并以此解释社会变迁。理论代表人物刘易斯·科塞认为,社会冲突起源于社会的不平等系统。不平等系统中的底层群体越怀疑现存稀缺资源分配方式的合法性与合理性,他们就越有可能起来反抗,从而引起资源的重新分配。从社会冲突理论来看,弱势群体产生于社会资源分配不均,产生于得益群体对弱势群体利益的剥夺。如果处理不好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两大利益对立群体的关系,社会冲突可能产生。因此需要全社会努力帮助社会弱势群体,从而维护社会安定。这也为住房社会保障的构建提出了要求。由于社会资源缺乏和社会制度不公等原因造成了社会弱势群体,社会学界提出了“社会支持理论”(social support theory),其内在假设之一就是当个人处于弱势和困境时,从他人处获得支持将有利于提高其能力以改善自身的困境。此外,“系统理论”(systems theory)认为,有机体、个人、组织等都是系统,能量输入系统后,系统内部会发生作用,并向外界输出能量。在此,对住房弱势群体提供的住房保障无疑将成为一种良好的社会支持和能量输入,期望通过政府、社会等方面的努力,缩小弱势与强势群体间的差距,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32)社会学的相关理论使城镇住房社会保障的重要性得以明确,即无论是由于个人先天因素造成的不平等,还是由于社会制度不公的原因,任何社会都会客观存在着“弱势群体”,都需要通过社会保障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权益,其中就包括作为人类最基本需求的住房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