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冲突理论分析教育与社会分层关系的再思考

对冲突理论分析教育与社会分层关系的再思考

时间:2022-03-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冲突理论对教育的社会性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与评判,其中包括教育政策、教育目标、课程设置、学习结果评定等等,在这方面冲突论实际上发挥着解构的功能。因此,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和社会开放程度进一步加大的当今社会,社会阶层之间的封闭状态非但没有得到改变,反而有加剧的态势,这在某种程度上验证了冲突论的相关论点。因此,在对待冲突论相关论点时,要抱有一种批判心态,进行批判性再思考。
对冲突理论分析教育与社会分层关系的再思考_美国移民教育与社会阶层结构:基于冲突论视角

尽管制度改革和教育机会扩张实践均在进行着,为什么教育系统中阶层/阶级分化继续持续着?与家庭背景有优势的人相比,处于逆境的孩子的成功机会面临更高的危险和失败的代价。因此,无论从教育机会、教育过程还是教育结果等方面来看,教育受社会阶层的影响是深刻的。众所周知,教育作为社会活动,必定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与制约,要想真正成为一种价值中立的、单纯传授知识及培养人才的教学机构不现实。如上所述,教育到底传授的是谁的知识、培养的是为谁服务的人才以及教育在实现社会公平方面到底发挥了多大的作用等问题,都是国内外研究者非常关注的课题,不同的理论学派就相关问题展开了学术争鸣。通过对冲突论、对教育和社会问题的相关研究,我们能学到什么呢?

1.改变传统思维模式,在批判中反思

从上述分析可知,与结构功能主义以建构为目标不同,冲突理论主要是从批判的视角对当前的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进行深度剖析与反思,从而把教育拉下了神坛。因为教育并不是万能药,不可能包治社会百病,也不可能成为个人改变命运的唯一以及绝佳途径。实际上,它只是具有社会制衡器的功能,可以维持社会的稳定并保持人们对教育神圣性的幻想。冲突理论对教育的社会性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与评判,其中包括教育政策、教育目标、课程设置、学习结果评定等等,在这方面冲突论实际上发挥着解构的功能。这种理论打破了我们中国传统伦理价值观的“中庸”、“协调”以及万物向“善”的理念,而以一种截然相反的方式重构我们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和思辨模式,尤其对我们理性看待教育与社会阶层结构的相关性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思路,并可以更好地发掘出目前我国教育发展、教育公平化进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2.推动对教育公平性的不断诉求

冲突理论是对现有社会秩序、教育发展所存在的众多问题的思考。在我国,随着社会发展以及教育问题的不断凸显,国家和社会对教育公平问题给予了很多关注,不可否认,冲突论在其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众所周知,教育公平包括入学机会平等、教育过程平等、教育结果平等,但是根据冲突论观点,仅保证这三方面的平等并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因为很多不平等在学生入学前已经开始,许多学生尤其是地处偏远地区的学生由于师资水平、学习氛围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他们在入学前就已被注定失败的结局。因此,从家庭出身、社会背景出发考虑,可以使我们更透彻地厘清教育无法发挥我们理想作用的根本原因,而非简单地将之归咎于学生智力发展水平,从而帮助政府更有效地、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因为社会公平问题而引发的教育公平问题。

3.对批判理论的批判思考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研究报告枟当代中国社会流动枠提出,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优势地位的阶层,其子女继承性明显增强,“干部子女当干部的机会比常人高2.1倍”[55]。社会较低阶层的子女进入较高阶层的门槛明显提高,两者间的社会流动障碍在强化。因此,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和社会开放程度进一步加大的当今社会,社会阶层之间的封闭状态非但没有得到改变,反而有加剧的态势,这在某种程度上验证了冲突论的相关论点。但冲突理论更多地采用冲突的批判视角来解释教育和社会分层的问题,其研究结论使得那些希望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人们对教育的功能和价值感到失望,使得人们对其今后的发展感到无助。毕竟对于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弱势群体来说,教育无疑是其实现其自身目标的重要路径,虽然这条路径要比处于其他社会阶层的同辈群体走得更加艰难,但是其中也有不乏获得巨大成功的人。因此,在对待冲突论相关论点时,要抱有一种批判心态,进行批判性再思考。

【注释】

[1][美]鲁思·华莱士,[英]艾莉丝森·华尔夫.当代社会学理论——对古典理论的扩展(第六版).刘少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65-67.

[2][美]鲁思·华莱士,[英]艾莉丝森·华尔夫.当代社会学理论——对古典理论的扩展(第六版).刘少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65-67.

[3][美]鲁思·华莱士,[英]艾莉丝森·华尔夫.当代社会学理论——对古典理论的扩展(第六版).刘少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65-67.

[4][美]戴维·格伦斯基编.社会分层(第二版).王俊,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91-94.

[5][英]戴维·李,布莱恩·特纳主编.关于阶级的冲突——晚期工业主义不平等之辩论.姜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64-65.

[6][美]戴维·格伦斯基编.社会分层(第二版).王俊,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91-94.

[7][德]拉尔夫·达仁道夫著.现代社会冲突——自由政治随感.林荣远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49.

[8][英]戴维·李,布莱恩·特纳主编.关于阶级的冲突——晚期工业主义不平等之辩论.姜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34-35.

[9]刘精明著.国家、社会阶层与教育——教育获得的社会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69.

[10][美]戴维·格伦斯基编.社会分层(第二版).王俊,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114-115.

[11][美]戴维·格伦斯基编.社会分层(第二版).王俊,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144-156.

[12]包亚明编译.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迪厄访谈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92-193.

[13][美]鲁思·华莱士,[英]艾莉丝森·华尔夫.当代社会学理论——对古典理论的扩展(第六版).刘少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95.

[14]转引自杨昌勇著.新教育社会学:连续与断裂的学术历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16-117.

[15]石毅.种族与民族关系的社会学研究——理论回顾与分析.美国社会文化研究中心.http://ascsc.cfau.edu.cn/Research/other%20thesis6.htm.

[16][美]戴维·格伦斯基编.社会分层(第二版).王俊,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144-156.

[17]石毅.种族与民族关系的社会学研究——理论回顾与分析.美国社会文化研究中心.http://ascsc.cfau.edu.cn/Research/other%20thesis6.htm.

[18]Jonathan Kelley,Herbert S.Lein.Revolution and the Rebirth of Inequality:A Theory of Stratification in Post-revolutionary Society.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97(1):83.

[19]Erik Olin Wright.Class.London:Verso,1985:24.

[20]李春玲,吕鹏.社会分层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94.

[21]包亚明编译.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迪厄访谈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92.

[22]李春玲,吕鹏著.社会分层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36-37.

[23][美]鲁思·华莱士,[英]艾莉丝森·华尔夫.当代社会学理论——对古典理论的扩展(第六版).刘少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11-112.

[24]李春玲,吕鹏著.社会分层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9.

[25][美]戴维·格伦斯基编.社会分层(第二版).王俊,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254-255.

[26][美]戴维·格伦斯基编.社会分层(第二版).王俊,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215-217.

[27]Charles E.Hurst.Social Inequality Forms,Causes and Consequences(5th Edition).Boston:Pearson Education,Inc.2004:1-9.

[28]Warner Lloyd.Marchia Meeker,Kenneth Eells.What Is Social Class in America.New York:Irvington Publishers,1949:66-80.

[29]Judah Matras.Social Inequality,Stratification and Mobility(2nd Edition).New Jersey:Prentice-Hall,Inc.,Englewood Cliffs,1984:128-130.

[30]改编整理自:Albert Szymanski.Class Structure:A Critical Perspective.New York:Praeger Publishers,1983:85-93.

[31]Harold R.Kerbo.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Inequality:Class Conflict in 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2nd Edition).New York:McGraw-Hill,Inc.,1991:12-15.

[32]Harold R.Kerbo.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Inequality:Class Conflict in 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2nd Edition).New York:McGraw-Hill,Inc.,1991:182.

[33]Rober A.Rothman.Inequality and Stratification:Race,Class and Gender(5th Edition).New Jersey:Pearson Education,Inc.,2005:6-15.

[34]Judah Matras.Social Inequality,Stratification and Mobility(2nd Edition).New Jersey:Prentice-Hall,Inc.,1984:141.

[35][美]戴维·格伦斯基编.社会分层(第二版).王俊,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179-183.

[36][美]C.赖特·米尔斯:权力精英.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12.

[37]Judah Matras.Social Inequality,Stratification and Mobility(2nd Edition).New Jersey:Prentice-Hall,Inc.,1984:120-121.

[38]Judah Matras.Social Inequality,Stratification and Mobility(2nd Edition).New Jersey:Prentice-Hall,Inc.,1984:120-121.

[39]Charles E.Hurst.Social Inequality Forms,Causes and Consequences.Boston:Pearson Education,Inc.,2004:23-25.

[40][美]C.赖特·米尔斯:权力精英.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25-27.

[41][美]C.赖特·米尔斯著.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杨小东,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23-109.

[42]Leonard Beeghley.The Structure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4th Edtion).Boston:Pearson Education,Inc.,2005:183-185.

[43]Harold R.Kerbo.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Inequality:Class Conflict in 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2nd Edition).New York:McGraw-Hill,Inc.,1991:292-293.

[44]Charles E.Hurst.Social Inequality Forms,Causes and Consequences(5th Edition).Boston:Pearson Education,Inc.,2004:23-25.

[45]Judah Matras.Social Inequality,Stratification and Mobility(2nd Edition).New Jersey:Prentice-Hall,Inc.,1984:129-131.

[46]Albert Szymanski.Class Structure:A Critical Perspective.New York:Praeger Publishers,1983:85-93.

[47]伊恩·罗伯逊著.社会学.黄育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505.

[48]迈克尔·W.阿普尔著.教育与权力(第二版).曲囡囡,刘明堂,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4-56.

[49]迈克尔·W.阿普尔著.教育与权力(第二版).曲囡囡,刘明堂,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4-56.

[50]鲁思·莱士,艾莉丝森.当代社会学理论——对古典理论的扩展(第六版).华尔夫,刘少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13.

[51]鲁思·莱士,艾莉丝森·华尔夫.当代社会学理论——对古典理论的扩展(第六版).刘少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13.

[52]鲁思·莱士,艾莉丝森.当代社会学理论——对古典理论的扩展(第六版).华尔夫,刘少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13.

[53]钱民辉.教育真的有助于向上社会流动吗——关于教育与社会分层的关系分析.社会科学战线,2004(4):194-200.

[54]钱民辉著.教育社会学概论(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28-130.

[55]葛娟.论和谐社会构建的经济障碍与排除路径.“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2005-08-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